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5章 殺之道,亦是道
洪荒:我悟性逆天,拜師通天! 作者:浪人不太浪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正當眾人以為論道將就此落幕之時,一位身著青衫,騎乘青牛的老者緩緩步入學宮。他便是楚國國師李耳,此刻的他,眼中閃爍著前所未有的堅定與決心。
“吾觀天下大勢,六國崛起,大道爭鋒,正是我道教立教之時。”李耳的聲音不高,卻清晰地傳入每個人的耳中,他的到來,仿佛為這場論道注入了新的活力。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李耳的聲音低沉而富有磁性,每一個字都似乎蘊含著宇宙間最深刻的哲理。他的心中,那些關於天地、生死、萬物的疑惑,在這一刻仿佛找到了答案,一股前所未有的明悟湧上心頭。
與此同時,陳國國都內,玉清子身著道袍,立於宮牆之上,遙望著遠方。他聽聞了博士學宮即將舉行大賢論道的消息,嘴角勾起一抹自信的微笑。“玉清之道,便是天之道,世間何道能與之比肩?”他心中暗想,決定親自前往,一探究竟。
而在燕國,冥河則是一身黑袍,立於幽暗的密室之中。他的眼中時而閃過凜冽的殺意,但隨即又被深邃的思索所取代。“殺之道,亦是道。若能在此論道中尋得突破之機,我冥河定能證道混元,淩駕於萬道之上!”他低語著,眼中閃爍著決絕的光芒。
宣國國君伏羲,已卸下王冠,換上布衣,騎著一匹老馬,緩緩行進在通往博士學宮的路上。他的臉上沒有絲毫的留戀與不舍,隻有對未知的平靜與期待。“治世之道,在於讓百姓吃飽穿暖,平安喜樂。此番論道,便是我驗證此道能否通天徹地之時。”他心中默念,目光堅定。
晉國國都,鬼穀子的身影悄然出現在城門口,他身著墨衣,頭戴鬥笠,遮住了大半張臉,隻露出一雙深邃的眼睛。他並未多言,隻是默默地踏上了前往未知之地的路途。他的心中藏著怎樣的秘密,無人知曉,但那份神秘與深不可測,卻讓人不由自主地心生敬畏。
隨著各方勢力的匯聚,博士學宮逐漸變得熱鬧起來。學宮內,古木參天,書聲琅琅,一派學術繁榮的景象。而在這寧靜的表象之下,暗流湧動,每一股勢力都懷揣著各自的目的與期待,準備在這場論道中一展身手。
“諸位,今日我們齊聚一堂,共赴這場千年難遇的論道盛會。願我們能在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共同探尋道的真諦。”博士學宮的長老站在高台之上,聲音洪亮,響徹雲霄。
“李兄,久違了。”伏羲率先開口,聲音溫和而有力,打破了學宮前的寧靜。
李耳微微一笑,從青牛背上輕躍而下,拱手迴禮:“伏羲兄,學宮一別又是數年,風采依舊。”
兩人相視一笑,那份默契仿佛跨越了歲月的長河。就在這時,一陣清風拂過,帶來了一股難以言喻的氣息,隻見不遠處,一位身著黑袍,麵容冷峻的中年男子緩步而來,正是鬼穀子。
“鬼穀先生,別來無恙。”李耳與伏羲同時轉身,向鬼穀子致意。
鬼穀子微微點頭,眼中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光芒,他輕聲說道:“二位先至,鬼穀來遲,還望見諒。”言罷,三人並立,各自心中暗自思量,這場論道,必將是一場智慧與理念的激烈碰撞。
隨著時間的推移,博士學宮前逐漸熱鬧起來,各路英豪、學者、修士紛紛匯聚,他們或低聲交談,或仰望學宮那古樸莊嚴的牌匾,每個人的臉上都寫滿了期待與緊張。
“聽說這次論道,連西方佛教的彌勒與燃燈佛祖都會前來,真是難得一見啊。”一位年輕修士興奮地對同伴說道。
“是啊,還有道家的李耳前輩,儒家的孔聖傳人,以及諸多隱世高人,這簡直是萬道爭鋒,盛況空前!”同伴的眼中也閃爍著激動的光芒。
在這片喧囂之中,彌勒與燃燈佛祖的身影終於出現在眾人視線之中。燃燈佛祖麵容略顯凝重,但步伐堅定,顯然已放下心中顧慮。彌勒則是一臉慈悲,微笑著向四周點頭致意,他的到來,仿佛給這即將開始的論道增添了一抹祥和之氣。
“燃燈師弟,無需多慮,我等此行,隻為求道,不為其他。”彌勒輕聲對燃燈說道,聲音雖輕,卻充滿了力量。
燃燈聞言,心中一暖,點了點頭,與彌勒並肩走向學宮大門。
“此間文氣之盛,竟能與天庭文曲星君商容相提並論,人間界何時出了這等大儒?”李耳輕撫長須,語氣中帶著幾分不可思議。
鬼穀子點頭附和,眼中閃爍著探究的光芒:“確實非凡,我等此行,或許真能有所收獲。”
伏羲則是一臉沉思,他望向學宮深處,仿佛能穿透重重建築,窺見那隱藏於文氣之後的奧秘。“文以載道,此等文氣之下,必有大道可尋。”
正當三人議論紛紛時,一陣清脆的腳步聲打斷了他們的思緒。隻見兩位青年男子自學宮內走出,一人身形魁梧,眉宇間透著一股英氣,乃是子路;另一人則溫文爾雅,麵帶微笑,正是顏迴。兩人身上皆環繞著淡淡的浩然正氣,與周遭的文氣相得益彰。
“三位先生遠道而來,子路、顏迴有失遠迎,還請恕罪。”子路率先行禮,聲音洪亮而誠懇。
顏迴亦是微微欠身,笑容溫暖如春日暖陽,“先生們請隨我來,夫子已等候多時。”
李耳三人對視一眼,心中對孔丘的好奇更甚。如此弟子已如此不凡,那孔丘本人又該是何等風采?
“有勞二位了。”李耳迴禮,三人隨顏迴步入學宮。沿途所見,皆是書卷氣濃鬱,學子們或低頭苦讀,或三兩成群討論學問,一派和諧向上的景象。
顏迴邊走邊介紹,言語間流露出對學宮的自豪與熱愛。“我儒家學宮,自夫子創立以來,便以教化萬民為己任,致力於傳承先賢智慧,探索天地至理。”
隨著深入,學宮內的文氣愈發濃厚,幾乎凝為實質,讓人心曠神怡。李耳、鬼穀子、伏羲三人不禁暗暗點頭,心中對孔丘的期待更甚。
正當此時,學宮外又傳來一陣動靜,隻見玉清子、冥河、燃燈古佛、大日彌勒等一眾大賢也相繼抵達。冥河一身黑袍,麵容冷峻,即便麵對眾多強者,也未見絲毫懼色,仿佛天地間唯有他一人。
“冥河道友,久違了。”燃燈古佛笑眯眯地打招唿,其身旁的大日彌勒亦是雙手合十,麵帶微笑,一派慈悲為懷的模樣。
冥河微微頷首,對眾人表示了應有的禮節,但那份孤傲與冷漠卻絲毫未減。“諸位安好。”
“燃燈,你竟還敢踏足此地!”玉清子聲音低沉,每一個字都仿佛蘊含著千鈞之力,若非理智尚存,隻怕早已動手。
燃燈微微一笑,神色淡然,“玉清道兄,昔日恩怨,何必再提?今日我等乃是為論道而來,非為私怨。”
玉清子冷哼一聲,胸中怒火雖盛,卻也知自己此刻身在凡塵,且有道祖禁令在身,不得妄動幹戈。他深吸一口氣,強行壓下心中殺意,轉身獨自步入學宮,背影顯得格外孤傲。
“這玉清子,倒是性情中人,隻是太過剛烈。”冥河老祖低聲對燃燈與彌勒說道,語氣中帶著幾分玩味。
此時,子路恰好自學宮內走出,一身儒衫,溫文爾雅,見四人立於門外,連忙上前行禮,“諸位先生遠道而來,子路有失遠迎,還請恕罪。家師孔丘先生已在內等候多時,請隨我來。”
四人聞言,麵麵相覷,一時竟有些尷尬。燃燈輕咳一聲,率先打破沉默,“原來是子路賢侄,久仰大名,失禮之處,還望海涵。”
子路謙遜一笑,解釋道:“子路不過一介儒門弟子,何足掛齒?諸位先生請隨我來。”
隨著子路的引領,四人步入學宮,隻見宮內白玉為磚,靈草為席,處處透露著超凡脫俗的氣息。冥河老祖心中雖有不滿,卻也未形於色,燃燈與彌勒則顯得更為隨意,四處打量,對學宮內的布置頗感興趣。
學宮深處,孔丘、李耳、伏羲、鬼穀子四人已盤膝坐於靈草蒲團之上,閉目養神,似已進入某種玄妙的境界。子路輕聲通報後,四人睜開眼來,目光中閃爍著智慧的光芒。
“諸位先生,請。”孔丘起身相迎,雖年輕卻氣度不凡,言語間自有一股從容不迫的風範。
李耳等人見狀,心中暗自驚訝,原以為孔丘不過一介後生,未曾想其修為與見識竟如此深邃。一番寒暄之後,眾人各自落座,準備開始論道。
玉清子獨自坐於一旁,麵色依舊冷峻,對孔丘及天道館的態度顯而易見。他心中雖有萬般不屑,卻也知今日之會非同小可,不得不暫時收斂鋒芒。
“道者,萬物之始,一陰一陽之謂道。”孔丘率先開口,語出驚人,其見解之深邃,令在座眾人皆為之動容。
李耳等人初時還抱有輕視之心,以為能輕易碾壓這位年輕的後輩,但隨著孔丘的論述逐漸深入,他們不得不承認,孔丘對於道的理解,已遠非他們所能及。
孔丘,這位被後世尊稱為“聖人”的老者,緩緩起身,袍袖飄飄,麵帶和煦笑容,迎上前去。“諸位遠道而來,孔丘有失遠迎,還望海涵。”他的聲音溫和而有力,瞬間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孔聖言重了,我等慕名而來,隻為共襄盛舉,促進萬道交融。”玉清子拱手作揖,言語間透露出對孔丘的敬意。燃燈古佛與彌勒尊者亦是點頭微笑,冥河老祖雖神色淡然,卻也微微頷首以示禮貌。
孔丘側身,引四人至席間落座,邊行邊道:“博士學宮,意在集百家之長,融萬道之精,使天下學問得以交流,思想得以碰撞,共謀天下大同。諸位皆是各自領域的佼佼者,今日能聚於此,實乃學宮之幸,也是蒼生之福。”
言及此處,孔丘眼中閃過一抹憂色,輕歎道:“然則,六國紛爭,思想各異,百姓飽受戰火之苦,吾心甚痛。故建此學宮,望能有所作為,減少無謂之爭。”
隨著孔丘的話語落下,一股難以言喻的威嚴與文氣自他體內散發而出,冥河、玉清子等修為高深之輩,也不由得收斂起心中的傲意,紛紛迴禮致敬。
“既如此,便請諸位暢所欲言,共論大道。”孔丘宣布論道開始,話音剛落,天空突現異象,一道紫色雷電劃破長空,緊接著,濃鬱的紫色文氣如瀑布般傾瀉而下,匯聚於孔丘頭頂,將他整個人籠罩其中,宛若仙中之聖,令人心生敬畏。
博士學宮內,一時間萬籟俱寂,眾人皆被這突如其來的景象所震撼,無人敢輕易開口,生怕自己的言語會破壞了這份神聖與莊嚴。空氣中彌漫著緊張而又期待的氣息,每個人都在等待,等待那個能夠打破沉默,引領論道風潮的人。
終於,一陣清脆的佛號聲打破了沉寂,彌勒尊者緩緩起身,目光慈悲而深邃,他開口道:“佛法有雲,泥犁(地獄)之苦,極於世間。眾生若能明了此理,自會心生敬畏,向善而行。吾輩修行,當以慈悲為懷,度化眾生,脫離苦海。”言畢,金色佛光自他體內湧出,縈繞周身,寶相莊嚴,令人心生敬仰。
“殺道雖強,卻非長久之計。”鬼穀子適時開口,其聲低沉而富有磁性,仿佛能穿透人心。“吾之道,名曰縱橫。縱者,合眾弱以攻一強;橫者,事一強以攻眾弱。審時度勢,立三儀以生奇,此乃縱橫之術。”隨著他的話語,背後光影交錯,明亮與漆黑兩道神光交織,如同晝夜更替,萬物生長,一股雄渾的氣息席卷四方,讓人不由自主地沉浸在他那深邃的謀略之中。
伏羲見狀,眼中閃過一抹深思,他緩緩站起,聲音溫和卻堅定:“諸位所言皆有道理,然吾以為,治世之道,在於民也。民乃國家之根本,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國家當以民為本,愛之如子,方能長治久安。”言畢,伏羲身後竟有淡淡光環浮現,與天地共鳴,一股溫暖而強大的氣息彌漫開來,讓在場的每一個人都感受到了來自內心深處的觸動。
“吾觀天下大勢,六國崛起,大道爭鋒,正是我道教立教之時。”李耳的聲音不高,卻清晰地傳入每個人的耳中,他的到來,仿佛為這場論道注入了新的活力。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李耳的聲音低沉而富有磁性,每一個字都似乎蘊含著宇宙間最深刻的哲理。他的心中,那些關於天地、生死、萬物的疑惑,在這一刻仿佛找到了答案,一股前所未有的明悟湧上心頭。
與此同時,陳國國都內,玉清子身著道袍,立於宮牆之上,遙望著遠方。他聽聞了博士學宮即將舉行大賢論道的消息,嘴角勾起一抹自信的微笑。“玉清之道,便是天之道,世間何道能與之比肩?”他心中暗想,決定親自前往,一探究竟。
而在燕國,冥河則是一身黑袍,立於幽暗的密室之中。他的眼中時而閃過凜冽的殺意,但隨即又被深邃的思索所取代。“殺之道,亦是道。若能在此論道中尋得突破之機,我冥河定能證道混元,淩駕於萬道之上!”他低語著,眼中閃爍著決絕的光芒。
宣國國君伏羲,已卸下王冠,換上布衣,騎著一匹老馬,緩緩行進在通往博士學宮的路上。他的臉上沒有絲毫的留戀與不舍,隻有對未知的平靜與期待。“治世之道,在於讓百姓吃飽穿暖,平安喜樂。此番論道,便是我驗證此道能否通天徹地之時。”他心中默念,目光堅定。
晉國國都,鬼穀子的身影悄然出現在城門口,他身著墨衣,頭戴鬥笠,遮住了大半張臉,隻露出一雙深邃的眼睛。他並未多言,隻是默默地踏上了前往未知之地的路途。他的心中藏著怎樣的秘密,無人知曉,但那份神秘與深不可測,卻讓人不由自主地心生敬畏。
隨著各方勢力的匯聚,博士學宮逐漸變得熱鬧起來。學宮內,古木參天,書聲琅琅,一派學術繁榮的景象。而在這寧靜的表象之下,暗流湧動,每一股勢力都懷揣著各自的目的與期待,準備在這場論道中一展身手。
“諸位,今日我們齊聚一堂,共赴這場千年難遇的論道盛會。願我們能在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共同探尋道的真諦。”博士學宮的長老站在高台之上,聲音洪亮,響徹雲霄。
“李兄,久違了。”伏羲率先開口,聲音溫和而有力,打破了學宮前的寧靜。
李耳微微一笑,從青牛背上輕躍而下,拱手迴禮:“伏羲兄,學宮一別又是數年,風采依舊。”
兩人相視一笑,那份默契仿佛跨越了歲月的長河。就在這時,一陣清風拂過,帶來了一股難以言喻的氣息,隻見不遠處,一位身著黑袍,麵容冷峻的中年男子緩步而來,正是鬼穀子。
“鬼穀先生,別來無恙。”李耳與伏羲同時轉身,向鬼穀子致意。
鬼穀子微微點頭,眼中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光芒,他輕聲說道:“二位先至,鬼穀來遲,還望見諒。”言罷,三人並立,各自心中暗自思量,這場論道,必將是一場智慧與理念的激烈碰撞。
隨著時間的推移,博士學宮前逐漸熱鬧起來,各路英豪、學者、修士紛紛匯聚,他們或低聲交談,或仰望學宮那古樸莊嚴的牌匾,每個人的臉上都寫滿了期待與緊張。
“聽說這次論道,連西方佛教的彌勒與燃燈佛祖都會前來,真是難得一見啊。”一位年輕修士興奮地對同伴說道。
“是啊,還有道家的李耳前輩,儒家的孔聖傳人,以及諸多隱世高人,這簡直是萬道爭鋒,盛況空前!”同伴的眼中也閃爍著激動的光芒。
在這片喧囂之中,彌勒與燃燈佛祖的身影終於出現在眾人視線之中。燃燈佛祖麵容略顯凝重,但步伐堅定,顯然已放下心中顧慮。彌勒則是一臉慈悲,微笑著向四周點頭致意,他的到來,仿佛給這即將開始的論道增添了一抹祥和之氣。
“燃燈師弟,無需多慮,我等此行,隻為求道,不為其他。”彌勒輕聲對燃燈說道,聲音雖輕,卻充滿了力量。
燃燈聞言,心中一暖,點了點頭,與彌勒並肩走向學宮大門。
“此間文氣之盛,竟能與天庭文曲星君商容相提並論,人間界何時出了這等大儒?”李耳輕撫長須,語氣中帶著幾分不可思議。
鬼穀子點頭附和,眼中閃爍著探究的光芒:“確實非凡,我等此行,或許真能有所收獲。”
伏羲則是一臉沉思,他望向學宮深處,仿佛能穿透重重建築,窺見那隱藏於文氣之後的奧秘。“文以載道,此等文氣之下,必有大道可尋。”
正當三人議論紛紛時,一陣清脆的腳步聲打斷了他們的思緒。隻見兩位青年男子自學宮內走出,一人身形魁梧,眉宇間透著一股英氣,乃是子路;另一人則溫文爾雅,麵帶微笑,正是顏迴。兩人身上皆環繞著淡淡的浩然正氣,與周遭的文氣相得益彰。
“三位先生遠道而來,子路、顏迴有失遠迎,還請恕罪。”子路率先行禮,聲音洪亮而誠懇。
顏迴亦是微微欠身,笑容溫暖如春日暖陽,“先生們請隨我來,夫子已等候多時。”
李耳三人對視一眼,心中對孔丘的好奇更甚。如此弟子已如此不凡,那孔丘本人又該是何等風采?
“有勞二位了。”李耳迴禮,三人隨顏迴步入學宮。沿途所見,皆是書卷氣濃鬱,學子們或低頭苦讀,或三兩成群討論學問,一派和諧向上的景象。
顏迴邊走邊介紹,言語間流露出對學宮的自豪與熱愛。“我儒家學宮,自夫子創立以來,便以教化萬民為己任,致力於傳承先賢智慧,探索天地至理。”
隨著深入,學宮內的文氣愈發濃厚,幾乎凝為實質,讓人心曠神怡。李耳、鬼穀子、伏羲三人不禁暗暗點頭,心中對孔丘的期待更甚。
正當此時,學宮外又傳來一陣動靜,隻見玉清子、冥河、燃燈古佛、大日彌勒等一眾大賢也相繼抵達。冥河一身黑袍,麵容冷峻,即便麵對眾多強者,也未見絲毫懼色,仿佛天地間唯有他一人。
“冥河道友,久違了。”燃燈古佛笑眯眯地打招唿,其身旁的大日彌勒亦是雙手合十,麵帶微笑,一派慈悲為懷的模樣。
冥河微微頷首,對眾人表示了應有的禮節,但那份孤傲與冷漠卻絲毫未減。“諸位安好。”
“燃燈,你竟還敢踏足此地!”玉清子聲音低沉,每一個字都仿佛蘊含著千鈞之力,若非理智尚存,隻怕早已動手。
燃燈微微一笑,神色淡然,“玉清道兄,昔日恩怨,何必再提?今日我等乃是為論道而來,非為私怨。”
玉清子冷哼一聲,胸中怒火雖盛,卻也知自己此刻身在凡塵,且有道祖禁令在身,不得妄動幹戈。他深吸一口氣,強行壓下心中殺意,轉身獨自步入學宮,背影顯得格外孤傲。
“這玉清子,倒是性情中人,隻是太過剛烈。”冥河老祖低聲對燃燈與彌勒說道,語氣中帶著幾分玩味。
此時,子路恰好自學宮內走出,一身儒衫,溫文爾雅,見四人立於門外,連忙上前行禮,“諸位先生遠道而來,子路有失遠迎,還請恕罪。家師孔丘先生已在內等候多時,請隨我來。”
四人聞言,麵麵相覷,一時竟有些尷尬。燃燈輕咳一聲,率先打破沉默,“原來是子路賢侄,久仰大名,失禮之處,還望海涵。”
子路謙遜一笑,解釋道:“子路不過一介儒門弟子,何足掛齒?諸位先生請隨我來。”
隨著子路的引領,四人步入學宮,隻見宮內白玉為磚,靈草為席,處處透露著超凡脫俗的氣息。冥河老祖心中雖有不滿,卻也未形於色,燃燈與彌勒則顯得更為隨意,四處打量,對學宮內的布置頗感興趣。
學宮深處,孔丘、李耳、伏羲、鬼穀子四人已盤膝坐於靈草蒲團之上,閉目養神,似已進入某種玄妙的境界。子路輕聲通報後,四人睜開眼來,目光中閃爍著智慧的光芒。
“諸位先生,請。”孔丘起身相迎,雖年輕卻氣度不凡,言語間自有一股從容不迫的風範。
李耳等人見狀,心中暗自驚訝,原以為孔丘不過一介後生,未曾想其修為與見識竟如此深邃。一番寒暄之後,眾人各自落座,準備開始論道。
玉清子獨自坐於一旁,麵色依舊冷峻,對孔丘及天道館的態度顯而易見。他心中雖有萬般不屑,卻也知今日之會非同小可,不得不暫時收斂鋒芒。
“道者,萬物之始,一陰一陽之謂道。”孔丘率先開口,語出驚人,其見解之深邃,令在座眾人皆為之動容。
李耳等人初時還抱有輕視之心,以為能輕易碾壓這位年輕的後輩,但隨著孔丘的論述逐漸深入,他們不得不承認,孔丘對於道的理解,已遠非他們所能及。
孔丘,這位被後世尊稱為“聖人”的老者,緩緩起身,袍袖飄飄,麵帶和煦笑容,迎上前去。“諸位遠道而來,孔丘有失遠迎,還望海涵。”他的聲音溫和而有力,瞬間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孔聖言重了,我等慕名而來,隻為共襄盛舉,促進萬道交融。”玉清子拱手作揖,言語間透露出對孔丘的敬意。燃燈古佛與彌勒尊者亦是點頭微笑,冥河老祖雖神色淡然,卻也微微頷首以示禮貌。
孔丘側身,引四人至席間落座,邊行邊道:“博士學宮,意在集百家之長,融萬道之精,使天下學問得以交流,思想得以碰撞,共謀天下大同。諸位皆是各自領域的佼佼者,今日能聚於此,實乃學宮之幸,也是蒼生之福。”
言及此處,孔丘眼中閃過一抹憂色,輕歎道:“然則,六國紛爭,思想各異,百姓飽受戰火之苦,吾心甚痛。故建此學宮,望能有所作為,減少無謂之爭。”
隨著孔丘的話語落下,一股難以言喻的威嚴與文氣自他體內散發而出,冥河、玉清子等修為高深之輩,也不由得收斂起心中的傲意,紛紛迴禮致敬。
“既如此,便請諸位暢所欲言,共論大道。”孔丘宣布論道開始,話音剛落,天空突現異象,一道紫色雷電劃破長空,緊接著,濃鬱的紫色文氣如瀑布般傾瀉而下,匯聚於孔丘頭頂,將他整個人籠罩其中,宛若仙中之聖,令人心生敬畏。
博士學宮內,一時間萬籟俱寂,眾人皆被這突如其來的景象所震撼,無人敢輕易開口,生怕自己的言語會破壞了這份神聖與莊嚴。空氣中彌漫著緊張而又期待的氣息,每個人都在等待,等待那個能夠打破沉默,引領論道風潮的人。
終於,一陣清脆的佛號聲打破了沉寂,彌勒尊者緩緩起身,目光慈悲而深邃,他開口道:“佛法有雲,泥犁(地獄)之苦,極於世間。眾生若能明了此理,自會心生敬畏,向善而行。吾輩修行,當以慈悲為懷,度化眾生,脫離苦海。”言畢,金色佛光自他體內湧出,縈繞周身,寶相莊嚴,令人心生敬仰。
“殺道雖強,卻非長久之計。”鬼穀子適時開口,其聲低沉而富有磁性,仿佛能穿透人心。“吾之道,名曰縱橫。縱者,合眾弱以攻一強;橫者,事一強以攻眾弱。審時度勢,立三儀以生奇,此乃縱橫之術。”隨著他的話語,背後光影交錯,明亮與漆黑兩道神光交織,如同晝夜更替,萬物生長,一股雄渾的氣息席卷四方,讓人不由自主地沉浸在他那深邃的謀略之中。
伏羲見狀,眼中閃過一抹深思,他緩緩站起,聲音溫和卻堅定:“諸位所言皆有道理,然吾以為,治世之道,在於民也。民乃國家之根本,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國家當以民為本,愛之如子,方能長治久安。”言畢,伏羲身後竟有淡淡光環浮現,與天地共鳴,一股溫暖而強大的氣息彌漫開來,讓在場的每一個人都感受到了來自內心深處的觸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