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說張遠也在太學內設置了考核製度?”
幽暗的宮殿中飄蕩著一縷縷若隱若現的燭火,劉徹坐在上座,張湯彎著身子在下方站著,除此以外殿內就沒有其他人存在了。
“是的,陛下。
太學令儼然拿自己當成太學的主人,都沒有把您放在眼裏了。”
張湯的迴答並沒有讓劉徹感到生氣,反而讓劉徹覺得有些太刻意,心底產生的不悅也是針對張湯的。
“你隻需要將事情告訴給朕,並不需要替朕作出判斷,知道了麽?”
感覺到劉徹淩厲的眼神在自己的身上掃來掃去,張湯忍不住抖了一抖,隨即便忍不住跪伏在地上。
“陛下,臣萬死。”
劉徹隻是向來習慣了自己做判斷,而不是真的想要對張湯怎麽樣,最起碼在他還有用的時候。
“行了,起來吧。
迴去好好監視太學內的一舉一動,朕既然已經放話將太學交由張遠之手,就不必在意這些。”
張湯這才敢站起來應諾一聲,顫顫巍巍的走了出去。
劉徹卻閉上眼睛,玩味的笑了笑。
“歲考,季考,月考?有意思。”
杜縣太學內。
果然跟之前張遠想的一樣,有些學子是衝著做官跟鑽研學問來的,而不是為了研究經學。
四百三十二位學子即便在之前的種種事情之中,最終也剩下來一百多名學子沒有拜在各個博士以及講師的門下。
他們這些人完成考核的難度自然也要比尋常人大了一些,但也就隻是一些,因為每一天都會有博士跟講師在前殿公開講學。
張遠即便是出考卷,考的東西也無外乎五經上麵的內容,這個是沒有辦法改變的。
若是想要改變,首先要做的就是與董仲舒為敵。
董仲舒要的太學是儒家的太學,而不是法家的,也不是道家的。
他可以容忍張遠在其中加上算術、天官、史學三個學科,但是絕對不允許《道德經》亦或是《韓非子》《商君書》什麽的出現在太學的考核內容之中。
張遠相信自己這樣做了的唯一後果,就是自己被擼下來。
這一百多位學子,不是說他們就比別人強,最主要的還是看在五經博士無法幫助到自己更多,甚至可能因為師承會引起一些不必要的牽絆跟麻煩。
“老師,自從學子們知道學生入您門下之後,這已經是第四十二個上門想要拜師的了。”
顏異一臉平靜的立在張遠身側,看著自己的老師拿著一冊《詩經》中的大雅在那津津有味的吟唱。
像是對自己問題毫不在意,不過顏異也是屬於話不怎麽多的人,說完這一句後便沉默了下來。
張遠輕歎一聲,那些想來拜師的都是想以後在仕途上有所發展的。
太學內有個卿大夫,還收徒,誰還拜在五經博士門下,那不就成了個傻子。
“你去告訴他們吧,就說我不收學生了。
再這麽堵在門口,他們的平時表現的分數估計不會太高。”
“後麵一句也如實告知麽?”
“對。”
一番赤裸裸的威脅,使得想來拜師的人一下子就散去了。
看來還是勒令退學的威脅比較大,張遠又沒有什麽可以教他們的,收那麽多學生,整天占用太學令府邸的配比麽。
顏異出門趕走了那些學生,便老老實實的迴來站在張遠身側,隨時等待著張遠的吩咐。
“你是不是覺得自打我收你入門下,就沒有教過你什麽東西?”
張遠覺得有些不好意思,便迴頭衝著顏異問道。
“學生已經學到了很多,若是想學五經上的內容,學生之前就已經拜在五經博士門下了。”
“那你也是想要做官?”
“大丈夫生於當世,讀聖賢書,若不為民請命,何苦走上這麽一遭。”
張遠也不是很了解自己這位學生,隻是看著他也不藏著掖著,直接把自己心底的願望說出,便覺得此子可為。
要知道剛剛可是趕走了一堆想要當官的太學學子。
“說的不錯,但是我也教不了你多少為官的道理。
如今做官,要麽手持三尺青鋒在漠北轉圜千裏,要麽便得口腹蜜劍亦或是有三寸不爛之舌。
這兩樣我都教不了你,我唯一能夠教你的,便是勞心於田野之間,做這樣的官才能說自己是為了百姓。”
張遠想了想,為顏異算是指出了一條路。
“老師可是要我從事農桑一途?”
“對,這一條路或許辛苦,又或許得不到多少的名利,卻是最踏實的一條路。
百姓吃飽了,便不會造反,天下也會因此安定。
百姓若是在吃飽的同時,還能夠剩下餘糧,便會有多餘的精力去幹些別的,經濟就會被盤活。
天下要是能夠有餘糧,朝廷即便是征發徭役亦或是派兵出征,百姓也不會發生動搖,仍舊會堅定地站在天子這一邊。
不論任何朝代,隻要百姓們能夠吃飽肚子,便是盛世。”
顏異聽不懂這些東西,最主要的是經濟一詞,是他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
不過張遠的大概意思他卻能夠解讀出來,最關鍵的還是最後麵那一句話。
“可學生從未有過這些經驗。”
“沒有可以學,要不然要我這老師做什麽?”
“學生聽老師的安排。”
張遠正想繼續說些什麽,門外突然有些慌亂,於是起身過去看了看。
這門外並不是太學令府邸的門外,而是張遠居住的這院子的門外,也就是說慌亂之處就在太學令府邸之內。
等張遠出去,發現是一些太學的官吏在那裏議論紛紛,看到張遠出來,一個個立馬都不作聲了。
“你們在爭論些什麽?”
張遠出聲問道。
“迴稟太學令,剛剛得到的消息,黃河決堤於東郡。
十六郡受災,我們在討論要不要縮減太學學子所需,此時朝廷應該需要糧草賑災。”
張遠聽到此事,眉頭一皺。
這件事情他是知道的,而且記得很清楚。
劉徹壓根就沒有幾首詩作流傳下來,其中有兩首都是因為這次黃河決堤而寫的,張遠怎麽可能記得不清楚。
臉色雖然難看,但是還是很欣慰,太學內的官員竟然能夠想到縮減用度來支援災區。
幽暗的宮殿中飄蕩著一縷縷若隱若現的燭火,劉徹坐在上座,張湯彎著身子在下方站著,除此以外殿內就沒有其他人存在了。
“是的,陛下。
太學令儼然拿自己當成太學的主人,都沒有把您放在眼裏了。”
張湯的迴答並沒有讓劉徹感到生氣,反而讓劉徹覺得有些太刻意,心底產生的不悅也是針對張湯的。
“你隻需要將事情告訴給朕,並不需要替朕作出判斷,知道了麽?”
感覺到劉徹淩厲的眼神在自己的身上掃來掃去,張湯忍不住抖了一抖,隨即便忍不住跪伏在地上。
“陛下,臣萬死。”
劉徹隻是向來習慣了自己做判斷,而不是真的想要對張湯怎麽樣,最起碼在他還有用的時候。
“行了,起來吧。
迴去好好監視太學內的一舉一動,朕既然已經放話將太學交由張遠之手,就不必在意這些。”
張湯這才敢站起來應諾一聲,顫顫巍巍的走了出去。
劉徹卻閉上眼睛,玩味的笑了笑。
“歲考,季考,月考?有意思。”
杜縣太學內。
果然跟之前張遠想的一樣,有些學子是衝著做官跟鑽研學問來的,而不是為了研究經學。
四百三十二位學子即便在之前的種種事情之中,最終也剩下來一百多名學子沒有拜在各個博士以及講師的門下。
他們這些人完成考核的難度自然也要比尋常人大了一些,但也就隻是一些,因為每一天都會有博士跟講師在前殿公開講學。
張遠即便是出考卷,考的東西也無外乎五經上麵的內容,這個是沒有辦法改變的。
若是想要改變,首先要做的就是與董仲舒為敵。
董仲舒要的太學是儒家的太學,而不是法家的,也不是道家的。
他可以容忍張遠在其中加上算術、天官、史學三個學科,但是絕對不允許《道德經》亦或是《韓非子》《商君書》什麽的出現在太學的考核內容之中。
張遠相信自己這樣做了的唯一後果,就是自己被擼下來。
這一百多位學子,不是說他們就比別人強,最主要的還是看在五經博士無法幫助到自己更多,甚至可能因為師承會引起一些不必要的牽絆跟麻煩。
“老師,自從學子們知道學生入您門下之後,這已經是第四十二個上門想要拜師的了。”
顏異一臉平靜的立在張遠身側,看著自己的老師拿著一冊《詩經》中的大雅在那津津有味的吟唱。
像是對自己問題毫不在意,不過顏異也是屬於話不怎麽多的人,說完這一句後便沉默了下來。
張遠輕歎一聲,那些想來拜師的都是想以後在仕途上有所發展的。
太學內有個卿大夫,還收徒,誰還拜在五經博士門下,那不就成了個傻子。
“你去告訴他們吧,就說我不收學生了。
再這麽堵在門口,他們的平時表現的分數估計不會太高。”
“後麵一句也如實告知麽?”
“對。”
一番赤裸裸的威脅,使得想來拜師的人一下子就散去了。
看來還是勒令退學的威脅比較大,張遠又沒有什麽可以教他們的,收那麽多學生,整天占用太學令府邸的配比麽。
顏異出門趕走了那些學生,便老老實實的迴來站在張遠身側,隨時等待著張遠的吩咐。
“你是不是覺得自打我收你入門下,就沒有教過你什麽東西?”
張遠覺得有些不好意思,便迴頭衝著顏異問道。
“學生已經學到了很多,若是想學五經上的內容,學生之前就已經拜在五經博士門下了。”
“那你也是想要做官?”
“大丈夫生於當世,讀聖賢書,若不為民請命,何苦走上這麽一遭。”
張遠也不是很了解自己這位學生,隻是看著他也不藏著掖著,直接把自己心底的願望說出,便覺得此子可為。
要知道剛剛可是趕走了一堆想要當官的太學學子。
“說的不錯,但是我也教不了你多少為官的道理。
如今做官,要麽手持三尺青鋒在漠北轉圜千裏,要麽便得口腹蜜劍亦或是有三寸不爛之舌。
這兩樣我都教不了你,我唯一能夠教你的,便是勞心於田野之間,做這樣的官才能說自己是為了百姓。”
張遠想了想,為顏異算是指出了一條路。
“老師可是要我從事農桑一途?”
“對,這一條路或許辛苦,又或許得不到多少的名利,卻是最踏實的一條路。
百姓吃飽了,便不會造反,天下也會因此安定。
百姓若是在吃飽的同時,還能夠剩下餘糧,便會有多餘的精力去幹些別的,經濟就會被盤活。
天下要是能夠有餘糧,朝廷即便是征發徭役亦或是派兵出征,百姓也不會發生動搖,仍舊會堅定地站在天子這一邊。
不論任何朝代,隻要百姓們能夠吃飽肚子,便是盛世。”
顏異聽不懂這些東西,最主要的是經濟一詞,是他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
不過張遠的大概意思他卻能夠解讀出來,最關鍵的還是最後麵那一句話。
“可學生從未有過這些經驗。”
“沒有可以學,要不然要我這老師做什麽?”
“學生聽老師的安排。”
張遠正想繼續說些什麽,門外突然有些慌亂,於是起身過去看了看。
這門外並不是太學令府邸的門外,而是張遠居住的這院子的門外,也就是說慌亂之處就在太學令府邸之內。
等張遠出去,發現是一些太學的官吏在那裏議論紛紛,看到張遠出來,一個個立馬都不作聲了。
“你們在爭論些什麽?”
張遠出聲問道。
“迴稟太學令,剛剛得到的消息,黃河決堤於東郡。
十六郡受災,我們在討論要不要縮減太學學子所需,此時朝廷應該需要糧草賑災。”
張遠聽到此事,眉頭一皺。
這件事情他是知道的,而且記得很清楚。
劉徹壓根就沒有幾首詩作流傳下來,其中有兩首都是因為這次黃河決堤而寫的,張遠怎麽可能記得不清楚。
臉色雖然難看,但是還是很欣慰,太學內的官員竟然能夠想到縮減用度來支援災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