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尋到故舊了?”蘇步成下衙迴來,往日喧鬧的宅邸冷清了許多。
“該尋的都尋到了!”蘇仲彥放下手中書卷。
楊家尋了義興郡公高士廉、謝家尋了左屯衛中郎將李安儼,捎帶上王之禾、韋阿牛。
鄭家尋了通事舍人鄭仁基、裴家直接尋到杜陵本家、趙家尋了司農寺少卿趙元楷。
留在蘇府的還有十四五個孩子,金風寨的、以及琅琊王家的。
少了一大半孩子,輔導的兩位先生輕鬆多了。
“嗯,辛苦了!”蘇步成拿起兒子寫的賑災策論看,“不錯,比去年大有長進!”
嶺南一年、又遊學幾月,見多識廣,策論不再是空洞的泛泛而談,文筆也練達許多。
蘇步成難得有空,坐下來與兒子逐條探討可行性。
探討中又蘇仲彥發現不少不完善之處,又刪改。
父子倆說說笑笑,其樂融融。父慈子孝。
蘇時彥、蘇辰彥看著眼熱,大伯以前經常考校他們課業,如今迴來幾乎不打照麵。
甚至連考校課業都不帶上他們,果然親疏有別。
哥倆覺得鬱鬱不得誌,不禁心中暗暗埋怨,父親為何要在大庾嶺修路,要是也迴長安,此刻能點撥一二。
“今日就到這裏吧,自己整理一下,算是這次遊學心得!”蘇步成道。
“是,阿耶!”蘇仲彥得了父親提點,思路清晰,下筆如有神助,提筆疾書,廢寢忘食。
“時彥、辰彥,你們的功課複習的如何?”蘇步成見兩個侄子遠遠望著,越發顯得小家子氣。
“迴大伯,律學背了不少!”蘇時彥迴道。
“你不是備考太學麽?其他功課呢,時論、策論呢,我看看!”蘇步成很忙,還是一視同仁,考校一番。
“還、還沒、寫!”蘇時彥支支吾吾。
“辰彥,你呢?”蘇步成擰眉,又問蘇辰彥。
“寫、寫了一半…”蘇辰彥沒想到大伯又抽查他的。
“?”蘇步成背著手,目光逡巡,“拿來我看看!”
“是、是!”蘇辰彥忸怩半天,磨磨蹭蹭迴屋。
蘇步成拿過稿紙,珠算對算學的影響和意義,寫了算籌的弊端、日常中的用途、意義等,還未進入正題。
“嗯,不錯,立意新穎,很有實用性!寫完我再看看!”蘇步成讚許地點點頭,想不到時常被忽略的辰彥肚裏有點兒貨。
“是!”蘇辰彥沒想到得了大伯誇讚,很驚喜。
寫這個是從孩子們全都報考算學得到的啟發,把為何學珠算、珠算的未來發展做一個闡述。
更像是珠算課的開宗明義,和前瞻性預見。
大伯的肯定,讓蘇辰彥找到自信,歡喜接過稿紙,歡歡喜喜迴去繼續寫。
“時彥,明日寫一篇大庾嶺驛道對嶺南發展作用和意義。”蘇步成直接出題。
“啊?”蘇時彥愣住,“大庾嶺?不是阿耶在修麽?”
“對,你父親在修,那你知道為何要修?修的目的是甚?”蘇步成問。
“道路拓寬,方便南北通行!”蘇時彥道。
“把大庾嶺所見所聞,以及重要性等寫了,得空了我看看!”蘇步成走了。
“如何?那幫嶺南孩子在城北作甚?”王朝雲問管事。
“迴夫人,查清楚了!”管事擦擦汗,這兩日安排幾個仆從跟蹤孩子,查了個七七八八。
“有尋到義興郡公府高家的、有尋到中書省通事舍人鄭家的、有尋到杜陵韋家的、有尋到司農寺少卿趙家的。
夫人您猜,還尋到誰家的?”
“誰家?”王朝雲問。
“左屯衛中郎將李家!”管事湊近道。
“左屯衛中郎將李家?何人?”王朝雲好像抓住了什麽。
盡管李安儼受聖上信任,但他與隱太子李建成的特殊關係,朝中基本無人與李府走動,就連鄭氏也是能不走動盡量不走動。
孩子們巴巴的跑去,意欲何為?
“有三個孩子,姓謝的、姓王的,還有一個俚人。”管事道。
“姓王的?可弄清楚了,出自祁縣,還是晉陽?”王朝雲怕誤傷隊友。
“琅琊王家,聽聞是前朝的王則成。”管事特意留心查了王之禾。
“前朝?你的意思是這些孩子是前朝流犯之後?”王朝雲迅速抓住敏感字眼。
“是!那幫孩子,除了俚人,俱是前朝流犯之後,四處尋故舊。”
王朝雲坐那兒,想不明白,陳郡謝家、琅琊王家找李安儼作甚?
前朝遺老遺少與隱太子遺黨勾連?隱太子子嗣已絕,圖啥?
王則成是琅琊王家在朝中的最後一支,當初流放,太原王家出力不少,將王則成手中資源接管。
二十年了,不應該在嶺南自生自滅?活下來的不該紮根嶺南?
跑長安作甚?物是人非,還攪得起甚風雨?聖上鐵血手腕,不是當年的煬帝。
盧賀洲掀開門簾進來。
“夫君!”王朝雲接過丈夫的官帽。
“嗯!”盧賀洲坐下。一口氣喝光茶盞裏的水。
天天滿長安跑,城西北一片的黃泥地鋪平後,全城鋪設排汙道。
工部各部除了值守的,全都出去,各自分一片責任區,負責督導施工進度、質量。
身為工部侍郎滿場轉,累得要死,還一身灰塵。
這一工作方法是蘇少尹提的,效率極高,往常在衙門劃水的官吏們一個都沒跑掉,全都明確了實施區域。
效率是提高了,成效也出來了,可人也累得要死。
最後聖上、太子、左右二相一致誇讚蘇少尹,盧賀洲氣得要吐血。
活兒是他工部的人幹,功勞是京兆府少尹的、還有員外散騎常侍韋叔同、員外散騎侍郎李仲淹。
合著工部就是給人當墊腳石的。
“夫君,近日可見到城北有孩子四處尋親?著橙色馬甲。”王朝雲話中有話的試探。
上次王端方被貶,丈夫明智的沒幫腔,不然就是王、盧兩家組團嶺南遊。
丈夫每日戰戰兢兢,就怕哪日被聖上抓住把柄清算。
“嶺南來的那幫孩子?”盧賀洲問,“聽聞是流犯之後,滯留長安考學,四處尋找故舊投靠。”
“該尋的都尋到了!”蘇仲彥放下手中書卷。
楊家尋了義興郡公高士廉、謝家尋了左屯衛中郎將李安儼,捎帶上王之禾、韋阿牛。
鄭家尋了通事舍人鄭仁基、裴家直接尋到杜陵本家、趙家尋了司農寺少卿趙元楷。
留在蘇府的還有十四五個孩子,金風寨的、以及琅琊王家的。
少了一大半孩子,輔導的兩位先生輕鬆多了。
“嗯,辛苦了!”蘇步成拿起兒子寫的賑災策論看,“不錯,比去年大有長進!”
嶺南一年、又遊學幾月,見多識廣,策論不再是空洞的泛泛而談,文筆也練達許多。
蘇步成難得有空,坐下來與兒子逐條探討可行性。
探討中又蘇仲彥發現不少不完善之處,又刪改。
父子倆說說笑笑,其樂融融。父慈子孝。
蘇時彥、蘇辰彥看著眼熱,大伯以前經常考校他們課業,如今迴來幾乎不打照麵。
甚至連考校課業都不帶上他們,果然親疏有別。
哥倆覺得鬱鬱不得誌,不禁心中暗暗埋怨,父親為何要在大庾嶺修路,要是也迴長安,此刻能點撥一二。
“今日就到這裏吧,自己整理一下,算是這次遊學心得!”蘇步成道。
“是,阿耶!”蘇仲彥得了父親提點,思路清晰,下筆如有神助,提筆疾書,廢寢忘食。
“時彥、辰彥,你們的功課複習的如何?”蘇步成見兩個侄子遠遠望著,越發顯得小家子氣。
“迴大伯,律學背了不少!”蘇時彥迴道。
“你不是備考太學麽?其他功課呢,時論、策論呢,我看看!”蘇步成很忙,還是一視同仁,考校一番。
“還、還沒、寫!”蘇時彥支支吾吾。
“辰彥,你呢?”蘇步成擰眉,又問蘇辰彥。
“寫、寫了一半…”蘇辰彥沒想到大伯又抽查他的。
“?”蘇步成背著手,目光逡巡,“拿來我看看!”
“是、是!”蘇辰彥忸怩半天,磨磨蹭蹭迴屋。
蘇步成拿過稿紙,珠算對算學的影響和意義,寫了算籌的弊端、日常中的用途、意義等,還未進入正題。
“嗯,不錯,立意新穎,很有實用性!寫完我再看看!”蘇步成讚許地點點頭,想不到時常被忽略的辰彥肚裏有點兒貨。
“是!”蘇辰彥沒想到得了大伯誇讚,很驚喜。
寫這個是從孩子們全都報考算學得到的啟發,把為何學珠算、珠算的未來發展做一個闡述。
更像是珠算課的開宗明義,和前瞻性預見。
大伯的肯定,讓蘇辰彥找到自信,歡喜接過稿紙,歡歡喜喜迴去繼續寫。
“時彥,明日寫一篇大庾嶺驛道對嶺南發展作用和意義。”蘇步成直接出題。
“啊?”蘇時彥愣住,“大庾嶺?不是阿耶在修麽?”
“對,你父親在修,那你知道為何要修?修的目的是甚?”蘇步成問。
“道路拓寬,方便南北通行!”蘇時彥道。
“把大庾嶺所見所聞,以及重要性等寫了,得空了我看看!”蘇步成走了。
“如何?那幫嶺南孩子在城北作甚?”王朝雲問管事。
“迴夫人,查清楚了!”管事擦擦汗,這兩日安排幾個仆從跟蹤孩子,查了個七七八八。
“有尋到義興郡公府高家的、有尋到中書省通事舍人鄭家的、有尋到杜陵韋家的、有尋到司農寺少卿趙家的。
夫人您猜,還尋到誰家的?”
“誰家?”王朝雲問。
“左屯衛中郎將李家!”管事湊近道。
“左屯衛中郎將李家?何人?”王朝雲好像抓住了什麽。
盡管李安儼受聖上信任,但他與隱太子李建成的特殊關係,朝中基本無人與李府走動,就連鄭氏也是能不走動盡量不走動。
孩子們巴巴的跑去,意欲何為?
“有三個孩子,姓謝的、姓王的,還有一個俚人。”管事道。
“姓王的?可弄清楚了,出自祁縣,還是晉陽?”王朝雲怕誤傷隊友。
“琅琊王家,聽聞是前朝的王則成。”管事特意留心查了王之禾。
“前朝?你的意思是這些孩子是前朝流犯之後?”王朝雲迅速抓住敏感字眼。
“是!那幫孩子,除了俚人,俱是前朝流犯之後,四處尋故舊。”
王朝雲坐那兒,想不明白,陳郡謝家、琅琊王家找李安儼作甚?
前朝遺老遺少與隱太子遺黨勾連?隱太子子嗣已絕,圖啥?
王則成是琅琊王家在朝中的最後一支,當初流放,太原王家出力不少,將王則成手中資源接管。
二十年了,不應該在嶺南自生自滅?活下來的不該紮根嶺南?
跑長安作甚?物是人非,還攪得起甚風雨?聖上鐵血手腕,不是當年的煬帝。
盧賀洲掀開門簾進來。
“夫君!”王朝雲接過丈夫的官帽。
“嗯!”盧賀洲坐下。一口氣喝光茶盞裏的水。
天天滿長安跑,城西北一片的黃泥地鋪平後,全城鋪設排汙道。
工部各部除了值守的,全都出去,各自分一片責任區,負責督導施工進度、質量。
身為工部侍郎滿場轉,累得要死,還一身灰塵。
這一工作方法是蘇少尹提的,效率極高,往常在衙門劃水的官吏們一個都沒跑掉,全都明確了實施區域。
效率是提高了,成效也出來了,可人也累得要死。
最後聖上、太子、左右二相一致誇讚蘇少尹,盧賀洲氣得要吐血。
活兒是他工部的人幹,功勞是京兆府少尹的、還有員外散騎常侍韋叔同、員外散騎侍郎李仲淹。
合著工部就是給人當墊腳石的。
“夫君,近日可見到城北有孩子四處尋親?著橙色馬甲。”王朝雲話中有話的試探。
上次王端方被貶,丈夫明智的沒幫腔,不然就是王、盧兩家組團嶺南遊。
丈夫每日戰戰兢兢,就怕哪日被聖上抓住把柄清算。
“嶺南來的那幫孩子?”盧賀洲問,“聽聞是流犯之後,滯留長安考學,四處尋找故舊投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