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楊貴妃的這次出宮,不僅令整個楊家人心惶惶,宮中也不甚好過。可似乎玄宗此次打定主意不想讓她迴來,過了半個月仍沒有任何旨意下來,這樣一來,貴妃失寵的傳聞從宮中蔓延開來。
這會兒正是楊國忠開始在朝中開始拉攏自己一派的時候,雖然楊家深受寵愛,可楊國忠卻根基不穩,仍需攀附宰相李林甫。這件事令他不敢輕舉妄動,楊家三姐妹也暫時收斂,閉門不出,靜等宮內消息。
於是,東宮漁翁得利,難得有一絲喘息機會,不必擔心楊家的威脅。而太子李亨因上次李瑁幫他勸服兒子,對這個弟弟更加信任,這一日便在東宮設宴邀了壽王夫妻二人一聚。
既是設宴,張良娣作為女主人自然要作陪,她雖看壽王一家不順眼,卻也知道,在太子麵前不能表現出來,於是倒顯得分外殷勤起來,這天壤之別的轉變,讓玉茗心中別扭,不知她是何居心,卻也隻能應付著。
用完膳,張良娣拉著她去後院賞花,她上次被張良娣陷害,導致被楊家姐妹敵視,因而心存忌憚,不知這次又耍的什麽花招,可經不住張良娣軟磨硬泡,這才跟著她往後院走。
這後院本是不大的園子,種了些奇花異草,可張良娣心思顯然不在賞花上,拉著她去亭中坐了,讓婢子端了茶來,笑道:“上次邀妹妹前來衝撞了貴妃,後來才知道是送信的婢子說錯了日子,我已將那人責罰,在這裏給妹妹賠個不是。”
俗話說不打笑臉人,玉茗見她這般說,也不知是真心還是假意,隻淡淡一笑:“張良娣不必介意這些小事,我雖是女子,卻也不是心胸狹窄之人,這件事便過去吧。”
張良娣笑了笑:“難得妹妹如此寬宏大量,倒讓我更有些愧疚了。為表歉意,我便送給妹妹一禮,請務必收下。”說著,向身邊人一擺手,隻見那婢子拿了一尊玉質神像出來,擺在桌上。
玉茗一見,忙擺手道:“如此貴重之物,我怎能收下,還請良娣收迴。”
張良娣卻道:“妹妹不必介意,這本是我娘家哥哥偶然得了一塊玉石,聽聞聖人信道,便尋了手藝精湛的工匠雕成兩尊天尊像,一尊被太子獻給了聖人,另一尊被我留在東宮,卻一直未舍得贈人,如今聽聞妹妹那師父便是道家高人,便贈與妹妹吧。”
玉茗還想推辭,卻見她歎了口,說不收此物便是還在責怪她,隻好道了謝收下。隻是,她心中有些不安,總覺得張良娣言行甚是奇怪,卻又想不出有什麽不妥。
張良娣自然是沒有安什麽好心的,她被壽王一家屢次攪了好事,又怎麽會突然轉了性子贈送如此貴重之物,這天尊像不過是個引子罷了。她看著玉茗的背影,臉上浮出一絲冷笑來。
隻因自從大堂開國以來,皇帝多信道,一來是太宗崇尚武功文治,與佛教教義不符,二來也是沾了道家老子的李姓。而到了武後,因她信佛,佛教得以發揚光大,卻因屠殺李氏血脈,導致睿宗和玄宗信道抑佛。
玄宗初登基後,更是下令禁止新建一切寺院,並多次遣散僧尼,連所有村坊佛堂都下令拆除,不允許私設佛堂。雖說這一條規矩乃是針對民間,大戶人家中設個佛堂祭拜卻是沒有人管的,可真要追究起來,也是違了禁例。而張良娣打的就是這個主意。
玉茗哪裏知道不過是一尊玉像會引來這麽大的是非,隻是她仍覺得捉摸不透張良娣的居心,將此事告知了李瑁。李瑁也未在意,隻囑咐她小心收好。
玉茗想了想,府中已有佛堂,再供一尊天尊像,難免唐突了,便想著哪日得了閑出宮去,便將這尊像送去師父李泌府中,雖然他常年不在家,可府中卻常年香火不斷,二來也可當做對師父的謝禮。她這般想著,卻因要照顧兩個孩子,沒多久便將此時忘在腦後。
沒過多久,聽聞楊國忠賄賂官員在玄宗麵前替楊貴妃求情,再加上楊玉環剪發送到宮中,玄宗見此,終於心軟,將她召迴宮中,經此一事,兩人之間感情愈加彌厚,而楊國忠和楊氏三姐妹因為彌合有功,得到了更多的恩寵。
也是從這時開始,楊家勢力滔天,漸漸籠蓋在大明宮上空,遮天蔽日,帶來更多災難。
這件事傳到壽王府中,玉茗聽了也隻是臉色淡淡,那些人的榮寵與她無關,隻要這一家人平平安安就好。
可偏偏事與願違,這一日,她正在院中陪著兩個孩子嬉戲,卻聽前院喧嘩,隻見婢子慌慌張張跑來,說是宮裏來了人,要王妃去接口諭。
雖不知發生何事,可她隱隱覺得有一種不安,忙讓婢子照顧兩個孩子,自己快步向前廳走去。
來傳口諭的是一位中年內侍,他見了玉茗,倒也客客氣氣的說:“壽王妃,聖人有口諭,請跪下接旨吧。”
她忙恭敬跪了,隻聽那內侍說:“有人向聖人稟告,說壽王妃違反大唐立律,在王府中私設佛堂,聖人命我來問,可是屬實?”
她聽了,腦中一懵,這事是如何傳到宮裏去的?私設佛堂此事可大可小,平常就算聖人得知也是無妨,可如今卻興師動眾的派人來問,隻怕是被人別有用心的利用了。
可是,事已至此,若是否認,便是欺君之罪,她隻好點頭認道:“確有此事。”
那內侍點點頭,又問道:“聖人還聽聞,壽王府中有一座天尊像,被壽王妃放置庫房中,並未開光祭拜,這又是否屬實?”
玉茗聽到這裏,整個人仿佛被潑了一盆冷水,從內到外冷了個徹底。她這才明白張良娣為何將那天尊像好心送給自己,原來是又挖了個陷阱給她,想必今日之事也與她脫不了幹係。
她驚得除了一身冷汗,若隻是私設佛堂,就算再有人添油加醋去生事,頂多是下個口諭一番斥責。可涉及對天尊不敬,那邊是更大的罪過了。
這些年,聖人年歲漸大,便迷上了長生不老之術,聽聞在宮內養了些道士專門為其煉丹藥,每日正是要去道觀參拜以示尊敬。在這時候,誰若是對道家天尊不敬,就是對聖人不敬,涉及這等大罪,怎能不讓人心驚?
玉茗想到這便是明白,張良娣此次怕是打算置她於死地了,她本以為,因李瑁與太子的關係,張良娣定然不敢輕舉妄動,沒想到,竟然疏忽大意又被她害了。
那內侍見她不答,便又問了一次。玉茗知道躲不過,隻得承認。內侍點點頭:“既然壽王妃皆已承認,聖人有旨意,壽王妃韋氏,膽大妄為,在王府私設佛堂,且對天尊不敬,乃是對朕不敬,令返迴韋氏本宗,不得再進十六王宅。”
她聽了猛地抬起頭,看著那內侍,難以置信的問:“聖人……是讓我……離開王府?”
內侍歎口氣說:“王妃還是接了旨意出府吧,本來聖人大怒,還是高力士在旁邊勸著,這才沒有立即廢妃,也是給你留了麵子,雖說不知什麽時候能再迴來,可總還有一線希望不是?”
他說完便走了,獨留玉茗木呆呆的跪在那裏,許久才淚如雨下。這時,婢子帶著兩個孩子來前廳,他倆看到母親哭泣,不明白是何時,也一齊哇哇大哭。
李瑁聞訊趕迴來時,看到的便是這副場景,他得了信萬分焦急往迴趕,生怕她想不開,迴來看到娘三個哭成一團,勸也勸不開,心裏自然也不好受。
隻是,哭也是沒有用,他好容易讓婢子帶著兩個孩子去了後院,自己則扶著玉茗起來,卻見她在自己懷中淚流個不停,喃喃道:“我若是走了,孩子該如何是好?”
看到妻子如此,他也心如刀絞,可越是這個時候,卻越不能慌,他閉上眼,一遍遍想著該如何解決此事。
他想到,聖人沒有直接廢妃,一是怕丟了皇家體統,畢竟當年太子妃和離還是因親兄犯了死罪,若僅僅是對道家不敬,未免處置多重;二也是因玉茗生下皇孫,且懷兒甚得聖人歡喜,不忍他年幼便沒了母親。
如此看來,一切也並非沒有轉圜餘地,隻是,現在聖人正在氣頭上,若是去求情,恐怕會火上澆油。他想了想,歎了口氣,如今隻能先奉旨出府再說了。
玉茗一聽他也是這樣說,剛要止住的淚又流了下來:“十八郎莫非也不要我了?”她知道自己錯不該信那張良娣,如今陷入這般境地,甚至有可能牽涉到他,可是,兩個孩子若是沒有了她,又該如何是好?
李瑁掏出帕子輕輕給她沾去眼淚,柔聲道:“我怎會不要你?隻是旨意已下,一切還要等聖人先消了氣才能想辦法。茗兒,你若是信我,便迴韋家安心住幾天避了風頭,我一定會接你迴來。”
玉茗知道他說的有道理,可心裏舍不得兩個孩子,低著頭默默流淚,卻無可奈何。許久之後,擦了擦眼淚,看著他輕聲說:“十八郎,我信你。”
楊貴妃的這次出宮,不僅令整個楊家人心惶惶,宮中也不甚好過。可似乎玄宗此次打定主意不想讓她迴來,過了半個月仍沒有任何旨意下來,這樣一來,貴妃失寵的傳聞從宮中蔓延開來。
這會兒正是楊國忠開始在朝中開始拉攏自己一派的時候,雖然楊家深受寵愛,可楊國忠卻根基不穩,仍需攀附宰相李林甫。這件事令他不敢輕舉妄動,楊家三姐妹也暫時收斂,閉門不出,靜等宮內消息。
於是,東宮漁翁得利,難得有一絲喘息機會,不必擔心楊家的威脅。而太子李亨因上次李瑁幫他勸服兒子,對這個弟弟更加信任,這一日便在東宮設宴邀了壽王夫妻二人一聚。
既是設宴,張良娣作為女主人自然要作陪,她雖看壽王一家不順眼,卻也知道,在太子麵前不能表現出來,於是倒顯得分外殷勤起來,這天壤之別的轉變,讓玉茗心中別扭,不知她是何居心,卻也隻能應付著。
用完膳,張良娣拉著她去後院賞花,她上次被張良娣陷害,導致被楊家姐妹敵視,因而心存忌憚,不知這次又耍的什麽花招,可經不住張良娣軟磨硬泡,這才跟著她往後院走。
這後院本是不大的園子,種了些奇花異草,可張良娣心思顯然不在賞花上,拉著她去亭中坐了,讓婢子端了茶來,笑道:“上次邀妹妹前來衝撞了貴妃,後來才知道是送信的婢子說錯了日子,我已將那人責罰,在這裏給妹妹賠個不是。”
俗話說不打笑臉人,玉茗見她這般說,也不知是真心還是假意,隻淡淡一笑:“張良娣不必介意這些小事,我雖是女子,卻也不是心胸狹窄之人,這件事便過去吧。”
張良娣笑了笑:“難得妹妹如此寬宏大量,倒讓我更有些愧疚了。為表歉意,我便送給妹妹一禮,請務必收下。”說著,向身邊人一擺手,隻見那婢子拿了一尊玉質神像出來,擺在桌上。
玉茗一見,忙擺手道:“如此貴重之物,我怎能收下,還請良娣收迴。”
張良娣卻道:“妹妹不必介意,這本是我娘家哥哥偶然得了一塊玉石,聽聞聖人信道,便尋了手藝精湛的工匠雕成兩尊天尊像,一尊被太子獻給了聖人,另一尊被我留在東宮,卻一直未舍得贈人,如今聽聞妹妹那師父便是道家高人,便贈與妹妹吧。”
玉茗還想推辭,卻見她歎了口,說不收此物便是還在責怪她,隻好道了謝收下。隻是,她心中有些不安,總覺得張良娣言行甚是奇怪,卻又想不出有什麽不妥。
張良娣自然是沒有安什麽好心的,她被壽王一家屢次攪了好事,又怎麽會突然轉了性子贈送如此貴重之物,這天尊像不過是個引子罷了。她看著玉茗的背影,臉上浮出一絲冷笑來。
隻因自從大堂開國以來,皇帝多信道,一來是太宗崇尚武功文治,與佛教教義不符,二來也是沾了道家老子的李姓。而到了武後,因她信佛,佛教得以發揚光大,卻因屠殺李氏血脈,導致睿宗和玄宗信道抑佛。
玄宗初登基後,更是下令禁止新建一切寺院,並多次遣散僧尼,連所有村坊佛堂都下令拆除,不允許私設佛堂。雖說這一條規矩乃是針對民間,大戶人家中設個佛堂祭拜卻是沒有人管的,可真要追究起來,也是違了禁例。而張良娣打的就是這個主意。
玉茗哪裏知道不過是一尊玉像會引來這麽大的是非,隻是她仍覺得捉摸不透張良娣的居心,將此事告知了李瑁。李瑁也未在意,隻囑咐她小心收好。
玉茗想了想,府中已有佛堂,再供一尊天尊像,難免唐突了,便想著哪日得了閑出宮去,便將這尊像送去師父李泌府中,雖然他常年不在家,可府中卻常年香火不斷,二來也可當做對師父的謝禮。她這般想著,卻因要照顧兩個孩子,沒多久便將此時忘在腦後。
沒過多久,聽聞楊國忠賄賂官員在玄宗麵前替楊貴妃求情,再加上楊玉環剪發送到宮中,玄宗見此,終於心軟,將她召迴宮中,經此一事,兩人之間感情愈加彌厚,而楊國忠和楊氏三姐妹因為彌合有功,得到了更多的恩寵。
也是從這時開始,楊家勢力滔天,漸漸籠蓋在大明宮上空,遮天蔽日,帶來更多災難。
這件事傳到壽王府中,玉茗聽了也隻是臉色淡淡,那些人的榮寵與她無關,隻要這一家人平平安安就好。
可偏偏事與願違,這一日,她正在院中陪著兩個孩子嬉戲,卻聽前院喧嘩,隻見婢子慌慌張張跑來,說是宮裏來了人,要王妃去接口諭。
雖不知發生何事,可她隱隱覺得有一種不安,忙讓婢子照顧兩個孩子,自己快步向前廳走去。
來傳口諭的是一位中年內侍,他見了玉茗,倒也客客氣氣的說:“壽王妃,聖人有口諭,請跪下接旨吧。”
她忙恭敬跪了,隻聽那內侍說:“有人向聖人稟告,說壽王妃違反大唐立律,在王府中私設佛堂,聖人命我來問,可是屬實?”
她聽了,腦中一懵,這事是如何傳到宮裏去的?私設佛堂此事可大可小,平常就算聖人得知也是無妨,可如今卻興師動眾的派人來問,隻怕是被人別有用心的利用了。
可是,事已至此,若是否認,便是欺君之罪,她隻好點頭認道:“確有此事。”
那內侍點點頭,又問道:“聖人還聽聞,壽王府中有一座天尊像,被壽王妃放置庫房中,並未開光祭拜,這又是否屬實?”
玉茗聽到這裏,整個人仿佛被潑了一盆冷水,從內到外冷了個徹底。她這才明白張良娣為何將那天尊像好心送給自己,原來是又挖了個陷阱給她,想必今日之事也與她脫不了幹係。
她驚得除了一身冷汗,若隻是私設佛堂,就算再有人添油加醋去生事,頂多是下個口諭一番斥責。可涉及對天尊不敬,那邊是更大的罪過了。
這些年,聖人年歲漸大,便迷上了長生不老之術,聽聞在宮內養了些道士專門為其煉丹藥,每日正是要去道觀參拜以示尊敬。在這時候,誰若是對道家天尊不敬,就是對聖人不敬,涉及這等大罪,怎能不讓人心驚?
玉茗想到這便是明白,張良娣此次怕是打算置她於死地了,她本以為,因李瑁與太子的關係,張良娣定然不敢輕舉妄動,沒想到,竟然疏忽大意又被她害了。
那內侍見她不答,便又問了一次。玉茗知道躲不過,隻得承認。內侍點點頭:“既然壽王妃皆已承認,聖人有旨意,壽王妃韋氏,膽大妄為,在王府私設佛堂,且對天尊不敬,乃是對朕不敬,令返迴韋氏本宗,不得再進十六王宅。”
她聽了猛地抬起頭,看著那內侍,難以置信的問:“聖人……是讓我……離開王府?”
內侍歎口氣說:“王妃還是接了旨意出府吧,本來聖人大怒,還是高力士在旁邊勸著,這才沒有立即廢妃,也是給你留了麵子,雖說不知什麽時候能再迴來,可總還有一線希望不是?”
他說完便走了,獨留玉茗木呆呆的跪在那裏,許久才淚如雨下。這時,婢子帶著兩個孩子來前廳,他倆看到母親哭泣,不明白是何時,也一齊哇哇大哭。
李瑁聞訊趕迴來時,看到的便是這副場景,他得了信萬分焦急往迴趕,生怕她想不開,迴來看到娘三個哭成一團,勸也勸不開,心裏自然也不好受。
隻是,哭也是沒有用,他好容易讓婢子帶著兩個孩子去了後院,自己則扶著玉茗起來,卻見她在自己懷中淚流個不停,喃喃道:“我若是走了,孩子該如何是好?”
看到妻子如此,他也心如刀絞,可越是這個時候,卻越不能慌,他閉上眼,一遍遍想著該如何解決此事。
他想到,聖人沒有直接廢妃,一是怕丟了皇家體統,畢竟當年太子妃和離還是因親兄犯了死罪,若僅僅是對道家不敬,未免處置多重;二也是因玉茗生下皇孫,且懷兒甚得聖人歡喜,不忍他年幼便沒了母親。
如此看來,一切也並非沒有轉圜餘地,隻是,現在聖人正在氣頭上,若是去求情,恐怕會火上澆油。他想了想,歎了口氣,如今隻能先奉旨出府再說了。
玉茗一聽他也是這樣說,剛要止住的淚又流了下來:“十八郎莫非也不要我了?”她知道自己錯不該信那張良娣,如今陷入這般境地,甚至有可能牽涉到他,可是,兩個孩子若是沒有了她,又該如何是好?
李瑁掏出帕子輕輕給她沾去眼淚,柔聲道:“我怎會不要你?隻是旨意已下,一切還要等聖人先消了氣才能想辦法。茗兒,你若是信我,便迴韋家安心住幾天避了風頭,我一定會接你迴來。”
玉茗知道他說的有道理,可心裏舍不得兩個孩子,低著頭默默流淚,卻無可奈何。許久之後,擦了擦眼淚,看著他輕聲說:“十八郎,我信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