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平十年的新年之前,西軍主將的這道參了宋家後人的奏折一入臨安,朝臣們頓時一片大嘩。但是由於趙崇已經秘密西進到達了定西城,所以送往京兆府的奏折被安放在了府衙的案頭,無人翻看了。反倒是遠送臨安的那一封,被兵部尚書閱後,遞交給了內閣和宮中。
最終趙崇拿到手的是水寒珊用信鷹發往定西的抄本。再結合竹子查探迴來的消息,哪裏還不明白案件的原委。
但對於宋家的涉案,趙崇自是不便親自出麵的。畢竟宋家為自己辦事不是朝廷授命。隻是宋家和皇家甚至是和皇帝個人的口頭約定。知情者不過隻有那位神龍見首不見尾的鷹首一人而已。至於用糧草換馬是否恰當,就憑各方各自解讀罷了。
朝中言官們大多都是彈劾宋家賣國的行徑,文辭之激烈,就是將宋家滿門抄斬估計都不能讓他們如意。但也有聊聊數人言及西軍的種種,越過地方官府,插手地方事務,終究不是武人該做的事情。
其口吻和姚元興多少有些類似。隻是言官們多是沒有證據,全憑一張嘴隨意風聞發揮罷了。
趙崇冷眼看著內閣和水寒珊轉遞過來的,全部都堆在了一處的文書,奏折,不置一語。等了數日才發書與孟傑,要求內閣以及六部重臣西進京兆府,商議此事。此舉更是讓滿朝文武大感意外。
這眼見就到了新年了。不僅皇帝不按套路的出京城不歸。竟然還拿這麽一件算不上驚天大案的事情來讓眾多大臣西行數千裏。這在朝中大多數的文臣們看來簡直就是兒戲!
要是按照皇帝的要求,六部重臣以及閣臣全部西進,等於是將大半個朝堂都搬到了京兆府了,留下些按律做事的低階官員在京,朝廷還能否順利運行都是難以保證之事了。
再說京兆府的環境怎麽比的了暖風熏人的臨安城!況且京兆府所在的關中,北麵就有十萬虎視眈眈的蠻涼鐵騎在,這些在朝臣們眼裏,那裏還有什麽安全感可言!
隻有孟傑以及少數武將們慢慢的品出了皇帝的言外之意來。
西軍,甚至是中路的馮哥等人,對此也都是頗為讚同的。言官們自然也漸漸有些明白了皇帝的意圖了。那些待慣了臨安的文臣們才不願意放棄剛剛在繁華之地上歇下了的腳步。千裏迢迢的再往西去風餐露宿。
一時間案情本身倒反而沒有多少人在意了。剩下的就是對於皇帝要求朝臣西去口諭的爭論了。說是爭論,閣部以及吏部禮部的堂部衙門裏幾乎天天都是言官以及各台,寺,監等部的各級官員們上書請願的集結地了。
擾得孟傑一時間頭大如鬥。最後索性關起門來,不見來訪的各級官員了。
此事甚至都驚動了在深宮多年不出的太後:一幫有些門道的官員們自己不便進宮,紛紛譴有誥命在身的自家命婦們入宮給皇後,太後“請安”不斷。
皇後雖有些不耐煩,但好在精力還算充沛,應付起來也還得體。隻有太後年事已高,沒過幾天就不得不傳出懿旨,著命婦們不許隨意入宮了。
朝臣們如此喧鬧不堪的時候,退隱多年的姚秀夫的宅子外迎來了一位老書生。
來人一襲布衣長衫,深冬臘月裏的,竟然捧著一柄折扇前來。讓正在門房閑坐的二管家差點以為是來找姚相爺求字畫的窮酸老書生。好在來人布衣長衫下的身姿頗為不俗,讓看人下菜慣了的二管家本能的譴人捧著光麵的折扇就往後院請示去了。
半響不到,正當二管家在大門邊上的門房裏陪著身姿看似不俗的來人閑聊,準備套些話的時候,隻見老相爺竟然親自迎了出來。
二管家瞧見老太爺迎到了大門前,早悄悄的退後了幾步,讓出了位置。心中暗道好歹自己這雙眼睛還有些用,沒有怠慢了貴客。能得老相爺親自出門相迎的那裏會是一般的人物。恐怕整個臨安城裏也沒有幾位的。
“難得孟兄光臨寒舍,愚弟迎接來遲,恕罪,恕罪!”姚秀夫歸家數年,但是中氣似乎較之在朝堂之時要更加十足了。迎到門前的時候,抱拳笑道,聲音爽朗開懷至極,可見姚秀夫的心情是十分不錯的。
“姚相爺折煞小弟了。小弟聽聞相爺府裏還有些荊湖一帶出產的好茶,所以才不請自來,想要討盞茶喝,倒是叨擾相爺清靜了。”來人微微躬身還禮,口中也是嗬嗬笑道。
“孟兄請!”兩人禮畢,姚秀夫右手一引,便將來客往書房方向請去。言罷見二管家也在,當即又吩咐了一句道:“速去後廚,午時傳一桌清談酒菜來。”說吧一揮手,便將二管家打發下去了。
“如此叨擾,小弟就恭敬不如從命了。”來人嗬嗬一笑後也就不再客套。笑言畢,就隨主人往書房而去。此人不是別人,正是有著當朝閣部第一人之稱的孟傑了。此時來訪,其意自是不言自明了。
近些年來,在趙崇的刻意推行之下,內閣在朝廷中的地位和分量一日重過一日。其日常的運轉職能等,已經不再隻是裝飾的部門了,而是和當年的相府有些類似,甚至是將六部的架構都隱隱置於幾位閣臣之下了。
四位閣臣的品級最低的也是從二品了。比之六部幾位新任尚書的三品銜,明顯是要高出一級了。
所不同的時當年的相府乃是左丞相一人為主,連右丞相的意見也沒有多少份量,而如今的內閣裏光是閣臣就有四人之多。
雖說孟傑這位首輔的位份更重一些,但是其餘三人也還是有些話語權的。如此一來,處理軍國重大之事的時候,也能群策群力了。
“孟大人,朝政繁忙,怎麽有暇來鄙府見我這個閑人了!”涼人進到書房,落座後,姚秀夫嗬嗬笑問道,好似自己對於如今臨安城內傳的沸沸揚揚之事半點也未曾聽聞一般。
最終趙崇拿到手的是水寒珊用信鷹發往定西的抄本。再結合竹子查探迴來的消息,哪裏還不明白案件的原委。
但對於宋家的涉案,趙崇自是不便親自出麵的。畢竟宋家為自己辦事不是朝廷授命。隻是宋家和皇家甚至是和皇帝個人的口頭約定。知情者不過隻有那位神龍見首不見尾的鷹首一人而已。至於用糧草換馬是否恰當,就憑各方各自解讀罷了。
朝中言官們大多都是彈劾宋家賣國的行徑,文辭之激烈,就是將宋家滿門抄斬估計都不能讓他們如意。但也有聊聊數人言及西軍的種種,越過地方官府,插手地方事務,終究不是武人該做的事情。
其口吻和姚元興多少有些類似。隻是言官們多是沒有證據,全憑一張嘴隨意風聞發揮罷了。
趙崇冷眼看著內閣和水寒珊轉遞過來的,全部都堆在了一處的文書,奏折,不置一語。等了數日才發書與孟傑,要求內閣以及六部重臣西進京兆府,商議此事。此舉更是讓滿朝文武大感意外。
這眼見就到了新年了。不僅皇帝不按套路的出京城不歸。竟然還拿這麽一件算不上驚天大案的事情來讓眾多大臣西行數千裏。這在朝中大多數的文臣們看來簡直就是兒戲!
要是按照皇帝的要求,六部重臣以及閣臣全部西進,等於是將大半個朝堂都搬到了京兆府了,留下些按律做事的低階官員在京,朝廷還能否順利運行都是難以保證之事了。
再說京兆府的環境怎麽比的了暖風熏人的臨安城!況且京兆府所在的關中,北麵就有十萬虎視眈眈的蠻涼鐵騎在,這些在朝臣們眼裏,那裏還有什麽安全感可言!
隻有孟傑以及少數武將們慢慢的品出了皇帝的言外之意來。
西軍,甚至是中路的馮哥等人,對此也都是頗為讚同的。言官們自然也漸漸有些明白了皇帝的意圖了。那些待慣了臨安的文臣們才不願意放棄剛剛在繁華之地上歇下了的腳步。千裏迢迢的再往西去風餐露宿。
一時間案情本身倒反而沒有多少人在意了。剩下的就是對於皇帝要求朝臣西去口諭的爭論了。說是爭論,閣部以及吏部禮部的堂部衙門裏幾乎天天都是言官以及各台,寺,監等部的各級官員們上書請願的集結地了。
擾得孟傑一時間頭大如鬥。最後索性關起門來,不見來訪的各級官員了。
此事甚至都驚動了在深宮多年不出的太後:一幫有些門道的官員們自己不便進宮,紛紛譴有誥命在身的自家命婦們入宮給皇後,太後“請安”不斷。
皇後雖有些不耐煩,但好在精力還算充沛,應付起來也還得體。隻有太後年事已高,沒過幾天就不得不傳出懿旨,著命婦們不許隨意入宮了。
朝臣們如此喧鬧不堪的時候,退隱多年的姚秀夫的宅子外迎來了一位老書生。
來人一襲布衣長衫,深冬臘月裏的,竟然捧著一柄折扇前來。讓正在門房閑坐的二管家差點以為是來找姚相爺求字畫的窮酸老書生。好在來人布衣長衫下的身姿頗為不俗,讓看人下菜慣了的二管家本能的譴人捧著光麵的折扇就往後院請示去了。
半響不到,正當二管家在大門邊上的門房裏陪著身姿看似不俗的來人閑聊,準備套些話的時候,隻見老相爺竟然親自迎了出來。
二管家瞧見老太爺迎到了大門前,早悄悄的退後了幾步,讓出了位置。心中暗道好歹自己這雙眼睛還有些用,沒有怠慢了貴客。能得老相爺親自出門相迎的那裏會是一般的人物。恐怕整個臨安城裏也沒有幾位的。
“難得孟兄光臨寒舍,愚弟迎接來遲,恕罪,恕罪!”姚秀夫歸家數年,但是中氣似乎較之在朝堂之時要更加十足了。迎到門前的時候,抱拳笑道,聲音爽朗開懷至極,可見姚秀夫的心情是十分不錯的。
“姚相爺折煞小弟了。小弟聽聞相爺府裏還有些荊湖一帶出產的好茶,所以才不請自來,想要討盞茶喝,倒是叨擾相爺清靜了。”來人微微躬身還禮,口中也是嗬嗬笑道。
“孟兄請!”兩人禮畢,姚秀夫右手一引,便將來客往書房方向請去。言罷見二管家也在,當即又吩咐了一句道:“速去後廚,午時傳一桌清談酒菜來。”說吧一揮手,便將二管家打發下去了。
“如此叨擾,小弟就恭敬不如從命了。”來人嗬嗬一笑後也就不再客套。笑言畢,就隨主人往書房而去。此人不是別人,正是有著當朝閣部第一人之稱的孟傑了。此時來訪,其意自是不言自明了。
近些年來,在趙崇的刻意推行之下,內閣在朝廷中的地位和分量一日重過一日。其日常的運轉職能等,已經不再隻是裝飾的部門了,而是和當年的相府有些類似,甚至是將六部的架構都隱隱置於幾位閣臣之下了。
四位閣臣的品級最低的也是從二品了。比之六部幾位新任尚書的三品銜,明顯是要高出一級了。
所不同的時當年的相府乃是左丞相一人為主,連右丞相的意見也沒有多少份量,而如今的內閣裏光是閣臣就有四人之多。
雖說孟傑這位首輔的位份更重一些,但是其餘三人也還是有些話語權的。如此一來,處理軍國重大之事的時候,也能群策群力了。
“孟大人,朝政繁忙,怎麽有暇來鄙府見我這個閑人了!”涼人進到書房,落座後,姚秀夫嗬嗬笑問道,好似自己對於如今臨安城內傳的沸沸揚揚之事半點也未曾聽聞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