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王擔心禮教不能普及到下民,所以在南郊祭祀昊天上帝,借此來昭示天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又在國內祭祀土神,借此來昭示大地為人類生存提供的種種便利;又在廟中祭祖,借以昭示自己的族人都應該互相愛護;又祭祀山川,借此來昭示要禮敬冥冥之中的鬼神;又舉行五祀之祭。借此來昭示各種製度都來源於此。所以,天子在宗廟中,有宗祝相助;在朝中,有三公輔佐;在太學中,有三老給提建議;在天子的身邊,前有主管辦理神事的巫,後有負責記錄言行的史,負責占卜的官員、負責奏樂、負責規諫的官員,屍都在天子的左右,天子居中,心裏沒有任何雜念,隻須惜守至正之道就行了。


    所以,在南郊祭天,天上的眾神就會各司其職;在國家祭地,地上的種種資源就都可以利用;在廟中祭祖,孝慈之道就會得到推行;舉行無祀的祭祀,各種法則製度就會得到遵守。由此看來,祭天、祭地、祭祖、祭山川、祭五祀,都是借助於禮而昭示其中含義的。


    (昊天上帝是中國神話中至高神天帝的尊號,是儒家的核心教義之一,是華夏文明的上帝,自古受到朝廷的公祭。在古代文獻的記載中,虞舜、夏禹時期就已經有了昊天上帝。在殷商的甲骨文中,昊天上帝稱為帝,或者上帝,他是自然和下國的主宰,他的周圍還有日、月、風、雨作為臣工使者。唐代政治家、史學家杜佑所編撰的《通典》中寫道:所謂昊天上帝,因為元氣廣大稱為昊天,遠視蒼蒼稱為蒼天,人們所尊敬的,沒有超過帝的,因為帝是受托於天的,因此稱為上帝。)


    (昊天上帝在漢代的文獻中稱其名字為太一,是主宰天地宇宙的神,儒家的最高神,代表天或者等同於天。古籍中也稱昊天或者上帝,這一名詞最早出現在《尚書》。昊天上帝和天相比,具有一定的人格化的意味。東漢經學家鄭玄說:上帝是天的別名。這裏的上帝和《尚書》中的上帝都是指昊天上帝。)


    (上帝一詞首先出現在儒家五經之中,也就是《詩經》《尚書》《儀禮》《周禮》《禮記》。除此之外,四書等其他儒家經典以及各史書中也提到了上帝,有時也稱昊天上帝,在古代中國的原初神話和宗教體係中,指的是至上神,字麵意思是在上的帝王,意味著最高的主宰,也稱為帝、或者天、太一。)


    (中國古代上帝信仰有兩種起源,一是對天的崇拜,儀式對北極星的崇拜。東漢大儒鄭玄說道:上帝是天的別名。同時有“六天一”的說法。認為上帝有六位,昊天上帝加上東、南、西、北、中五方上帝。宋朝理學大儒朱熹認為,天、帝、道、理都是同一主體的不同稱唿,心學派陸九淵、王陽明則認為“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早期的上帝,帶有濃厚的人格神色彩,如《尚書》中提到:上帝的眷顧不常在一家,做善事的,就賜給百福,做不善的,就賜給百殃。後期儒家信仰中上帝的人格神色彩消失,僅被視為哲學上的無形無名的本體,稱為理。莊子認為,萬事萬物本於道,天由道而生。墨子把上帝鬼神看作人類之外的另一種生靈。)


    (《尚書》中說:上天愛護下民,為民立君以安民,為民立師以教民;而為君為師的人,應當協助上帝安撫天下百姓。《尚書》中又說,王曰:我雖然理解你們的話,但是夏氏有罪,我畏懼上帝,不敢不去征伐啊!《詩經》中說:偉大上帝有聖靈,臨視人間最分明。觀察天下四方地,探求人民可安定?《國語》中寫道:古代的先王有了天下,又崇立上帝明神,於是乎有了太陽和月亮來教百姓如何侍奉君主。)


    因此,禮必定源出於太一(天帝),太一一分為二,在上為天,在下為地,天又轉變為陽,地又轉變為陰,陽氣變為春夏,陰氣變為秋冬,於是有了四季,於是有了鬼神。聖人製禮,都根據這些來頒布政令,這是取法於天的。禮一定是源出於天帝和天,其次是效法地,其次效法五祀,其次效法四時,而且合乎每月發布命令的準則。


    禮在人事上也叫做義,具體表現為財貨、精力、辭讓、飲食、冠婚、喪祭、射鄉、朝聘等各項禮儀。所以說,禮義這個東西,是做人的頭等大事。人們用禮來講究信用,維護和睦,使彼此團結得就像肌膚接觸、筋骨相連一樣。人們把禮作為養生送死和敬事鬼神的頭等大事,把禮作為貫徹天理、理順人情的重要渠道。所以隻有聖人才知道禮是一定都不能缺少的。因此,凡是國亡家破身敗的人,一定是由於他先拋開了禮,才落得如此下場。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的國學夢我的中國夢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歸來如鬆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歸來如鬆並收藏我的國學夢我的中國夢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