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你跟我說,陳將明罷相可以取消保民令,這已經半年了,不但保民令沒取消,還新增了限田、定酬二令。”
胡承約左手放在桌上輕輕轉動瓷盞,雖然同石熙載說著話,但目光一直放在瓷盞上,似乎其中有大道理值得探尋一般。
“現如今又來攛掇我對付巴慶安。你以為,我還會信你嗎?”
石熙載笑了笑,朝胡承約拱手道:“相公非是信下官,而是信相公。正如當初巴相非是為了下官去對付陳梁王,而是為了他本人去對付陳梁王。”
當初他好不容易說動巴寧泰,沒想到巴寧泰轉頭拋開他這個中間人親自跑去找天子。
好在天子沒忘了他的功勞,權力比不上宰相,在天子心中的地位卻不比宰相低。
石熙載話說出口,瓷磚轉動的聲音停止。
胡承約抬頭看向石熙載,開口問道:“這次又是受了哪家的請托?”
石熙載猶豫片刻,才輕聲迴答:“開封糧行被封了好些家。”
胡承約聞言默然,好一會兒才道:“開封的事情,同巴慶安有什麽關係?”
開封現在是梁王陳佑的地盤,上下官員調動都會征詢梁王府的意見。
考慮到去年那一幫糧商的所作所為,陳佑秋後算賬也不是不能理解。
“三月以來,巴相多次調動梁王一派官員,陳梁王一直沒什麽反應,要麽是其真的放手朝政,要麽是其已失去掌控。“
石熙載解釋著要針對巴寧泰的原因。
“現如今巴相安排梁相救災,想來是要對梁相動手。陳梁王勢弱,可助梁相度過此劫,以換其放手商賈事,順帶也能打擊巴相,阻其勢頭。”
胡承約雙手交叉放在桌上,十分仔細地觀察著石熙載的表情:“為何叫梁尚同救災是要對他動手?”
石熙載一愣。
他當然知道,這就是他原本的計劃。
隻不過陳佑突然遇襲請辭之後,他就再沒關注過,沒想到巴寧泰一步步完成了前置布局,隻差最後幾步就能逼迫梁關山在錢鈔署和相位之中二選一了。
仔細想了想,石熙載決定省略前因後果,隻分析當前局麵。
待他說完,胡承約含義不明地笑了笑,應下此事,叫他自去謀劃。
石熙載離開後,胡承約沒有繼續處理公務,而是在考慮一陣後取出紙筆給趙普寫信。
……
梁關山接下任務後,召集有司商討以何種力度救災。
預備在留下承兌所需錢銀後,騰出盡可能多的物資用於本次救災。
因為大部分地區已經開始收割夏糧,這次水災損失不大。
而且受災的也就十個州左右,完全可以從其它地方調糧過去。
最大的問題在於,那些受災百姓能不能拿出錢來買糧。
一些基礎設施去年才修過,想要以工代賑一時半會找不出來合適的工程。
“募兵吧。”
太府卿方文韜突然提出一個建議。
“什麽?”
“募兵。”他重複道,“把那些家裏貧困的青壯招募進團練或者民兵。”
頓了頓,他的思路仿佛一下子打開:“正巧這些人招募為兵,可跟著學習讀寫識字,過個一兩年遣散迴鄉,也能教各地教育監輕鬆一些。”
他這邊起了個頭,其他人立刻看到這種做法的好處:
“往後災情皆可如此處置。”
“也非是定要遣散,那等孤身一人或者品性惡劣者可強留在軍中。”
“若是招入軍中,便無需做那等苦工,耗費那許多錢糧。”
諸如此類的話語接連出現在梁關山耳邊。
大多數人考慮的方向還是省事和求穩,就好像宋朝的廂軍一樣,把活不下去都招進去,節約了大量的治理成本。
造成些許冗兵就不算什麽了,至少短期內無恙,等財政不堪重負的時候,他們這批人恐怕早已致仕了。
再說,就算真的出了問題,需要頭疼的是天子,是兩府宰相,底下這些官員隻要做好本職工作就可以了。
對於這種不負責任的論調,正愁有沒有什麽兩全之策的梁關山當然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最精華的部分就是把饑民招募為士兵。
……
當梁關山準備把募兵作為救災主要手段的消息遞到巴寧泰麵前,巴寧泰不知該作何表情,最終隻是點點頭示意他知道了。
沒有將領會不喜歡自己手下兵馬增加,哪怕是吃空餉的,也希望名義上的人數越多越好。
尤其是他們手下的士兵全靠朝廷養活,不需要考慮人多了之後軍餉怎麽辦。
巴寧泰似乎準備坐視梁關山度過這次困境,沒有絲毫為難地放任招募饑民為團練民兵的政令通過。
身為主角的兩人沒有了交鋒的衝突點,想要在一旁拱火的胡承約等人也就失去了下手的機會。
就在梁關山忙著安排救災募兵事宜的時候,巴寧泰召集在京將領以及兩府有司,商討給禁軍將士提高待遇的事項。
除了戶部提出反對意見外,其餘人等全都表示讚成。
於是,巴寧泰吩咐軍備司擬一份條陳交給梁關山審核。
軍備司司正石守信才從邊軍調迴來不久,對這種提高待遇的事情具有極高的熱情。
因此,三天之後,軍備司就把一份詳盡的建議遞交到梁關山的案上。
而這三天,已經足夠將“巴相公準備提高將士們待遇”的消息傳開來。
無非就是想讓國庫拿錢唄。
要麽梁關山否決這個計劃失掉軍心,要麽同意計劃,拿錢出來最終導致紙鈔承兌出現問題。
梁關山收到條陳後,沒有立刻處理,而是下發到戶部,要求戶部、太府、稅務監核算這項支出占比有多大。
這種情況下,張賢在劉鬆鶴家中做客後,尋到梁關山。
“你說是劉鬆鶴叫你傳的話?”
梁關山眯著眼,神情間有些意味深長。
張賢好像沒有絲毫察覺,十分平常地點頭:“正是,劉光祿特意將下官叫去,說是有話要帶給相公。”
“說吧,什麽話。”
“劉光祿說,聽聞多數紙鈔都在幾家大商行手中,不知可否叫他們一齊到洛陽來兌現錢。”
胡承約左手放在桌上輕輕轉動瓷盞,雖然同石熙載說著話,但目光一直放在瓷盞上,似乎其中有大道理值得探尋一般。
“現如今又來攛掇我對付巴慶安。你以為,我還會信你嗎?”
石熙載笑了笑,朝胡承約拱手道:“相公非是信下官,而是信相公。正如當初巴相非是為了下官去對付陳梁王,而是為了他本人去對付陳梁王。”
當初他好不容易說動巴寧泰,沒想到巴寧泰轉頭拋開他這個中間人親自跑去找天子。
好在天子沒忘了他的功勞,權力比不上宰相,在天子心中的地位卻不比宰相低。
石熙載話說出口,瓷磚轉動的聲音停止。
胡承約抬頭看向石熙載,開口問道:“這次又是受了哪家的請托?”
石熙載猶豫片刻,才輕聲迴答:“開封糧行被封了好些家。”
胡承約聞言默然,好一會兒才道:“開封的事情,同巴慶安有什麽關係?”
開封現在是梁王陳佑的地盤,上下官員調動都會征詢梁王府的意見。
考慮到去年那一幫糧商的所作所為,陳佑秋後算賬也不是不能理解。
“三月以來,巴相多次調動梁王一派官員,陳梁王一直沒什麽反應,要麽是其真的放手朝政,要麽是其已失去掌控。“
石熙載解釋著要針對巴寧泰的原因。
“現如今巴相安排梁相救災,想來是要對梁相動手。陳梁王勢弱,可助梁相度過此劫,以換其放手商賈事,順帶也能打擊巴相,阻其勢頭。”
胡承約雙手交叉放在桌上,十分仔細地觀察著石熙載的表情:“為何叫梁尚同救災是要對他動手?”
石熙載一愣。
他當然知道,這就是他原本的計劃。
隻不過陳佑突然遇襲請辭之後,他就再沒關注過,沒想到巴寧泰一步步完成了前置布局,隻差最後幾步就能逼迫梁關山在錢鈔署和相位之中二選一了。
仔細想了想,石熙載決定省略前因後果,隻分析當前局麵。
待他說完,胡承約含義不明地笑了笑,應下此事,叫他自去謀劃。
石熙載離開後,胡承約沒有繼續處理公務,而是在考慮一陣後取出紙筆給趙普寫信。
……
梁關山接下任務後,召集有司商討以何種力度救災。
預備在留下承兌所需錢銀後,騰出盡可能多的物資用於本次救災。
因為大部分地區已經開始收割夏糧,這次水災損失不大。
而且受災的也就十個州左右,完全可以從其它地方調糧過去。
最大的問題在於,那些受災百姓能不能拿出錢來買糧。
一些基礎設施去年才修過,想要以工代賑一時半會找不出來合適的工程。
“募兵吧。”
太府卿方文韜突然提出一個建議。
“什麽?”
“募兵。”他重複道,“把那些家裏貧困的青壯招募進團練或者民兵。”
頓了頓,他的思路仿佛一下子打開:“正巧這些人招募為兵,可跟著學習讀寫識字,過個一兩年遣散迴鄉,也能教各地教育監輕鬆一些。”
他這邊起了個頭,其他人立刻看到這種做法的好處:
“往後災情皆可如此處置。”
“也非是定要遣散,那等孤身一人或者品性惡劣者可強留在軍中。”
“若是招入軍中,便無需做那等苦工,耗費那許多錢糧。”
諸如此類的話語接連出現在梁關山耳邊。
大多數人考慮的方向還是省事和求穩,就好像宋朝的廂軍一樣,把活不下去都招進去,節約了大量的治理成本。
造成些許冗兵就不算什麽了,至少短期內無恙,等財政不堪重負的時候,他們這批人恐怕早已致仕了。
再說,就算真的出了問題,需要頭疼的是天子,是兩府宰相,底下這些官員隻要做好本職工作就可以了。
對於這種不負責任的論調,正愁有沒有什麽兩全之策的梁關山當然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最精華的部分就是把饑民招募為士兵。
……
當梁關山準備把募兵作為救災主要手段的消息遞到巴寧泰麵前,巴寧泰不知該作何表情,最終隻是點點頭示意他知道了。
沒有將領會不喜歡自己手下兵馬增加,哪怕是吃空餉的,也希望名義上的人數越多越好。
尤其是他們手下的士兵全靠朝廷養活,不需要考慮人多了之後軍餉怎麽辦。
巴寧泰似乎準備坐視梁關山度過這次困境,沒有絲毫為難地放任招募饑民為團練民兵的政令通過。
身為主角的兩人沒有了交鋒的衝突點,想要在一旁拱火的胡承約等人也就失去了下手的機會。
就在梁關山忙著安排救災募兵事宜的時候,巴寧泰召集在京將領以及兩府有司,商討給禁軍將士提高待遇的事項。
除了戶部提出反對意見外,其餘人等全都表示讚成。
於是,巴寧泰吩咐軍備司擬一份條陳交給梁關山審核。
軍備司司正石守信才從邊軍調迴來不久,對這種提高待遇的事情具有極高的熱情。
因此,三天之後,軍備司就把一份詳盡的建議遞交到梁關山的案上。
而這三天,已經足夠將“巴相公準備提高將士們待遇”的消息傳開來。
無非就是想讓國庫拿錢唄。
要麽梁關山否決這個計劃失掉軍心,要麽同意計劃,拿錢出來最終導致紙鈔承兌出現問題。
梁關山收到條陳後,沒有立刻處理,而是下發到戶部,要求戶部、太府、稅務監核算這項支出占比有多大。
這種情況下,張賢在劉鬆鶴家中做客後,尋到梁關山。
“你說是劉鬆鶴叫你傳的話?”
梁關山眯著眼,神情間有些意味深長。
張賢好像沒有絲毫察覺,十分平常地點頭:“正是,劉光祿特意將下官叫去,說是有話要帶給相公。”
“說吧,什麽話。”
“劉光祿說,聽聞多數紙鈔都在幾家大商行手中,不知可否叫他們一齊到洛陽來兌現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