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見關中就是一場大戰,此時調你去守潼關,朝廷還真是謹慎啊。不過也好,由你坐鎮指揮那五萬步卒,總好過馮將軍要兼顧步騎兩軍,而一心兩用了。
關中東西雖有八百裏之遙,但有隴右五萬西軍騎兵在側,騎兵的兵力也算是夠用了。隻是不知那李文朗心中對於脫胎於玄武衛的玄武邊軍是否沒有些芥蒂。
潼關內的三萬朱雀退守汝州潁昌等地,加強京西北路的兵力,也不失為穩固中路的好謀略。就是不知馮將軍會不會分兵向南,將五萬兵力做出層次配置,戰局那座險要無雙的襄陽城。
好端端的將馮哥調走,使得司馬英不得不去潼關,就讓正麵少了得力的同僚。京兆府內隻剩自己一人的話,讓自己就算事有心出城接戰,都要分心仔細思量後方的安危了。
朝廷此時臨戰才想起調動大將,也不知道兵部的那幫大爺們腦子裏都在想些什麽!”南宮藏看完軍令,啞然失笑道。話裏話外的譏諷意味絲毫的不加掩飾。對於兵部遠在千裏之外對戰局的橫加調整,顯然是十分不滿。
之前硬是將三萬朱雀放在潼關,讓整個中路隻有擴軍後才有兩萬騎的宇文空獨自盯在汝州。麵對北涼萬餘殘軍以及背後河北的十萬鐵騎。想那馮哥將軍本是朱雀衛的主將,最擅長定然是指揮騎兵縱橫馳騁,可是兵部偏偏將之放在潼關,同時指揮五萬步卒守關!
如今大戰在即,才想到沒有可以指揮步卒的大將坐鎮,才臨時匆匆兩自地譴將,目光何等的短淺。
“我等出玄武衛北上的時候,嚴將軍臨別所囑咐之言,南宮將軍可要緊記啊,萬不可隻顧一時痛快,須知禍事大都都是從口入的。
今日即是朝廷的意思,本將也不好不立即起程了。中路雖然還不知道是什麽情況,等到馮哥將軍東去後,有主力尚存的朱雀衛在,當不會有大問題。南宮將軍請放心,正麵潼關有我在,必不叫京兆府遭受東部涼軍的壓力。”
司馬英雖也是武人,但處事一向謹慎,臨別說了幾句掏心窩的話。這位和自己年紀相仿,卻是快言快語的同袍,行軍打仗之事,司馬英從來都是不擔心的。
唯獨有些放心不下的就是步卒和西軍的配合了。但是那李文郎除了有些心高氣傲,這點和南宮藏兩人倒算的是意氣相投。而在大局上也沒有過過火的舉動。或許是自己想的太多了吧。
對於朝廷的軍令雖有微詞,但是見同僚已經如此不滿也就沒有再多言了。隻是向這位和自己默契配合了多年的同僚保證可以放心潼關方向不會有大的危險。
因為軍情緊急,潼關的馮哥還在等著他到達之後,才好做完交接迴軍充實中路的兵力。當下兩人抱拳告別,司馬英自迴營中準備,順便拜別坐鎮京兆府掌管關中政務的姚元興去了。
第二日清晨時分,便匆匆上路。隻帶數百親衛一路疾行。終於在太陽落山之前,過了關西鎮。再往前數量,關牆便遙遙在望了。眾人緩緩降下馬速,緩緩而前。
迴望夕陽餘輝將五百親衛的身影遠遠的拉長到雄壯魁偉的關牆之下時。胸中無端的生出許多洶湧的感慨來。立馬片刻後,長出了一口鬱氣。
關下守卒見到大隊人馬到來,早有軍士匆匆報信去了。
馮哥昨日也幾乎同時接到兵部的調遣軍令,麾下三萬騎兵都是臨戰狀態,倒也不必再多做準備,隻等著司馬英前來,就好迴軍汝州,和麾下宇文空匯合。
潼關距離京兆府不過兩三百裏,按照騎兵尋常的速度兩日即可到達。但是司馬英來的如此之快,讓馮哥微微有些詫異。但是隨即一想,也就明白了對方的用意。
對方如此趕路,卻是在給自己爭取些時間。涼騎最近的襲擾動作,沿線的幾位大將當然都是知曉的。朝廷和兵部自然也是有所掌握的。此時還要調換駐防的區域,馮哥當然知曉其中的緣故。河北十萬涼騎似乎又有些蠢蠢欲動了,中路的壓力還是有的。
“末將奉命前來,聽馮將軍差遣。”司馬英見馮哥親自出迎,不敢托大,遠遠的下馬,步行上前見禮。雖說對方年輕,但是身上的官職和軍功都是實打實的,能如此已經算是屈尊降貴了。
“司馬將軍好快的速度本將還以為要明日才能見到將軍,不想整整提前了一日。”大雍六萬玄武衛開蜀不順的時候,朱雀萬裏奔襲遠去馳援卻被擋在遠門之外,以及後來戚飛的緣故,造成馳援的朱雀衛損失慘重。
此後雖然嚴成化的動作也算是給了一個交代,但是讓朱雀出身的將領和老卒們對於蜀中玄武老軍依舊多有不忿。但是馮哥作為與嚴成化齊名的四衛初建時的大將之一,當然不會在此時如何為難一名一心為公的謹慎將軍。所以也就翻身下馬,上前扶起遠來的將軍,口中笑道。
“末將思慮朝廷急調,或許是中路有警,所以一路疾行不敢耽擱。總算是趕在天黑前到達了。”司馬英一拜之後,也就在對方虛扶之下站起了身來。兩人並肩往關內走去,一路見到關內軍帳營房,巡視軍卒往來井然有序。也就放下了大半的心。
走了片刻之後,依舊是不見一騎騎兵馳騁,心中不覺又放心了幾分。正思量間,就聽倒身邊的馮哥又道:“本將隻是臨時守關,所以麾下騎卒全部在關外駐紮,至於關西方向的軍情,也隻是譴步卒探馬前出數十裏警戒。
雖沒有探查到異常,但是也能感覺的到北方似乎有些不穩。本將雖戎馬十數年,但是軍伍中事也隻是粗通,對於臨時掌管這五萬步卒就更感覺力有不逮了。今日司馬將軍既然已經到了,就辛苦一下,我們連夜交接,明日一早,本將就出關南下。”
關中東西雖有八百裏之遙,但有隴右五萬西軍騎兵在側,騎兵的兵力也算是夠用了。隻是不知那李文朗心中對於脫胎於玄武衛的玄武邊軍是否沒有些芥蒂。
潼關內的三萬朱雀退守汝州潁昌等地,加強京西北路的兵力,也不失為穩固中路的好謀略。就是不知馮將軍會不會分兵向南,將五萬兵力做出層次配置,戰局那座險要無雙的襄陽城。
好端端的將馮哥調走,使得司馬英不得不去潼關,就讓正麵少了得力的同僚。京兆府內隻剩自己一人的話,讓自己就算事有心出城接戰,都要分心仔細思量後方的安危了。
朝廷此時臨戰才想起調動大將,也不知道兵部的那幫大爺們腦子裏都在想些什麽!”南宮藏看完軍令,啞然失笑道。話裏話外的譏諷意味絲毫的不加掩飾。對於兵部遠在千裏之外對戰局的橫加調整,顯然是十分不滿。
之前硬是將三萬朱雀放在潼關,讓整個中路隻有擴軍後才有兩萬騎的宇文空獨自盯在汝州。麵對北涼萬餘殘軍以及背後河北的十萬鐵騎。想那馮哥將軍本是朱雀衛的主將,最擅長定然是指揮騎兵縱橫馳騁,可是兵部偏偏將之放在潼關,同時指揮五萬步卒守關!
如今大戰在即,才想到沒有可以指揮步卒的大將坐鎮,才臨時匆匆兩自地譴將,目光何等的短淺。
“我等出玄武衛北上的時候,嚴將軍臨別所囑咐之言,南宮將軍可要緊記啊,萬不可隻顧一時痛快,須知禍事大都都是從口入的。
今日即是朝廷的意思,本將也不好不立即起程了。中路雖然還不知道是什麽情況,等到馮哥將軍東去後,有主力尚存的朱雀衛在,當不會有大問題。南宮將軍請放心,正麵潼關有我在,必不叫京兆府遭受東部涼軍的壓力。”
司馬英雖也是武人,但處事一向謹慎,臨別說了幾句掏心窩的話。這位和自己年紀相仿,卻是快言快語的同袍,行軍打仗之事,司馬英從來都是不擔心的。
唯獨有些放心不下的就是步卒和西軍的配合了。但是那李文郎除了有些心高氣傲,這點和南宮藏兩人倒算的是意氣相投。而在大局上也沒有過過火的舉動。或許是自己想的太多了吧。
對於朝廷的軍令雖有微詞,但是見同僚已經如此不滿也就沒有再多言了。隻是向這位和自己默契配合了多年的同僚保證可以放心潼關方向不會有大的危險。
因為軍情緊急,潼關的馮哥還在等著他到達之後,才好做完交接迴軍充實中路的兵力。當下兩人抱拳告別,司馬英自迴營中準備,順便拜別坐鎮京兆府掌管關中政務的姚元興去了。
第二日清晨時分,便匆匆上路。隻帶數百親衛一路疾行。終於在太陽落山之前,過了關西鎮。再往前數量,關牆便遙遙在望了。眾人緩緩降下馬速,緩緩而前。
迴望夕陽餘輝將五百親衛的身影遠遠的拉長到雄壯魁偉的關牆之下時。胸中無端的生出許多洶湧的感慨來。立馬片刻後,長出了一口鬱氣。
關下守卒見到大隊人馬到來,早有軍士匆匆報信去了。
馮哥昨日也幾乎同時接到兵部的調遣軍令,麾下三萬騎兵都是臨戰狀態,倒也不必再多做準備,隻等著司馬英前來,就好迴軍汝州,和麾下宇文空匯合。
潼關距離京兆府不過兩三百裏,按照騎兵尋常的速度兩日即可到達。但是司馬英來的如此之快,讓馮哥微微有些詫異。但是隨即一想,也就明白了對方的用意。
對方如此趕路,卻是在給自己爭取些時間。涼騎最近的襲擾動作,沿線的幾位大將當然都是知曉的。朝廷和兵部自然也是有所掌握的。此時還要調換駐防的區域,馮哥當然知曉其中的緣故。河北十萬涼騎似乎又有些蠢蠢欲動了,中路的壓力還是有的。
“末將奉命前來,聽馮將軍差遣。”司馬英見馮哥親自出迎,不敢托大,遠遠的下馬,步行上前見禮。雖說對方年輕,但是身上的官職和軍功都是實打實的,能如此已經算是屈尊降貴了。
“司馬將軍好快的速度本將還以為要明日才能見到將軍,不想整整提前了一日。”大雍六萬玄武衛開蜀不順的時候,朱雀萬裏奔襲遠去馳援卻被擋在遠門之外,以及後來戚飛的緣故,造成馳援的朱雀衛損失慘重。
此後雖然嚴成化的動作也算是給了一個交代,但是讓朱雀出身的將領和老卒們對於蜀中玄武老軍依舊多有不忿。但是馮哥作為與嚴成化齊名的四衛初建時的大將之一,當然不會在此時如何為難一名一心為公的謹慎將軍。所以也就翻身下馬,上前扶起遠來的將軍,口中笑道。
“末將思慮朝廷急調,或許是中路有警,所以一路疾行不敢耽擱。總算是趕在天黑前到達了。”司馬英一拜之後,也就在對方虛扶之下站起了身來。兩人並肩往關內走去,一路見到關內軍帳營房,巡視軍卒往來井然有序。也就放下了大半的心。
走了片刻之後,依舊是不見一騎騎兵馳騁,心中不覺又放心了幾分。正思量間,就聽倒身邊的馮哥又道:“本將隻是臨時守關,所以麾下騎卒全部在關外駐紮,至於關西方向的軍情,也隻是譴步卒探馬前出數十裏警戒。
雖沒有探查到異常,但是也能感覺的到北方似乎有些不穩。本將雖戎馬十數年,但是軍伍中事也隻是粗通,對於臨時掌管這五萬步卒就更感覺力有不逮了。今日司馬將軍既然已經到了,就辛苦一下,我們連夜交接,明日一早,本將就出關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