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完善武器
末世重生之全家低調苟著 作者:酒朵雲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洛央鎮上也有部分人家保留了很久之前的水井,這裏地勢比較複雜,地下河比較多,用水還是非常方便的,比城市裏不知道強了多少倍,城市裏麵停水停電時很多人都往鄉下逃離了。
新圩村是洛央鎮周邊的一個中型村落,地勢較高 ,村裏有好幾處天然泉水從地下冒出來。
幾十年前,還沒有自來水的時候,大家都是去水井或者泉眼取水,這幾個泉眼都分布在後山地勢低窪處,後山並不高也不陡峭,連綿一片的小山丘從遠處望去和隔壁村到處都是喀斯特地貌的石頭山形成鮮明對比。
蘇雲家的宅基地挺大有500平左右,爺爺沒有其他兒子就爸爸和蘇小姑兩個人,新家麵積大概300平,剩下200平是老房子,新房和老房子挨著,隔著3米的院牆,側麵開了兩扇小門,方便出入。
蘇小姑雖然離異還帶著一個孩子,蘇爸舍不得自己唯一的妹妹自己住,所以在生活上總是特別照顧蘇小姑,村裏建了房子也會給她留一個房間。
蘇家別墅前兩年建好後,著實羨煞了不少人,村裏後麵建房子的人大多數都爭相模仿,所以村裏別墅風格的房子也有30多戶,大多數也都做了地下儲存室。
蘇家別墅地下兩層平時基本用來存放農具,糧食,工具,簸箕和亂七八糟的東西。
目前蘇家別墅隻有基礎的家具家電和當初建房子留下來的一些工具和農具,看起來有點寒酸。
鍋碗瓢盆還是進新房請客的時候買了一批,如今堆在廚房的櫥櫃裏麵吃灰。
一樓主要是給蘇媽和蘇小姑他們設計的,一個70平的大前院,周圍砌了足足一米多高的圍牆,地下室,院子和一樓的地麵鋪了大理石水磨地板,眾所周知在農村這種水磨地板防滑耐髒還好打理。
院子大門是普通的柵欄鐵門,從外麵可以看到院子裏麵,房子大門當時花重金打造的鋼製大門,又結實又大氣。
院子進門左邊還搭了一個遮陽擋雨的棚子,給家裏放摩托車自行車三輪車。
右邊空地用水泥搭了石頭的圓桌和四張石墩凳子,平時摘菜休息聊天都可以。
大門入戶玄關設計了一排頂天立地的隱藏式鞋櫃,家裏再多的鞋子也不怕。
大廳是主要活動空間,足足有六十平米的空間看起來非常寬敞亮堂,簡簡單單擺了一組農村常見的木頭沙發和茶幾,一組簡約的電視櫃,傍邊靠牆還有兩組邊櫃,邊櫃裏麵放一些常用的小玩意,像是指甲剪,剪刀,美工刀,針線包之類的。牆上掛著弟媳張麗麗自己做的刺繡畫,赫然幾個大字是家和萬事興,看起來心裏就暖洋洋的。
一樓有三間臥室,主臥空間最大,兩個次臥稍微小一些。
蘇媽的主臥有獨立的衣帽間和洗手間,其他兩個房間把洗手間做在了外麵的公共走廊盡頭,方便家裏來客人上廁所也不會尷尬。
上麵二三樓的布局基本和一樓是一樣的,沒有太大區別,頂樓還特別搭了兩間三十平方的儲藏室,和一個小的亭子,平時晾曬糧食基本在頂樓,兩個小房間方便儲存糧食,就不用搬上搬下,目前一個小房間裝的有一些雜物,另外一間被閑置著,偶爾放一下晾衣杆。
新中式的大廚房是最大的亮點,廚房在一樓的後院,後院麵積大約和前院差不多大,建了四十平的室內廚房,廚房裏一邊是新式上下櫥櫃儲物,定製了可移動島台,特別定製的儲物櫃內嵌了一個雙開門大冰箱,蒸烤箱之類的。
煙灶和洗碗池都按當下最新流行的方式做的,既美觀實用還好做衛生,另一邊做了農村常見的灶台,當初想著偶爾能吃一些柴火飯,家裏靠近後山又不缺柴,廚房麵積比較大,所以吃飯也在廚房解決的,大餐桌就直接擺在了廚房裏麵。
廚房外麵四十平的後院牆邊堆放著一些木柴,邊上還有一口水井,一張不鏽鋼折疊桌子立在屋簷下,幾張老古董矮凳,後院不算大,但是可以滿足一家人一切日常生活需求。
而廚房整體看上去空間大,空氣好,光線足,布局十分合理。
由於家裏長時間無人居住,所以也沒有做豬圈牛圈這些。
地下室的入口一個在前院的停車棚那邊,單獨開了一條樓梯往下走,做的比較隱蔽。
另一個就在廚房裏麵,這麽設計主要是考慮存放農具和農作物方便一些,讓整個家看起來不淩亂,沒有雜物。畢竟在農村,家裏最多的就是農具和農作物,擺在哪裏都不好看,幹脆全部放地下室。
如果沒有天災,蘇爸蘇媽未來會在這裏養老,光是想想就覺得非常向往。
可惜了這麽好的房子隻能住一年,極寒之後他們就要趕去附近的救援基地避難。
村子的後山上常見的樹木是鬆樹和低矮灌木,最適合養雞,村長譚哥就在後山租村裏一片林子養雞。
山上還有隨處可見的柴火,那些幹枯的鬆葉拿迴來引火是最好不過了,總之蘇雲每次上山收獲可不小。
雨季的時候漫山遍野的菌子,蘑菇,還有野生板栗,野生小檸檬,一些並不好吃沒人打理的柚子樹。春天還有漫山遍野的野草莓和小野花。
厚厚的鬆樹葉鋪在地上,就算是摔跤都像是掉在棉被上一點都不疼,蘇雲最喜歡上後山摘野果子和菌子。
後山承載了村裏孩子們太多的歡樂。
去往後山的路挺多,算得上交通便利,也不陡峭,摩托車和小四輪都能隊醫的在後山往返,偶爾會出現一些蛇,小朋友們膽子大的還會拿著樹枝趕蛇,因為沒有出過意外,所以大人們從來不禁止孩子們上山玩耍,隻要天黑前迴家就行。
村裏平時沒多少年輕人,大多數年輕人都外出工作,都是老人小孩守著家裏的一畝三分地,但是每逢節假日,陸陸續續就有年輕人迴來,這時候村裏變得格外的熱鬧,大多數人都會聚到村中心的小賣部那邊打牌,嗑瓜子閑聊,烤火取暖。
蘇雲向來不喜歡湊熱鬧,工作後也不常在家,年長一些的老人還記得是哪一家的,和一起讀書的同齡人比較熟悉,再年輕一輩的小孩基本也認不出來是誰家的。
王傑把屋子裏裏外外的大件又規整一遍,蘇雲也帶著孩子們把房子裏裏外外打掃了一遍,就當作過年前大掃除了。
王傑閑下來就在別墅周圍安裝隱形攝像頭,房子前前後後安了5個攝像頭,在手機軟件可以看到大門口、前院、後院、客廳、老房子院子的畫麵。
王傑弄完攝像頭再打開筆記本電腦,用cad軟件設計一些防身武器,小鎮上麵有兩家鐵匠鋪,平時專門打鐮刀,鋤頭,菜刀這些鐵製品,如果多給些錢還能打自己想要的的柴刀,砍刀。
於是加長版的大砍刀橫空出世,手柄長六十厘米,刀身長七十厘米,單雙刃的大型砍刀各三十把。再製作手柄長四十,刀身長的五十的中型砍刀各三十把,再定製刀柄長二十,刀身長二十五的小型大砍刀單雙刃各三十把,普通的鐮刀一百把,普通的鋸子五十把,雖然有電鋸,但是總有不方便拿出來的時候,普通的柴刀一百把,還配上柴刀專用的腰帶,這樣別在腰後麵一點不影響出行,看起來更像一個地道的農民了。
地裏的農具也不能少,鋤頭,鐵鏟,豬八戒耙子,鋼釺,鐵錘,斧頭等等都要買一些。
鄉下常見的竹製品也要收一些,雞籠,魚籠,竹匾這些也是農村必不可少的,而且價格也不貴,都是30元左右的價格。
王傑修長的手指控製著鍵盤和鼠標,一邊設計武器一邊想著下次趕集要購置的東西。
晚飯蘇雲煮了一鍋香噴噴的米飯,從空間拿了兩個硬菜,鹵豬蹄,黃燜雞,再炒一把新鮮的上海青,做一鍋冬瓜排骨湯,一家四口痛痛快快吃飯就接到電話,蘇章明說今晚要去鎮上吃燒烤,蘇雲想著是時候坦白空間的事情了,利用天災前最後一個月讓家裏所有人都動起來。
下午6點,王傑帶著一家人開著麵包車行駛了40多分鍾就到了小鎮,因為今天不是趕集日所以街上冷冷清清。蘇雲把車開到自家門口停車位停好,鐵匠鋪離蘇家不遠,隻幾分鍾的腳程,王傑和蘇媽蘇爸打了聲招唿要先去鐵匠家裏談事情。
好在鐵匠鋪老板住在鋪子樓上,沒有嚴格上下班的時間觀念,王傑到的時候老板正吃完晚飯。
鐵匠鋪後麵的作坊熱浪騰騰,鍋爐裏麵溫度特別高,案上都是燒得通紅的鐵疙瘩。
王傑和老板打了招唿就遞過去幾張圖紙,鐵匠看了眼圖紙,嚇一大跳,這些可都不是尋常物件,日常用的農具自己就有現成的,就算是定製大多數也都是大同小異的,可是這個大砍刀,怎麽看怎麽覺詭異,而且數量還那麽多,譚鐵匠害怕出了什麽事自己要被查,正要拒絕,王傑在圖紙上寫了一串數字,一把大砍刀500的價格,算得上高價了,而且也不難做,就是在砍刀的基礎上進行優化和改良,自己打鐵三十年,也做過一些稀奇古怪的物件 ,但都沒這個價格利潤高,況且他還要收購許多農具,這又是一筆不小的收入,一番衡量,所有刀具農具總金額5萬,先付了一半定金,約定大年三十之前交貨了再付尾款。
60把大砍刀和現有的農具刀具到時候一起提貨,談妥幾個細節問題後王傑心中大石頭終於落地。
新圩村是洛央鎮周邊的一個中型村落,地勢較高 ,村裏有好幾處天然泉水從地下冒出來。
幾十年前,還沒有自來水的時候,大家都是去水井或者泉眼取水,這幾個泉眼都分布在後山地勢低窪處,後山並不高也不陡峭,連綿一片的小山丘從遠處望去和隔壁村到處都是喀斯特地貌的石頭山形成鮮明對比。
蘇雲家的宅基地挺大有500平左右,爺爺沒有其他兒子就爸爸和蘇小姑兩個人,新家麵積大概300平,剩下200平是老房子,新房和老房子挨著,隔著3米的院牆,側麵開了兩扇小門,方便出入。
蘇小姑雖然離異還帶著一個孩子,蘇爸舍不得自己唯一的妹妹自己住,所以在生活上總是特別照顧蘇小姑,村裏建了房子也會給她留一個房間。
蘇家別墅前兩年建好後,著實羨煞了不少人,村裏後麵建房子的人大多數都爭相模仿,所以村裏別墅風格的房子也有30多戶,大多數也都做了地下儲存室。
蘇家別墅地下兩層平時基本用來存放農具,糧食,工具,簸箕和亂七八糟的東西。
目前蘇家別墅隻有基礎的家具家電和當初建房子留下來的一些工具和農具,看起來有點寒酸。
鍋碗瓢盆還是進新房請客的時候買了一批,如今堆在廚房的櫥櫃裏麵吃灰。
一樓主要是給蘇媽和蘇小姑他們設計的,一個70平的大前院,周圍砌了足足一米多高的圍牆,地下室,院子和一樓的地麵鋪了大理石水磨地板,眾所周知在農村這種水磨地板防滑耐髒還好打理。
院子大門是普通的柵欄鐵門,從外麵可以看到院子裏麵,房子大門當時花重金打造的鋼製大門,又結實又大氣。
院子進門左邊還搭了一個遮陽擋雨的棚子,給家裏放摩托車自行車三輪車。
右邊空地用水泥搭了石頭的圓桌和四張石墩凳子,平時摘菜休息聊天都可以。
大門入戶玄關設計了一排頂天立地的隱藏式鞋櫃,家裏再多的鞋子也不怕。
大廳是主要活動空間,足足有六十平米的空間看起來非常寬敞亮堂,簡簡單單擺了一組農村常見的木頭沙發和茶幾,一組簡約的電視櫃,傍邊靠牆還有兩組邊櫃,邊櫃裏麵放一些常用的小玩意,像是指甲剪,剪刀,美工刀,針線包之類的。牆上掛著弟媳張麗麗自己做的刺繡畫,赫然幾個大字是家和萬事興,看起來心裏就暖洋洋的。
一樓有三間臥室,主臥空間最大,兩個次臥稍微小一些。
蘇媽的主臥有獨立的衣帽間和洗手間,其他兩個房間把洗手間做在了外麵的公共走廊盡頭,方便家裏來客人上廁所也不會尷尬。
上麵二三樓的布局基本和一樓是一樣的,沒有太大區別,頂樓還特別搭了兩間三十平方的儲藏室,和一個小的亭子,平時晾曬糧食基本在頂樓,兩個小房間方便儲存糧食,就不用搬上搬下,目前一個小房間裝的有一些雜物,另外一間被閑置著,偶爾放一下晾衣杆。
新中式的大廚房是最大的亮點,廚房在一樓的後院,後院麵積大約和前院差不多大,建了四十平的室內廚房,廚房裏一邊是新式上下櫥櫃儲物,定製了可移動島台,特別定製的儲物櫃內嵌了一個雙開門大冰箱,蒸烤箱之類的。
煙灶和洗碗池都按當下最新流行的方式做的,既美觀實用還好做衛生,另一邊做了農村常見的灶台,當初想著偶爾能吃一些柴火飯,家裏靠近後山又不缺柴,廚房麵積比較大,所以吃飯也在廚房解決的,大餐桌就直接擺在了廚房裏麵。
廚房外麵四十平的後院牆邊堆放著一些木柴,邊上還有一口水井,一張不鏽鋼折疊桌子立在屋簷下,幾張老古董矮凳,後院不算大,但是可以滿足一家人一切日常生活需求。
而廚房整體看上去空間大,空氣好,光線足,布局十分合理。
由於家裏長時間無人居住,所以也沒有做豬圈牛圈這些。
地下室的入口一個在前院的停車棚那邊,單獨開了一條樓梯往下走,做的比較隱蔽。
另一個就在廚房裏麵,這麽設計主要是考慮存放農具和農作物方便一些,讓整個家看起來不淩亂,沒有雜物。畢竟在農村,家裏最多的就是農具和農作物,擺在哪裏都不好看,幹脆全部放地下室。
如果沒有天災,蘇爸蘇媽未來會在這裏養老,光是想想就覺得非常向往。
可惜了這麽好的房子隻能住一年,極寒之後他們就要趕去附近的救援基地避難。
村子的後山上常見的樹木是鬆樹和低矮灌木,最適合養雞,村長譚哥就在後山租村裏一片林子養雞。
山上還有隨處可見的柴火,那些幹枯的鬆葉拿迴來引火是最好不過了,總之蘇雲每次上山收獲可不小。
雨季的時候漫山遍野的菌子,蘑菇,還有野生板栗,野生小檸檬,一些並不好吃沒人打理的柚子樹。春天還有漫山遍野的野草莓和小野花。
厚厚的鬆樹葉鋪在地上,就算是摔跤都像是掉在棉被上一點都不疼,蘇雲最喜歡上後山摘野果子和菌子。
後山承載了村裏孩子們太多的歡樂。
去往後山的路挺多,算得上交通便利,也不陡峭,摩托車和小四輪都能隊醫的在後山往返,偶爾會出現一些蛇,小朋友們膽子大的還會拿著樹枝趕蛇,因為沒有出過意外,所以大人們從來不禁止孩子們上山玩耍,隻要天黑前迴家就行。
村裏平時沒多少年輕人,大多數年輕人都外出工作,都是老人小孩守著家裏的一畝三分地,但是每逢節假日,陸陸續續就有年輕人迴來,這時候村裏變得格外的熱鬧,大多數人都會聚到村中心的小賣部那邊打牌,嗑瓜子閑聊,烤火取暖。
蘇雲向來不喜歡湊熱鬧,工作後也不常在家,年長一些的老人還記得是哪一家的,和一起讀書的同齡人比較熟悉,再年輕一輩的小孩基本也認不出來是誰家的。
王傑把屋子裏裏外外的大件又規整一遍,蘇雲也帶著孩子們把房子裏裏外外打掃了一遍,就當作過年前大掃除了。
王傑閑下來就在別墅周圍安裝隱形攝像頭,房子前前後後安了5個攝像頭,在手機軟件可以看到大門口、前院、後院、客廳、老房子院子的畫麵。
王傑弄完攝像頭再打開筆記本電腦,用cad軟件設計一些防身武器,小鎮上麵有兩家鐵匠鋪,平時專門打鐮刀,鋤頭,菜刀這些鐵製品,如果多給些錢還能打自己想要的的柴刀,砍刀。
於是加長版的大砍刀橫空出世,手柄長六十厘米,刀身長七十厘米,單雙刃的大型砍刀各三十把。再製作手柄長四十,刀身長的五十的中型砍刀各三十把,再定製刀柄長二十,刀身長二十五的小型大砍刀單雙刃各三十把,普通的鐮刀一百把,普通的鋸子五十把,雖然有電鋸,但是總有不方便拿出來的時候,普通的柴刀一百把,還配上柴刀專用的腰帶,這樣別在腰後麵一點不影響出行,看起來更像一個地道的農民了。
地裏的農具也不能少,鋤頭,鐵鏟,豬八戒耙子,鋼釺,鐵錘,斧頭等等都要買一些。
鄉下常見的竹製品也要收一些,雞籠,魚籠,竹匾這些也是農村必不可少的,而且價格也不貴,都是30元左右的價格。
王傑修長的手指控製著鍵盤和鼠標,一邊設計武器一邊想著下次趕集要購置的東西。
晚飯蘇雲煮了一鍋香噴噴的米飯,從空間拿了兩個硬菜,鹵豬蹄,黃燜雞,再炒一把新鮮的上海青,做一鍋冬瓜排骨湯,一家四口痛痛快快吃飯就接到電話,蘇章明說今晚要去鎮上吃燒烤,蘇雲想著是時候坦白空間的事情了,利用天災前最後一個月讓家裏所有人都動起來。
下午6點,王傑帶著一家人開著麵包車行駛了40多分鍾就到了小鎮,因為今天不是趕集日所以街上冷冷清清。蘇雲把車開到自家門口停車位停好,鐵匠鋪離蘇家不遠,隻幾分鍾的腳程,王傑和蘇媽蘇爸打了聲招唿要先去鐵匠家裏談事情。
好在鐵匠鋪老板住在鋪子樓上,沒有嚴格上下班的時間觀念,王傑到的時候老板正吃完晚飯。
鐵匠鋪後麵的作坊熱浪騰騰,鍋爐裏麵溫度特別高,案上都是燒得通紅的鐵疙瘩。
王傑和老板打了招唿就遞過去幾張圖紙,鐵匠看了眼圖紙,嚇一大跳,這些可都不是尋常物件,日常用的農具自己就有現成的,就算是定製大多數也都是大同小異的,可是這個大砍刀,怎麽看怎麽覺詭異,而且數量還那麽多,譚鐵匠害怕出了什麽事自己要被查,正要拒絕,王傑在圖紙上寫了一串數字,一把大砍刀500的價格,算得上高價了,而且也不難做,就是在砍刀的基礎上進行優化和改良,自己打鐵三十年,也做過一些稀奇古怪的物件 ,但都沒這個價格利潤高,況且他還要收購許多農具,這又是一筆不小的收入,一番衡量,所有刀具農具總金額5萬,先付了一半定金,約定大年三十之前交貨了再付尾款。
60把大砍刀和現有的農具刀具到時候一起提貨,談妥幾個細節問題後王傑心中大石頭終於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