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至張玄清聲音模糊,身影消失。便橋上,李世民才收迴目光,幽然一歎:“張真人果非凡人矣!”
一旁蕭瑀麵色黑了黑,想說憑一首詩,證明不了什麽,可之前的事曆曆在目,他遲疑片刻,還是什麽都沒說。
收迴目光,李世民就再把視線放到張玄清送給他的三本書上,《反經》、《心學精要》、《處世菜根譚》,三本書單看名字,都看不出裏麵是什麽內容。
沉吟片刻,李世民將《心學精要》、《處世菜根譚》一本交給房玄齡,一本交給高士廉:“兩位愛卿也幫朕參詳參詳。”
“臣遵旨!”房、高二人恭敬接過書本,接著李世民翻身上馬,吩咐大軍迴城,自己則在馬上翻起了《反經》。
由薛萬徹調度軍隊,讓開道路,程咬金、秦瓊仍護衛在李世民身後。房玄齡、高士廉兩人也隨行在側,還有杜如晦、蕭瑀等,一行人返迴長安城。
馬匹走的不快,馬背起伏,隨著微風,李世民將《反經》翻開。幾篇正文看下來,他一顆心不由得越來越驚,越來越喜,同時心中不禁升起一股悔意:不該讓張玄清那麽容易離開的!
以張玄清之才,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這便是李世民看過書之後的想法。
《反經》這本書現代人可能很少有人聽聞,但其在曆史上的價值,可謂重中之重,為曆代有政績的帝王將相所共悉,被尊為“小資治通鑒”。連我朝******毛爺爺也評論說:《資治通鑒》是陽謀,《反經》是陰謀、詭謀。不管評價是褒是貶,《反經》的確深入地剖析了君臣謀略的利害得失,乃是貨真價實的“帝王之學”。
反經又名《長短經》,整體框架以謀略為經,曆史為緯,上起堯舜,下迄隋唐,圍繞權謀政治和知人善任這兩個重心,探討經邦濟世的長短縱橫之術。
整部書的觀點可謂貫徹了“不以成敗論英雄”,擺脫了以忠奸評價曆史人物的傳統定式。認為隻要用的好、用的對,把正確的人放到正確的位置上,奸亦可為忠;反之把錯誤的人放在錯誤的位置上,忠亦可為奸。全書品評前哲先賢的智勇奇謀,引經據典,雄辯滔滔,時而運籌帷幄,馳騁沙場;時而審時度勢,策劃於密室;時而縱橫捭擱,遊說於諸侯。既有五侯爭霸的刀光劍影、百子爭鋒,又有三國割據的金戈鐵馬、鬥智鬥勇,可謂是集曆代政治權謀與馭人術大成之作。
或許有人會問,張玄清身為一個道士,卻給皇上一部“陰謀書”,不怕自己的名聲受損嗎?
恰恰相反!
曆史上這本書真正的作者,也是一位道士,一位,“博學韜衿,長於經世,任俠有氣”的道士——趙蕤!
說起這個名字有的人或許會覺得耳生,但他有一位徒弟估計所有中國人都耳熟能詳:姓李,名白,字太白。
沒錯,就是那位詩仙!
李白的儒家風範、道家思想和豪俠性格,可以說多數都承自趙蕤。在當時兩人甚至有“趙蕤術數,李白文章”的說法,說的是兩人的數術、文章分別冠絕天下。
不過後來李白“青勝於藍勝於藍”,名聲大過趙蕤,其中有李白自身文思的原因,但也有當政者大多對《反經》閉口不談的原因。
說這麽多,其實就是想說明這部反經非常厲害,可以說是帝王之學第一書也不為過。裏麵更深入地剖析了君臣謀略的利害得失,無論今古,都不失為官場學揚名立萬的頂級範本。
看著這本書,李世民心中萬般懊悔,怎麽不在張玄清離開前看一眼,然後想盡辦法留下他,向他請教為帝之道。
帝皇之學在古代雖然有些敏感,不過也不是不讓別人學,說白了不過是知人善用而已。所以,李世民並不會懷疑張玄清怎麽懂這些,況且整本書裏都是結合曆史,以及諸子百家之言。說張玄清想當皇帝才鑽研帝王之學那不可能,還不如說張玄清學究天人,一切學問皆能信手拈來惹人相信。
因此,李世民對放走這樣一位“謀士”、“大能”極為懊悔。可正在此時,忽然一聲叫好,將他從思緒中驚醒。
“好!好書!好書!非極於人情世故所不能做也!”說話的正是高士廉,他所分到的書,是《處世菜根譚》。
這本書是張玄清總和《菜根譚》、《小窗幽記》、《圍爐夜話》這“處世三大奇書”所寫,其中的言論可以說結合儒、釋、道三教觀點,論述修養、人生、處世、出世等等行為方式。文字簡煉明雋,兼采雅俗,似語錄,而有語錄所沒有的趣味;似隨筆,又有隨筆所不易及的整飭。可把高士廉這個老臣看的心神震蕩,不覺已近癡迷。
李世民不明所以:“高愛卿可能說說,好從何來?”既然被打斷了,而《反經》的內容又非一時能夠學會掌握,他索性便將書放下。
然而高士廉對他的問話卻充耳不聞,一顆心神全被拴在書裏,口裏還不自覺的低聲念誦出書中句子,甚至後邊還帶一些點評: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卷雲舒……好好好!此句可謂達淡泊寧靜之極也!”
“涉世淺,點染亦淺;曆事深,機械亦深。故君子與其練達,不若樸魯:與其曲謹,不若疏狂……果然,尋常來說,越是涉世不深之人,心思越是通透;越是經曆豐富之人,越懂得奸謀技巧。故所謂君子者,與其精明老練,不如純樸天真;與其謹小慎微,不如坦坦蕩蕩!”
“尤其‘倫常本乎天性,不可任德懷恩’此言,實乃孝道之至也!烏鴉生而反哺,無需彰顯孝道,自會盡到反哺本職。同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縱做到極處,便是合當如是,著不得一絲一毫的感激念頭。倘若施者任德、受者懷恩,便是路人,便成市道矣!何談親孝?”
雖隻短短數言,卻亦讓李世民明白了書中大概內容的定位,一顆心不由越來越後悔:《反經》足可見張玄清智謀何其深厚,《處世菜根譚》更彰顯張玄清寧靜淡泊,不探求名利。如此之人,何其難得?
可這還未完,在高士廉嘀嘀咕咕之時,忽地房玄齡也高叫起來。
m。
一旁蕭瑀麵色黑了黑,想說憑一首詩,證明不了什麽,可之前的事曆曆在目,他遲疑片刻,還是什麽都沒說。
收迴目光,李世民就再把視線放到張玄清送給他的三本書上,《反經》、《心學精要》、《處世菜根譚》,三本書單看名字,都看不出裏麵是什麽內容。
沉吟片刻,李世民將《心學精要》、《處世菜根譚》一本交給房玄齡,一本交給高士廉:“兩位愛卿也幫朕參詳參詳。”
“臣遵旨!”房、高二人恭敬接過書本,接著李世民翻身上馬,吩咐大軍迴城,自己則在馬上翻起了《反經》。
由薛萬徹調度軍隊,讓開道路,程咬金、秦瓊仍護衛在李世民身後。房玄齡、高士廉兩人也隨行在側,還有杜如晦、蕭瑀等,一行人返迴長安城。
馬匹走的不快,馬背起伏,隨著微風,李世民將《反經》翻開。幾篇正文看下來,他一顆心不由得越來越驚,越來越喜,同時心中不禁升起一股悔意:不該讓張玄清那麽容易離開的!
以張玄清之才,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這便是李世民看過書之後的想法。
《反經》這本書現代人可能很少有人聽聞,但其在曆史上的價值,可謂重中之重,為曆代有政績的帝王將相所共悉,被尊為“小資治通鑒”。連我朝******毛爺爺也評論說:《資治通鑒》是陽謀,《反經》是陰謀、詭謀。不管評價是褒是貶,《反經》的確深入地剖析了君臣謀略的利害得失,乃是貨真價實的“帝王之學”。
反經又名《長短經》,整體框架以謀略為經,曆史為緯,上起堯舜,下迄隋唐,圍繞權謀政治和知人善任這兩個重心,探討經邦濟世的長短縱橫之術。
整部書的觀點可謂貫徹了“不以成敗論英雄”,擺脫了以忠奸評價曆史人物的傳統定式。認為隻要用的好、用的對,把正確的人放到正確的位置上,奸亦可為忠;反之把錯誤的人放在錯誤的位置上,忠亦可為奸。全書品評前哲先賢的智勇奇謀,引經據典,雄辯滔滔,時而運籌帷幄,馳騁沙場;時而審時度勢,策劃於密室;時而縱橫捭擱,遊說於諸侯。既有五侯爭霸的刀光劍影、百子爭鋒,又有三國割據的金戈鐵馬、鬥智鬥勇,可謂是集曆代政治權謀與馭人術大成之作。
或許有人會問,張玄清身為一個道士,卻給皇上一部“陰謀書”,不怕自己的名聲受損嗎?
恰恰相反!
曆史上這本書真正的作者,也是一位道士,一位,“博學韜衿,長於經世,任俠有氣”的道士——趙蕤!
說起這個名字有的人或許會覺得耳生,但他有一位徒弟估計所有中國人都耳熟能詳:姓李,名白,字太白。
沒錯,就是那位詩仙!
李白的儒家風範、道家思想和豪俠性格,可以說多數都承自趙蕤。在當時兩人甚至有“趙蕤術數,李白文章”的說法,說的是兩人的數術、文章分別冠絕天下。
不過後來李白“青勝於藍勝於藍”,名聲大過趙蕤,其中有李白自身文思的原因,但也有當政者大多對《反經》閉口不談的原因。
說這麽多,其實就是想說明這部反經非常厲害,可以說是帝王之學第一書也不為過。裏麵更深入地剖析了君臣謀略的利害得失,無論今古,都不失為官場學揚名立萬的頂級範本。
看著這本書,李世民心中萬般懊悔,怎麽不在張玄清離開前看一眼,然後想盡辦法留下他,向他請教為帝之道。
帝皇之學在古代雖然有些敏感,不過也不是不讓別人學,說白了不過是知人善用而已。所以,李世民並不會懷疑張玄清怎麽懂這些,況且整本書裏都是結合曆史,以及諸子百家之言。說張玄清想當皇帝才鑽研帝王之學那不可能,還不如說張玄清學究天人,一切學問皆能信手拈來惹人相信。
因此,李世民對放走這樣一位“謀士”、“大能”極為懊悔。可正在此時,忽然一聲叫好,將他從思緒中驚醒。
“好!好書!好書!非極於人情世故所不能做也!”說話的正是高士廉,他所分到的書,是《處世菜根譚》。
這本書是張玄清總和《菜根譚》、《小窗幽記》、《圍爐夜話》這“處世三大奇書”所寫,其中的言論可以說結合儒、釋、道三教觀點,論述修養、人生、處世、出世等等行為方式。文字簡煉明雋,兼采雅俗,似語錄,而有語錄所沒有的趣味;似隨筆,又有隨筆所不易及的整飭。可把高士廉這個老臣看的心神震蕩,不覺已近癡迷。
李世民不明所以:“高愛卿可能說說,好從何來?”既然被打斷了,而《反經》的內容又非一時能夠學會掌握,他索性便將書放下。
然而高士廉對他的問話卻充耳不聞,一顆心神全被拴在書裏,口裏還不自覺的低聲念誦出書中句子,甚至後邊還帶一些點評: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卷雲舒……好好好!此句可謂達淡泊寧靜之極也!”
“涉世淺,點染亦淺;曆事深,機械亦深。故君子與其練達,不若樸魯:與其曲謹,不若疏狂……果然,尋常來說,越是涉世不深之人,心思越是通透;越是經曆豐富之人,越懂得奸謀技巧。故所謂君子者,與其精明老練,不如純樸天真;與其謹小慎微,不如坦坦蕩蕩!”
“尤其‘倫常本乎天性,不可任德懷恩’此言,實乃孝道之至也!烏鴉生而反哺,無需彰顯孝道,自會盡到反哺本職。同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縱做到極處,便是合當如是,著不得一絲一毫的感激念頭。倘若施者任德、受者懷恩,便是路人,便成市道矣!何談親孝?”
雖隻短短數言,卻亦讓李世民明白了書中大概內容的定位,一顆心不由越來越後悔:《反經》足可見張玄清智謀何其深厚,《處世菜根譚》更彰顯張玄清寧靜淡泊,不探求名利。如此之人,何其難得?
可這還未完,在高士廉嘀嘀咕咕之時,忽地房玄齡也高叫起來。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