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問禦劍天行,是否就是神仙?
至少,張明心此時覺得,自己若能像莫驚塵數人一般,自己也就是神仙了。
日已立中,日出之時,張明心從自己的木屋中醒來,打開木門,卻見莫驚塵迎著朝陽而立。
“莫大哥。”張明心雙目紅腫,對著莫驚塵無力喊道。昨夜村中一幕,又映入眼前,眼中又是一紅。
遠眺,那村中火光已熄,隻是,依然殘餘數處灰煙,證明著,這個村落,已然消散。
“止淚,梳洗吧。我攜你迴七玄宗,我之宗門。”莫驚塵迴頭一眼,又轉過頭去,歎了口氣,臉上十分不忍,“下湖之前,應了你要帶你禦劍飛行,今日便能隨了你的意,路途遙遠,禦劍也要兩日,你拾掇好,你……怕是以後難得歸來了。”
張明心一愣,擦了擦眼,應了聲,跑到井邊,洗漱了,開始收拾。
除身上獸皮衣與兩件衣裳,幾包毒菇調料,張明心倒也並沒太大長物。
莫驚塵看著張明心拿了那幾包調料,想了想又從木屋牆壁取下菜刀掛在腰上,臉上的表情,幾度翻轉。
最後,莫驚塵也沒說什麽言語,牽了張明心,祭起劍,牽了張明心便禦劍飛空,昨夜相聚之七玄宗數位弟子,也笑著跟上,雲鬆、於秀卻是不知去向。
般若寺金袍僧人,昨夜入那明覺老和尚焚化木屋中,尋得一棵青金色舍利,又協同他人超度焚化村中之人,連夜,般若寺三僧人便往寺中趕迴去了。
與莫驚塵同乘一劍的張明心,此時雙手牢牢捉住莫驚塵玄衣腰帶,身體僵硬,站於劍上,也不敢亂動。
好大的風,好小的樹,雲也似霧,是捉不住的。
這便是神仙,也不用攀山越嶺,那山一下子就過去了……
縱是十二歲的孩童,在這千丈天上,心中,也不禁生出一股豪情壯誌。
修真,入道,當神仙,禦劍,天行……
張明心胡亂想著,一陣風來,張明心身一搖晃,手中趕緊用力扯緊莫驚塵的腰帶。
莫驚塵眉毛一挑,歎了口氣。
最初,莫驚塵是憂心張明心掉下玄劍,讓其抱著己腰,不到半個時辰,莫驚塵越想越怪,又讓張明心換了捉緊腰帶。
剛乘玄劍之時,張明心不斷問話,莫驚塵耐著性子答了幾處,苦笑搖頭,想了想,細聲囑咐張明心:
“你謹記老和尚之言,他托付你那物事,決不可告知他人,或隨意讓他人觀看,更不可四處炫耀,否則……咳,天上風大,你無事莫要張嘴,小心那鳥兒撞入你嘴中。”否則,易惹殺身之禍,這種話語,對一小童,似是過重,莫驚塵咳了聲,並沒說完,而是換了話語,讓張明心不再囉嗦。
昨夜明覺老和尚托付“明鏡台”予張明心之時,除莫驚塵,金袍和尚、雲鬆、於秀外,其餘數人,皆於村中搜村人屍體,並不知情,莫驚塵對“明鏡台”甚是著緊,怕此寶落入他人之手,禍害正道,又怕張明心懷璧其罪,因此而受害,就再重複叮囑了一次。
莫驚塵心中,總是隱隱約約,覺這小童與這至寶,不應,更不適聚在一起。
但世間,事有因緣,福禍,總難知。
就此,向著七玄宗,白日禦器飛行,夜宿深山野林,捕獸填腹,第三日午後,七玄宗山門,隱於雲霧中的七玄山脈,於天上,終是朦朧可見了。
七玄宗,本非叫七玄。
七玄宗所在之地,接連藏劍穀的一座萬丈奇峰。
那藏劍穀,有說是三五千年前,正魔約戰之地,兩道相爭,天地變色,山穀天上,若隕星辰般,不知隕落下多少修道人血軀屍骨,也不知從天上掉落下多少神兵利器,至寶法器。
曾傳,正魔兩道前赴後繼,征戰足有一年之長,那戰後來也不知如何停下時,正魔兩道之人,百年之內,再無爭端。
以何再爭?那山穀經此一戰,身邊寶器插得滿穀,若是想數,卻是數之不盡,正魔兩道所折,竟有精英萬人之數。
穀中天上,天地蕭殺,處處煞氣衝天,落飛鳥,困死獸,有法力通天之士,遊曆過穀,禦器百丈之高,未達穀中,便被萬千淩厲劍氣,劈為血水,連一擋之力皆無。
百裏山穀,隻餘戾氣、死氣、煞氣,再無一絲生機。
有人覬覦那萬千至寶,闖入山穀之中,不曾想,拔劍,劍不動,拿器,器不動,硬移之時,被萬千劍氣同出所傷,經脈盡碎,終是爬著出穀,留下小命。
終是數百年後,有身負深仇者,抱必死之心,進得那穀,卻以誠心求出一劍,劍助道成,世間修道者才知,此穀中寶,搶奪不能,誠心可求。
之後修道者趨之若鶩,紛紛入穀求劍,更有多數宗門,在山穀附近,尋一靈氣充沛之地,立起山門,移宗立派,一時之間,繞著百裏山穀,正魔兩道,所立門派,多有百餘,幾乎十裏一門。
自此,山穀被百餘宗門稱為“藏劍穀”。
劍有名劍好劍,自然有殘劍劣寶;有求劍的,自然,也有留劍的。
人之一生,進穀僅能有二,一為求劍,二為留劍。
求劍者,以心求劍,得與不得,得為何物,天地因緣;
留劍者,隻需將劍隨意插於一處,那劍便若天生在此,立即蒙上厚塵。
不論求劍留劍,兩日之內,遲出一步者,立為飛灰。
若三次入,不論求劍留劍,瞬為飛灰。
此穀,人之所就;此穀,天地所管。
藏劍穀,自有天地因果。
那百餘門派,數百年間,為爭靈氣之地,也是征戰無休。
自然,正魔相爭,隻是那正道與正道之間,也是多有不和。
約距今千餘年,或者更久,百餘門派,發現一處山脈,靈氣充沛之外,更是有一處接入藏劍穀。
藏劍穀,本隻一處入穀出穀之處,驚現他處之時,百餘門派齊齊相爭那處福地。
百門之中,有數名魔頭,也是驚才豔豔,技壓正道,征戰之中,正道處處敗退,最終死守那處福地,幾乎拚得油盡燈枯。
正當魔道齊聚,合謀全滅正道,再分福地時,那福地走出了一人。
那人長得平凡,也無特別之處,手中握著一把怪劍,出穀見著麵前眾人,也是一愣。
見著兩方廝殺,那人也不躲不避,提劍而上,也不管魔道正道,捉著便是試劍。
那一戰,也算正魔兩道一場大戰,數日之間,凡人怪劍,一人一劍,殺得正魔兩道降的降,退的退,那數名魔頭,竟被那人盡誅。
正道宗門齊齊降後,那人知了前後,提劍飛去,兩日一夜,數十魔道門派,盡數滅門。
那人迴時,臉上略疲,身卻無一傷。那劍卻原為白色,也不知被多少血染,猩紅得發黑。
以後數十年,凡人領所降正道於福地開宗立派,號玄天道人,那宗門,名玄劍宗。
玄天道人不善理事,宗門中事,為所降正道數原掌門操持,一日,玄天道人對數人說“我出門一趟”,便消失不見。
數年之後,玄天道人歸來,帶著七名童子、青年,說是弟子,便在宗門中尋了一處,帶著弟子,應是苦修,也不讓宗門人打擾,也不見宗門之人。
至此,宗門之人,再難得一見玄天道人。
又過十數年,宗門眾人,幾已忘了玄天道人,一人從玄天道人苦修山中走出,說是玄天道人弟子,入了藏劍穀,再出時,手也持劍。
此時,宗門因玄天道人二十餘年不理事,宗門之人,本就平凡,福地之誘,一大宗門欺上門來。
那弟子,似不喜多少,驅了上門之徒,“我去了!”留下一句,便出了山門。
之後每隔數年十年,山中便出一名玄天道人之徒,入藏劍穀,求了劍,或是留在宗門一陣,或是直接便去,終是出一人,走一人。
那出來的數人中,宗門之人,怕是連樣子也難記住,隻是,那數人驚才豔豔之功法、劍技,激得宗門之人苦修,也是出得幾個秀外慧中的弟子,穩住了宗門之名,再無人敢犯。
後宗門為激勵弟子,設了十年一次的劍試,宗門弟子比劍切磋,令弟子知那榮辱,舍得年華,苦修道行。
一年劍試,正逢玄天道人藏劍穀求劍過來,興起之下,也入了那試。那一弟子,功法也與宗門弟子一般,卻在試中,橫掃宗門弟子,無一人能擋其十合,那弟子笑笑,又是離去。
自此,深山中再無人出,玄劍宗也封山,自宗門首座至雜藝弟子,無一不日夜苦修。
數十年後,山門早開,一名外派之人,送迴一劍,留下劍也不多說,隻言:“此是玄天道人三弟子之物,應約送迴。”人便離去,一臉悲傷。
一首座將劍送至深山,見著玄天道人,玄天道人接劍一撫,點點頭,也不多說,將那劍插於接著藏劍穀的一山之中,便又引入山林。
有隔十數年,有隔數十年,一柄一柄仙劍送迴,皆言為玄天道人弟子之劍,所送之人,言語皆少,臉上若非悲哀之色,便是虔誠之顏。
一柄寒光長劍送至玄天道人手中時,玄天道人插了劍,卻未離去,反是走出深山,集了數位首座,言道:“今日起,宗門便改叫七玄宗了。”
數位首座,連同其他弟子,無一敢異議,那世間,早已傳遍之名,今日改來,並不奇怪,卻似遲了。
七玄劍宗,神劍仙威,弑天遊龍,破極蒼穹。
那數名玄天道人百年之間,在正魔兩道之間,鬧得翻天覆地,滅得數個魔道大宗門,合得數個正道大派,一時之間正道之名,壓得魔道之人歸宿鼠窟。
雖不知是否七名弟子,但那每名弟子,劍上之名,人人皆貫徹九州,七玄宗合此數名弟子之名,百年內均為天下門派之首。
這玄劍宗,本就應為七人與玄天道人之名。
隻是,玄天道人說完數事,將那柄怪劍交於一名首座,曰:“此劍名‘歸宗’,留於爾等。”
言畢,玄天道人盤坐羽化。
後七玄宗分為七門,師長奮勉,弟子勤勵,出了不少續七玄之名的弟子,七玄宗數百年間,終為天下第一正道之門。
隻是,這又千年後的七玄宗,卻少了數分千年前的輝煌,雖仍號天下第一大派,門下弟子數千之多,隻是……
莫驚塵沒有繼續說下去,控著玄劍,穩穩落下山中一處平台,“到了。”
走上這無極梯,便是,七玄宗門。
至少,張明心此時覺得,自己若能像莫驚塵數人一般,自己也就是神仙了。
日已立中,日出之時,張明心從自己的木屋中醒來,打開木門,卻見莫驚塵迎著朝陽而立。
“莫大哥。”張明心雙目紅腫,對著莫驚塵無力喊道。昨夜村中一幕,又映入眼前,眼中又是一紅。
遠眺,那村中火光已熄,隻是,依然殘餘數處灰煙,證明著,這個村落,已然消散。
“止淚,梳洗吧。我攜你迴七玄宗,我之宗門。”莫驚塵迴頭一眼,又轉過頭去,歎了口氣,臉上十分不忍,“下湖之前,應了你要帶你禦劍飛行,今日便能隨了你的意,路途遙遠,禦劍也要兩日,你拾掇好,你……怕是以後難得歸來了。”
張明心一愣,擦了擦眼,應了聲,跑到井邊,洗漱了,開始收拾。
除身上獸皮衣與兩件衣裳,幾包毒菇調料,張明心倒也並沒太大長物。
莫驚塵看著張明心拿了那幾包調料,想了想又從木屋牆壁取下菜刀掛在腰上,臉上的表情,幾度翻轉。
最後,莫驚塵也沒說什麽言語,牽了張明心,祭起劍,牽了張明心便禦劍飛空,昨夜相聚之七玄宗數位弟子,也笑著跟上,雲鬆、於秀卻是不知去向。
般若寺金袍僧人,昨夜入那明覺老和尚焚化木屋中,尋得一棵青金色舍利,又協同他人超度焚化村中之人,連夜,般若寺三僧人便往寺中趕迴去了。
與莫驚塵同乘一劍的張明心,此時雙手牢牢捉住莫驚塵玄衣腰帶,身體僵硬,站於劍上,也不敢亂動。
好大的風,好小的樹,雲也似霧,是捉不住的。
這便是神仙,也不用攀山越嶺,那山一下子就過去了……
縱是十二歲的孩童,在這千丈天上,心中,也不禁生出一股豪情壯誌。
修真,入道,當神仙,禦劍,天行……
張明心胡亂想著,一陣風來,張明心身一搖晃,手中趕緊用力扯緊莫驚塵的腰帶。
莫驚塵眉毛一挑,歎了口氣。
最初,莫驚塵是憂心張明心掉下玄劍,讓其抱著己腰,不到半個時辰,莫驚塵越想越怪,又讓張明心換了捉緊腰帶。
剛乘玄劍之時,張明心不斷問話,莫驚塵耐著性子答了幾處,苦笑搖頭,想了想,細聲囑咐張明心:
“你謹記老和尚之言,他托付你那物事,決不可告知他人,或隨意讓他人觀看,更不可四處炫耀,否則……咳,天上風大,你無事莫要張嘴,小心那鳥兒撞入你嘴中。”否則,易惹殺身之禍,這種話語,對一小童,似是過重,莫驚塵咳了聲,並沒說完,而是換了話語,讓張明心不再囉嗦。
昨夜明覺老和尚托付“明鏡台”予張明心之時,除莫驚塵,金袍和尚、雲鬆、於秀外,其餘數人,皆於村中搜村人屍體,並不知情,莫驚塵對“明鏡台”甚是著緊,怕此寶落入他人之手,禍害正道,又怕張明心懷璧其罪,因此而受害,就再重複叮囑了一次。
莫驚塵心中,總是隱隱約約,覺這小童與這至寶,不應,更不適聚在一起。
但世間,事有因緣,福禍,總難知。
就此,向著七玄宗,白日禦器飛行,夜宿深山野林,捕獸填腹,第三日午後,七玄宗山門,隱於雲霧中的七玄山脈,於天上,終是朦朧可見了。
七玄宗,本非叫七玄。
七玄宗所在之地,接連藏劍穀的一座萬丈奇峰。
那藏劍穀,有說是三五千年前,正魔約戰之地,兩道相爭,天地變色,山穀天上,若隕星辰般,不知隕落下多少修道人血軀屍骨,也不知從天上掉落下多少神兵利器,至寶法器。
曾傳,正魔兩道前赴後繼,征戰足有一年之長,那戰後來也不知如何停下時,正魔兩道之人,百年之內,再無爭端。
以何再爭?那山穀經此一戰,身邊寶器插得滿穀,若是想數,卻是數之不盡,正魔兩道所折,竟有精英萬人之數。
穀中天上,天地蕭殺,處處煞氣衝天,落飛鳥,困死獸,有法力通天之士,遊曆過穀,禦器百丈之高,未達穀中,便被萬千淩厲劍氣,劈為血水,連一擋之力皆無。
百裏山穀,隻餘戾氣、死氣、煞氣,再無一絲生機。
有人覬覦那萬千至寶,闖入山穀之中,不曾想,拔劍,劍不動,拿器,器不動,硬移之時,被萬千劍氣同出所傷,經脈盡碎,終是爬著出穀,留下小命。
終是數百年後,有身負深仇者,抱必死之心,進得那穀,卻以誠心求出一劍,劍助道成,世間修道者才知,此穀中寶,搶奪不能,誠心可求。
之後修道者趨之若鶩,紛紛入穀求劍,更有多數宗門,在山穀附近,尋一靈氣充沛之地,立起山門,移宗立派,一時之間,繞著百裏山穀,正魔兩道,所立門派,多有百餘,幾乎十裏一門。
自此,山穀被百餘宗門稱為“藏劍穀”。
劍有名劍好劍,自然有殘劍劣寶;有求劍的,自然,也有留劍的。
人之一生,進穀僅能有二,一為求劍,二為留劍。
求劍者,以心求劍,得與不得,得為何物,天地因緣;
留劍者,隻需將劍隨意插於一處,那劍便若天生在此,立即蒙上厚塵。
不論求劍留劍,兩日之內,遲出一步者,立為飛灰。
若三次入,不論求劍留劍,瞬為飛灰。
此穀,人之所就;此穀,天地所管。
藏劍穀,自有天地因果。
那百餘門派,數百年間,為爭靈氣之地,也是征戰無休。
自然,正魔相爭,隻是那正道與正道之間,也是多有不和。
約距今千餘年,或者更久,百餘門派,發現一處山脈,靈氣充沛之外,更是有一處接入藏劍穀。
藏劍穀,本隻一處入穀出穀之處,驚現他處之時,百餘門派齊齊相爭那處福地。
百門之中,有數名魔頭,也是驚才豔豔,技壓正道,征戰之中,正道處處敗退,最終死守那處福地,幾乎拚得油盡燈枯。
正當魔道齊聚,合謀全滅正道,再分福地時,那福地走出了一人。
那人長得平凡,也無特別之處,手中握著一把怪劍,出穀見著麵前眾人,也是一愣。
見著兩方廝殺,那人也不躲不避,提劍而上,也不管魔道正道,捉著便是試劍。
那一戰,也算正魔兩道一場大戰,數日之間,凡人怪劍,一人一劍,殺得正魔兩道降的降,退的退,那數名魔頭,竟被那人盡誅。
正道宗門齊齊降後,那人知了前後,提劍飛去,兩日一夜,數十魔道門派,盡數滅門。
那人迴時,臉上略疲,身卻無一傷。那劍卻原為白色,也不知被多少血染,猩紅得發黑。
以後數十年,凡人領所降正道於福地開宗立派,號玄天道人,那宗門,名玄劍宗。
玄天道人不善理事,宗門中事,為所降正道數原掌門操持,一日,玄天道人對數人說“我出門一趟”,便消失不見。
數年之後,玄天道人歸來,帶著七名童子、青年,說是弟子,便在宗門中尋了一處,帶著弟子,應是苦修,也不讓宗門人打擾,也不見宗門之人。
至此,宗門之人,再難得一見玄天道人。
又過十數年,宗門眾人,幾已忘了玄天道人,一人從玄天道人苦修山中走出,說是玄天道人弟子,入了藏劍穀,再出時,手也持劍。
此時,宗門因玄天道人二十餘年不理事,宗門之人,本就平凡,福地之誘,一大宗門欺上門來。
那弟子,似不喜多少,驅了上門之徒,“我去了!”留下一句,便出了山門。
之後每隔數年十年,山中便出一名玄天道人之徒,入藏劍穀,求了劍,或是留在宗門一陣,或是直接便去,終是出一人,走一人。
那出來的數人中,宗門之人,怕是連樣子也難記住,隻是,那數人驚才豔豔之功法、劍技,激得宗門之人苦修,也是出得幾個秀外慧中的弟子,穩住了宗門之名,再無人敢犯。
後宗門為激勵弟子,設了十年一次的劍試,宗門弟子比劍切磋,令弟子知那榮辱,舍得年華,苦修道行。
一年劍試,正逢玄天道人藏劍穀求劍過來,興起之下,也入了那試。那一弟子,功法也與宗門弟子一般,卻在試中,橫掃宗門弟子,無一人能擋其十合,那弟子笑笑,又是離去。
自此,深山中再無人出,玄劍宗也封山,自宗門首座至雜藝弟子,無一不日夜苦修。
數十年後,山門早開,一名外派之人,送迴一劍,留下劍也不多說,隻言:“此是玄天道人三弟子之物,應約送迴。”人便離去,一臉悲傷。
一首座將劍送至深山,見著玄天道人,玄天道人接劍一撫,點點頭,也不多說,將那劍插於接著藏劍穀的一山之中,便又引入山林。
有隔十數年,有隔數十年,一柄一柄仙劍送迴,皆言為玄天道人弟子之劍,所送之人,言語皆少,臉上若非悲哀之色,便是虔誠之顏。
一柄寒光長劍送至玄天道人手中時,玄天道人插了劍,卻未離去,反是走出深山,集了數位首座,言道:“今日起,宗門便改叫七玄宗了。”
數位首座,連同其他弟子,無一敢異議,那世間,早已傳遍之名,今日改來,並不奇怪,卻似遲了。
七玄劍宗,神劍仙威,弑天遊龍,破極蒼穹。
那數名玄天道人百年之間,在正魔兩道之間,鬧得翻天覆地,滅得數個魔道大宗門,合得數個正道大派,一時之間正道之名,壓得魔道之人歸宿鼠窟。
雖不知是否七名弟子,但那每名弟子,劍上之名,人人皆貫徹九州,七玄宗合此數名弟子之名,百年內均為天下門派之首。
這玄劍宗,本就應為七人與玄天道人之名。
隻是,玄天道人說完數事,將那柄怪劍交於一名首座,曰:“此劍名‘歸宗’,留於爾等。”
言畢,玄天道人盤坐羽化。
後七玄宗分為七門,師長奮勉,弟子勤勵,出了不少續七玄之名的弟子,七玄宗數百年間,終為天下第一正道之門。
隻是,這又千年後的七玄宗,卻少了數分千年前的輝煌,雖仍號天下第一大派,門下弟子數千之多,隻是……
莫驚塵沒有繼續說下去,控著玄劍,穩穩落下山中一處平台,“到了。”
走上這無極梯,便是,七玄宗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