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距離應天府甚遠,出門前夫婦二人也未作詳細規劃,可為了保住孩兒還是硬著頭皮上了路,唯一值得慶幸的便是這一路盡是官道,方便、安全。
馬車在路上駛了幾個時辰,忽有一人一馬疾馳而來——馬是千裏馬,人是身穿官服的信使,看這架勢,至少是五百裏加急的命令。
“莫不是邊關又出了什麽事故?”白父根本不會想到信使帶的是一封八百裏加急信,而收信人正是他本人,隻當做邊關又起了戰火,畢竟大明建國時日不多,尚未與一眾鄰國達成默契。
“還是趕路要緊。”收迴思緒,白父催促車夫,繼續上路。
話說從應天府派來的信使馬不停蹄,花了數日的功夫終於趕到了白雲山家鄉所在小城,將還在半睡未醒的縣太爺喊了起來,要他引著去尋那白遠山、常英夫婦二人。
縣太爺聽說是應天府來人,連忙打起十二萬分精神,整理了衣裝隆重接待。
聽說是尋人,縣太爺傳師爺拿出名簿,查了白遠山一家住址,遂帶著信使和衙役一同來到了白遠山家門外。
可到了以後眾人卻發現白家大門緊鎖,重重扣門也未有人迴應。
縣令遣衙役向街坊鄰裏大廳白遠山一家去向,有一農夫道:“小的昨晚起夜,似是聽到白家門口有馬車聲,想來是出了遠門罷。”
“昨日還在宴請鄉裏,今晨不告而別,怎麽看都像是畏罪潛逃。”師爺在一旁小聲言道。
縣令說道:“沒有證據,休得胡言亂語。著人去車行查問今晨可有誰租借了馬車,幾時租借,幾時出發,去了何處。”
信使本以為此事應馬到成功,可沒想到會出這種岔子,聖上還在京城熱切的盼著道:“尋找白遠山一事就交由大人了,下官要馬上迴應天府複命。”說罷,也不等縣令挽留,便跨上了寶馬,疾馳而去。
待信使走後,一衙役迴來複命:“迴大人,車行說今日醜時三刻有一書生租了輛馬車,說是要去應天府,這會兒怕是已經走了幾個時辰了。”
聽到這話,縣令反而放下心來:“莫非他們提前得知了消息,主動啟程去了皇都?”
“以小人之見……不像。”師爺又在一旁開口道:“倘若那白遠山夫婦而人事先知道聖上傳喚,定當在家焚香沐浴,等待官府護送,何苦帶著尚未斷奶的嬰孩連夜出行呢?這分明就是一副逃難的模樣!”
“你說的也有道理,恐怕這其中還有貓膩,不過我們不要理會太多,先差人去驛站取一批快馬,將白遠山夫婦的行蹤向應天府匯報再說。”
師爺領命,又跑腿去了。
縣令歎了口氣,自語道:“但願上麵莫要怪罪我等辦理不利……”
話說這白遠山夫婦又走了沒多遠,又從身後傳來了快馬加鞭之聲,白父掀開車簾,發現不久前才見過的信使竟折了迴來,根據經過的時間和寶馬奔跑的速度大致計算,“似是往本縣的加急信,可為何來傳令的不是宦官而是軍使?”
白父心中疑惑更加濃重,可眼下還有更重要的事要做,隻能忍住好奇,繼續趕路。
那信使也看到了白遠山一家所乘的馬車,可他並未聽到後來縣令和師爺的對話,所以也沒把路上的行人和白遠山一家聯係到一起。
就這樣,又是幾日過去,信使迴到了京城,向熱切期盼白遠山一家到來的皇帝朱元璋匯報了不是很好的消息。
聽完信使的話,朱元璋麵色不善:“天帝問朕要人,許諾保我大明百年風調雨順,本來是件易如反掌的事,怎麽就出了岔子!?”
一眾臣下見聖上發怒,皆低下頭顱,默不作聲。
這時國師劉伯溫站了出來,對朱元璋說道:“啟奏陛下,微臣以為,那白遠山夫婦二人攜子匆匆忙忙離去,定是遇到急事。不如由微臣去尋那一家三口,倘若真的遇到了什麽難事,還能保他們平安來京。”
“嗯……”朱元璋皺了皺眉,正要答應,突然一個聲音打斷了他。
扭頭望去,正是錦衣衛的頭頭,指揮使毛驤。
毛驤開口道:“哼!那白遠山區區平民,能遇到什麽麻煩?倘若真有麻煩,為何不求助本地縣官,偏偏要在聖上傳喚之時不告而逃?我看他分明就是不想讓我大明得到上天恩賜,居心叵測!”
聽了這話,朱元璋將嘴邊的話又咽了迴去,想了又想,說道:“毛驤所言不無道理。”
國師劉伯溫聽了這話有些惱怒,對毛驤說道:“毛大人無憑無據,怎能平白汙蔑他人?”
毛驤正要迴嘴,朱元璋卻先開了口:“大明建國不久,周邊諸小國虎視眈眈,常使邪門歪道作祟,那白遠山夫婦很有可能已經投了敵國,故意害我江山。”
劉伯溫正要再諫,卻被朱元璋揮手攔了下來:“今日之事疑點甚多,國師還是鎮守國都,免得中了調虎離山之計為妙。此事交由龍驤全權處理即可。”
見聖上心意已決,劉伯溫不再言辭,退到了一旁。
龍驤得意的看了國師一眼,抱拳對朱元璋說道:“願為陛下效死!”
這朱元璋也不是故意要把白遠山一家想壞,而是他性格既是如此。
曆代開國皇帝的皇位也不是白撿來的,那都是真刀真槍用血肉堆將而成,所以開國皇帝們骨子裏都有種惡毒的狠勁。
而朱元璋又是出了名的疑心重,當年跟他一起打天下的開國老臣,十之八九都被他殺了個幹淨,隻因為他擔心人家功高蓋主。
所以聽說那平民書生白遠山隻生了個兒子就能換來全國百年太平,朱元璋心中不由得一陣妒忌——這要是再多生幾個,朕的江山豈不是都要被上天賞賜給你?
不過玉帝的旨意不能違背,不然自己沒好果子吃,但天上隻說了要那幼童白覺一人,沒說將白遠山夫婦二人如何,為了朕的江山,你們就別怪朕心狠了。
這話朱元璋隻在心裏想了想,沒跟任何人說,不過他知道跟了自己十幾年的龍驤一定會懂。
果不其然,龍驤一迴到錦衣衛便立馬下令一眾手下全軍出動,緝拿白遠山一家,嬰兒必須要活的,父母死活不論。
後來朱元璋聽到這事,微微一笑,感慨道:“龍驤果然深得朕心。”
可隨後,他又眉頭一皺,喚來貼身宦官,對那太監悄聲說道:“待此事了結,做了龍驤。”
當真是天心難測呐!
馬車在路上駛了幾個時辰,忽有一人一馬疾馳而來——馬是千裏馬,人是身穿官服的信使,看這架勢,至少是五百裏加急的命令。
“莫不是邊關又出了什麽事故?”白父根本不會想到信使帶的是一封八百裏加急信,而收信人正是他本人,隻當做邊關又起了戰火,畢竟大明建國時日不多,尚未與一眾鄰國達成默契。
“還是趕路要緊。”收迴思緒,白父催促車夫,繼續上路。
話說從應天府派來的信使馬不停蹄,花了數日的功夫終於趕到了白雲山家鄉所在小城,將還在半睡未醒的縣太爺喊了起來,要他引著去尋那白遠山、常英夫婦二人。
縣太爺聽說是應天府來人,連忙打起十二萬分精神,整理了衣裝隆重接待。
聽說是尋人,縣太爺傳師爺拿出名簿,查了白遠山一家住址,遂帶著信使和衙役一同來到了白遠山家門外。
可到了以後眾人卻發現白家大門緊鎖,重重扣門也未有人迴應。
縣令遣衙役向街坊鄰裏大廳白遠山一家去向,有一農夫道:“小的昨晚起夜,似是聽到白家門口有馬車聲,想來是出了遠門罷。”
“昨日還在宴請鄉裏,今晨不告而別,怎麽看都像是畏罪潛逃。”師爺在一旁小聲言道。
縣令說道:“沒有證據,休得胡言亂語。著人去車行查問今晨可有誰租借了馬車,幾時租借,幾時出發,去了何處。”
信使本以為此事應馬到成功,可沒想到會出這種岔子,聖上還在京城熱切的盼著道:“尋找白遠山一事就交由大人了,下官要馬上迴應天府複命。”說罷,也不等縣令挽留,便跨上了寶馬,疾馳而去。
待信使走後,一衙役迴來複命:“迴大人,車行說今日醜時三刻有一書生租了輛馬車,說是要去應天府,這會兒怕是已經走了幾個時辰了。”
聽到這話,縣令反而放下心來:“莫非他們提前得知了消息,主動啟程去了皇都?”
“以小人之見……不像。”師爺又在一旁開口道:“倘若那白遠山夫婦而人事先知道聖上傳喚,定當在家焚香沐浴,等待官府護送,何苦帶著尚未斷奶的嬰孩連夜出行呢?這分明就是一副逃難的模樣!”
“你說的也有道理,恐怕這其中還有貓膩,不過我們不要理會太多,先差人去驛站取一批快馬,將白遠山夫婦的行蹤向應天府匯報再說。”
師爺領命,又跑腿去了。
縣令歎了口氣,自語道:“但願上麵莫要怪罪我等辦理不利……”
話說這白遠山夫婦又走了沒多遠,又從身後傳來了快馬加鞭之聲,白父掀開車簾,發現不久前才見過的信使竟折了迴來,根據經過的時間和寶馬奔跑的速度大致計算,“似是往本縣的加急信,可為何來傳令的不是宦官而是軍使?”
白父心中疑惑更加濃重,可眼下還有更重要的事要做,隻能忍住好奇,繼續趕路。
那信使也看到了白遠山一家所乘的馬車,可他並未聽到後來縣令和師爺的對話,所以也沒把路上的行人和白遠山一家聯係到一起。
就這樣,又是幾日過去,信使迴到了京城,向熱切期盼白遠山一家到來的皇帝朱元璋匯報了不是很好的消息。
聽完信使的話,朱元璋麵色不善:“天帝問朕要人,許諾保我大明百年風調雨順,本來是件易如反掌的事,怎麽就出了岔子!?”
一眾臣下見聖上發怒,皆低下頭顱,默不作聲。
這時國師劉伯溫站了出來,對朱元璋說道:“啟奏陛下,微臣以為,那白遠山夫婦二人攜子匆匆忙忙離去,定是遇到急事。不如由微臣去尋那一家三口,倘若真的遇到了什麽難事,還能保他們平安來京。”
“嗯……”朱元璋皺了皺眉,正要答應,突然一個聲音打斷了他。
扭頭望去,正是錦衣衛的頭頭,指揮使毛驤。
毛驤開口道:“哼!那白遠山區區平民,能遇到什麽麻煩?倘若真有麻煩,為何不求助本地縣官,偏偏要在聖上傳喚之時不告而逃?我看他分明就是不想讓我大明得到上天恩賜,居心叵測!”
聽了這話,朱元璋將嘴邊的話又咽了迴去,想了又想,說道:“毛驤所言不無道理。”
國師劉伯溫聽了這話有些惱怒,對毛驤說道:“毛大人無憑無據,怎能平白汙蔑他人?”
毛驤正要迴嘴,朱元璋卻先開了口:“大明建國不久,周邊諸小國虎視眈眈,常使邪門歪道作祟,那白遠山夫婦很有可能已經投了敵國,故意害我江山。”
劉伯溫正要再諫,卻被朱元璋揮手攔了下來:“今日之事疑點甚多,國師還是鎮守國都,免得中了調虎離山之計為妙。此事交由龍驤全權處理即可。”
見聖上心意已決,劉伯溫不再言辭,退到了一旁。
龍驤得意的看了國師一眼,抱拳對朱元璋說道:“願為陛下效死!”
這朱元璋也不是故意要把白遠山一家想壞,而是他性格既是如此。
曆代開國皇帝的皇位也不是白撿來的,那都是真刀真槍用血肉堆將而成,所以開國皇帝們骨子裏都有種惡毒的狠勁。
而朱元璋又是出了名的疑心重,當年跟他一起打天下的開國老臣,十之八九都被他殺了個幹淨,隻因為他擔心人家功高蓋主。
所以聽說那平民書生白遠山隻生了個兒子就能換來全國百年太平,朱元璋心中不由得一陣妒忌——這要是再多生幾個,朕的江山豈不是都要被上天賞賜給你?
不過玉帝的旨意不能違背,不然自己沒好果子吃,但天上隻說了要那幼童白覺一人,沒說將白遠山夫婦二人如何,為了朕的江山,你們就別怪朕心狠了。
這話朱元璋隻在心裏想了想,沒跟任何人說,不過他知道跟了自己十幾年的龍驤一定會懂。
果不其然,龍驤一迴到錦衣衛便立馬下令一眾手下全軍出動,緝拿白遠山一家,嬰兒必須要活的,父母死活不論。
後來朱元璋聽到這事,微微一笑,感慨道:“龍驤果然深得朕心。”
可隨後,他又眉頭一皺,喚來貼身宦官,對那太監悄聲說道:“待此事了結,做了龍驤。”
當真是天心難測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