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仗行至行署,劉鬆鶴自入內拜謁,隊列中人僅留下數名護衛親隨,其餘人等徑直朝驛館去。
錢塘畢竟是行署專員所在,除了節度使或杭州刺史,其他人在城內擺開儀仗可稱得上失禮。
劉鬆鶴入城時擺儀仗已經是仗著自己身份和與趙普的關係在死亡邊緣瘋狂試探,要是之後還敢擺開儀仗在城內轉悠,新專員便是拚著與趙普鬧僵,也得教訓劉鬆鶴。
大約一個時辰後,劉鬆鶴離開行署,往驛館去。
趙普現在就住在驛館,今晚新專員為他擺踐行宴,明日出發迴京。
劉鬆鶴緊趕慢趕才掐著點趕上,為的就是參加這個踐行宴。
當然不是為了吃喝,而是為了展示他和趙普的關係。
雖然趙普已經卸任,但朝廷上下都傳言其極有可能宣麻拜相,接替江夏青擔任樞密副使。
若果真如此,似劉鬆鶴這般與趙普關係匪淺的,在兩浙即便不得優待,也不會被特意針對打壓。
除非新專員與趙普有仇,又或者朝中靠山站在趙普的對立麵。
進了驛館坐到趙普麵前,劉鬆鶴神情恭謹。
這麽些年下來,他知道哪些人不能得罪,哪些人能得罪。
隻不過他有一點不同之處就是明確表現出對首相陳佑的敵意,這也是他這幾年升遷迅速的原因之一——反對陳佑的人,需要這樣一麵旗幟。
“京中目前在討論官家冊立皇後之事。”
劉鬆鶴仔細介紹京中大事,說到冊立皇後,趙普突然提問:“當前可有人選?”
“我來時,尚未定下選後之事。”劉鬆鶴措辭嚴謹,語速緩慢,“周山書院醫學院發文稱男女之事過早則傷身,女子產子過早亦傷身,有人上書請詔令天下百姓十八以後方可產子。”
“是麽。”
趙普低頭看著茶葉浮沉,對此不予評價。
劉鬆鶴等了等,見趙普沒反應,他繼續往下說:“據稱平章事陳佑預備在政事堂加一位宰相,將宰相人數擴充到七人。
“上個月範昌佑迴京拜見了鄴國公,鄴國公在宴席上直言‘有此佳婿,我家無憂’。
“另,魏仁浦已然迴京,陛見之後就去了周山書院講學,目前還沒有職事,京中諸人猜測他是在等竇史館致仕。”
“竇伯菁啊。”趙普感慨一聲,“他能撐到現在,著實不容易。”
劉鬆鶴聞言,嘴角輕扯,想了想,還是附和道:“畢竟陳將明為了臉麵遮羞,不願意強行驅逐宰相。不過竇史館去年冬染疾之後身體一直不太好,再加上其子坐事被貶,再撐下去怕是要累及家室。”
頓了頓,他又道:“陳將明這兩年越發強勢,則平兄想來也聽說了,去年北疆接連戰敗,待查明是情報有疏漏之處,陳將明硬是插手整頓武德司,宮中對此頗為不滿。”
“是麽。”趙普輕蔑一笑,“到底是官家不滿,還是那些豎宦不滿,這誰又說得清呢。”
劉鬆鶴一愣,隨即無奈笑道:“畢竟宮裏的消息都是通過宦官傳出來的。”
現在的武德司依然是既有宦官又有普通人,但因為派駐監軍通常會加武德司的職事,可以說武德司是宦官們同中外官交流溝通的主要場所,彼等對武德司的看重可見一斑。
陳佑整頓武德司,必然會得罪一部分宦官。
“而且,我聽說隻要有這樣的話語就夠了,沒必要探究其真假。”
劉鬆鶴語氣輕柔,但話語間卻別有深意。
趙普看著他,嗬嗬笑道:“或許。”
……
從同明殿離開,宋杞言有些恍惚。
按照既定計劃,他這時候該去政事堂見首相陳佑了。
可他不敢去。
實在是他在同明殿裏受到的刺激有些大。
方才入殿問對,一開始都挺正常,直到後來,官家問出了最關鍵的一個問題:“何為臣節?”
此時宋杞言已經想不起來他是怎麽迴答的了,腦子裏麵被一句話充斥著:“君臣不和!”
停在半路的甬道裏,他扶著牆做了幾個深唿吸,終於冷靜下來。
仔細想了想,據說從年初開始,首相陳佑就沒有單獨見過官家。
原因暫時未知,旁人猜測與宦官有關。
另外就是這一次立後事件了。
趙德昭已經十五,正是年少即位的皇帝最常見的冊立皇後的年齡。
雖然先帝當年就為趙德昭行過冠禮,但隻有成親之後,才會被視為真正的成年。
或許,趙官家想要借著這次大婚收攏權力。
而陳平章卻授意底下官員暗示官家此時不易成婚。
所以,官家今年是否冊立皇後,關係到陳平章的權位能否保住!
仔細梳理一遍思路,宋杞言越想越覺得自己的猜測合理。
他不再需要扶著牆站立,雙手攏在一塊,,低著頭在原地踱步。
到底該幫助官家對付陳佑,還是要投靠陳佑壓製皇權?
這是一個艱難的抉擇。
不知過了多久,宋杞言猛然驚醒。
看了看天色,不敢再耽擱,趕緊朝政事堂去。
被仆役引著來到陳佑書廳外,不等他敲門,書廳正門就打開了。
一中年男子從門內走出,見到宋杞言的一瞬間,愣了一下,然後站定行禮,之後快步離開。
此人有些麵生。
不過宋杞言這幾年一直在各州郡巡視,不認識京中官員實屬正常,當即不放在心上,站在門口喚了一聲:“右散騎常侍、參知政事杞言求見平章。”
“無憂兄快請進!”
屋內傳出陳佑的聲音,依然給人充滿精力的感覺。
宋杞言深吸一口氣,趨步入內,對著起身相迎的陳佑長揖道:“下官拜見平章!”
“不必多禮,不必多禮!”
陳佑臉上帶笑扶起宋杞言,上下打量一番後,拍了拍宋杞言的胳膊笑道:“無憂兄精瘦了!”
宋杞言苦笑著拱手:“每日裏在外奔波,想不瘦都難。”
說笑兩句,陳佑沒有坐迴書桌後,而是和宋杞言在側邊小屋分了主客坐下。
待仆役上茶,陳佑這才道:“今年農事如何,勞煩參政說與某聽。”
錢塘畢竟是行署專員所在,除了節度使或杭州刺史,其他人在城內擺開儀仗可稱得上失禮。
劉鬆鶴入城時擺儀仗已經是仗著自己身份和與趙普的關係在死亡邊緣瘋狂試探,要是之後還敢擺開儀仗在城內轉悠,新專員便是拚著與趙普鬧僵,也得教訓劉鬆鶴。
大約一個時辰後,劉鬆鶴離開行署,往驛館去。
趙普現在就住在驛館,今晚新專員為他擺踐行宴,明日出發迴京。
劉鬆鶴緊趕慢趕才掐著點趕上,為的就是參加這個踐行宴。
當然不是為了吃喝,而是為了展示他和趙普的關係。
雖然趙普已經卸任,但朝廷上下都傳言其極有可能宣麻拜相,接替江夏青擔任樞密副使。
若果真如此,似劉鬆鶴這般與趙普關係匪淺的,在兩浙即便不得優待,也不會被特意針對打壓。
除非新專員與趙普有仇,又或者朝中靠山站在趙普的對立麵。
進了驛館坐到趙普麵前,劉鬆鶴神情恭謹。
這麽些年下來,他知道哪些人不能得罪,哪些人能得罪。
隻不過他有一點不同之處就是明確表現出對首相陳佑的敵意,這也是他這幾年升遷迅速的原因之一——反對陳佑的人,需要這樣一麵旗幟。
“京中目前在討論官家冊立皇後之事。”
劉鬆鶴仔細介紹京中大事,說到冊立皇後,趙普突然提問:“當前可有人選?”
“我來時,尚未定下選後之事。”劉鬆鶴措辭嚴謹,語速緩慢,“周山書院醫學院發文稱男女之事過早則傷身,女子產子過早亦傷身,有人上書請詔令天下百姓十八以後方可產子。”
“是麽。”
趙普低頭看著茶葉浮沉,對此不予評價。
劉鬆鶴等了等,見趙普沒反應,他繼續往下說:“據稱平章事陳佑預備在政事堂加一位宰相,將宰相人數擴充到七人。
“上個月範昌佑迴京拜見了鄴國公,鄴國公在宴席上直言‘有此佳婿,我家無憂’。
“另,魏仁浦已然迴京,陛見之後就去了周山書院講學,目前還沒有職事,京中諸人猜測他是在等竇史館致仕。”
“竇伯菁啊。”趙普感慨一聲,“他能撐到現在,著實不容易。”
劉鬆鶴聞言,嘴角輕扯,想了想,還是附和道:“畢竟陳將明為了臉麵遮羞,不願意強行驅逐宰相。不過竇史館去年冬染疾之後身體一直不太好,再加上其子坐事被貶,再撐下去怕是要累及家室。”
頓了頓,他又道:“陳將明這兩年越發強勢,則平兄想來也聽說了,去年北疆接連戰敗,待查明是情報有疏漏之處,陳將明硬是插手整頓武德司,宮中對此頗為不滿。”
“是麽。”趙普輕蔑一笑,“到底是官家不滿,還是那些豎宦不滿,這誰又說得清呢。”
劉鬆鶴一愣,隨即無奈笑道:“畢竟宮裏的消息都是通過宦官傳出來的。”
現在的武德司依然是既有宦官又有普通人,但因為派駐監軍通常會加武德司的職事,可以說武德司是宦官們同中外官交流溝通的主要場所,彼等對武德司的看重可見一斑。
陳佑整頓武德司,必然會得罪一部分宦官。
“而且,我聽說隻要有這樣的話語就夠了,沒必要探究其真假。”
劉鬆鶴語氣輕柔,但話語間卻別有深意。
趙普看著他,嗬嗬笑道:“或許。”
……
從同明殿離開,宋杞言有些恍惚。
按照既定計劃,他這時候該去政事堂見首相陳佑了。
可他不敢去。
實在是他在同明殿裏受到的刺激有些大。
方才入殿問對,一開始都挺正常,直到後來,官家問出了最關鍵的一個問題:“何為臣節?”
此時宋杞言已經想不起來他是怎麽迴答的了,腦子裏麵被一句話充斥著:“君臣不和!”
停在半路的甬道裏,他扶著牆做了幾個深唿吸,終於冷靜下來。
仔細想了想,據說從年初開始,首相陳佑就沒有單獨見過官家。
原因暫時未知,旁人猜測與宦官有關。
另外就是這一次立後事件了。
趙德昭已經十五,正是年少即位的皇帝最常見的冊立皇後的年齡。
雖然先帝當年就為趙德昭行過冠禮,但隻有成親之後,才會被視為真正的成年。
或許,趙官家想要借著這次大婚收攏權力。
而陳平章卻授意底下官員暗示官家此時不易成婚。
所以,官家今年是否冊立皇後,關係到陳平章的權位能否保住!
仔細梳理一遍思路,宋杞言越想越覺得自己的猜測合理。
他不再需要扶著牆站立,雙手攏在一塊,,低著頭在原地踱步。
到底該幫助官家對付陳佑,還是要投靠陳佑壓製皇權?
這是一個艱難的抉擇。
不知過了多久,宋杞言猛然驚醒。
看了看天色,不敢再耽擱,趕緊朝政事堂去。
被仆役引著來到陳佑書廳外,不等他敲門,書廳正門就打開了。
一中年男子從門內走出,見到宋杞言的一瞬間,愣了一下,然後站定行禮,之後快步離開。
此人有些麵生。
不過宋杞言這幾年一直在各州郡巡視,不認識京中官員實屬正常,當即不放在心上,站在門口喚了一聲:“右散騎常侍、參知政事杞言求見平章。”
“無憂兄快請進!”
屋內傳出陳佑的聲音,依然給人充滿精力的感覺。
宋杞言深吸一口氣,趨步入內,對著起身相迎的陳佑長揖道:“下官拜見平章!”
“不必多禮,不必多禮!”
陳佑臉上帶笑扶起宋杞言,上下打量一番後,拍了拍宋杞言的胳膊笑道:“無憂兄精瘦了!”
宋杞言苦笑著拱手:“每日裏在外奔波,想不瘦都難。”
說笑兩句,陳佑沒有坐迴書桌後,而是和宋杞言在側邊小屋分了主客坐下。
待仆役上茶,陳佑這才道:“今年農事如何,勞煩參政說與某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