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時分,一架毫不起眼的牛車,緩緩行走在趕往長安城的官道之上。和周圍或是華麗,或是神駿的馬車和拉車的駿馬相比,牛與車都顯得有些寒酸。
坐在車架上趕車的是一位年輕的婦人。
一臉的倦意,看得出是趕了很久的遠途。但是一雙眼睛清亮的很,充滿了倔強和決絕。神情也肅穆的很,看不出內心的悲喜來。
隻有當車棚裏探出一個小腦袋,露出一雙充滿好奇的眼睛,口中不斷的詢問一些不著天際的奇怪問題時,女子才會流露出絲絲母性的憐憫和溫柔。
官道是重新修整過不過數年的寬闊大道。牛車行走其間也平穩的很。
大道上空曠的很,隻有噠噠的老牛啼聲不緊不慢的響著。
“娘親,我們還要多久才能到長安昵?長安城真的比襄陽城還大嗎?”牛車並不算完整的車棚裏,一個小腦袋也在啼聲裏伸了出來,努力的貼近了車架前麵半坐著的趕車的女子,也就是自己的母親問道。
“安兒,娘親聽你爹爹說,長安城是天底下最大的城池了。我們再有幾日就能到了。”趕車的女子隨口迴道。似乎是一路上已經迴答過無數次了一般。
“我們剛剛出瓊州的時候,就是這麽說的了,娘親的幾日時間,怎麽就這麽久昵?”也許是這一路上的困頓,和無聊,讓少年口中有反反複複問不完的話。
“這迴真的隻有幾日了,聽你爹爹說,過了襄陽,距離長安就不遠了。我們過了襄陽已經有幾日了啊。”女子柔聲細語的迴道。連半點的不耐也沒有。
“那我們去長安城做什麽昵?孩兒長這麽大還是第一迴出遠門昵。”那少年一點也沒有消停的意思,反正官道平坦,牛車也穩得很。就這麽晃晃悠悠的說些閑話,時間似乎就能過的快點一般。
“娘親送安兒去尋你爹爹的爹爹啊。”趕車的女子依舊是溫柔的迴道。但是聲音裏分明已經有了一絲不舍。
“爹爹的爹爹,不就是爺爺嗎?為什麽孩兒從來沒有見過爺爺昵?”少年依舊是不依不饒的問道。
“娘親送你去尋的人是你爹爹的爹爹,也是娘親的爹爹,但不是你的爺爺。”女子目光裏,陡然多出了許多複雜的神色。
“為何......”那少年還想要繼續追問,卻被女子罕見的打斷了道:“不要問為何,等安兒長大了自然就明白了。”
......
牛車繼續前行,這一日傍晚時分,一座關城遙遙在望。
及至關下,卻見包磚的拱門頭上嵌了一塊巨匾,上麵刻著鬥大的“武關”兩字。
關門前,有十數軍卒,持槍跨刀,在關門前執勤,順便也檢查往來的客商和行人的過關文牒。
執勤的軍卒們查看的極為仔細,因為過了武關,一望無際的關中平原和長安城,幾乎就在眼前了。
女子自然是沒有通關文牒的。但是這千裏迢迢的一路走來,似乎一路上都極為順利。這全是因為她手中有一塊腰牌。
正當女子準備用上孩子爹爹臨行前留下的那塊腰牌的時候,一名軍卒抬眼向牛車往來。接著就大步上前,一直到了牛車前,幾乎碰上牛角的距離上,才停下了腳步。
“老爺吩咐小人在此地迎接小姐公子。請跟我進關。”軍卒躬身抱拳,對著趕車的女子行了一個大禮之後,順手遞上了一塊腰牌。
女子隻是看了一眼,便跳下馬車,將韁繩交給了來人,自己卻是鑽入車棚裏,陪著那名少年不再言語了。
軍卒也不以為意。接過了韁繩,跨坐上了車架,右手一抖韁繩,便駕著牛車穿門洞而過。
出武關外,不過二十裏,就是青雲驛。
趕車的軍卒,徑直將牛車趕下了官道,看樣子是準備入宿驛站了。
青雲驛最好的一個小院內,軍卒跳下牛車後,將溫順的水牛,卸了枷鎖,栓在了門外的拴馬樁上,準備喚驛卒們前來牽進專門供大牲口過夜的騾馬圈。
然後不待女子和少年下車,就快步離開了。
“這位趕車的將軍好奇怪啊。為什麽要帶我們來這個地方昵?娘親,這裏是什麽地方啊?”那少年見軍卒離開後,大著膽子當先跳下了車棚,打量了一圈小院之後迴身扶了一下準備下車的娘親。
“秋娘,這就是晏安嗎?有六歲了吧?算起來,我不是個稱職的爺爺哦。”母子兩人剛剛下了牛車,一道灰衣身影的老者便度著步子,自小院裏的正房裏迎了出來。一臉慈祥的問道。
“秋娘拜見義父。安兒,給你爹爹的義父見個禮。”這女子卻正是隱居瓊州數年了的韓秋娘。這位名叫安兒的少年,自然就是她和師兄的孩子了。
“這壇酒,師兄留了七年。師兄收到義父家書之日,才飲了半壇。今日特請義父飲之。”韓秋娘懷中抱著一個精致的酒壇道。
“哦?此酒名叫女兒紅。乃是為父當年在祖宅院內親手埋下。當年埋下了十八壇,此乃是為父家鄉的風俗:生了女兒,便要埋下此酒,以待女兒出閣之時宴請賓客。
待到家破之後十數年,再去尋時,隻得了一壇。”灰衣老者接過酒壇,聲音嘶啞的說道。
說完伸手拍開封酒的泥封,一仰脖子,便痛飲起來。似乎是不願意再迴憶起家中往事。
“即是如此,此酒該是花雕!”韓秋娘眼睛微紅道。
“為父今日飲之,乃是女兒紅的滋味!”灰衣老者搖了搖頭道。說完一揮手,像是要和剛剛被這壇酒喚起的記憶作別一般。
“秋娘,這又是何苦?為父的一紙家書,算是害了你師兄了。你何苦再千裏迢迢的將安兒送來這是非之地?”灰衣的身影,一手抓著酒壇,一手扶起正要行禮的母子兩人。
口中低聲的歎息了一聲。
“師兄已經去了。我一個婦道人家,那裏有什麽主見,無非是按照師兄臨行前的吩咐行事罷了。還請義父成全。”韓秋娘又是盈盈一拜道。
坐在車架上趕車的是一位年輕的婦人。
一臉的倦意,看得出是趕了很久的遠途。但是一雙眼睛清亮的很,充滿了倔強和決絕。神情也肅穆的很,看不出內心的悲喜來。
隻有當車棚裏探出一個小腦袋,露出一雙充滿好奇的眼睛,口中不斷的詢問一些不著天際的奇怪問題時,女子才會流露出絲絲母性的憐憫和溫柔。
官道是重新修整過不過數年的寬闊大道。牛車行走其間也平穩的很。
大道上空曠的很,隻有噠噠的老牛啼聲不緊不慢的響著。
“娘親,我們還要多久才能到長安昵?長安城真的比襄陽城還大嗎?”牛車並不算完整的車棚裏,一個小腦袋也在啼聲裏伸了出來,努力的貼近了車架前麵半坐著的趕車的女子,也就是自己的母親問道。
“安兒,娘親聽你爹爹說,長安城是天底下最大的城池了。我們再有幾日就能到了。”趕車的女子隨口迴道。似乎是一路上已經迴答過無數次了一般。
“我們剛剛出瓊州的時候,就是這麽說的了,娘親的幾日時間,怎麽就這麽久昵?”也許是這一路上的困頓,和無聊,讓少年口中有反反複複問不完的話。
“這迴真的隻有幾日了,聽你爹爹說,過了襄陽,距離長安就不遠了。我們過了襄陽已經有幾日了啊。”女子柔聲細語的迴道。連半點的不耐也沒有。
“那我們去長安城做什麽昵?孩兒長這麽大還是第一迴出遠門昵。”那少年一點也沒有消停的意思,反正官道平坦,牛車也穩得很。就這麽晃晃悠悠的說些閑話,時間似乎就能過的快點一般。
“娘親送安兒去尋你爹爹的爹爹啊。”趕車的女子依舊是溫柔的迴道。但是聲音裏分明已經有了一絲不舍。
“爹爹的爹爹,不就是爺爺嗎?為什麽孩兒從來沒有見過爺爺昵?”少年依舊是不依不饒的問道。
“娘親送你去尋的人是你爹爹的爹爹,也是娘親的爹爹,但不是你的爺爺。”女子目光裏,陡然多出了許多複雜的神色。
“為何......”那少年還想要繼續追問,卻被女子罕見的打斷了道:“不要問為何,等安兒長大了自然就明白了。”
......
牛車繼續前行,這一日傍晚時分,一座關城遙遙在望。
及至關下,卻見包磚的拱門頭上嵌了一塊巨匾,上麵刻著鬥大的“武關”兩字。
關門前,有十數軍卒,持槍跨刀,在關門前執勤,順便也檢查往來的客商和行人的過關文牒。
執勤的軍卒們查看的極為仔細,因為過了武關,一望無際的關中平原和長安城,幾乎就在眼前了。
女子自然是沒有通關文牒的。但是這千裏迢迢的一路走來,似乎一路上都極為順利。這全是因為她手中有一塊腰牌。
正當女子準備用上孩子爹爹臨行前留下的那塊腰牌的時候,一名軍卒抬眼向牛車往來。接著就大步上前,一直到了牛車前,幾乎碰上牛角的距離上,才停下了腳步。
“老爺吩咐小人在此地迎接小姐公子。請跟我進關。”軍卒躬身抱拳,對著趕車的女子行了一個大禮之後,順手遞上了一塊腰牌。
女子隻是看了一眼,便跳下馬車,將韁繩交給了來人,自己卻是鑽入車棚裏,陪著那名少年不再言語了。
軍卒也不以為意。接過了韁繩,跨坐上了車架,右手一抖韁繩,便駕著牛車穿門洞而過。
出武關外,不過二十裏,就是青雲驛。
趕車的軍卒,徑直將牛車趕下了官道,看樣子是準備入宿驛站了。
青雲驛最好的一個小院內,軍卒跳下牛車後,將溫順的水牛,卸了枷鎖,栓在了門外的拴馬樁上,準備喚驛卒們前來牽進專門供大牲口過夜的騾馬圈。
然後不待女子和少年下車,就快步離開了。
“這位趕車的將軍好奇怪啊。為什麽要帶我們來這個地方昵?娘親,這裏是什麽地方啊?”那少年見軍卒離開後,大著膽子當先跳下了車棚,打量了一圈小院之後迴身扶了一下準備下車的娘親。
“秋娘,這就是晏安嗎?有六歲了吧?算起來,我不是個稱職的爺爺哦。”母子兩人剛剛下了牛車,一道灰衣身影的老者便度著步子,自小院裏的正房裏迎了出來。一臉慈祥的問道。
“秋娘拜見義父。安兒,給你爹爹的義父見個禮。”這女子卻正是隱居瓊州數年了的韓秋娘。這位名叫安兒的少年,自然就是她和師兄的孩子了。
“這壇酒,師兄留了七年。師兄收到義父家書之日,才飲了半壇。今日特請義父飲之。”韓秋娘懷中抱著一個精致的酒壇道。
“哦?此酒名叫女兒紅。乃是為父當年在祖宅院內親手埋下。當年埋下了十八壇,此乃是為父家鄉的風俗:生了女兒,便要埋下此酒,以待女兒出閣之時宴請賓客。
待到家破之後十數年,再去尋時,隻得了一壇。”灰衣老者接過酒壇,聲音嘶啞的說道。
說完伸手拍開封酒的泥封,一仰脖子,便痛飲起來。似乎是不願意再迴憶起家中往事。
“即是如此,此酒該是花雕!”韓秋娘眼睛微紅道。
“為父今日飲之,乃是女兒紅的滋味!”灰衣老者搖了搖頭道。說完一揮手,像是要和剛剛被這壇酒喚起的記憶作別一般。
“秋娘,這又是何苦?為父的一紙家書,算是害了你師兄了。你何苦再千裏迢迢的將安兒送來這是非之地?”灰衣的身影,一手抓著酒壇,一手扶起正要行禮的母子兩人。
口中低聲的歎息了一聲。
“師兄已經去了。我一個婦道人家,那裏有什麽主見,無非是按照師兄臨行前的吩咐行事罷了。還請義父成全。”韓秋娘又是盈盈一拜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