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綱思考許久,想著劉韐的開封府尹是從三品,殿前都指揮使是從二品。


    王宗濋去政事堂,的確是武人拜相,可他們四個老家夥,混跡官場這麽多年,還無法壓製王宗濋嗎?


    如果連這點都辦不到,談什麽宰執天下。


    反過來想,劉韐得到了提拔,以文官身份去執掌殿前司,也有利於文官體係。


    這是劉韐的機會。


    更是文官介入武將的機會。


    李綱思來想去,不願意擋了劉韐升遷的機會,也不願意錯過這一次的機會,表態道:“官家,臣同意!”


    楊時愣了下。


    旋即,楊時也明悟過來,一方麵皇帝執意安排,另一方麵交換其實有好處。


    王宗濋一介武夫,難不成他們這些人會怕嗎?


    他們足以壓製王宗濋。


    一念及此,楊時也不再遲疑,表態道:“官家,臣沒有異議。”


    徐處仁愣了下,看了看李綱,又看了看楊時,歎息一聲,覺得李綱和楊時把事情想得簡單了。


    正如皇帝所說的,王宗濋是不負責具體的政務,可王宗濋和他們不一樣。


    王宗濋是皇帝的舅舅,代表的是皇帝。


    王宗濋的存在,就一定會影響到政事堂的走向,因為王宗濋是站在皇帝一方的。


    隻是,李綱和楊時都點頭了,徐處仁也不再堅持,表態道:“臣沒有異議!”


    吳敏最後道:“臣同意。”


    趙桓心中鬆了口氣。


    實際上,涉及王宗濋轉入政事堂,趙桓也擔心李綱等人一根筋抵觸到底。


    翻臉了總歸是不好的。


    趙桓是皇帝,大權在握,可以乾綱獨斷。畢竟童貫這樣的太監都可以當太師,憑什麽外戚不可以做宰相呢?


    一切看皇帝要不要臉。


    皇帝要臉,遭到宰相們反駁後,也就偃旗息鼓。


    皇帝不要臉,就算滿朝官員反對,也可以強行推動的。


    比如趙佶做事……


    趙桓都做好了不要臉的準備,如果李綱、楊時等人不同意,他就再給所有人上上課,讓所有人同意王宗濋的調動。


    好在一切順利。


    趙桓身體放鬆下來,吩咐道:“既然都沒有異議,王宗濋調動的事情就這麽定下,擬定旨意調動官職。”


    李綱順勢道:“官家,劉韐從開封府尹的職務上卸任,誰來接任呢?”


    “開封府尹職責重大,關係著帝都的安全和穩定,選拔的人選必須有能力才行。”


    趙桓問道:“李卿有合適的人選嗎?”


    李綱一時間有些遲疑。


    要說接任開封府尹的人選很多,一抓就是一大把,有太多太多寄祿官沒事兒做,還有無數的王公貴族候著。


    問題是開封府尹權勢重,事情也繁雜,遇到的都是東京城的王公貴族,沒有點能力和魄力,是很難應對一切的。


    否則,上任沒幾天就被弄下來,那就太丟人了。


    必須有足夠的能力。


    李綱一時間沒有表態,迴答道:“官家,臣暫時沒有合適的人選。”


    趙桓看向楊時道:“楊公呢?”


    楊時說道:“官家,臣想到了一個人。”


    趙桓問道:“誰?”


    楊時迴答道:“吏部侍郞李若水,此人不是實授官職,是散官的身份。他有能力,也忠心,完全能勝任。”


    散官,就是宋朝前期的寄祿官,隻領俸祿,卻沒有任何的職權。


    寄祿官的存在,導致了大宋官員體係的龐大,冗官非常多。


    隻要參加了大宋科舉,考上了的人,或者是皇帝看重的人,就可以賜予官職,開始領取俸祿了。


    除了極少數的人能授予官職,大批的人都是寄祿官沒事兒做,全都由朝廷養著。


    為什麽大宋這樣幹?


    就是怕人造反。


    地方上的賊匪造反,我招安給編製,扔到禁軍中好吃好喝。你科舉考上來的官員,隻要有那麽一點點的才華,我就算沒有合適的職務,也給你俸祿養著。


    朝廷都這樣了,你好意思造反嗎?


    這是趙家祖宗的高明之處,總結了前代發生的各種情況,極大限度的減少可能出現的造反。


    大宋剛成立時,對於一群殺紅了眼的兵痞,對於一些有野心的文官,這些手段都是正確的。


    不這麽做,難以安人心。


    二代車神打仗雖然廢物,治國的權謀卻很厲害,他無法在戰場上征服一切,就隻能安撫人心。


    一代代下來,這樣削弱人心鬥誌的手段就成為了頑疾。


    偏偏曆代皇帝也沒有膽魄去改革。


    生怕改革後亡國了。


    趙桓穿越而來,沒有這樣的擔心,該做就去做,該改革就改革,他是不怕的。


    隻不過,不能做無準備的改革,要打有準備的仗才行。


    一切的改革,都是集權後的施政。沒有集權,改革就是一個空話,無法貫徹下去。


    所以,趙桓還要集權。


    趙桓想著李若水的事情。


    這人是個主戰派,忠於大宋。曆史上靖康恥後,跟著宋欽宗被俘,麵對金人的招攬不屈服,反而大罵完顏宗翰,被割掉舌頭殺死,下場淒涼。


    李若水早年在太學讀書,是進士出身。被任命為元城縣尉,又轉任平陽府思錄,濟南教授等職。


    這是有地方上的履曆,又忠於朝廷,是個不錯的人。


    提拔李若水,是可行的。


    趙桓沒有立刻迴答,李綱反而有些急了,李若水他是知道的,也是堅定的主戰派。


    這是誌同道合的人。


    應該提拔。


    李綱表態道:“官家,李若水有能力,心性剛毅,品德端正,是執掌開封府尹的合適人選。”


    徐處仁不希望其他的投降派擔任,立刻道:“臣附議。”


    吳敏其實有些想法。


    作為朝中宰相,他自然也有一批追隨的人,也希望能提拔自己的人。


    奈何,李綱、楊時和徐處仁都一致同意李若水,吳敏也不想太特立獨行,表態道:“官家,臣也認為李若水適合。”


    趙桓道:“既然都同意,就讓李若水去主持開封府。”


    楊時心頭鬆了口氣,拱手道:“官家聖明!”


    李綱、徐處仁和吳敏也齊齊讚歎。


    趙桓吩咐道:“都下去吧,讓劉韐和李若水好好交接。等開封府的政務交接完成,讓劉韐入宮來覲見,朕還要單獨見他。”


    李綱帶著眾人離開了。


    四人走出大殿,又往前走了一段距離,李綱突然停下,開口道:“官家讓劉韐去執掌殿前司,會不會有什麽算計?”


    楊時捋著胡須道:“官家連戰連勝後,已經是大權在握了,何必瞎折騰呢?亦或者,難道官家為了文武的交換,奠定武將入政事堂的規矩?”


    徐處仁說道:“不無可能!”


    話鋒一轉,徐處仁道:“當時你們又不反對,這事兒能怪誰呢?”


    吳敏笑道:“總不至於,官家讓劉韐去殿前司,是收拾爛攤子的吧?”


    “殿前司的士兵都是精銳,劉韐去了殿前司,對我們是有幫助的。”


    “唯獨一點,不知道官家讓劉韐去殿前司,是擔任知殿前都指揮使,還是擔任殿前都指揮使。”


    一個‘知’字,含義不同。


    有了知字,是以文官的身份去兼任。


    沒有這個字,就徹底轉入武將,這也是有先例的,因為宗澤開始就是文官,後來轉為了武將。


    李綱想了想,擺手道:“不管官家怎麽想的,咱們先安排好劉韐卸任,李若水接任的事情。除此外王宗濋入政事堂,咱們也要考慮好應對。”


    眾人齊齊點頭,都直接迴了政事堂。


    ……


    大殿中。


    趙桓完成了王宗濋拜相的事情,立刻吩咐人召見。


    王宗濋進入,行禮道:“臣王宗濋,拜見官家。”


    趙桓笑著讓王宗濋坐下,開門見山道:“舅舅,之前朕曾提及,讓你去政事堂當宰相,你可有信心?”


    王宗濋愣了下,粗獷的麵龐上滿是難以置信,皺眉道:“官家,臣是武人,能行嗎?”


    “當然能行!”


    趙桓大袖一拂,笑道:“朕和政事堂的諸位相公商量好了,舅舅擔任少宰兼門下侍郎,在政事堂內排列末尾。你不負責具體的政務,隻管和樞密院的接洽就行。”


    王宗濋瞬間激動了。


    真成了!


    自此,他王宗濋完成了身份的華麗蛻變。


    他當了政事堂的宰相,也成了大宋的相公,在王家的族譜中,至少也得單開一頁吧?


    王宗濋毫不猶豫的站起身,高聲道:“臣去政事堂,一定會執行官家的命令。官家讓臣往東,臣就絕不往西。”


    趙桓臉上露出了笑容。


    就需要王宗濋的這個態度。


    有王宗濋在政事堂,趙桓就安插了一顆釘子過去,未來大宋進行改革的時候,就能凸顯出王宗濋的價值。


    趙桓笑著道:“舅舅去政事堂,殿前司就不能再執掌了。”


    王宗濋爽快說道:“官家,臣舉薦韓世忠接任殿前都指揮使。他能力出眾,也能打勝仗,執掌殿前司非常合適。”


    趙桓說道:“韓世忠另有安排,殿前司由開封府尹劉韐接任。”


    啊!!


    王宗濋忍不住驚訝出聲,問道:“劉韐是文官啊,他來殿前司任職,合適嗎?”


    趙桓說道:“這是你去政事堂的交換。”


    王宗濋一瞬間明白了。


    看樣子官家讓劉韐來接任殿前司,政事堂的相公們才同意他去政事堂。


    官家付出太多了。


    官家隆恩啊!


    王宗濋心中感激,再一次表態道:“臣誓死忠於官家,不負官家厚望。”


    趙桓囑咐道:“舅舅去了政事堂,好好團結人,多結交人脈關係。朕今年還要禦駕親征迎戰金人,舅舅在政事堂,朕才能更加的放心。”


    王宗濋表態道:“臣在政事堂,誰敢對官家不利,臣就和他過不去。”


    趙桓笑道:“辛苦舅舅了。”


    王宗濋毫不猶豫道:“臣不辛苦。”


    事情談完了,王宗濋也不再逗留,主動告辭離開,去安排卸任交接的事情。


    趙桓等了一會兒,劉韐還沒來,就直接安排人通知韓世忠入宮覲見。


    韓世忠擔任殿前副都指揮使,是王宗濋的副手。


    在王宗濋的支持下,完成了殿前司禁軍的整頓。沒有韓世忠,就沒有禁軍的改頭換麵,就沒有禁軍的戰鬥力。


    韓世忠進入殿內,行禮道:“臣韓世忠,拜見官家。”


    趙桓笑道:“韓卿,和你一起入朝的嶽飛,打了完顏杲,又去西夏打了李察哥,已經擔任侍衛親軍馬軍都指揮使,論官職還在你的上麵,可有怨言?”


    韓世忠正色道:“若論征戰,臣的確不如鵬舉。他是天生的猛將,不僅武藝卓絕,還能統兵打仗,臣自愧不如。”


    “你也不差!”


    趙桓讚許道:“沒有你整編的殿前司禁軍,我們就無法擊敗完顏宗望。”


    “尤其是朕在黃河和完顏宗望交戰,是你率領殿前司禁軍穩定後方。”


    “朕迴到東京城,是你帶著士兵,為朕打開城門,徹底解決了太上皇幹政的事情。”


    “河西路一戰,你和宗澤一起參戰,擊敗了完顏宗翰,為國立功。雖然你沒有一直在前線奔波,卻是國之重臣,是朕的左膀右臂。”


    “朕,從未忘記!”


    一句‘從未忘記’,韓世忠心中無比的感動。


    官家都知道。


    韓世忠覺得有這句話就夠了,鄭重道:“官家過獎了,臣做得還不夠。”


    趙桓繼續道:“王宗濋不再執掌殿前司,要轉入政事堂當宰相了,由開封府尹劉韐調任殿前司,接任王宗濋的官職。”


    韓世忠眉頭上揚。


    有些驚訝。


    王宗濋是殿前都指揮使,卻不管軍中的事情,該怎麽訓練是韓世忠說了算。


    劉韐來了,他未來的日子恐怕不好過了。


    韓世忠有些失落,卻仍然遵從皇帝的安排,表態道:“請官家放心,臣全力擁護劉韐大人,不會鬧出內訌的笑話來。”


    趙桓很滿意韓世忠的態度。


    這是朝廷需要的人才。


    有的人恃才傲物,受不得半點委屈,不采納他的建議就是昏君。


    韓世忠明知道劉韐擔任殿前都指揮使,他這個副指揮使會被壓製,卻仍然服從安排,也沒有撂挑子,這就是態度。


    趙桓身體微微前傾,笑道:“誰說朕,要留你在殿前司呢?你現在,也該提一提了。”


    韓世忠一顆心,瞬間昂揚了起來。


    眼中,多了期望。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靖康年:朕為大宋續命三百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東一方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東一方並收藏靖康年:朕為大宋續命三百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