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城上旌旗蔽日,新鑄的“漢”字大纛在城頭獵獵作響。


    這座曆經烽煙的古城,此刻正見證著一個龐大帝國的胎動。


    來自不同時空的英傑們匯聚於此,他們的命運被交織在龍國複蘇的洪流之中。


    胡宗憲、於謙與秦良玉這三位人才,早已前來報到以共襄盛舉。


    胡宗憲與於謙,作為朝中不可或缺的文臣棟梁,恰逢新國即將建立之際,政務繁重,亟待處理。


    他們二人以其深厚的政務才能和卓越的治國理念,無疑將成為新立之龍國穩定與發展的中流砥柱。


    而巾幗英雄秦良玉,則被調配至曹操麾下。


    關於立國後的角色定位,伍興曾與曹操有過一次深入的交談。


    曹孟德曾吐肺腑之言。


    “寧為閣中定鼎臣,不作沙場萬人敵。”


    鑒於曹操的特殊屬性,伍興亦深感認同,曹丞相終究隻有在朝堂之上才能發揮出他最大的作用。


    因此,為了平穩過渡並發揮曹操的最大能力,伍興派遣秦良玉前往曹操軍中,以便順利接手並整合曹操麾下的軍隊。


    在城西演武場上,鐵器相擊之聲不絕於耳。


    秦良玉高踞戰馬,銀甲在烈日下泛著冷光。


    這位正史中唯一記載,以軍功封侯的石砫女帥,正操練著新整編的白杆軍,但見三千將士鉤爪翻飛,竟在人工搭建的峭壁間如履平地。


    忽然陣型驟變,前排力士藤盾結牆,後方射手以柘木弓仰射標靶,箭雨劃過完美的拋物線,將三十丈外的草人盡數釘穿。


    觀禮台上的曹操撫掌大笑,腰間玉劍與甲胄相碰發出清響。


    太陽神女像一名賢惠的小妻子一般,站在曹操身後,滿眼崇拜的盯著曹操背影,臉上帶著得體的微笑,任誰也難以想象,這個女人也有瘋狂至恐怖的一麵。


    “白杆兵果然不愧為伍大人所說的山地戰之王稱號!當日與猴子國在山林中征戰的時候,如果有此勁旅,那些山野‘猴子’哪能輕易逃脫?”


    接著曹操對秦良玉深深一禮。


    “吾手下兒郎能夠交到將軍手中,也是幸事。”


    秦良玉麾下的白杆兵,以其獨特的戰術風格和強大的戰鬥力聞名遐邇,是一個獨立的兵種係統。


    然而,令伍興略感遺憾的是,這一兵種係統目前僅包含一至四階的兵種。


    在兵種係統中,並非每個係列都能達到五階的終極形態,能夠達到四階的兵種,已是精銳中的翹楚,足以在戰場上所向披靡。


    很多比較弱的兵種係統,甚至隻有前三階。


    在最近一次的反圍剿大戰中,漢軍憑借英勇無畏的精神,成功殲滅了大量敵人,其中絕大部分為一二階兵種,亦有一部分三階兵種。


    這一戰果不僅極大地鼓舞了漢軍的士氣,也使得漢軍的整體實力得到了顯著提升,大部分士兵的兵種等級逐漸攀升至三階。


    麵對這一局勢,伍興經過深思熟慮,做出了一個決策:命令秦良玉將曹操軍全麵轉換為白杆兵。


    這一舉措旨在打造一支山地戰中的王牌部隊,以彌補漢軍在複雜地形作戰中的短板。


    此舉不僅能夠增強漢軍的整體戰鬥力,更能在未來的戰役中,為漢軍贏得更多的戰略優勢。


    秦良玉轉換的白杆兵主力為三階兵種。


    【三階兵種:白杆鉤爪力士】


    【裝備要求:精致鉤爪,精致藤盾】


    【特殊加成:增加山地環境的行動能力,傷害減免20%】


    【說明:可以利用鉤爪在山地快速行動的近戰兵種】


    【三階兵種:白杆鉤爪射手】


    【裝備要求:精致鉤爪,精致山地弓】


    【特殊加成:增加山地環境的行動能力,弓箭傷害增加20%】


    【說明:可以利用鉤爪在山地快速行動的遠程兵種】


    不過白杆兵的鉤爪與山地弓、藤盾等裝備都需要重新打造,所以建立還需要一些時間。


    山地弓與藤盾並不能用普通的弓箭盾牌代替,這些裝備在選材上選擇了適宜山地作戰的材料,不容易受潮影響戰鬥性能。


    墨家匠作坊內,水排鼓風爐晝夜不息。


    打造鉤爪需取滇南精鐵,經九鍛九淬方成;藤盾必用湘西老藤,三蒸三曬乃具韌勁。


    所幸秦良玉攜來《白杆兵械圖鑒》,其中記載“陰幹柘木三年可為良弓”等要訣。


    當然,一些材料由於準備時間較長,經驗豐富的墨家工匠,根據材料性質使用了一些替代材料。


    曹操觀後也感歎。


    “昔有青州兵,今見白杆陣,得此勁旅,何愁山嶽不寧!”


    不僅僅是曹操營,經過連場大戰淬煉的漢軍部隊,已經在全軍範圍內逐漸普及三階兵種的建製。


    此刻迴望,漢軍推行的精兵戰略已然顯露鋒芒,在龍國大地上掀起了冷兵器時代軍事體係的重要變革。


    在當前的國戰格局中,列國普遍采用‘階梯式’兵力配置:以大量一階兵種作為前陣消耗敵軍,二階兵種作為支撐和協助,真正決定戰局走向的三階精銳往往不足全軍十分之一。


    這種兵力結構源於古代戰爭殘酷的消耗特性——正如兵家所言\"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即便是裝備精良的精銳,在攻堅戰中亦會折損超過一成。


    正因如此,培養成本高達普通士兵五倍甚至十倍的三四階兵種,始終是選手們難以承受的戰略資產。


    漢軍卻通過戰術革新打破了這種桎梏。


    戚繼光《練兵實紀》,首創\"鴛鴦陣\"治軍體係。


    這種將十一人編為獨立作戰單元的新式陣法,通過各兵種的立體配合,在戰鬥中造成了極為誇張的戰損比。


    這種顛覆性的戰術突破,使得漢軍三階兵種的實戰損耗率比之其他國家驟降九成。


    支撐這種戰術優勢的是完備的軍事工業體係。


    墨家冶鐵坊采用“灌鋼法”鍛造的魚鱗甲,重量較傳統劄甲減輕三成卻增強兩成防護;製造的刀槍兵器也更為鋒利,並且可以批量製造。


    這些裝備與經過嚴格訓練的士卒相結合,使得漢軍重步兵在對抗敵兵時,能夠更從容的互相配合,大大減少傷亡。


    這場軍事變革或許在未來會深刻改變國戰中的戰爭形態。


    當敵人還在依靠個人勇武衝鋒時,漢軍已經建立起完善的兵種協同機製。


    通過漢軍多場實戰記錄顯示,由鴛鴦陣變形改編組成的混編部隊,其作戰效能是傳統方陣的三倍有餘。


    這種質變使得漢軍能夠在保持總兵力不變的情況下,將戰鬥力提升三倍,成為國戰中真正的精銳之師。


    值得注意的是,這場精兵運動並非簡單追求數量增長。


    通過募兵環節的屬性加持,漢軍士卒幾乎都具備“力開五石弓、日行八十裏。”的個人能力。


    正是這種精兵思想,使得漢軍最終鍛造出令四方膽寒的鋼鐵雄師。


    不過最令伍興驚喜的還是象兵部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國戰:呂布拜我義父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瘋神在此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瘋神在此並收藏國戰:呂布拜我義父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