從袁淩鳯真正開始認識這個世界,他知道了這個世界和上一世的世界除了大體曆史一樣,但是細節卻千差萬別,曆史的慣性讓這個世界改朝換代,也讓時代的弄潮兒一一出現。
袁淩鳯上一世隻是一個普通人,念了一所普通的大學,和大多數人一樣普通的經曆,一顆普通的心,這一世加在他身上的東西太多了,前提是活著。
當袁淩鳯知道自己沒有了後知後覺的“先知能力”,他沒有選擇抱怨,能重活一生就很滿足了,還要有什麽可挑剔的。
袁淩鳯明白自己在這個世界的身份的時候,袁淩鳯有些絕望,他顯然沒有料到這個世界的慣性這麽大。
上一世,袁淩鳯這個人名隻出現了兩次,一次是出現在縣誌中,明代萬曆年間,南旺裏北崖堡袁家,第六世祖袁養和中萬曆十六年戊子科舉人,初任馬湖府屏山縣知縣,後曆同知、知府最後任雲南按察使副使等職,共計十任。萬曆、崇禎帝誥命製詞十三次。最後已經七十餘歲的他,因病離職歸家。主持村子打城,加固圍牆,起到防禦和抵抗土匪保護村民的作用。後來,李自成入關,邀請他做官,拒絕後絕食而逝。四個兒子每人分到1一千六百擔糧食和土地,第二子袁瑞隻取五百擔,其餘一千一百擔全部分給親戚及窮苦民眾。
康熙元年三月至九月,當地霖雨連綿不斷,渭河暴漲,河水南侵,舒道台後代避難在馬營神廟。康熙二年,袁養和的孫子袁淩鳯,將北街南城門外四十五畝場麵地,無償送給舒家築舍和耕種。當時送給舒家的場麵地裏有場房。康熙三年,馬營南堡城牆和房舍始成。
耕心堂是袁淩鳯在馬營南街的袁家場房處蓋起的書房,讓其叔父袁瑞在中房教授袁、舒等家族子弟讀書。堂名是袁瑞以讀書似耕耘心田,激勵學生要努力學習。附近的人都把這裏稱為馬營袁家書房。一次是袁慕公聽說田裏麵挖出來四塊石碑,村裏的袁氏後人,為此舉行了祭祖,袁慕公看到石碑上袁淩鳯這三個字。
也許冥冥中自有天數,這一世和上一世有著眾多不同,但殊路同歸,這一世有袁淩鳯,也有關中袁氏。
袁淩鳯和激動的二叔袁瑞一起吃了頓晚飯,一頓慢吞吞的晚飯,三年來,袁瑞承受了太多壓力了,而這些壓力本來是屬於袁淩鳯的。
三年都過去了,也不急這一時,袁淩鳯用著不流暢的話和二叔袁瑞說著話,這三年來,袁瑞每次總是自說自話。
家族的重擔讓袁瑞一個三十出頭的人,兩鬢微霜,他放棄了很多,放棄了胸中誌國安邦的理想,放棄了四品侍郎的官位,放棄了自己喜歡的人。
袁淩鳯知道,三年了二叔就像一個救火隊員,勉勉強強的讓家族不被人吞沒。
飯後袁淩鳯如往常一樣散了散了步,這才走向書房,因為嫡子嫡孫繼承家主之位的緣故。
所以袁淩鳯不擔心有人進到自己書房,至於說小說裏的家族內部矛盾。關中袁氏傳承百年,禮義廉恥,家規家風,可不是說說而已。
坐在椅子上,麵向書桌,袁淩鳯緩緩閉上眼睛。
這一世關中和上一世多了很多東西,比如這一世就出現了上一世袁慕公羨慕的武俠,不過,此武俠非彼武俠,關中袁氏也就多了一點滋養內府的小術。
當然了隻有九房中的嫡係子弟才能學習,這讓袁淩鳯感覺到有點像是一個武俠世界,要是這樣就好了,他也不必擔負這麽多。但是這個世界卻並不是他想的那樣。
沒有多少高深的東西,也就是打磨身體,增長力氣,不過袁淩鳯發現自己跟隨族老練武所學的不是什麽鍛煉身體的招式,更多的還是一些殺招,明顯這就是在戰場上使用的,袁淩鳯不好多問,跟著學就行了。
眼下他所知道的這些也都是從書中,還有平時嶺衛族老教授武學時的言傳身教中知道的。
自從知道自己迴不去了,隻能適應這個世界後,他找遍了所有能讓他認識這個世界的書籍。
他知道自己現在的目標就是活下去,所以他努力的看書,練武,可能是因為他也解釋不清的穿越吧,他的記憶力變強了,身體好像也隨著變強了。
當然,雖然三年不語,但這三年來在袁淩鳯天天堅持練武的努力也不是白費的,尋常三五個壯漢根本不放在眼裏,雖然有著家族資源向他傾斜的原因,但是在十五歲有著這般身手的人也不多。
有一身好功夫,不僅僅可以讓自己活的久一點,更是為了讓自己活的更好一點。
有滿腹才華,才能在大明考到一個好功名,能在朝堂上走多高,家族才能有多大的勢力。
就如同關中袁氏一般,有了袁淩鳯爺爺一個刑部尚書的高官,才能崛起的這麽快。
也是失去了這位一生為國為民的老人。關中袁氏三年來一落千丈。
文可治國,武可安邦。
袁氏大院,門口一座進士柱,一柄畫戟。
三十年前,袁淩鳯的爺爺袁養和,京都金榜題名,於安定門外,奪取一座進士柱。
二十年前,南方邊蠻十萬入侵,年近五旬的袁養和,披掛上陣,領五衛兩萬餘眾,平定邊蠻,三戰定蠻,斬首七萬,換得門前一柄畫戟。
所以袁淩鳯要改變關中袁氏的現狀,無非兩種,一種金榜題有名,一種功名馬上取。
雛鳳三年不鳴,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雖然家族日漸沒落,但是袁淩鳯相信,這一世有了自己這個最大的變數。關中袁氏的境遇會比上一世更好。
上一世袁家自袁養和後,三代不為官,一代十三傑。那是因為祖訓三代不為女真奴,所以三代人沒有一個入仕。
而這一世,大明未亡,袁氏當興。前提是袁淩鳯他要活著,隻有活著才能帶領這個家族的人改變命運。更何況還有世仇需要他解決掉,要不然三年袁氏也不可能被打壓成這般境地。
袁淩鳯上一世隻是一個普通人,念了一所普通的大學,和大多數人一樣普通的經曆,一顆普通的心,這一世加在他身上的東西太多了,前提是活著。
當袁淩鳯知道自己沒有了後知後覺的“先知能力”,他沒有選擇抱怨,能重活一生就很滿足了,還要有什麽可挑剔的。
袁淩鳯明白自己在這個世界的身份的時候,袁淩鳯有些絕望,他顯然沒有料到這個世界的慣性這麽大。
上一世,袁淩鳯這個人名隻出現了兩次,一次是出現在縣誌中,明代萬曆年間,南旺裏北崖堡袁家,第六世祖袁養和中萬曆十六年戊子科舉人,初任馬湖府屏山縣知縣,後曆同知、知府最後任雲南按察使副使等職,共計十任。萬曆、崇禎帝誥命製詞十三次。最後已經七十餘歲的他,因病離職歸家。主持村子打城,加固圍牆,起到防禦和抵抗土匪保護村民的作用。後來,李自成入關,邀請他做官,拒絕後絕食而逝。四個兒子每人分到1一千六百擔糧食和土地,第二子袁瑞隻取五百擔,其餘一千一百擔全部分給親戚及窮苦民眾。
康熙元年三月至九月,當地霖雨連綿不斷,渭河暴漲,河水南侵,舒道台後代避難在馬營神廟。康熙二年,袁養和的孫子袁淩鳯,將北街南城門外四十五畝場麵地,無償送給舒家築舍和耕種。當時送給舒家的場麵地裏有場房。康熙三年,馬營南堡城牆和房舍始成。
耕心堂是袁淩鳯在馬營南街的袁家場房處蓋起的書房,讓其叔父袁瑞在中房教授袁、舒等家族子弟讀書。堂名是袁瑞以讀書似耕耘心田,激勵學生要努力學習。附近的人都把這裏稱為馬營袁家書房。一次是袁慕公聽說田裏麵挖出來四塊石碑,村裏的袁氏後人,為此舉行了祭祖,袁慕公看到石碑上袁淩鳯這三個字。
也許冥冥中自有天數,這一世和上一世有著眾多不同,但殊路同歸,這一世有袁淩鳯,也有關中袁氏。
袁淩鳯和激動的二叔袁瑞一起吃了頓晚飯,一頓慢吞吞的晚飯,三年來,袁瑞承受了太多壓力了,而這些壓力本來是屬於袁淩鳯的。
三年都過去了,也不急這一時,袁淩鳯用著不流暢的話和二叔袁瑞說著話,這三年來,袁瑞每次總是自說自話。
家族的重擔讓袁瑞一個三十出頭的人,兩鬢微霜,他放棄了很多,放棄了胸中誌國安邦的理想,放棄了四品侍郎的官位,放棄了自己喜歡的人。
袁淩鳯知道,三年了二叔就像一個救火隊員,勉勉強強的讓家族不被人吞沒。
飯後袁淩鳯如往常一樣散了散了步,這才走向書房,因為嫡子嫡孫繼承家主之位的緣故。
所以袁淩鳯不擔心有人進到自己書房,至於說小說裏的家族內部矛盾。關中袁氏傳承百年,禮義廉恥,家規家風,可不是說說而已。
坐在椅子上,麵向書桌,袁淩鳯緩緩閉上眼睛。
這一世關中和上一世多了很多東西,比如這一世就出現了上一世袁慕公羨慕的武俠,不過,此武俠非彼武俠,關中袁氏也就多了一點滋養內府的小術。
當然了隻有九房中的嫡係子弟才能學習,這讓袁淩鳯感覺到有點像是一個武俠世界,要是這樣就好了,他也不必擔負這麽多。但是這個世界卻並不是他想的那樣。
沒有多少高深的東西,也就是打磨身體,增長力氣,不過袁淩鳯發現自己跟隨族老練武所學的不是什麽鍛煉身體的招式,更多的還是一些殺招,明顯這就是在戰場上使用的,袁淩鳯不好多問,跟著學就行了。
眼下他所知道的這些也都是從書中,還有平時嶺衛族老教授武學時的言傳身教中知道的。
自從知道自己迴不去了,隻能適應這個世界後,他找遍了所有能讓他認識這個世界的書籍。
他知道自己現在的目標就是活下去,所以他努力的看書,練武,可能是因為他也解釋不清的穿越吧,他的記憶力變強了,身體好像也隨著變強了。
當然,雖然三年不語,但這三年來在袁淩鳯天天堅持練武的努力也不是白費的,尋常三五個壯漢根本不放在眼裏,雖然有著家族資源向他傾斜的原因,但是在十五歲有著這般身手的人也不多。
有一身好功夫,不僅僅可以讓自己活的久一點,更是為了讓自己活的更好一點。
有滿腹才華,才能在大明考到一個好功名,能在朝堂上走多高,家族才能有多大的勢力。
就如同關中袁氏一般,有了袁淩鳯爺爺一個刑部尚書的高官,才能崛起的這麽快。
也是失去了這位一生為國為民的老人。關中袁氏三年來一落千丈。
文可治國,武可安邦。
袁氏大院,門口一座進士柱,一柄畫戟。
三十年前,袁淩鳯的爺爺袁養和,京都金榜題名,於安定門外,奪取一座進士柱。
二十年前,南方邊蠻十萬入侵,年近五旬的袁養和,披掛上陣,領五衛兩萬餘眾,平定邊蠻,三戰定蠻,斬首七萬,換得門前一柄畫戟。
所以袁淩鳯要改變關中袁氏的現狀,無非兩種,一種金榜題有名,一種功名馬上取。
雛鳳三年不鳴,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雖然家族日漸沒落,但是袁淩鳯相信,這一世有了自己這個最大的變數。關中袁氏的境遇會比上一世更好。
上一世袁家自袁養和後,三代不為官,一代十三傑。那是因為祖訓三代不為女真奴,所以三代人沒有一個入仕。
而這一世,大明未亡,袁氏當興。前提是袁淩鳯他要活著,隻有活著才能帶領這個家族的人改變命運。更何況還有世仇需要他解決掉,要不然三年袁氏也不可能被打壓成這般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