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 遊戲設計
天災末世,她有萬能APP 作者:淩晨做夢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比如,按照這個初始想法來看,根本就是主講人的主場,參加者的主觀能動性並不能自由發揮;
比如,有限的參考資料和參加者無限的思維發射之間又存在著矛盾,也許會有很多“此路不通”的情況;
比如,案件的全部信息來源於原著小說和電視劇,整體的劇情走向已經很受限製……
她在平板上寫寫畫畫,試圖先拉起一個簡單的構架。
開篇給出案件——在這部電視劇以及原著小說的背景下,基本都是殺人事件——主講人就可以簡單敘述一下案件的背景。
比如,主講人就可以說:“這天一大早,你就接到了你朋友的電話,她告訴你,她的家裏竟然發現了一具屍體。”
然後參加者們就可以順理成章地接下去,問問是怎麽迴事啊?發生了什麽?以及提出要去事發現場查看的要求。
這樣,主講人就能把場景轉到案發現場,繼續整個流程了。
到現場之後,未免會有新角色的出現,像是主角的朋友一家人、家裏的下人、趕來的警察等。
參加者就擁有了新的信息,可以就此拉開新支線,比如向這些就在發現屍體現場的人提問、旁聽警察的調查以及查看現場。
主講人可以一直以旁觀者、說書人的身份來迴答參加者的問題,也可以直接扮演成各個人物,直接用第一人稱來給出信息。
她覺得和前者這樣中規中矩的形式比起來,後者挺有意思的。
如果這個遊戲真的實施起來,可以提前準備好一些名牌,變換視角時直接擺上對應的名牌。
像是原著小說和電視劇中主角偵探親身參與到的部分,主講人就可以化身角色;而主角沒出現的劇情,則以客觀視角講述。
參加者在遊戲過程中受主講人的引導,逐漸解鎖新的場所、新的人物,獲取到新的線索。
不一定是一個參加者,可以幾個人一起,中間還可以隨時討論、交換意見,提出各種不同方向的問題。
就像海龜湯裏麵有“無關”的迴答一樣,參加者們也可能會提出許多並沒有關聯的問題,這就要考驗主講人了,能不能自然地表示出與此無關。
主講人在講述和迴答時,既要引導參加者們朝著劇情發展的方向走,還要控製進度,別一開始就跳到後麵去了。
就算有人開篇猜中兇手,也總要讓故事發展起來嘛,畢竟是偵探故事,斷案總要把證據收集齊全。
她的筆頭頓了一下,想到這,就又有了新的問題。
在電視劇中和原著小說中,為了懸疑性和戲劇效果,並不是所有證據的獲取和推理都按部就班地進行。
有些決定性的證據,是直到最後的“真相大白”環節才被主角偵探揭露出來的。
這部劇基本都是這麽個調調,前麵出現各種嫌疑人,隨著調查,證據越來越多,有的人解除嫌疑,有的人十分可疑。
就在這疑雲重重的情況下,讀者觀眾們總無法輕易鎖定真兇,最大的嫌疑經常在幾個角色中徘徊。
這時,主角偵探就登場了,哐當一下直接給出結論:兇手就是誰誰誰!
然後開始推理,講角色間的恩怨情仇,分析動機,模擬作案過程……被指名的兇手可能直接投降,也可能死不承認。
這個時候,在所有僅僅可以稱得上是“推理”的過程結束後,主角偵探再放出一個決定性的證據。
一下子,所有散碎的證據被串成鏈條,混亂的思維也隨之撥亂反正,一切都變得再清楚不過。
對於一本小說或是電視劇,這樣的設計當然會讓讀者觀眾有種撥雲見日的感覺,一下子思路都通暢了,會讓人感歎“原來如此”!
其實這也是一種手法,主打一個信息差。
畢竟,如果把那些關鍵性的證據直接放出來,很多觀眾和讀者也能猜到兇手,那最後的爽感就大大降低了。
但是對於她設計的這個遊戲來說,為了能讓參加者——也就是主角偵探們——最終能夠“真相大白”,這些線索總要給出來的。
那怎麽給,就是個技術活了。
不能給得太早,否則劇情沒走完就結束了;也不能太晚,真的做成最後一塊拚圖,這樣大家就都知道最後會放出決定性證據。
得主講人衡量著,在劇情進行過程中,把這證據提前埋個線,讓參加者們能記錄下來,但一時半會兒問不出什麽信息。
得等到劇情再推進一段,到合適的時候之後,參加者正漫無頭緒的時候,一看筆記,發現這還有個沒解開的結。
拿出來一問,得到了一條新的線索,然後一組合,哦,原來路在這呢。
她是越規劃越起勁,恨不得現在就直接來上一盤。
不過不行,這遊戲前期的準備工作可是很重的,她要是作為參加人就算了,但構思了這麽一會兒,都是把自己放在主講人的位置上想的。
那麽,她作為遊戲的主講人,必須要做的就是熟練掌握整個故事,能在參加者提問時順利迴答,可不能再跑去翻資料。
而且,她還要針對不同的案件來提前設計,就像搞教案一樣,提前想好了怎麽講,該怎麽引導參加者往正路上走。
有些比較隱蔽的信息和證據要怎樣自然地拋出去,不讓人一下子就抓住其中的重點提前結束。
這都是很需要下功夫的。
本來這也是件很麻煩的事情,但抵不住她現在實在上頭,麻煩就都變成了有趣,她充滿動力,直接閃身出現在電腦房。
移動硬盤插上,電視劇第一集開始播放,對照著已經梳理過的思維導圖,旁邊擺著這一集的原著小說
——開整!
這一整真是昏天黑地,而且因為實在熱血上頭,她完全樂在其中,根本不覺得累。
連晚飯都破天荒的沒去餐廳,而是直接就在電腦房,一邊繼續看原著小說,一邊找了個漢堡啃著解決了。
之前的思維導圖主要是按照電視劇梳理的,原著小說看過,但不熟。
然而,對於這款口述推理遊戲來說,由文字組成的小說顯然更適合做參考資料,這不,她就上頭地邊讀邊對比,理出完整流程。
比如,有限的參考資料和參加者無限的思維發射之間又存在著矛盾,也許會有很多“此路不通”的情況;
比如,案件的全部信息來源於原著小說和電視劇,整體的劇情走向已經很受限製……
她在平板上寫寫畫畫,試圖先拉起一個簡單的構架。
開篇給出案件——在這部電視劇以及原著小說的背景下,基本都是殺人事件——主講人就可以簡單敘述一下案件的背景。
比如,主講人就可以說:“這天一大早,你就接到了你朋友的電話,她告訴你,她的家裏竟然發現了一具屍體。”
然後參加者們就可以順理成章地接下去,問問是怎麽迴事啊?發生了什麽?以及提出要去事發現場查看的要求。
這樣,主講人就能把場景轉到案發現場,繼續整個流程了。
到現場之後,未免會有新角色的出現,像是主角的朋友一家人、家裏的下人、趕來的警察等。
參加者就擁有了新的信息,可以就此拉開新支線,比如向這些就在發現屍體現場的人提問、旁聽警察的調查以及查看現場。
主講人可以一直以旁觀者、說書人的身份來迴答參加者的問題,也可以直接扮演成各個人物,直接用第一人稱來給出信息。
她覺得和前者這樣中規中矩的形式比起來,後者挺有意思的。
如果這個遊戲真的實施起來,可以提前準備好一些名牌,變換視角時直接擺上對應的名牌。
像是原著小說和電視劇中主角偵探親身參與到的部分,主講人就可以化身角色;而主角沒出現的劇情,則以客觀視角講述。
參加者在遊戲過程中受主講人的引導,逐漸解鎖新的場所、新的人物,獲取到新的線索。
不一定是一個參加者,可以幾個人一起,中間還可以隨時討論、交換意見,提出各種不同方向的問題。
就像海龜湯裏麵有“無關”的迴答一樣,參加者們也可能會提出許多並沒有關聯的問題,這就要考驗主講人了,能不能自然地表示出與此無關。
主講人在講述和迴答時,既要引導參加者們朝著劇情發展的方向走,還要控製進度,別一開始就跳到後麵去了。
就算有人開篇猜中兇手,也總要讓故事發展起來嘛,畢竟是偵探故事,斷案總要把證據收集齊全。
她的筆頭頓了一下,想到這,就又有了新的問題。
在電視劇中和原著小說中,為了懸疑性和戲劇效果,並不是所有證據的獲取和推理都按部就班地進行。
有些決定性的證據,是直到最後的“真相大白”環節才被主角偵探揭露出來的。
這部劇基本都是這麽個調調,前麵出現各種嫌疑人,隨著調查,證據越來越多,有的人解除嫌疑,有的人十分可疑。
就在這疑雲重重的情況下,讀者觀眾們總無法輕易鎖定真兇,最大的嫌疑經常在幾個角色中徘徊。
這時,主角偵探就登場了,哐當一下直接給出結論:兇手就是誰誰誰!
然後開始推理,講角色間的恩怨情仇,分析動機,模擬作案過程……被指名的兇手可能直接投降,也可能死不承認。
這個時候,在所有僅僅可以稱得上是“推理”的過程結束後,主角偵探再放出一個決定性的證據。
一下子,所有散碎的證據被串成鏈條,混亂的思維也隨之撥亂反正,一切都變得再清楚不過。
對於一本小說或是電視劇,這樣的設計當然會讓讀者觀眾有種撥雲見日的感覺,一下子思路都通暢了,會讓人感歎“原來如此”!
其實這也是一種手法,主打一個信息差。
畢竟,如果把那些關鍵性的證據直接放出來,很多觀眾和讀者也能猜到兇手,那最後的爽感就大大降低了。
但是對於她設計的這個遊戲來說,為了能讓參加者——也就是主角偵探們——最終能夠“真相大白”,這些線索總要給出來的。
那怎麽給,就是個技術活了。
不能給得太早,否則劇情沒走完就結束了;也不能太晚,真的做成最後一塊拚圖,這樣大家就都知道最後會放出決定性證據。
得主講人衡量著,在劇情進行過程中,把這證據提前埋個線,讓參加者們能記錄下來,但一時半會兒問不出什麽信息。
得等到劇情再推進一段,到合適的時候之後,參加者正漫無頭緒的時候,一看筆記,發現這還有個沒解開的結。
拿出來一問,得到了一條新的線索,然後一組合,哦,原來路在這呢。
她是越規劃越起勁,恨不得現在就直接來上一盤。
不過不行,這遊戲前期的準備工作可是很重的,她要是作為參加人就算了,但構思了這麽一會兒,都是把自己放在主講人的位置上想的。
那麽,她作為遊戲的主講人,必須要做的就是熟練掌握整個故事,能在參加者提問時順利迴答,可不能再跑去翻資料。
而且,她還要針對不同的案件來提前設計,就像搞教案一樣,提前想好了怎麽講,該怎麽引導參加者往正路上走。
有些比較隱蔽的信息和證據要怎樣自然地拋出去,不讓人一下子就抓住其中的重點提前結束。
這都是很需要下功夫的。
本來這也是件很麻煩的事情,但抵不住她現在實在上頭,麻煩就都變成了有趣,她充滿動力,直接閃身出現在電腦房。
移動硬盤插上,電視劇第一集開始播放,對照著已經梳理過的思維導圖,旁邊擺著這一集的原著小說
——開整!
這一整真是昏天黑地,而且因為實在熱血上頭,她完全樂在其中,根本不覺得累。
連晚飯都破天荒的沒去餐廳,而是直接就在電腦房,一邊繼續看原著小說,一邊找了個漢堡啃著解決了。
之前的思維導圖主要是按照電視劇梳理的,原著小說看過,但不熟。
然而,對於這款口述推理遊戲來說,由文字組成的小說顯然更適合做參考資料,這不,她就上頭地邊讀邊對比,理出完整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