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牛車?”灰衣老者準備轉身進正房時,一瞥院內的牛車,不禁一愣。那車軸似乎有些不對。當即有些猶豫的問道。
“師兄留給安兒的。說是義父一見便知。”韓秋娘微微慘笑。
“原來如此。”灰衣老者聞言,驅步向牛車走去,伸出右手在車軸一邊猛然發力,然後收臂一抽。
鏗鏘一聲,一杆丈餘的長槍便攥在了手中。老人眼神一變。喃喃問道:“可知你師兄北上之時,為何留此槍不用?”
“師兄臨行前說此槍乃是義父所贈,此次北上乃是行機密之事,不宜帶此等惹人眼目的長兵。隻是尋鐵匠臨時打造了一杆可拆卸為兩截的短槍隨身而已。”韓秋娘據實迴答道。
“此槍名為斷魂,乃是為父當年沙場征戰時所用。
罷了,就依了你師兄之意。為父就親自再教安兒十年槍法!”灰衣老者聞言,點了點頭。然後緩緩伸出右掌溫柔的撫摸著斷魂。
掌心從槍杆撫到槍尖的鋒刃處。良久才低聲道。似是自言自語,又似是在說給身邊那位年紀不過六七歲,見到自己麽猛然從車軸內取出斷魂後,驚訝與好奇擠滿了一臉的孩子聽。
“如此秋娘代師兄謝過義父。”韓秋娘一邊說著,一邊拉著少年躬身一拜。
灰衣老者沒有伸手去扶,而是立身如鬆,右手倒提長槍,坦然受了一禮。
拜謝過後,韓秋娘伸手撫了撫因為興奮而睜大了眼睛全然忘記了旅途辛苦的少年,輕聲道:“安兒先去裏屋休息,娘親稍後就來。”
那少年乖巧的應聲後,便往裏屋去了。
不見了幼子,麵對灰衣老者,韓秋娘漠然良久。
對於自己來說,十年內,接連失去了兩位自己最在乎的人。接到消息的那一刻,柔弱的心已經在瞬間變的如死灰一般了。若不是還有兩個孩子牽掛,或許自己這一次就不隻是給師兄壘一座空空的衣冠塚了。
灰衣老者收起長槍,重新插迴了車軸之內。然後又對立在身邊不語的韓秋娘道:“此來關中,可還有其他什麽打算?不如就留在長安?”
“多謝義父好意。安兒送到此地,秋娘也就放心了。有義父教導,想來也不會有什麽意外。秋娘想就此別過,去尋已經成了董家兒郎的孩子。
這十年來,也不知他過的可好。哪怕就隻是遠遠的看一眼就好。若是有可能,遠遠的守著幾年,就再迴這關中來。”
韓秋娘眼中神色複雜。不知道是因為自己狠下心來要遠離安兒的痛苦,還是九年不見長子的悲哀。隻覺得心中微微泛出些酸楚和苦澀!
“也罷,想去就去罷。當年為父帶你入門,也是有不得已之處。如今這門中之事,為父尚且能做得了主了。你若是想見董家之子,隻怕還得去長安城了。”
灰衣老者對於這些往事,自然是清楚的。此時如此一說,倒是讓韓秋娘的心中又生出些竊喜來。
韓秋娘心中清楚的很,眼前這位灰衣老者,自己的義父,執掌鷹巢已經數年。能如此說,不僅說明鷹巢或者說是朝廷對於董家後人已經沒有多大的敵意了。
當年那位年輕天子的一諾也算是值千金了。那些忠勇的董家護衛,用自己的鮮血,還是給主人換得了一條生路。
而且作為鷹首得義父此言還等於是隱約的告訴了自己,董家的那位大小姐,很有可能就帶著子侄,定居在了長安!
如此,自己也就不用在心裏再做取舍了。
見韓秋娘意會之後的低頭不語,灰衣老者自是明白的。
當即也就沒有繼續再問諸多的瑣事,而是安排這對一路風塵仆仆趕了數千裏路的母子,先行住下了。自己緩緩出了院子,迴了隔壁相距不遠的別院了。
今夜,除了要見一見義子之子和義女之外,還有一名已經名滿天下了的商賈,值得自己親自等上一等。
......
青山驛乃是武關出關後的第一驛,加之在群山夾峙之中的武關道上,有一塊相對開闊的平坦之地,所以驛站的規模自然不算小。
靠著背後自荊襄入關中的必經之路----武關,和往來其中的行人和商旅,漸漸的以驛站為中心,竟然形成了一個頗為繁華的小鎮來。這也和武關乃是軍備要地,一般商旅行人,多不得歇在關內的規定有極大的關係。
和韓秋娘的牛車幾乎同時過關的還有一支規模不小的商隊。光是運貨的大車就排出了兩三裏地。押送貨物的家丁也有數十人之多。加上車夫,夥計等人數不下百人。
一輛輛的大車之上,碼放整齊的全都是酒壇,“極品東陽”四個字極為醒目。每輛大車邊上都插著振威鏢局的鏢旗,車隊前後兩輛車架上還插有鏢局內價碼第二高的“飛”字鏢旗。
帶隊的客商是一名胖胖的中年漢子。慈眉善目的極為討喜。加上過關的文牒齊全,又有振威鏢局的鏢旗在,所以過關化石極為順利的。
車隊過了武關,行不過二十裏,便尋了下官道的小路,往那座依著青山驛的小鎮去了。就看樣子今晚是準備在此地歇腳了。
大隊人馬包下了數座小院,人馬貨物全都仔細小心的安頓完畢後,已經是掌燈時分了。
那位帶隊的中年男子獨自一人,在客房內,叫了寄到小菜,剛吃的飽了肚子,還沒有來的急讓小二門上樓收拾碗碟,門外就響起了一陣輕輕的敲門聲。
“大掌櫃可歇息了?小人乃是青山驛內一名打雜的驛卒。我家主人得知有一批極品東陽酒路過,特譴小人前來有請大掌櫃移駕一敘。”隨後一道平和的聲音透過門板傳了進來。
“哦?你家主人和某家相識否?”中年男子一臉狐疑的問道。
“大掌櫃何須多問,還是親自走一趟的好,不然這“飛”字鏢旗,也不能保證這些東陽酒能走出這條武關道,到達關中的。”門外的聲音不緊不慢的繼續道。
“師兄留給安兒的。說是義父一見便知。”韓秋娘微微慘笑。
“原來如此。”灰衣老者聞言,驅步向牛車走去,伸出右手在車軸一邊猛然發力,然後收臂一抽。
鏗鏘一聲,一杆丈餘的長槍便攥在了手中。老人眼神一變。喃喃問道:“可知你師兄北上之時,為何留此槍不用?”
“師兄臨行前說此槍乃是義父所贈,此次北上乃是行機密之事,不宜帶此等惹人眼目的長兵。隻是尋鐵匠臨時打造了一杆可拆卸為兩截的短槍隨身而已。”韓秋娘據實迴答道。
“此槍名為斷魂,乃是為父當年沙場征戰時所用。
罷了,就依了你師兄之意。為父就親自再教安兒十年槍法!”灰衣老者聞言,點了點頭。然後緩緩伸出右掌溫柔的撫摸著斷魂。
掌心從槍杆撫到槍尖的鋒刃處。良久才低聲道。似是自言自語,又似是在說給身邊那位年紀不過六七歲,見到自己麽猛然從車軸內取出斷魂後,驚訝與好奇擠滿了一臉的孩子聽。
“如此秋娘代師兄謝過義父。”韓秋娘一邊說著,一邊拉著少年躬身一拜。
灰衣老者沒有伸手去扶,而是立身如鬆,右手倒提長槍,坦然受了一禮。
拜謝過後,韓秋娘伸手撫了撫因為興奮而睜大了眼睛全然忘記了旅途辛苦的少年,輕聲道:“安兒先去裏屋休息,娘親稍後就來。”
那少年乖巧的應聲後,便往裏屋去了。
不見了幼子,麵對灰衣老者,韓秋娘漠然良久。
對於自己來說,十年內,接連失去了兩位自己最在乎的人。接到消息的那一刻,柔弱的心已經在瞬間變的如死灰一般了。若不是還有兩個孩子牽掛,或許自己這一次就不隻是給師兄壘一座空空的衣冠塚了。
灰衣老者收起長槍,重新插迴了車軸之內。然後又對立在身邊不語的韓秋娘道:“此來關中,可還有其他什麽打算?不如就留在長安?”
“多謝義父好意。安兒送到此地,秋娘也就放心了。有義父教導,想來也不會有什麽意外。秋娘想就此別過,去尋已經成了董家兒郎的孩子。
這十年來,也不知他過的可好。哪怕就隻是遠遠的看一眼就好。若是有可能,遠遠的守著幾年,就再迴這關中來。”
韓秋娘眼中神色複雜。不知道是因為自己狠下心來要遠離安兒的痛苦,還是九年不見長子的悲哀。隻覺得心中微微泛出些酸楚和苦澀!
“也罷,想去就去罷。當年為父帶你入門,也是有不得已之處。如今這門中之事,為父尚且能做得了主了。你若是想見董家之子,隻怕還得去長安城了。”
灰衣老者對於這些往事,自然是清楚的。此時如此一說,倒是讓韓秋娘的心中又生出些竊喜來。
韓秋娘心中清楚的很,眼前這位灰衣老者,自己的義父,執掌鷹巢已經數年。能如此說,不僅說明鷹巢或者說是朝廷對於董家後人已經沒有多大的敵意了。
當年那位年輕天子的一諾也算是值千金了。那些忠勇的董家護衛,用自己的鮮血,還是給主人換得了一條生路。
而且作為鷹首得義父此言還等於是隱約的告訴了自己,董家的那位大小姐,很有可能就帶著子侄,定居在了長安!
如此,自己也就不用在心裏再做取舍了。
見韓秋娘意會之後的低頭不語,灰衣老者自是明白的。
當即也就沒有繼續再問諸多的瑣事,而是安排這對一路風塵仆仆趕了數千裏路的母子,先行住下了。自己緩緩出了院子,迴了隔壁相距不遠的別院了。
今夜,除了要見一見義子之子和義女之外,還有一名已經名滿天下了的商賈,值得自己親自等上一等。
......
青山驛乃是武關出關後的第一驛,加之在群山夾峙之中的武關道上,有一塊相對開闊的平坦之地,所以驛站的規模自然不算小。
靠著背後自荊襄入關中的必經之路----武關,和往來其中的行人和商旅,漸漸的以驛站為中心,竟然形成了一個頗為繁華的小鎮來。這也和武關乃是軍備要地,一般商旅行人,多不得歇在關內的規定有極大的關係。
和韓秋娘的牛車幾乎同時過關的還有一支規模不小的商隊。光是運貨的大車就排出了兩三裏地。押送貨物的家丁也有數十人之多。加上車夫,夥計等人數不下百人。
一輛輛的大車之上,碼放整齊的全都是酒壇,“極品東陽”四個字極為醒目。每輛大車邊上都插著振威鏢局的鏢旗,車隊前後兩輛車架上還插有鏢局內價碼第二高的“飛”字鏢旗。
帶隊的客商是一名胖胖的中年漢子。慈眉善目的極為討喜。加上過關的文牒齊全,又有振威鏢局的鏢旗在,所以過關化石極為順利的。
車隊過了武關,行不過二十裏,便尋了下官道的小路,往那座依著青山驛的小鎮去了。就看樣子今晚是準備在此地歇腳了。
大隊人馬包下了數座小院,人馬貨物全都仔細小心的安頓完畢後,已經是掌燈時分了。
那位帶隊的中年男子獨自一人,在客房內,叫了寄到小菜,剛吃的飽了肚子,還沒有來的急讓小二門上樓收拾碗碟,門外就響起了一陣輕輕的敲門聲。
“大掌櫃可歇息了?小人乃是青山驛內一名打雜的驛卒。我家主人得知有一批極品東陽酒路過,特譴小人前來有請大掌櫃移駕一敘。”隨後一道平和的聲音透過門板傳了進來。
“哦?你家主人和某家相識否?”中年男子一臉狐疑的問道。
“大掌櫃何須多問,還是親自走一趟的好,不然這“飛”字鏢旗,也不能保證這些東陽酒能走出這條武關道,到達關中的。”門外的聲音不緊不慢的繼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