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世忠打起十二分精神,問道:“官家,臣不在殿前司,去哪裏任職呢?”


    趙桓吩咐道:“軍中有三衙,殿前司、侍衛親軍馬軍司和侍衛親軍步軍司。”


    “殿前司是劉韐接任,侍衛親軍馬軍司是嶽飛執掌,唯獨侍衛親軍步軍司一直是空缺沒有人負責,有名無實。”


    “如今你來了,正好把侍衛親軍步軍司建立起來。”


    韓世忠一顆心驟然火熱起來。


    侍衛親軍步軍司沒有人負責,有名無實了,可是一個蘿卜一個坑,沒有坑位,韓世忠就不可能升遷。


    他是殿前副都指揮使,要升任殿前都指揮使肯定不行的,因為劉韐去了。


    去侍衛親軍步軍司反而是機會。


    韓世忠凝神屏息,靜靜的等待著。


    趙桓繼續道:“良臣,你去擔任侍衛親軍步軍都指揮使,重建侍衛親軍步軍司。”


    “鑒於步軍司目前是個空架子,沒有兵力,你從殿前司抽調四萬精銳過去,剩下的兵力交給劉韐負責。”


    韓世忠眼前一亮。


    四萬人啊!


    有了四萬嫡係士兵,步軍司從上到下都是他的人,就可以快速形成戰鬥力。絕對不會比嶽飛弱多少。


    韓世忠心中歡喜,表態道:“臣誓死效忠官家,定會重塑步軍司的脊梁,重現步軍司的榮耀。”


    “朕相信你。”


    趙桓笑著點頭,吩咐道:“去吧。”


    韓世忠喜滋滋離開了。


    當韓世忠迴到殿前司,就立刻下令調兵,為組建侍衛親軍步軍司做準備。


    執掌一司兵馬,韓世忠也是前所未有的興奮。


    這是他的機會。


    他一定會好好做事,不辜負官家的厚望。


    在韓世忠內心,還有著一絲絲的野望,侍衛親軍步軍司建立的時間很晚,卻未必比嶽飛差了。


    萬歲軍厲害!


    他的嫡係也不弱。


    韓世忠忙碌的時候,劉韐在開封府和李若水完成了交接,把各項政務,及安排施政的諸多事情都交代清楚,才入宮覲見。


    劉韐對於去殿前司,沒什麽抵觸。


    在他的理解中,做官是施展抱負,是為民造福,不論在哪裏,都是為官家效力為大宋效力。


    劉韐入宮覲見,太監去通報後,立刻就得到皇帝的召見,在大殿內見到了趙桓。


    劉韐今年就六十歲,經曆了大宋的繁華,也見證了大宋急轉直下的崩潰,更親眼看到金人一路南下的洶湧。


    曾經,劉韐都絕望了。


    大宋有了亡國之兆,隨時可能崩潰。


    沒想到,當今官家一改之前的頹廢,一戰一戰打出了大宋的威名,讓大宋再次崛起。


    朝廷缺錢,做事情艱難,大多數的皇帝肯定攤派賦稅,進一步壓榨百姓,導致無數的百姓造反。


    百姓大批的造反,朝廷的處境就更難,為了征兵鎮壓進一步攤派賦稅。


    最後,徹底崩潰。


    當今官家卻大規模的抄家滅族,查抄了很多官員。甚至,拿大相國寺動刀,乃至於搞了個遷都的事情。


    很多人不知道皇帝在遷都的事情上賺錢,劉韐作為開封府尹,熟悉開封府的一切,知道戶部尚書聶昌在皇帝的授意下,賺了無數的錢。


    朝廷不缺錢了,繼續減免賦稅,減輕徭役,一切在慢慢變好。


    劉韐對皇帝的手段,打心底是非常欽佩的。


    大宋病入膏肓了,不采取非常手段,根本扭轉不過來。唯有當今官家,才有這個能耐,才有這樣的魄力。


    鄆王趙楷?


    一個弱化版的太上皇罷了,玩弄字畫能行,治國就算了。


    康王趙構?


    一個為了名利去叩闕,沽名釣譽的王爺罷了。


    劉韐懷揣著崇敬,一步步的進入殿內,見到趙桓後道:“臣劉韐,拜見官家。”


    趙桓笑道:“劉卿來了,賜座。”


    黃經親自端著凳子過去,劉韐再次道謝後坐下,鄭重道:“臣得到首輔通知,卸任開封府尹,轉任殿前都指揮使。”


    “敢問官家,臣去殿前司是務虛做事,按部就班讓韓世忠負責呢?亦或者臣務實做事,招募悍勇之輩,進一步增強軍隊。”


    趙桓說道:“如果朕讓你務虛呢?”


    劉韐須發蒼白,精神頭卻很好,正色道:“官家聖明燭照,老臣願意相信官家的安排。”


    “有官家的安排,老臣願意先務虛做事,觀察一段時間。”


    “如果韓世忠治軍沒問題,也沒有克扣兵餉,沒有虐待將士,臣務虛也無妨。如果韓世忠不行,臣仍然介入做事。”


    “好!”


    趙桓讚許的笑了起來。


    看看,這就是能臣的覺悟。你給了他任務後,他不會立刻反對,更不會固執的認為我考慮的才是最好的。


    他做事情,會有一個迴轉的餘地。


    別小看這一點的退讓,恰是很多性格強硬的官員不具備的。


    趙桓吩咐道:“你去了殿前司,要務實做事。”


    劉韐心中鬆了口氣,表態道:“請官家放心,臣一定會做好事情,不負官家的厚望。”


    “也請官家放心,臣雖然文臣出身,卻絕不會隨意打壓武將。”


    “該支持韓世忠的,臣一定會全力支持。”


    “官家治理國家,本就不應該重一個輕一個,不論文武,都是官家的左膀右臂。”


    趙桓看著侃侃而談的劉韐,心中忽然又有了想法。


    劉韐去殿前司,隻是為了安撫李綱等人,方便王宗濋去政事堂。


    劉韐是忠臣,更是能臣,執掌殿前司沒問題。


    如今聽了劉韐的話,趙桓卻想進一步改變軍隊,重塑軍隊的脊梁,以及從製度上控製軍隊,確保軍隊的穩定。


    大宋要崛起,武將必須有相應的待遇,必須要重用。


    為什麽強漢盛唐厲害,不僅是武將驍勇善戰,連文官也一樣武德充沛,整個國家層麵沒有歧視武將的心思。


    相反許多的文官武德充沛,敢於拔劍殺敵,能騎馬上陣。


    大宋這裏要糾正過來。


    武將的地位加強了,才能應對大宋周邊的豺狼虎豹。可是在加強的同時,趙桓也必須管控住軍隊。


    人心,不可測。


    人性,也不可考驗。


    相信人心和人性的善良,那是普通人做的。


    皇帝要做的是控製一切變量,不能允許出現失控的情況。恰是如此,趙桓要真正的控製軍隊,就要從製度上管控。


    趙桓看著眼前的劉韐,正色道:“朕讓你來殿前司,執掌殿前司,隻是個由頭而已,還有大任務交給你。”


    劉韐眨了眨眼睛。


    他來殿前司,不是為了平衡王宗濋去政事堂的安排嗎?


    隻是,劉韐不會拆穿皇帝。


    劉韐恭敬道:“請官家示下。”


    趙桓說道:“朕登基後提拔武人,更安排武人擔任樞密使。”


    “一直以來,朝中文官都提醒朕,說武將不可重用。”


    “如果重用了,就可能重現五代十國的情況。包括大宋的藩王們,以及太上皇,都一直提醒著朕。”


    劉韐心中一動。


    皇帝主動提及這事兒?


    劉韐一向尊敬皇帝,也希望皇帝有成熟的觀念,表態道:“官家,武人不是突然就徹底的橫行驕縱,是一點點演化的。”


    “當然,武人也不能太放縱。”


    “或者說對任何人,都是一樣的道理,過度的放縱就是毒害。”


    “比如武人,一旦放任武人執掌軍權、財權和人事等,讓武人帶著軍隊介入地方政務,那是絕對不行的。”


    “隻要官家謹守這一條底線,不讓武人掌握財政和人事,一切都不會有問題的。”


    趙桓讚許道:“劉卿說得對,朕想的是要從製度上解決這件事。”


    劉韐問道:“如何解決呢?”


    他心中有些不相信。


    從大秦開始傳承下來,曆朝曆代想徹底控製軍隊,從製度上控製都辦不到。


    管控過了,軍隊就沒了戰鬥力。不管控,軍隊就容易無法無天。


    偶爾時候,軍隊的主將謙恭低調,軍中將士受控製。一旦主將驕縱霸道,軍隊就可能橫行無忌。


    皇帝能解決嗎?


    恐怕很難。


    趙桓笑了笑,繼續道:“朕打算在軍隊中,建立一個大同社。”


    “大同社的社員,安排到軍中擔任官職。”


    “本朝軍中的體係有些繁雜,開國時設立了廂、軍、營和都體係,後來範仲淹改革設立過伍、隊、陣和將,還有神宗朝改革的火、隊、營和將的體係。”


    “我們采取一都一百人的體係。”


    “一營轄五都,一軍轄五營,一廂轄十軍。”


    “原本每都內,設立了一個都頭,負責管理一都。我們現在,在都這個層麵安排一個都指導員。”


    “在營這個級別,設立營指導員;軍設立軍指導員,廂設立廂指導員。”


    “指導員都是大同社的社員,和軍中各級的主官平級。”


    “各級的指導員,具體負責什麽呢?”


    “負責教育和帶領官兵貫徹執行朝廷及大同社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組織將士學習忠君報國、作風優良、能打勝仗等思想。”


    趙桓身體微微前傾,正色道:“最重要的是做好將士的思想工作,你明白嗎?”


    劉韐思索片刻道:“官家的安排,是以大同社的文官為監軍嗎?”


    “不,不一樣。”


    趙桓搖頭解釋道:“你提及的監軍,曾經是太監當監軍,或是文官當監軍。”


    “這些都脫離於軍隊,是臨時指派的。”


    “大同社的官員也是軍中的一份子,也是武人,這是軍隊的一個職務。”


    “一句話,軍中實行二元製。”


    “各層級的主將負責對外的戰事,在對外的作戰上,主將話語權大,大同社的指導員隻有協助,沒有決定權。”


    “對內方麵,將士的思想、後勤、升遷和考核等,由指導員安排,主將反而要協助安排。”


    “現階段大同社的人少,未來軍中的官員,從樞密使開始往下,都必須是大同社的人。”


    “不進入大同社,無法升遷。”


    “乃至於基層的骨幹士兵,也要吸納作為大同社的社員。”


    趙桓眼中掠過一道精光,說道:“一句話,大同社的支部要建在基層上。從這個層麵上,杜絕軍隊一家獨大的可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靖康年:朕為大宋續命三百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東一方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東一方並收藏靖康年:朕為大宋續命三百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