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什麽場合,每每論及人情家常,古今總是最格格不入的那一個。他不在乎朱厚熜的計劃,不在乎革新,不在乎墨煙海的陰謀,不在乎功名文武,他現在隻在乎聞人詮,道:“聽聞詔獄素有人間煉獄之兇名,人人談之色變,那等險惡之地,就算隻是關著不動刑,也要關出毛病來。伯父,一時無法替義父洗脫冤屈,您可否想想法子,換個關押之地,刑部和大理寺不都設有牢房麽。”
話題又繞了迴來,方獻夫隻好接話道:“刑部或大理寺轉錦衣衛詔獄容易,錦衣衛詔獄轉刑部或大理寺很難。”
“……那能不能讓我們去見見義父?”
“伯父會想辦法,不過不會很快。”方獻夫麵上依舊溫和從容,實則很無奈,古今的說話方式確實不討喜,他的性格就是如此,“伯父現在停職賦閑,麵聖不如往日便易,今夜伯父便會寫好請求麵聖的折子,明天一早呈遞上去。”頓了頓,接著說道,“之後伯父會去拜訪幾位朝中重臣,到時懷兒和今兒便隨著一道去吧。”
古今仍是不滿意,聞人姊弟心裏並不認同他的說話方式。通過這兩天的所見所聞,他們清晰地認識到在這件事情當中方獻夫所要承擔的風險,聞人詮得以清白脫困,自然是皆大歡喜,倘若不幸淪為犧牲品,為其前後奔走的方獻夫哪裏又能落不得半分好,帶著歉疚致謝道:“多謝伯父,叫伯父受累了。”
方獻夫擺手道:“都是自家人,一家人不說兩家話,言謝可就見外了。時候不早了,今天就到這吧,想必這些天你們吃了不少苦,怕是連個安穩覺都沒睡過。既然到了伯父這裏,那就是迴家了,別再給自己那麽大壓力,擺正心態,踏踏實實睡個安穩覺。瓊芝你帶他們下去休息吧,一應起居所用務必張羅妥帖。”
瓊芝道:“老師您放心吧,早安排妥當了,都是師母親自吩咐的。”
走了四個人,外書房冷清了不少。
念舊一臉嚴肅地說道:“徽音和懷兒這姊弟二人聰明識體、性子佳好,今兒的性子卻是十分不妥,比我……比我的性子還不妥,也不知申元師叔當時是如何看上這孩子的。”
邵曦一臉溫和地說道:“同一個人在不同人眼裏是不一樣的,人各有緣法。這孩子對旁人或許太過冷漠了一些,可對申元師叔的上心,半點不比徽音和懷兒這對親生子女少。就衝這一點,申元師叔能收到這麽一位義子便值了。”
“以這孩子的性子,還是不入仕途為好。”
“知新此話言之過早了,今兒現下年歲尚小,還有時間教導,待他入仕最快也要五年之後。到那時,興許不用人教,他自行便開竅了。”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人長大了,當然會變得更加懂理明事,平常時候或能自我約束調整,真到了關鍵時刻,本性必暴露無遺,難以逾越的正是那萬一。”
“凡是總有例外,興許今兒便是那個特例,興許今兒將來的飛躍之機正是因他的性子而起。”
“世上哪有那麽多興許可言?”
“古往今來的傳奇人物,哪一個的一生不是充滿了各種巧合?”
“傳奇不分善惡,不是每一個傳奇人物都是好人。”
正當師兄弟二人各執一詞時,屋外突然傳來急促的腳步聲,緊接著門扇被野蠻推開,說是撞開的也不為過,闖入一名四十多歲的男子,火急火燎地嚷道:“出大事了、出大事了!老師,出大事了!”
……
禮部尚書府外書房,燈火通明,溫暖如春,分主客坐著男女二人。
女者是客,一襲白衣,身段婀娜,手執團扇,氣態出塵,正是女中先生貝七華。
男者為主,年約四十,頭戴黑色六合帽,身著褐色程子衣,一張長臉上雙目有神、鼻子鉤挺、鼻翼外擴、胡子疏密得宜,氣態沉穩平和,低調樸素中透著精明幹練,此人乃當朝禮部尚書徐階。
東樓之行,連方獻夫都沒看透嚴世蕃的用意,貝七華自然也看不透,那便要設法看透。而方獻夫早已隱晦地表示出無深討之意,所以連夜找到了徐階。
貝、徐二人交情不淺,時常互幫互助,但以二人各自的身份、立場,是無法像普通朋友那般純粹的。於是貝七華在講述完東樓之行的經過後,把切入點放在了“五人一諾”中的“見一人”上,道:“嚴治中拉攏之意明顯,可我總覺得這次不同往常,沒那麽簡單,可具體哪裏不對勁,我卻說不上來,所以深夜叨擾子升大人,幫忙參詳參詳。”
“仁先生客氣了。”徐階略作思忖,“仁先生以為吳財神有可能會被嚴家拉攏麽?”
“絕無可能。”貝七華答的很幹脆,“其一,陛下不介意我吳家同朝臣往來,卻忌諱往來過甚,尤其是同手握大權的朝廷重臣往來過甚……”頓了頓,對視徐階,二人會心一笑,“其二,家主素來不恥嚴家父子為人,不屑與這等人為伍。”
“仁先生以為嚴家父子是否意識到了這兩點?”
“當然。”
“嚴德球卻還在那樣的場合、用那樣的方式隱晦地表示出了拉攏之意,顯得有些多此一舉。”
“嚴治中或許會做多此一舉的事情,但不會做沒水平的多此一舉。”
“嚴家渴望從吳家得到好處。”
“因為得不到,所以渴望。”
“因為渴望,所以千方百計。”
“迫使我吳家妥協?”
“仁先生比我更清楚讓吳財神妥協的難度。”
“鬥垮我吳家?”
“讓吳家垮台不是目的。”
“取而代之?”
“破而後立,取而代之。”
“破我吳家,嚴家沒那個本事,遑論後立。”
“站在風口上,豬都能上天。或造勢,或借勢,順勢而為,乘風破浪。”
“勢在何處?”
“勢在路上。”
“不是什麽人都擔得起‘財神’之名。”
“仁先生不知道,吳財神和奉先生或許知道。”
“陛下會聽之任之?”
“陛下真正敬的不是吳家,而是吳家所帶來的利益,隻要有同等利益,姓吳姓趙還是姓李,又有什麽關係?”
“陛下不在乎姓什麽,忌諱卻依然還在。”
“並非沒有避開忌諱的法子。”
“嗬嗬嗬,也對,不恥為伍才是第一原因。”沉默少頃,貝七華又道:“嚴治中心懷大誌,本該隱藏才是,何以南山有鳥,北山張羅?”
“仁先生應該猜到了陛下欲藉聞人詮一事做一篇大文章。”
“嚴治中是想讓我吳家卷入,還是不想讓我吳家卷入?”
“嚴德球行事素來不按常理。”
“多謝子升大人賜教。”
“其實我也沒幫上什麽忙。”
徐階光明正大的親自送人出府。
府門前,貝七華冷不丁低聲問道:“子升大人以為嚴家同墨煙海會否有所勾結?”
徐階眉頭微不可察地動了動,嘴角上揚,笑而不語。
貝七華本就不指望得到答複,盈盈作禮,旖旎登車。
徐階重迴外書房,對著隔間說道:“出來吧。”
……
恢恑憰怪的血毒人帶來的衝擊著實太過震撼,已然在公冶世英的心頭蒙上了一層揮之不去的陰影,即便得了李時珍這樣一個實在的依靠,戒心仍未完全放下,識海裏還有殘存的警覺。突如其來的破門聲,當是又有血毒人來襲,悚然睜眼,霍然挺身,扯動痛處,呲牙咧嘴地望向門口,卻見一名年約二十的年輕婦人同樣呲牙咧嘴地趴在門檻上,嘴裏不住地發出嘶哈嘶哈聲,分不清是凍的還是痛的,一根長長的竹扁擔壓在她的身上,兩端各掛著一隻側倒在地的木桶,裝的是雪而不是水,並未灑出多少。這番模樣狼狽至極,全然與千百年來所倡導的淑女典範大相徑庭,卻無意中觸碰到了公冶世英心頭某片熟悉而柔軟的地方,忍不住嘻嘻笑了起來。
話題又繞了迴來,方獻夫隻好接話道:“刑部或大理寺轉錦衣衛詔獄容易,錦衣衛詔獄轉刑部或大理寺很難。”
“……那能不能讓我們去見見義父?”
“伯父會想辦法,不過不會很快。”方獻夫麵上依舊溫和從容,實則很無奈,古今的說話方式確實不討喜,他的性格就是如此,“伯父現在停職賦閑,麵聖不如往日便易,今夜伯父便會寫好請求麵聖的折子,明天一早呈遞上去。”頓了頓,接著說道,“之後伯父會去拜訪幾位朝中重臣,到時懷兒和今兒便隨著一道去吧。”
古今仍是不滿意,聞人姊弟心裏並不認同他的說話方式。通過這兩天的所見所聞,他們清晰地認識到在這件事情當中方獻夫所要承擔的風險,聞人詮得以清白脫困,自然是皆大歡喜,倘若不幸淪為犧牲品,為其前後奔走的方獻夫哪裏又能落不得半分好,帶著歉疚致謝道:“多謝伯父,叫伯父受累了。”
方獻夫擺手道:“都是自家人,一家人不說兩家話,言謝可就見外了。時候不早了,今天就到這吧,想必這些天你們吃了不少苦,怕是連個安穩覺都沒睡過。既然到了伯父這裏,那就是迴家了,別再給自己那麽大壓力,擺正心態,踏踏實實睡個安穩覺。瓊芝你帶他們下去休息吧,一應起居所用務必張羅妥帖。”
瓊芝道:“老師您放心吧,早安排妥當了,都是師母親自吩咐的。”
走了四個人,外書房冷清了不少。
念舊一臉嚴肅地說道:“徽音和懷兒這姊弟二人聰明識體、性子佳好,今兒的性子卻是十分不妥,比我……比我的性子還不妥,也不知申元師叔當時是如何看上這孩子的。”
邵曦一臉溫和地說道:“同一個人在不同人眼裏是不一樣的,人各有緣法。這孩子對旁人或許太過冷漠了一些,可對申元師叔的上心,半點不比徽音和懷兒這對親生子女少。就衝這一點,申元師叔能收到這麽一位義子便值了。”
“以這孩子的性子,還是不入仕途為好。”
“知新此話言之過早了,今兒現下年歲尚小,還有時間教導,待他入仕最快也要五年之後。到那時,興許不用人教,他自行便開竅了。”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人長大了,當然會變得更加懂理明事,平常時候或能自我約束調整,真到了關鍵時刻,本性必暴露無遺,難以逾越的正是那萬一。”
“凡是總有例外,興許今兒便是那個特例,興許今兒將來的飛躍之機正是因他的性子而起。”
“世上哪有那麽多興許可言?”
“古往今來的傳奇人物,哪一個的一生不是充滿了各種巧合?”
“傳奇不分善惡,不是每一個傳奇人物都是好人。”
正當師兄弟二人各執一詞時,屋外突然傳來急促的腳步聲,緊接著門扇被野蠻推開,說是撞開的也不為過,闖入一名四十多歲的男子,火急火燎地嚷道:“出大事了、出大事了!老師,出大事了!”
……
禮部尚書府外書房,燈火通明,溫暖如春,分主客坐著男女二人。
女者是客,一襲白衣,身段婀娜,手執團扇,氣態出塵,正是女中先生貝七華。
男者為主,年約四十,頭戴黑色六合帽,身著褐色程子衣,一張長臉上雙目有神、鼻子鉤挺、鼻翼外擴、胡子疏密得宜,氣態沉穩平和,低調樸素中透著精明幹練,此人乃當朝禮部尚書徐階。
東樓之行,連方獻夫都沒看透嚴世蕃的用意,貝七華自然也看不透,那便要設法看透。而方獻夫早已隱晦地表示出無深討之意,所以連夜找到了徐階。
貝、徐二人交情不淺,時常互幫互助,但以二人各自的身份、立場,是無法像普通朋友那般純粹的。於是貝七華在講述完東樓之行的經過後,把切入點放在了“五人一諾”中的“見一人”上,道:“嚴治中拉攏之意明顯,可我總覺得這次不同往常,沒那麽簡單,可具體哪裏不對勁,我卻說不上來,所以深夜叨擾子升大人,幫忙參詳參詳。”
“仁先生客氣了。”徐階略作思忖,“仁先生以為吳財神有可能會被嚴家拉攏麽?”
“絕無可能。”貝七華答的很幹脆,“其一,陛下不介意我吳家同朝臣往來,卻忌諱往來過甚,尤其是同手握大權的朝廷重臣往來過甚……”頓了頓,對視徐階,二人會心一笑,“其二,家主素來不恥嚴家父子為人,不屑與這等人為伍。”
“仁先生以為嚴家父子是否意識到了這兩點?”
“當然。”
“嚴德球卻還在那樣的場合、用那樣的方式隱晦地表示出了拉攏之意,顯得有些多此一舉。”
“嚴治中或許會做多此一舉的事情,但不會做沒水平的多此一舉。”
“嚴家渴望從吳家得到好處。”
“因為得不到,所以渴望。”
“因為渴望,所以千方百計。”
“迫使我吳家妥協?”
“仁先生比我更清楚讓吳財神妥協的難度。”
“鬥垮我吳家?”
“讓吳家垮台不是目的。”
“取而代之?”
“破而後立,取而代之。”
“破我吳家,嚴家沒那個本事,遑論後立。”
“站在風口上,豬都能上天。或造勢,或借勢,順勢而為,乘風破浪。”
“勢在何處?”
“勢在路上。”
“不是什麽人都擔得起‘財神’之名。”
“仁先生不知道,吳財神和奉先生或許知道。”
“陛下會聽之任之?”
“陛下真正敬的不是吳家,而是吳家所帶來的利益,隻要有同等利益,姓吳姓趙還是姓李,又有什麽關係?”
“陛下不在乎姓什麽,忌諱卻依然還在。”
“並非沒有避開忌諱的法子。”
“嗬嗬嗬,也對,不恥為伍才是第一原因。”沉默少頃,貝七華又道:“嚴治中心懷大誌,本該隱藏才是,何以南山有鳥,北山張羅?”
“仁先生應該猜到了陛下欲藉聞人詮一事做一篇大文章。”
“嚴治中是想讓我吳家卷入,還是不想讓我吳家卷入?”
“嚴德球行事素來不按常理。”
“多謝子升大人賜教。”
“其實我也沒幫上什麽忙。”
徐階光明正大的親自送人出府。
府門前,貝七華冷不丁低聲問道:“子升大人以為嚴家同墨煙海會否有所勾結?”
徐階眉頭微不可察地動了動,嘴角上揚,笑而不語。
貝七華本就不指望得到答複,盈盈作禮,旖旎登車。
徐階重迴外書房,對著隔間說道:“出來吧。”
……
恢恑憰怪的血毒人帶來的衝擊著實太過震撼,已然在公冶世英的心頭蒙上了一層揮之不去的陰影,即便得了李時珍這樣一個實在的依靠,戒心仍未完全放下,識海裏還有殘存的警覺。突如其來的破門聲,當是又有血毒人來襲,悚然睜眼,霍然挺身,扯動痛處,呲牙咧嘴地望向門口,卻見一名年約二十的年輕婦人同樣呲牙咧嘴地趴在門檻上,嘴裏不住地發出嘶哈嘶哈聲,分不清是凍的還是痛的,一根長長的竹扁擔壓在她的身上,兩端各掛著一隻側倒在地的木桶,裝的是雪而不是水,並未灑出多少。這番模樣狼狽至極,全然與千百年來所倡導的淑女典範大相徑庭,卻無意中觸碰到了公冶世英心頭某片熟悉而柔軟的地方,忍不住嘻嘻笑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