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審對了題,蘇辰安下筆的動作也有了方向。
“
幽篁翠影深,靜處遠塵心。
風動詩韻起,韻長意自沉。”
稍微潤色了一些,蘇辰安這才把詩摘抄上去。
這把心頭大患解決完之後,整個人總算是鬆了一口氣。
至於策論就比較難寫,是這種題它比較敏感,如果想要寫的出彩,那肯定是會得罪人。
如果不得罪人的話就隻能寫的千篇一律,這才是讓蘇辰安頭痛的地方。
“論古今變法之異同與成敗得失”
都不用怎麽分析,他都知道這個題目難度較高,因為它要求考生對古今不同時期的變法有廣泛的了解和深入的認識。
考生不僅要熟知曆史上著名的商鞅變法、王安石變法等,還要能夠分析出這些變法在背景、目的、措施、實施過程以及結果等方麵的異同點。
同時,要探討導致變法成功或失敗的因素,這需要考生具備較強的曆史分析能力和綜合思考能力。
從背景方麵,比如商鞅變法是在戰國時期諸侯爭霸、秦國渴望圖強的背景下進行的;
王安石變法是在北宋麵臨財政危機、社會矛盾尖銳的情況下推行的;
所以 在措施上,商鞅變法重農抑商、獎勵耕戰、實行郡縣製等,措施較為激進但符合秦國當時的實際需求;
王安石變法的青苗法、募役法等旨在解決財政問題和農民負擔,但在執行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偏差。
對於成敗得失,商鞅變法使秦國迅速強大,為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但其嚴刑峻法也為秦朝的短命埋下了隱患;
王安石變法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北宋的財政危機,但最終以失敗告終,未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這小小一個府試,說實話,這題出的的確是有些刁鑽。
而蘇辰安把所有的題都答完,這才留到現在解決這一個心腹大患。
之前張夫子也跟他們說過各種各樣的變法典故,但對於他們來說那都是紙上談兵。
蘇辰安好歹也是選修過經濟學,對於這方麵也是有些小小的了解。
這每一次變法其實都是有利有弊,都是一個取舍的問題。
蘇辰安覺得,所謂富貴險中求,再加上也就是一次府試而已,如果因為主考官和其他人不願意看到這種答案。
那麽他耽擱一年也就耽擱一年,大不了明年從頭再來。
想到這裏,整個心境都發生了變化,既然決定好了,那麽他也準備開始下筆。
這一手經過他這些年來變得非常好看的館閣體,漸漸的白紙黑字浮現於上麵。
《論古今變法之異同與成敗得失》
“
古往今來,變法之舉屢見不鮮,或成盛世之基,或為敗亡之因。
察古今變法之異同,究成敗得失之根源,實乃治國理政之要。
昔商鞅變法,於戰國紛爭之際,強秦而霸天下。
其背景乃諸侯爭霸,秦國求強心切。商鞅以嚴法厲行改革,廢井田、開阡陌,重農抑商,獎勵耕戰,行郡縣之製。
此等舉措,旨在富國強兵,打破舊製束縛。
其成功之處,在於順應時勢,切中秦國要害。
嚴法之下,民眾懼而從之,國家秩序井然。
農戰得賞,激發民眾積極性,國力大增。
且郡縣製加強中央集權,使秦國政令暢通,如臂使指。
然其法過嚴,苛政猛於虎,雖能強秦一時,卻為秦之速亡埋下隱患。
至宋,有王安石變法。北宋積貧積弱,財匱民困,社會矛盾尖銳。
安石變法,欲解財政之危,富國強民。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稅法等相繼推出。
其目的在於調整經濟,增加財政收入,緩解社會矛盾。
然變法在執行過程中,弊端叢生。用人不當,官吏借機盤剝百姓;新法觸動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強烈反對。
雖有一時之效,終以失敗告終,未能扭轉北宋頹勢。
…………
古今變法,背景各異,目的有別。戰國紛爭,秦國變法為求霸天下;
北宋內憂外患,變法欲解財政危機。
然其共同之處在於,皆因時勢所需,力圖革新舊製,以解國家之困。
變法之成敗,因素諸多。其一,順時應勢乃關鍵。
商鞅變法順應戰國兼並之勢,故能成功;戊戌變法雖具進步性,但逆曆史潮流而動,終致失敗。
其二,得人者興。商鞅得秦孝公支持,王安石有宋神宗倚重,而戊戌變法中光緒帝無權,且變法派力量弱小。
其三,執行得力與否至關重要。商鞅執法如山,雖嚴而有效;王安石變法執行不當,反致民怨。
其四,平衡各方利益為要。商鞅變法雖觸動舊貴族利益,但以嚴法鎮之;王安石變法觸動大地主、大官僚利益,又未能妥善處理,致反對聲四起。
…………”
這一篇的策論寫下來簡直就是處處爆雷,雖然看著方方麵麵都十分犀利,講解的也是一針見血。
但問題就是,這個朝代的人,麵對著他一個後世人的觀點,想要讚同他的想法估計很難。
並且可能他這篇策略許多人看到之後還會下意識的不喜
第一點就是 忽視舊貴族立場,商鞅變法雖使秦國強大,但嚴重損害了舊貴族利益。
古代貴族勢力龐大,他們的影響力不可小覷。
特別是那些百年世家現在都依然屹立不倒。
策論中雖提及商鞅變法成功使秦國國力大增,但對舊貴族的反對力量認識不足,在古代貴族群體看來,這種觀點沒有充分考慮到他們的利益和立場,會引起他們的反感。
例如商鞅變法中廢除世卿世祿製,讓舊貴族失去了世襲的特權,這必然遭到他們的強烈抵製,而策論中對此的分析不夠深入,容易被貴族階層認為是對他們的忽視。
過度強調法治弊端,策論中指出商鞅法過嚴,為秦之速亡埋下隱患。
然而在秦國當時的背景下,嚴苛的法律對於穩定社會秩序、增強國家凝聚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秦國自商鞅變法後,迅速崛起並統一六國,可見其變法在當時是有積極意義的。
對士大夫階層的批評,策論中認為王安石變法因觸動大地主、大官僚利益而失敗。
這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確的,但古代士大夫階層是國家治理的重要力量,他們對變法的反對不僅僅是因為利益受損,還有對變法措施合理性的考量。
例如青苗法在執行過程中,確實存在一些官吏強行攤派的問題,這不僅損害了百姓的利益,也讓士大夫階層對變法產生了質疑。
策論中沒有充分探討這些實際問題,隻是簡單地將士大夫的反對歸結為利益受損,容易引起士大夫階層的不滿。
越看蘇辰安就越後悔,他這篇策論要是喜歡誌同道合的人,當然是十分喜歡。
可要是不喜歡的人也是十分的厭惡,可寫都寫出來了,難道還要他改不成。
“
幽篁翠影深,靜處遠塵心。
風動詩韻起,韻長意自沉。”
稍微潤色了一些,蘇辰安這才把詩摘抄上去。
這把心頭大患解決完之後,整個人總算是鬆了一口氣。
至於策論就比較難寫,是這種題它比較敏感,如果想要寫的出彩,那肯定是會得罪人。
如果不得罪人的話就隻能寫的千篇一律,這才是讓蘇辰安頭痛的地方。
“論古今變法之異同與成敗得失”
都不用怎麽分析,他都知道這個題目難度較高,因為它要求考生對古今不同時期的變法有廣泛的了解和深入的認識。
考生不僅要熟知曆史上著名的商鞅變法、王安石變法等,還要能夠分析出這些變法在背景、目的、措施、實施過程以及結果等方麵的異同點。
同時,要探討導致變法成功或失敗的因素,這需要考生具備較強的曆史分析能力和綜合思考能力。
從背景方麵,比如商鞅變法是在戰國時期諸侯爭霸、秦國渴望圖強的背景下進行的;
王安石變法是在北宋麵臨財政危機、社會矛盾尖銳的情況下推行的;
所以 在措施上,商鞅變法重農抑商、獎勵耕戰、實行郡縣製等,措施較為激進但符合秦國當時的實際需求;
王安石變法的青苗法、募役法等旨在解決財政問題和農民負擔,但在執行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偏差。
對於成敗得失,商鞅變法使秦國迅速強大,為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但其嚴刑峻法也為秦朝的短命埋下了隱患;
王安石變法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北宋的財政危機,但最終以失敗告終,未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這小小一個府試,說實話,這題出的的確是有些刁鑽。
而蘇辰安把所有的題都答完,這才留到現在解決這一個心腹大患。
之前張夫子也跟他們說過各種各樣的變法典故,但對於他們來說那都是紙上談兵。
蘇辰安好歹也是選修過經濟學,對於這方麵也是有些小小的了解。
這每一次變法其實都是有利有弊,都是一個取舍的問題。
蘇辰安覺得,所謂富貴險中求,再加上也就是一次府試而已,如果因為主考官和其他人不願意看到這種答案。
那麽他耽擱一年也就耽擱一年,大不了明年從頭再來。
想到這裏,整個心境都發生了變化,既然決定好了,那麽他也準備開始下筆。
這一手經過他這些年來變得非常好看的館閣體,漸漸的白紙黑字浮現於上麵。
《論古今變法之異同與成敗得失》
“
古往今來,變法之舉屢見不鮮,或成盛世之基,或為敗亡之因。
察古今變法之異同,究成敗得失之根源,實乃治國理政之要。
昔商鞅變法,於戰國紛爭之際,強秦而霸天下。
其背景乃諸侯爭霸,秦國求強心切。商鞅以嚴法厲行改革,廢井田、開阡陌,重農抑商,獎勵耕戰,行郡縣之製。
此等舉措,旨在富國強兵,打破舊製束縛。
其成功之處,在於順應時勢,切中秦國要害。
嚴法之下,民眾懼而從之,國家秩序井然。
農戰得賞,激發民眾積極性,國力大增。
且郡縣製加強中央集權,使秦國政令暢通,如臂使指。
然其法過嚴,苛政猛於虎,雖能強秦一時,卻為秦之速亡埋下隱患。
至宋,有王安石變法。北宋積貧積弱,財匱民困,社會矛盾尖銳。
安石變法,欲解財政之危,富國強民。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稅法等相繼推出。
其目的在於調整經濟,增加財政收入,緩解社會矛盾。
然變法在執行過程中,弊端叢生。用人不當,官吏借機盤剝百姓;新法觸動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強烈反對。
雖有一時之效,終以失敗告終,未能扭轉北宋頹勢。
…………
古今變法,背景各異,目的有別。戰國紛爭,秦國變法為求霸天下;
北宋內憂外患,變法欲解財政危機。
然其共同之處在於,皆因時勢所需,力圖革新舊製,以解國家之困。
變法之成敗,因素諸多。其一,順時應勢乃關鍵。
商鞅變法順應戰國兼並之勢,故能成功;戊戌變法雖具進步性,但逆曆史潮流而動,終致失敗。
其二,得人者興。商鞅得秦孝公支持,王安石有宋神宗倚重,而戊戌變法中光緒帝無權,且變法派力量弱小。
其三,執行得力與否至關重要。商鞅執法如山,雖嚴而有效;王安石變法執行不當,反致民怨。
其四,平衡各方利益為要。商鞅變法雖觸動舊貴族利益,但以嚴法鎮之;王安石變法觸動大地主、大官僚利益,又未能妥善處理,致反對聲四起。
…………”
這一篇的策論寫下來簡直就是處處爆雷,雖然看著方方麵麵都十分犀利,講解的也是一針見血。
但問題就是,這個朝代的人,麵對著他一個後世人的觀點,想要讚同他的想法估計很難。
並且可能他這篇策略許多人看到之後還會下意識的不喜
第一點就是 忽視舊貴族立場,商鞅變法雖使秦國強大,但嚴重損害了舊貴族利益。
古代貴族勢力龐大,他們的影響力不可小覷。
特別是那些百年世家現在都依然屹立不倒。
策論中雖提及商鞅變法成功使秦國國力大增,但對舊貴族的反對力量認識不足,在古代貴族群體看來,這種觀點沒有充分考慮到他們的利益和立場,會引起他們的反感。
例如商鞅變法中廢除世卿世祿製,讓舊貴族失去了世襲的特權,這必然遭到他們的強烈抵製,而策論中對此的分析不夠深入,容易被貴族階層認為是對他們的忽視。
過度強調法治弊端,策論中指出商鞅法過嚴,為秦之速亡埋下隱患。
然而在秦國當時的背景下,嚴苛的法律對於穩定社會秩序、增強國家凝聚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秦國自商鞅變法後,迅速崛起並統一六國,可見其變法在當時是有積極意義的。
對士大夫階層的批評,策論中認為王安石變法因觸動大地主、大官僚利益而失敗。
這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確的,但古代士大夫階層是國家治理的重要力量,他們對變法的反對不僅僅是因為利益受損,還有對變法措施合理性的考量。
例如青苗法在執行過程中,確實存在一些官吏強行攤派的問題,這不僅損害了百姓的利益,也讓士大夫階層對變法產生了質疑。
策論中沒有充分探討這些實際問題,隻是簡單地將士大夫的反對歸結為利益受損,容易引起士大夫階層的不滿。
越看蘇辰安就越後悔,他這篇策論要是喜歡誌同道合的人,當然是十分喜歡。
可要是不喜歡的人也是十分的厭惡,可寫都寫出來了,難道還要他改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