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世的網絡上,關於明朝滅亡的深層次原因,曆史學家和網友們已經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探討與分析。
大明的滅亡,恐怕已經成為了朱元璋的一個心結。
如果不把這些說清楚,恐怕在未來,朱元璋也不一定敢放開手腳去幹。
朱元璋自認為,經過精心設計和不懈努力,大明王朝的製度框架已經相當完善,足以支撐起一個強盛而持久的帝國。
伍興見狀,微微一頓,隨即用蘸水的指尖在桌上輕輕勾勒出三條線,象征著大明王朝即將麵臨的三大禍患。
“一禍宗室歲俸。”
伍興的話語平靜而有力,說完之後看向朱元璋。
朱元璋聞言,眉頭緊鎖,不悅之色溢於言表。
“難道整個大明江山,還養不起咱朱家這一脈宗親嗎?”
他反問道,語氣中帶著幾分不甘與驕傲。
“咱朱家曆經千辛萬苦打下這片天下,總該得到些應有的好處吧?”
伍興輕輕搖頭,語氣中帶著幾分無奈。
“洪武年間,宗親不過寥寥四十九人,然而二百年後,宗室成員竟繁衍至十萬之眾,成為大明難以承受之重。”
他的話語如同鋒利的刀刃,劃破了朱元璋心中的幻想。
“僅以河南一省為例,周王一係便占據了沃田八萬頃,其勢力之大、財富之巨,可見一斑。”伍興繼續說道,每一個字都像是重錘,敲擊在朱元璋的心頭。
朱元璋的臉色瞬間變得陰沉無比,他顯然沒有料到,自己家族在二百年後竟然會膨脹到如此地步。
十萬之眾,這簡直是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數字。
在戰場上,十萬士兵足以形成一片人山人海,而現在,這十萬卻是他朱家的子孫後代。
藍玉在一旁聽著,也不由得陷入了沉思。
他突然接口道。
“當年皇上命我北征,沿途所見衛所兵丁,竟在屯田種胭脂米以討好藩王!”
朱元璋詫異的看了一眼藍玉,想起了晉王索要三十萬兩白銀修繕王府的奏折,心中更是五味雜陳。
朱元璋沉默了,似乎在思考著伍興和藍玉所說的一切。
他意識到,如果按照這樣的趨勢發展下去,整個大明王朝恐怕真的很難再支撐起他朱家這一脈的龐大開支了。
伍興接著說道。
“二禍衛所崩壞。”
衛所製度曾經是朱元璋頗為自豪的一個創舉。
“不花一分一毫,而養百萬之兵。”
朱元璋曾對此非常自得。
聽到伍興此言,朱元璋不由皺起了眉頭。
伍興手指劃過藍玉戰甲縫隙,說道。
“天下最難算的,莫過於人,200年時間,世易時移。”
“明朝末年軍戶逃亡者十之七八,剩下的也多是老弱病殘,不堪一戰。”
伍興看了一眼朱元璋,接著說道。
“嘉靖三十四年,53名倭寇在80天的時間裏奔襲千裏,殺死殺傷明軍四五千人,甚至圍攻南京。”
朱元璋聽得目瞪口呆。
“53人?殺了四五千?倭寇?”
顯然,朱元璋並不知道這些消息。
不過短暫的失態之後,朱元璋立刻想清楚了前因後果。
“空餉!”
朱元璋咬牙切齒的從牙縫裏擠出兩個字。
屯兵雖然平時不需要給錢,但要打仗出動,還是有賞錢發下,有人報空名額吃下了這些賞錢。
所謂的一個縣紙麵上有數百上千的屯兵,實際恐怕隻有幾十,甚至隻有幾個人,而且還多是老弱病殘。
遇到兇悍的倭寇,當然就一觸即潰了。
朱元璋古銅色的臉泛起青灰,失神的問道。
“為何會如此?”
伍興歎道。
“200餘年時間,經過10多代人,難免不出一個敗家子敗掉屯田,之後的這些軍戶如何生活?隻能成為流民,背井離鄉。”
朱元璋還想辯解,但是想了想之後歎息一聲。
任何需要人執行的政策,終究都有人可以找到漏洞,朱元璋對這些貪官汙吏的伎倆是再熟悉不過了。
伍興接著說道。
“三禍生員免稅。”
這就是朱元璋與士人共天下的國策,但卻成為了套在大明帝國脖子上的絞索。
“明朝末年,崇禎皇帝宵衣旰食,無奈國庫稅收根本入不敷出,隻能加征各種苛捐雜稅,最後官逼民反。”
朱元璋不由渾身一顫,他原本就是被重重苛捐雜稅逼得沒有活路才投身起義,沒想到自己建立的王朝到最後也走上了這條老路。
伍興繼續給朱元璋算賬。
“洪武二十六年,歲入糧稅三千萬石,其中兩成要填宗室的無底洞,三成養著八十萬廢兵!”
“剩下五成裏,四成被秀才舉人們免了稅賦。”
“真正能夠收入國庫的不過一成而已,而這一成裏麵還多有拖欠,所以大明朝就因此而亡。”
朱元璋渾身已經冷汗淋漓,萬沒想到自己設計的國策竟然存在如此多的漏洞。
伍興歎了口氣說道。
“知道這些弊端,相信你這樣的聰明人已經有了解決辦法,所以我也不需要再說。”
伍興又安慰道。
“我們這一次的國戰也不需要考慮太多的東西,我相信以你的能力,必然可以叱吒一方。”
隨即伍興又有點好奇的問道。
“其實這些政策的問題也不能全怪你,比如宗室的問題,大明中後期的宗室與洪武朝的宗室已經有了很大區別,這一改變的根源就在於靖難之役。”
“在繼承人的選擇上,其實你應該完全可以避免靖難之役的發生。”
這一句話,伍興其實是帶著一點試探的目的。
朱元璋如果不選擇朱允炆繼承皇位,是有很大概率避免靖難之役的發生。
比如朱允炆其實還有一名同父異母的弟弟——朱允熥,他是常遇春的外孫,也是藍玉的侄兒。
如果選擇他繼承皇位,那麽就可以不清除藍玉等猛將,在這種情況下,朱棣想成功靖難,幾乎是不可能的。
從法理上講,朱允熥是朱標正妻之子,也同樣具有合法的繼承性。
這也是伍興讀明史一個深深的疑惑。
在這裏提出來也有一舉兩得的作用。
朱元璋卻搖了搖頭。
“天子無力,最怕的是外戚幹政,先剔除外戚,即使爭鬥,也是在朱家人之間爭鬥,並無大位旁落之危。”
伍興恍然大悟,以朱元璋之能,不可能沒有看到這種危險,但他卻抱著肉爛在鍋裏的想法,最終推動了這一切。
可惜的是卻少算了一招,沒想到朱棣卻因此害怕宗室力量,最終把整個宗室當豬養,最後養出了一個拖垮整個大明朝的龐然大物。
伍興眼神閃爍,從這個問題,伍興也得到了自己所希望的答案。
大明的滅亡,恐怕已經成為了朱元璋的一個心結。
如果不把這些說清楚,恐怕在未來,朱元璋也不一定敢放開手腳去幹。
朱元璋自認為,經過精心設計和不懈努力,大明王朝的製度框架已經相當完善,足以支撐起一個強盛而持久的帝國。
伍興見狀,微微一頓,隨即用蘸水的指尖在桌上輕輕勾勒出三條線,象征著大明王朝即將麵臨的三大禍患。
“一禍宗室歲俸。”
伍興的話語平靜而有力,說完之後看向朱元璋。
朱元璋聞言,眉頭緊鎖,不悅之色溢於言表。
“難道整個大明江山,還養不起咱朱家這一脈宗親嗎?”
他反問道,語氣中帶著幾分不甘與驕傲。
“咱朱家曆經千辛萬苦打下這片天下,總該得到些應有的好處吧?”
伍興輕輕搖頭,語氣中帶著幾分無奈。
“洪武年間,宗親不過寥寥四十九人,然而二百年後,宗室成員竟繁衍至十萬之眾,成為大明難以承受之重。”
他的話語如同鋒利的刀刃,劃破了朱元璋心中的幻想。
“僅以河南一省為例,周王一係便占據了沃田八萬頃,其勢力之大、財富之巨,可見一斑。”伍興繼續說道,每一個字都像是重錘,敲擊在朱元璋的心頭。
朱元璋的臉色瞬間變得陰沉無比,他顯然沒有料到,自己家族在二百年後竟然會膨脹到如此地步。
十萬之眾,這簡直是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數字。
在戰場上,十萬士兵足以形成一片人山人海,而現在,這十萬卻是他朱家的子孫後代。
藍玉在一旁聽著,也不由得陷入了沉思。
他突然接口道。
“當年皇上命我北征,沿途所見衛所兵丁,竟在屯田種胭脂米以討好藩王!”
朱元璋詫異的看了一眼藍玉,想起了晉王索要三十萬兩白銀修繕王府的奏折,心中更是五味雜陳。
朱元璋沉默了,似乎在思考著伍興和藍玉所說的一切。
他意識到,如果按照這樣的趨勢發展下去,整個大明王朝恐怕真的很難再支撐起他朱家這一脈的龐大開支了。
伍興接著說道。
“二禍衛所崩壞。”
衛所製度曾經是朱元璋頗為自豪的一個創舉。
“不花一分一毫,而養百萬之兵。”
朱元璋曾對此非常自得。
聽到伍興此言,朱元璋不由皺起了眉頭。
伍興手指劃過藍玉戰甲縫隙,說道。
“天下最難算的,莫過於人,200年時間,世易時移。”
“明朝末年軍戶逃亡者十之七八,剩下的也多是老弱病殘,不堪一戰。”
伍興看了一眼朱元璋,接著說道。
“嘉靖三十四年,53名倭寇在80天的時間裏奔襲千裏,殺死殺傷明軍四五千人,甚至圍攻南京。”
朱元璋聽得目瞪口呆。
“53人?殺了四五千?倭寇?”
顯然,朱元璋並不知道這些消息。
不過短暫的失態之後,朱元璋立刻想清楚了前因後果。
“空餉!”
朱元璋咬牙切齒的從牙縫裏擠出兩個字。
屯兵雖然平時不需要給錢,但要打仗出動,還是有賞錢發下,有人報空名額吃下了這些賞錢。
所謂的一個縣紙麵上有數百上千的屯兵,實際恐怕隻有幾十,甚至隻有幾個人,而且還多是老弱病殘。
遇到兇悍的倭寇,當然就一觸即潰了。
朱元璋古銅色的臉泛起青灰,失神的問道。
“為何會如此?”
伍興歎道。
“200餘年時間,經過10多代人,難免不出一個敗家子敗掉屯田,之後的這些軍戶如何生活?隻能成為流民,背井離鄉。”
朱元璋還想辯解,但是想了想之後歎息一聲。
任何需要人執行的政策,終究都有人可以找到漏洞,朱元璋對這些貪官汙吏的伎倆是再熟悉不過了。
伍興接著說道。
“三禍生員免稅。”
這就是朱元璋與士人共天下的國策,但卻成為了套在大明帝國脖子上的絞索。
“明朝末年,崇禎皇帝宵衣旰食,無奈國庫稅收根本入不敷出,隻能加征各種苛捐雜稅,最後官逼民反。”
朱元璋不由渾身一顫,他原本就是被重重苛捐雜稅逼得沒有活路才投身起義,沒想到自己建立的王朝到最後也走上了這條老路。
伍興繼續給朱元璋算賬。
“洪武二十六年,歲入糧稅三千萬石,其中兩成要填宗室的無底洞,三成養著八十萬廢兵!”
“剩下五成裏,四成被秀才舉人們免了稅賦。”
“真正能夠收入國庫的不過一成而已,而這一成裏麵還多有拖欠,所以大明朝就因此而亡。”
朱元璋渾身已經冷汗淋漓,萬沒想到自己設計的國策竟然存在如此多的漏洞。
伍興歎了口氣說道。
“知道這些弊端,相信你這樣的聰明人已經有了解決辦法,所以我也不需要再說。”
伍興又安慰道。
“我們這一次的國戰也不需要考慮太多的東西,我相信以你的能力,必然可以叱吒一方。”
隨即伍興又有點好奇的問道。
“其實這些政策的問題也不能全怪你,比如宗室的問題,大明中後期的宗室與洪武朝的宗室已經有了很大區別,這一改變的根源就在於靖難之役。”
“在繼承人的選擇上,其實你應該完全可以避免靖難之役的發生。”
這一句話,伍興其實是帶著一點試探的目的。
朱元璋如果不選擇朱允炆繼承皇位,是有很大概率避免靖難之役的發生。
比如朱允炆其實還有一名同父異母的弟弟——朱允熥,他是常遇春的外孫,也是藍玉的侄兒。
如果選擇他繼承皇位,那麽就可以不清除藍玉等猛將,在這種情況下,朱棣想成功靖難,幾乎是不可能的。
從法理上講,朱允熥是朱標正妻之子,也同樣具有合法的繼承性。
這也是伍興讀明史一個深深的疑惑。
在這裏提出來也有一舉兩得的作用。
朱元璋卻搖了搖頭。
“天子無力,最怕的是外戚幹政,先剔除外戚,即使爭鬥,也是在朱家人之間爭鬥,並無大位旁落之危。”
伍興恍然大悟,以朱元璋之能,不可能沒有看到這種危險,但他卻抱著肉爛在鍋裏的想法,最終推動了這一切。
可惜的是卻少算了一招,沒想到朱棣卻因此害怕宗室力量,最終把整個宗室當豬養,最後養出了一個拖垮整個大明朝的龐然大物。
伍興眼神閃爍,從這個問題,伍興也得到了自己所希望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