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大猷對此早有計較,或七拐八繞,不斷變換方向,四萬人的場麵,全然不必擔心騰挪空間不夠的問題;或毒人為水,戰馬為舟,鐵槍為槳,將血毒人劃拉到經過的後路上。
血毒人原本是自主聞味避讓,受劃拉後要先消去這股力道,才能聞味避讓,如此一來反倒比開道更費時間。眼看著距離不近反遠,把都兒急了,直接掄斧開道,將擋道的血毒人統統如草芥般掃開。一時間,手足與頭顱齊飛,鮮血共髒腑一色。
距離未再拉開,可把都兒采用的是笨辦法,對體力的消耗是巨大的。不知掄到第幾斧時,手臂不受控軟了一下,沒能完全將擋道的血毒人掃開,戰馬與之撞了個滿懷,若是換成尋常馬匹,怕是要栽上個大跟頭了。把都兒終於後知後覺意識到辦法太笨了,好一番絞盡腦汁,想到改掄為勾,改掃為甩,將血毒人一個接一個地擲向前方數丈外的俞大猷。
兩大悍將,論勇,不分伯仲;論智,天差地別。
俞大猷淡淡一瞥,從容提槍以巧勁挑撥,來一個挑一個,來兩個撥一雙。挑撥出去的血毒人的落點也大有講究,或為當務之急處,或在後續算計處,或是擲迴給把都兒處。
石砸水,會濺起水花;人砸人,會造成傷亡。
竟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人牆的壓力。
兩人一前一後,各逞其能,好似兩條遨遊滄海的蛟龍,前者舉重若輕,恣意巧妙,後者狂風驟雨,急躁殘暴,穿梭於血毒人潮中。
……
把都兒被略施小計引誘遠去,近衛二十騎心急如焚,他們太了解他脾性了,生怕有甚閃失,急欲支援,卻被明軍牢牢纏住,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折了兩騎,方得脫身。
脫身來之不易,所以倍加珍惜,鉚足勁衝入血毒人潮,再迴過頭,見明軍未再糾纏,想來是忌憚血毒人。近衛十八騎牢記自己的使命,在戰場上他們就是為把都兒而生的。穿過層層人潮,與主將匯合,認真細致勇敢地拱衛在側。
俞大猷忙中一睃,並未見到以為中的暴跳如雷,相反把都兒同他的近衛二十騎相處的十分融洽默契。衝鋒戰將素有近衛相護的定例,尤其是如把都兒這般性子的人,關鍵時刻極易上頭,近衛的職責便又多了幾分。按照常理,把都兒這般生性暴躁之人本身就是個火藥桶,加上重拳屢屢打在棉花上,久久不得勁,定然是早憋了一肚子的火氣,此時無分敵友,稍有靠近或觸碰都將成為發泄對象。沒看到想看的,俞大猷並未過分在意,想來是往日裏受過極為嚴苛的訓練調教,收起伺機斬敵將的念頭,繼續以巧周旋,專心於誘敵攪局,緩解人牆的壓力,二十騎攪動起來可比二騎有力道多了。
……
一千五百明軍精騎與不足五百韃靼鐵騎正於人牆西展開纏鬥,戰況如火如荼,一陣急促的隆隆蹄聲驟然響起,又一支五百人騎隊毫無征兆地衝殺而出,徑拊韃靼鐵騎後背,形成夾擊之勢,一舉打破了旗鼓相當的局麵。
奇兵驟現,動靜不小,引來把都兒等人注目,一夥人嘀咕了一陣,把都兒衝俞大猷狠狠啐了一口,很是不甘地撥轉馬頭,同近衛騎隊趕向人牆西側戰場。
五百伏兵本就是俞大猷的手筆,自然不會意外,先一步從容地撥轉馬頭,於橫向相隔十數丈處領先三個身位疾行。
……
毛伯溫料到恩和森會來突襲人牆;恩和森料到毛伯溫料到自己會去突襲人牆;毛伯溫料到恩和森會料到自己的料到。
互相都預料到了對方的預料,將運籌做到了極致。
所以,毛伯溫命麾下最具智勇的大將俞大猷率軍迎敵,全權指揮局部戰場。
所以,恩和森派遣的突襲隊伍隻是表麵上和先前的穿陣隊伍一樣,內裏藏了不少名堂。
……
俞大猷鐵槍開道,劃撥身前血毒人,疾速飛馳。忽覺異變,急急側頭,一柄明晃晃的禪杖貼著頭盔劃過;鐵槍下搗,堪堪在金燦燦的長劍斫到馬蹄上的皮毛時將其擋下;身子一扭一俯,還是稍稍慢了半拍,後背被一杆寒冰冰的長槍刺中,幸有甲胄護體,破甲而未入體,背脊處傳來陣陣隱痛。甫避過致命三連擊,俞大猷舞動鐵槍,槍法神妙,綻開一片槍花,護得通身密不透風。
偷襲者有三,一人麵覆皮甲,手持禪杖,身形高大,目透兇光;一人五短身材配五尺金劍,異常醒目;一人丈八寒槍,虎背熊腰,方臉闊額,滿麵橫肉。
三人正是無為教死水堂水淼麾下鐵羅漢、厚土堂圴垚麾下長羅漢和烈火堂熎焱麾下將羅漢。
受此一阻,把都兒擎著雙斧殺到了。
槍斧再次戰之一處,火星四濺,殺氣激蕩。
俞大猷心中明了,對方勢眾,光一個把都兒便使得他不敢有半分輕視,更何況還有三名身手了得的偷襲者,以及虎視在側的十八騎。倘若被這樣一群人圍困住,莫說脫身,保命都是個問題。不敢戀戰,一通搶攻,趁對方以為還要進攻的時候突然收招抽身,催動胯下戰馬,不斷變換騰挪。
把都兒吸取前車之鑒,正憋著一大口等待宣泄的邪火,哪肯讓人輕易脫身,如跗骨之疽般貼身纏鬥,堅決不讓對手拉開到一丈之外。
兩位當世猛將,齊頭並進,槍來斧往,各顯神通,既精彩紛呈,又兇險萬般。
鐵羅漢三人並十八騎,環列四周,堵截出路,伺機襲殺。
血毒人潮的邊緣出現在視線中,俞大猷一心四用,力戰把都兒,留意行進路線,觀察餘下眾敵,暗自忖道:“韃子騎隊身處下風,稍有不慎,便有覆滅之虞,主將卻不著急迴援,看來之前的猜測沒錯,韃子果然是用最精銳的部隊做幌子,暗中留有後手。”確定此節,瞅準時機,轉守為攻,遽然發力,一杆鐵槍迸發出疾風驟雨般的攻勢。
把都兒血脈噴張,雙眸赤紅,戰意升騰如浪潮,哇哇怪叫,迴以狂風駭浪般的攻勢。
二將對攻,殺意激蕩,單槍雙斧每一次碰撞都會擦出一朵花兒般的星火,無數次的碰撞便是無數朵火花,絢爛似火雨。
絕頂戰將戰場廝殺有別於江湖絕頂高手的交鋒,個中另有一番震撼人心的神意。鐵羅漢三人見慣了江湖廝殺,卻是頭一迴目睹絕頂戰將捉對搏擊的風采,不禁為之目眩神迷,竟是出現了數息的愣神。
正當把都兒心神興發,忘情地沉迷於期待已久的狂鬥之際,俞大猷忽然收手抽身,猝不及防下力道走空。
俞大猷得了一息空隙,將響箭射向了空中。
發射響箭的間隙,足夠使距離最近的將羅漢和長羅漢發動一招威脅性攻擊。
俞大猷傾力閃躲格擋,避過腰斬金劍,擋下了對胯下戰馬的致命寒槍。
一招被動,招招被動,緊接著便是一大波兇狠攻勢。
幫手相助,把都兒不僅扳迴了一息空隙,還獲得了一息先手;鐵羅漢也獲得了出手機會。
俞大猷以肩頭被巨斧擦中、肋部被禪杖帶到為代價,硬生生化解了把都兒和鐵羅漢的攻擊。但緊隨其後的又是長、將二人的兇狠攻擊……以一敵四,已成困獸。
血毒人原本是自主聞味避讓,受劃拉後要先消去這股力道,才能聞味避讓,如此一來反倒比開道更費時間。眼看著距離不近反遠,把都兒急了,直接掄斧開道,將擋道的血毒人統統如草芥般掃開。一時間,手足與頭顱齊飛,鮮血共髒腑一色。
距離未再拉開,可把都兒采用的是笨辦法,對體力的消耗是巨大的。不知掄到第幾斧時,手臂不受控軟了一下,沒能完全將擋道的血毒人掃開,戰馬與之撞了個滿懷,若是換成尋常馬匹,怕是要栽上個大跟頭了。把都兒終於後知後覺意識到辦法太笨了,好一番絞盡腦汁,想到改掄為勾,改掃為甩,將血毒人一個接一個地擲向前方數丈外的俞大猷。
兩大悍將,論勇,不分伯仲;論智,天差地別。
俞大猷淡淡一瞥,從容提槍以巧勁挑撥,來一個挑一個,來兩個撥一雙。挑撥出去的血毒人的落點也大有講究,或為當務之急處,或在後續算計處,或是擲迴給把都兒處。
石砸水,會濺起水花;人砸人,會造成傷亡。
竟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人牆的壓力。
兩人一前一後,各逞其能,好似兩條遨遊滄海的蛟龍,前者舉重若輕,恣意巧妙,後者狂風驟雨,急躁殘暴,穿梭於血毒人潮中。
……
把都兒被略施小計引誘遠去,近衛二十騎心急如焚,他們太了解他脾性了,生怕有甚閃失,急欲支援,卻被明軍牢牢纏住,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折了兩騎,方得脫身。
脫身來之不易,所以倍加珍惜,鉚足勁衝入血毒人潮,再迴過頭,見明軍未再糾纏,想來是忌憚血毒人。近衛十八騎牢記自己的使命,在戰場上他們就是為把都兒而生的。穿過層層人潮,與主將匯合,認真細致勇敢地拱衛在側。
俞大猷忙中一睃,並未見到以為中的暴跳如雷,相反把都兒同他的近衛二十騎相處的十分融洽默契。衝鋒戰將素有近衛相護的定例,尤其是如把都兒這般性子的人,關鍵時刻極易上頭,近衛的職責便又多了幾分。按照常理,把都兒這般生性暴躁之人本身就是個火藥桶,加上重拳屢屢打在棉花上,久久不得勁,定然是早憋了一肚子的火氣,此時無分敵友,稍有靠近或觸碰都將成為發泄對象。沒看到想看的,俞大猷並未過分在意,想來是往日裏受過極為嚴苛的訓練調教,收起伺機斬敵將的念頭,繼續以巧周旋,專心於誘敵攪局,緩解人牆的壓力,二十騎攪動起來可比二騎有力道多了。
……
一千五百明軍精騎與不足五百韃靼鐵騎正於人牆西展開纏鬥,戰況如火如荼,一陣急促的隆隆蹄聲驟然響起,又一支五百人騎隊毫無征兆地衝殺而出,徑拊韃靼鐵騎後背,形成夾擊之勢,一舉打破了旗鼓相當的局麵。
奇兵驟現,動靜不小,引來把都兒等人注目,一夥人嘀咕了一陣,把都兒衝俞大猷狠狠啐了一口,很是不甘地撥轉馬頭,同近衛騎隊趕向人牆西側戰場。
五百伏兵本就是俞大猷的手筆,自然不會意外,先一步從容地撥轉馬頭,於橫向相隔十數丈處領先三個身位疾行。
……
毛伯溫料到恩和森會來突襲人牆;恩和森料到毛伯溫料到自己會去突襲人牆;毛伯溫料到恩和森會料到自己的料到。
互相都預料到了對方的預料,將運籌做到了極致。
所以,毛伯溫命麾下最具智勇的大將俞大猷率軍迎敵,全權指揮局部戰場。
所以,恩和森派遣的突襲隊伍隻是表麵上和先前的穿陣隊伍一樣,內裏藏了不少名堂。
……
俞大猷鐵槍開道,劃撥身前血毒人,疾速飛馳。忽覺異變,急急側頭,一柄明晃晃的禪杖貼著頭盔劃過;鐵槍下搗,堪堪在金燦燦的長劍斫到馬蹄上的皮毛時將其擋下;身子一扭一俯,還是稍稍慢了半拍,後背被一杆寒冰冰的長槍刺中,幸有甲胄護體,破甲而未入體,背脊處傳來陣陣隱痛。甫避過致命三連擊,俞大猷舞動鐵槍,槍法神妙,綻開一片槍花,護得通身密不透風。
偷襲者有三,一人麵覆皮甲,手持禪杖,身形高大,目透兇光;一人五短身材配五尺金劍,異常醒目;一人丈八寒槍,虎背熊腰,方臉闊額,滿麵橫肉。
三人正是無為教死水堂水淼麾下鐵羅漢、厚土堂圴垚麾下長羅漢和烈火堂熎焱麾下將羅漢。
受此一阻,把都兒擎著雙斧殺到了。
槍斧再次戰之一處,火星四濺,殺氣激蕩。
俞大猷心中明了,對方勢眾,光一個把都兒便使得他不敢有半分輕視,更何況還有三名身手了得的偷襲者,以及虎視在側的十八騎。倘若被這樣一群人圍困住,莫說脫身,保命都是個問題。不敢戀戰,一通搶攻,趁對方以為還要進攻的時候突然收招抽身,催動胯下戰馬,不斷變換騰挪。
把都兒吸取前車之鑒,正憋著一大口等待宣泄的邪火,哪肯讓人輕易脫身,如跗骨之疽般貼身纏鬥,堅決不讓對手拉開到一丈之外。
兩位當世猛將,齊頭並進,槍來斧往,各顯神通,既精彩紛呈,又兇險萬般。
鐵羅漢三人並十八騎,環列四周,堵截出路,伺機襲殺。
血毒人潮的邊緣出現在視線中,俞大猷一心四用,力戰把都兒,留意行進路線,觀察餘下眾敵,暗自忖道:“韃子騎隊身處下風,稍有不慎,便有覆滅之虞,主將卻不著急迴援,看來之前的猜測沒錯,韃子果然是用最精銳的部隊做幌子,暗中留有後手。”確定此節,瞅準時機,轉守為攻,遽然發力,一杆鐵槍迸發出疾風驟雨般的攻勢。
把都兒血脈噴張,雙眸赤紅,戰意升騰如浪潮,哇哇怪叫,迴以狂風駭浪般的攻勢。
二將對攻,殺意激蕩,單槍雙斧每一次碰撞都會擦出一朵花兒般的星火,無數次的碰撞便是無數朵火花,絢爛似火雨。
絕頂戰將戰場廝殺有別於江湖絕頂高手的交鋒,個中另有一番震撼人心的神意。鐵羅漢三人見慣了江湖廝殺,卻是頭一迴目睹絕頂戰將捉對搏擊的風采,不禁為之目眩神迷,竟是出現了數息的愣神。
正當把都兒心神興發,忘情地沉迷於期待已久的狂鬥之際,俞大猷忽然收手抽身,猝不及防下力道走空。
俞大猷得了一息空隙,將響箭射向了空中。
發射響箭的間隙,足夠使距離最近的將羅漢和長羅漢發動一招威脅性攻擊。
俞大猷傾力閃躲格擋,避過腰斬金劍,擋下了對胯下戰馬的致命寒槍。
一招被動,招招被動,緊接著便是一大波兇狠攻勢。
幫手相助,把都兒不僅扳迴了一息空隙,還獲得了一息先手;鐵羅漢也獲得了出手機會。
俞大猷以肩頭被巨斧擦中、肋部被禪杖帶到為代價,硬生生化解了把都兒和鐵羅漢的攻擊。但緊隨其後的又是長、將二人的兇狠攻擊……以一敵四,已成困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