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哼,你一個流犯,哪來那麽大本事做這些?”有人不忿道。
你長安縣令又如何?我等在這裏苦熬這些年,都沒折騰出浪花,你一個剛來的犯官,顯能耐了!
“某並無多大本事,但是我們荒溝村齊心協力,就能聚齊力量,不論是製作粉條、養蜂、榨油,我們皆舉全村之力去做。
後麵的建石灰窯、挖水塘也是舉全村之力來做,為土壤改良做準備,修路也一樣,隻要持之以恆,這條路一定能修出來。
隻有路通了,進出才方便,各種產品才能走出荒溝村。
同樣的,其他各村,隻要凝成一股力量,也能像荒溝村一樣發展起來。”
蘇步成並不生氣,沒見到實際成果時,有幾人會相信?
人群中竊竊私語,官吏們有的讚同蘇步成的觀點,認為隻要把人手組織起來,大家目標一致,心往一處想,勁兒往一處使,就能所向披靡,無所不往。
也有人不讚同,這麽高調,不過是沽名釣譽之輩,事情真這麽簡單,千百年來嶺南早就變成富饒之地,怎麽可能蠻荒,他蘇步成還能流放到此?
“我們看看!”阿黑大聲道。
官吏們爭論真假、可不可能,俚人們更願意看到直觀的、現實的,他們祖輩、世代居住這裏,沒有誰比他們更想改變這裏。
“好!請隨我來!”蘇步成對這個俚人漢子充滿欣賞。
管你說的天花亂墜,我隻看實際成果。
大家排著隊先參觀粉條製作。
從清洗到捶打、洗粉、過濾、換水、晾曬、和麵、壓粉條、煮粉條、撈出涼水浸泡、晾曬、捆紮,邊看邊介紹。
最後再強調柴葛、粉葛之分,蕨根並非所有品種等細節,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俚人們看得很仔細,甚至上手去做,再看看進進出出忙碌的村民,一大片簸箕晾曬的粉、一架又一架的粉條,他們羨慕又激動。
這才是他們想要的生活。
官吏們靜靜看完,這種草根、樹根做成的吃食確實是充饑之物,也有一定經濟價值,可是嶺南多的是,以後都做,又賣給誰?
蘇步成看到,笑笑並未做辯解,有些事情說再多不如自己思想轉過彎來。
又帶著大家參觀油坊,以油茶果為例,詳細介紹它的製作步驟。
阿黑他們看著碾溝裏碾成碎末的油茶籽,再看看灶上蒸籠裏剛蒸熟的原料,幾位漢子熟練裝油箍放到榨油機中,一幫半大的孩子打下手,幹的很開心。
沒一會兒看到茶油滲出,俚人們圍著油缸,嘰裏咕嚕不知在說什麽。
那個野果子,年年爛在地裏不知幾何,這麽一弄,竟然真的變成油!還是隻有貴人才吃得起的。
阿黑伸手沾了一點兒油放嘴裏品嚐,嚐嚐貴人們吃的油啥滋味。
蘇櫻嗤嗤笑起來,剛才的午飯那些菜就是用茶油做的!
又帶著大家參觀蘇家試驗田,這會兒不用蘇步成介紹,那一片田地在一眾稀苗中是那麽耀眼,鬱鬱蔥蔥、欣欣向榮。
這會兒官吏們沉默了,再多的質疑在事實麵前都是蒼白無力的。
就連一直不說話的王延年都被震撼到,這才是他心目中沃土的樣子!這才是莊稼該有的樣子。
“蘇先生,這就是添加了腐土的肥土?”王延年蹲在地邊,抓起一把土,這土壤明顯與其他瘦地不同。
瘦地是紅色,這塊地是褐紅色,瘦地幹巴巴、又幹又硬。
而這塊地土質鬆軟有彈性,用力一捏有種滋滋冒油的感覺。
“是,大人!”蘇步成躬身道,“除了處理過的腐土,底下的土我們也是經過幾道耕鋤處理的,不然光是麵上腐土,下麵的土沒有深耕,也達不到效果。”
“不錯不錯!看樣子你是經常下地的老把式!”王延年說著眼睛不自覺的掃視一眼蘇步成的手。
不是尋常文人那種養尊處優的幹淨、修長,蘇步成的手介乎文人與農人之間。
天生的一雙修長大手布滿繭子、有些粗糙,那種感覺像美婦荊釵布裙。
官吏們聽了錄事參軍的話,悄悄看一眼自己的手,潔淨、細嫩,突然覺得長安縣令不是那麽好當的。
之前有人對這個曾經的長安縣令流放於此,感觸不深。
這會兒看了不少,再看看人家那雙勞動人的手,明白天子腳下的基層官吏也不過是看著風光而已。
像蘇步成這種有能力又實幹的人都沒落著好,自己在長安又能混個啥樣?
“這塊地明顯不如這邊啊!”王延年指著沒有添加腐土的。
“是,這是我們做的試驗對比!這邊我們也是精耕細作,但沒有添加腐土,其他的施肥、澆水全是同步,都做了詳實記錄。”蘇步成迴道。
“嗯!”王延年心中甚是認同這一做法。
要大麵積推廣,不是隨口一說,蘇步成這樣做,幾組數據都有。
這些都是江東犁深耕,人細作,有小麥、豆類在兩種地裏的生長記錄。
每一步都有據可依、有據可循,這才是一方父母官該有的做事態度。
不然腦袋一拍,想一出是一出,最終倒黴的是老百姓。
俚人們看著地裏長得鬱鬱蔥蔥的秧苗,已經不知道說什麽了。
他們千百年來的種地都很隨緣,刨坑撒種已經算是很勤勞的,慢慢接受了漢人的耕地播種。
沒想到這裏更精細,鋤地撿石塊,耕地還要敲碎泥塊,甚至還把樹林的腐土篩選晾曬再鋪到地裏。
種地比伺候祖宗還精心,難怪這地種的比旁人的好!
後麵是分組進樹林放置蜂箱,木匠們又趕工製作了二十幾個。
參觀的人太多,怕被蜜蜂蟄,就讓村老們帶著找了兩處集中放置蜂箱。
蘇步成、蘇櫻帶著王延年、阿黑幾位代表,去看前期放置蜂箱的成果。
對於養蜂,王延年在書中有看到過,畢竟古人養蜂不是什麽新鮮事兒。
但他實在沒想到蘇家能把養蜂發展成一個產業,從一個村擴散到一個鄉、再到一個縣、一個州。
說起來這是養蜂人密不外傳的掙錢秘籍,偏偏蘇家與眾不同,分享給旁人,帶著一個村形成規模。
依托這裏的天然優勢,既惠及百姓,也將這個產業發揚光大,可以想見不久的將來,蜂蜜、茶油絕對成為梧州招牌。
你長安縣令又如何?我等在這裏苦熬這些年,都沒折騰出浪花,你一個剛來的犯官,顯能耐了!
“某並無多大本事,但是我們荒溝村齊心協力,就能聚齊力量,不論是製作粉條、養蜂、榨油,我們皆舉全村之力去做。
後麵的建石灰窯、挖水塘也是舉全村之力來做,為土壤改良做準備,修路也一樣,隻要持之以恆,這條路一定能修出來。
隻有路通了,進出才方便,各種產品才能走出荒溝村。
同樣的,其他各村,隻要凝成一股力量,也能像荒溝村一樣發展起來。”
蘇步成並不生氣,沒見到實際成果時,有幾人會相信?
人群中竊竊私語,官吏們有的讚同蘇步成的觀點,認為隻要把人手組織起來,大家目標一致,心往一處想,勁兒往一處使,就能所向披靡,無所不往。
也有人不讚同,這麽高調,不過是沽名釣譽之輩,事情真這麽簡單,千百年來嶺南早就變成富饒之地,怎麽可能蠻荒,他蘇步成還能流放到此?
“我們看看!”阿黑大聲道。
官吏們爭論真假、可不可能,俚人們更願意看到直觀的、現實的,他們祖輩、世代居住這裏,沒有誰比他們更想改變這裏。
“好!請隨我來!”蘇步成對這個俚人漢子充滿欣賞。
管你說的天花亂墜,我隻看實際成果。
大家排著隊先參觀粉條製作。
從清洗到捶打、洗粉、過濾、換水、晾曬、和麵、壓粉條、煮粉條、撈出涼水浸泡、晾曬、捆紮,邊看邊介紹。
最後再強調柴葛、粉葛之分,蕨根並非所有品種等細節,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俚人們看得很仔細,甚至上手去做,再看看進進出出忙碌的村民,一大片簸箕晾曬的粉、一架又一架的粉條,他們羨慕又激動。
這才是他們想要的生活。
官吏們靜靜看完,這種草根、樹根做成的吃食確實是充饑之物,也有一定經濟價值,可是嶺南多的是,以後都做,又賣給誰?
蘇步成看到,笑笑並未做辯解,有些事情說再多不如自己思想轉過彎來。
又帶著大家參觀油坊,以油茶果為例,詳細介紹它的製作步驟。
阿黑他們看著碾溝裏碾成碎末的油茶籽,再看看灶上蒸籠裏剛蒸熟的原料,幾位漢子熟練裝油箍放到榨油機中,一幫半大的孩子打下手,幹的很開心。
沒一會兒看到茶油滲出,俚人們圍著油缸,嘰裏咕嚕不知在說什麽。
那個野果子,年年爛在地裏不知幾何,這麽一弄,竟然真的變成油!還是隻有貴人才吃得起的。
阿黑伸手沾了一點兒油放嘴裏品嚐,嚐嚐貴人們吃的油啥滋味。
蘇櫻嗤嗤笑起來,剛才的午飯那些菜就是用茶油做的!
又帶著大家參觀蘇家試驗田,這會兒不用蘇步成介紹,那一片田地在一眾稀苗中是那麽耀眼,鬱鬱蔥蔥、欣欣向榮。
這會兒官吏們沉默了,再多的質疑在事實麵前都是蒼白無力的。
就連一直不說話的王延年都被震撼到,這才是他心目中沃土的樣子!這才是莊稼該有的樣子。
“蘇先生,這就是添加了腐土的肥土?”王延年蹲在地邊,抓起一把土,這土壤明顯與其他瘦地不同。
瘦地是紅色,這塊地是褐紅色,瘦地幹巴巴、又幹又硬。
而這塊地土質鬆軟有彈性,用力一捏有種滋滋冒油的感覺。
“是,大人!”蘇步成躬身道,“除了處理過的腐土,底下的土我們也是經過幾道耕鋤處理的,不然光是麵上腐土,下麵的土沒有深耕,也達不到效果。”
“不錯不錯!看樣子你是經常下地的老把式!”王延年說著眼睛不自覺的掃視一眼蘇步成的手。
不是尋常文人那種養尊處優的幹淨、修長,蘇步成的手介乎文人與農人之間。
天生的一雙修長大手布滿繭子、有些粗糙,那種感覺像美婦荊釵布裙。
官吏們聽了錄事參軍的話,悄悄看一眼自己的手,潔淨、細嫩,突然覺得長安縣令不是那麽好當的。
之前有人對這個曾經的長安縣令流放於此,感觸不深。
這會兒看了不少,再看看人家那雙勞動人的手,明白天子腳下的基層官吏也不過是看著風光而已。
像蘇步成這種有能力又實幹的人都沒落著好,自己在長安又能混個啥樣?
“這塊地明顯不如這邊啊!”王延年指著沒有添加腐土的。
“是,這是我們做的試驗對比!這邊我們也是精耕細作,但沒有添加腐土,其他的施肥、澆水全是同步,都做了詳實記錄。”蘇步成迴道。
“嗯!”王延年心中甚是認同這一做法。
要大麵積推廣,不是隨口一說,蘇步成這樣做,幾組數據都有。
這些都是江東犁深耕,人細作,有小麥、豆類在兩種地裏的生長記錄。
每一步都有據可依、有據可循,這才是一方父母官該有的做事態度。
不然腦袋一拍,想一出是一出,最終倒黴的是老百姓。
俚人們看著地裏長得鬱鬱蔥蔥的秧苗,已經不知道說什麽了。
他們千百年來的種地都很隨緣,刨坑撒種已經算是很勤勞的,慢慢接受了漢人的耕地播種。
沒想到這裏更精細,鋤地撿石塊,耕地還要敲碎泥塊,甚至還把樹林的腐土篩選晾曬再鋪到地裏。
種地比伺候祖宗還精心,難怪這地種的比旁人的好!
後麵是分組進樹林放置蜂箱,木匠們又趕工製作了二十幾個。
參觀的人太多,怕被蜜蜂蟄,就讓村老們帶著找了兩處集中放置蜂箱。
蘇步成、蘇櫻帶著王延年、阿黑幾位代表,去看前期放置蜂箱的成果。
對於養蜂,王延年在書中有看到過,畢竟古人養蜂不是什麽新鮮事兒。
但他實在沒想到蘇家能把養蜂發展成一個產業,從一個村擴散到一個鄉、再到一個縣、一個州。
說起來這是養蜂人密不外傳的掙錢秘籍,偏偏蘇家與眾不同,分享給旁人,帶著一個村形成規模。
依托這裏的天然優勢,既惠及百姓,也將這個產業發揚光大,可以想見不久的將來,蜂蜜、茶油絕對成為梧州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