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恥至極!”
高明軒語氣不善。
陳孚嗯了一聲,將手中邸抄放下。
“你怎麽想?”
驟然聽到問話,高明軒下意識迴答:“聯係入仕的同學上書反對此事!”
“嗯,那就去做吧。”
高明軒不由問道:“院長不去聯絡麽?”
“我不合適。”陳孚露出遺憾的表情。
“啊,我倒是忘了。”高明軒一臉理解地點頭,“你一發聲,就會被當作梁王的意思。”
“嗯,我因大人的身份地位得利,自然要付出一些代價。”
陳孚說著,露出純真的笑容看向高明軒:“幸而有你們能理解我的難處。”
“院長已經做了很多了。”
高明軒語氣誠懇,說完之後站起來:“那我先去寫信了。”
“不必太著急。”陳孚起身相送,“看邸抄上的文字,現在還在討論階段,沒有最終決定。”
“嗯,我準備多找點人,先把聲勢鬧起來。”
送走高明軒,陳孚迴到書桌後,臉上笑容消失。
的確,陳孚在朝政上的傾向會被當成梁王表露在外的態度,但即便是父子,陳孚與梁王也不是事事同心。
梁王之位並非世襲,也就是說,正常情況下,梁王百年之後,陳孚最多因為嫡長子的身份得到一個高品散官位和一個低品實職。
同父親一樣,陳孚、陳衡兩兄弟都能看到當前變革的困難在皇帝身上,但兩人選擇的應對手段不同。
陳衡想的是虛君實相,天子無權,而掌權的宰相是一層一層選拔上去的。
因為權力無法傳承,宰相們對限製官吏權力的製度或許不會太過反感,相較而言比較容易改。
陳孚則認為自家大哥過於天真,他的想法是“吾可取而代之”。
隻可惜現在已經不是亂世,沒有擁兵出頭的機會。
陳孚認為他看透了父親的布局,故而效仿大哥積極推動變革,隻不過日常所言所行比大哥陳衡和緩一些,沒有那麽激進。
變革會產生矛盾,有矛盾就能將其激化為衝突,衝突鬧大了就會帶來動亂。
到那時候,就能嚐試憑借聲望掌握兵馬逐步壯大。
來到襄陽建立官學並擔任院長,就是他養望的計劃。
就像他的父親在周山書院做的那樣。
陳孚從桌子裏取出一封信。
這是前些天從周山書院寄來的。
書院裏一個研究水文的團隊提出束水攻沙的治河思路,想要找條合適的河流試驗一下,相熟的一位學長來信問他這邊有沒有推薦的地方。
他把這封信帶到學院來,本想找個機會召集對治河感興趣的師生討論,將書院團隊來襄漢試驗的事情定下來的同時幫他把“有心治河”的標簽傳播出去。
既然朝廷有事,束水攻沙的治河策略就得早點推行,最好能趕上這一波。
要做的事情越多,可供選擇的餘地就越少,自然容易出紕漏或者被針對。
當初一幫人謀劃逼迫陳佑罷相是用的這招,陳孚現在想讓朝廷生亂,也是用的這招。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
從同明殿離開,巴寧泰心中感慨。
這已經是天子第五次沒有出席禦前議事了。
這幾次禦前議事,僅僅是在同明殿的禦座前討論,天子並不會出現在禦座上。
同之前的兩府議事僅有的兩個差別,恐怕就是這裏不是政事堂,以及多了宦官旁聽。
不過起居注仍然沒資格旁聽記錄,正規需要留檔備查的記錄還是由宰相輪流執筆。
親掌國政兩年後,天子終於厭倦。
正好巴寧泰這個首相一直聽話,天子重又放手,大小事宜交給兩府裁處,兩府隻需要把重點事項列出來送到禦前就好。
而天子本人,在陶光園修了一座承運樓,大多數時候都在承運樓修習道藏。
迴到政事堂書廳,巴寧泰沒有立馬開始工作,而是靠在椅子上閉目養神。
畢竟年近古稀,再加上天子掌權之後又變得喜怒無常,必須打起十二萬分精神應對,這幾個月他漸漸有些精力不濟。
他沒有那種不死不休的政敵,正常來說這時候已經該考慮致仕榮休了。
可惜天子不同意。
“相公。”
恍惚間門外傳來唿喊聲。
“中令,中令?”
巴寧泰睜開眼,是喊他。
“進來。”
中書省主事馬適推門走進來:“中令,呂參政的奏狀送到了。”
參知政事呂胤,呂端的兄長。
因為他本身沒有太強的陳係色彩,而弟弟又是陳係大員,年前被選為參知政事,順帶使得呂端被踢出京城。
今年濮陽決堤之後,呂胤被派遣出京巡查黃河汴河,處置賑災事宜,順帶評估接下來的水災情況。
“拿來看看。”
巴寧泰接過奏狀仔細翻閱。
越看他心情越沉重。
從各地傳來的河水漲勢和降雨情況來看,今年將會出現大範圍的水災。
而且呂胤特別提醒各地糧商有異動。
他長出一口氣,重新靠到椅背上。
今天的禦前議事中,又提到了商賈。
已經有聲音提出讓商賈組織全國性會社,方便朝廷調配全國物資。
別以為他不知道,這群人是想嚐試另類的權力傳承。
依靠田地的財富傳承無法派生出權力,相反絕大多數時候它還需要權力的支撐才能維持住田地規模。
現在工商業主影響力越來越大,自然有人想試試可不可以通過另一種財富傳承達到繼承權力的目的。
想了想,巴寧泰提筆批示:“戶部禮部備賑災事宜,抄送兩府宰相閱,議水利工程事、募兵事。”
寫完之用手扇了扇,遞到桌邊:“順帶抄一份送到開封梁王府去。”
對付糧商的難易程度,取決於梁王陳佑的態度。
如果陳佑站在糧商一邊,巴寧泰就準備放手隨他們去。
哪怕天子重新放權,巴寧泰現在也沒什麽抱負了,他隻想平平安安過完最後幾年或者十幾年。
馬適離開沒多久,各類奏章公文陸續送來。
巴寧泰一邊批閱,一邊考慮是時候放權了。
做一個對誰都沒有阻礙的首相,或許真能叫他在首相任上幹到死。
高明軒語氣不善。
陳孚嗯了一聲,將手中邸抄放下。
“你怎麽想?”
驟然聽到問話,高明軒下意識迴答:“聯係入仕的同學上書反對此事!”
“嗯,那就去做吧。”
高明軒不由問道:“院長不去聯絡麽?”
“我不合適。”陳孚露出遺憾的表情。
“啊,我倒是忘了。”高明軒一臉理解地點頭,“你一發聲,就會被當作梁王的意思。”
“嗯,我因大人的身份地位得利,自然要付出一些代價。”
陳孚說著,露出純真的笑容看向高明軒:“幸而有你們能理解我的難處。”
“院長已經做了很多了。”
高明軒語氣誠懇,說完之後站起來:“那我先去寫信了。”
“不必太著急。”陳孚起身相送,“看邸抄上的文字,現在還在討論階段,沒有最終決定。”
“嗯,我準備多找點人,先把聲勢鬧起來。”
送走高明軒,陳孚迴到書桌後,臉上笑容消失。
的確,陳孚在朝政上的傾向會被當成梁王表露在外的態度,但即便是父子,陳孚與梁王也不是事事同心。
梁王之位並非世襲,也就是說,正常情況下,梁王百年之後,陳孚最多因為嫡長子的身份得到一個高品散官位和一個低品實職。
同父親一樣,陳孚、陳衡兩兄弟都能看到當前變革的困難在皇帝身上,但兩人選擇的應對手段不同。
陳衡想的是虛君實相,天子無權,而掌權的宰相是一層一層選拔上去的。
因為權力無法傳承,宰相們對限製官吏權力的製度或許不會太過反感,相較而言比較容易改。
陳孚則認為自家大哥過於天真,他的想法是“吾可取而代之”。
隻可惜現在已經不是亂世,沒有擁兵出頭的機會。
陳孚認為他看透了父親的布局,故而效仿大哥積極推動變革,隻不過日常所言所行比大哥陳衡和緩一些,沒有那麽激進。
變革會產生矛盾,有矛盾就能將其激化為衝突,衝突鬧大了就會帶來動亂。
到那時候,就能嚐試憑借聲望掌握兵馬逐步壯大。
來到襄陽建立官學並擔任院長,就是他養望的計劃。
就像他的父親在周山書院做的那樣。
陳孚從桌子裏取出一封信。
這是前些天從周山書院寄來的。
書院裏一個研究水文的團隊提出束水攻沙的治河思路,想要找條合適的河流試驗一下,相熟的一位學長來信問他這邊有沒有推薦的地方。
他把這封信帶到學院來,本想找個機會召集對治河感興趣的師生討論,將書院團隊來襄漢試驗的事情定下來的同時幫他把“有心治河”的標簽傳播出去。
既然朝廷有事,束水攻沙的治河策略就得早點推行,最好能趕上這一波。
要做的事情越多,可供選擇的餘地就越少,自然容易出紕漏或者被針對。
當初一幫人謀劃逼迫陳佑罷相是用的這招,陳孚現在想讓朝廷生亂,也是用的這招。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
從同明殿離開,巴寧泰心中感慨。
這已經是天子第五次沒有出席禦前議事了。
這幾次禦前議事,僅僅是在同明殿的禦座前討論,天子並不會出現在禦座上。
同之前的兩府議事僅有的兩個差別,恐怕就是這裏不是政事堂,以及多了宦官旁聽。
不過起居注仍然沒資格旁聽記錄,正規需要留檔備查的記錄還是由宰相輪流執筆。
親掌國政兩年後,天子終於厭倦。
正好巴寧泰這個首相一直聽話,天子重又放手,大小事宜交給兩府裁處,兩府隻需要把重點事項列出來送到禦前就好。
而天子本人,在陶光園修了一座承運樓,大多數時候都在承運樓修習道藏。
迴到政事堂書廳,巴寧泰沒有立馬開始工作,而是靠在椅子上閉目養神。
畢竟年近古稀,再加上天子掌權之後又變得喜怒無常,必須打起十二萬分精神應對,這幾個月他漸漸有些精力不濟。
他沒有那種不死不休的政敵,正常來說這時候已經該考慮致仕榮休了。
可惜天子不同意。
“相公。”
恍惚間門外傳來唿喊聲。
“中令,中令?”
巴寧泰睜開眼,是喊他。
“進來。”
中書省主事馬適推門走進來:“中令,呂參政的奏狀送到了。”
參知政事呂胤,呂端的兄長。
因為他本身沒有太強的陳係色彩,而弟弟又是陳係大員,年前被選為參知政事,順帶使得呂端被踢出京城。
今年濮陽決堤之後,呂胤被派遣出京巡查黃河汴河,處置賑災事宜,順帶評估接下來的水災情況。
“拿來看看。”
巴寧泰接過奏狀仔細翻閱。
越看他心情越沉重。
從各地傳來的河水漲勢和降雨情況來看,今年將會出現大範圍的水災。
而且呂胤特別提醒各地糧商有異動。
他長出一口氣,重新靠到椅背上。
今天的禦前議事中,又提到了商賈。
已經有聲音提出讓商賈組織全國性會社,方便朝廷調配全國物資。
別以為他不知道,這群人是想嚐試另類的權力傳承。
依靠田地的財富傳承無法派生出權力,相反絕大多數時候它還需要權力的支撐才能維持住田地規模。
現在工商業主影響力越來越大,自然有人想試試可不可以通過另一種財富傳承達到繼承權力的目的。
想了想,巴寧泰提筆批示:“戶部禮部備賑災事宜,抄送兩府宰相閱,議水利工程事、募兵事。”
寫完之用手扇了扇,遞到桌邊:“順帶抄一份送到開封梁王府去。”
對付糧商的難易程度,取決於梁王陳佑的態度。
如果陳佑站在糧商一邊,巴寧泰就準備放手隨他們去。
哪怕天子重新放權,巴寧泰現在也沒什麽抱負了,他隻想平平安安過完最後幾年或者十幾年。
馬適離開沒多久,各類奏章公文陸續送來。
巴寧泰一邊批閱,一邊考慮是時候放權了。
做一個對誰都沒有阻礙的首相,或許真能叫他在首相任上幹到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