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6節 使成王養成好的品德
我的國學夢我的中國夢 作者:歸來如鬆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太傅、少傅、師、保,他們時時刻刻都在太子左右,形影不離,所以他們講的內容都能夠明白,而太子的美德也就容易培養成功。師的責任,是把古人做的事說給太子聽,並分析其中的善惡得失,使得太子懂得擇善而從。保的責任,是謹言慎行,以身作則,以此來影響太子,從而使得太子的一言一行都合乎規範。古《記》上說:虞夏商周四代,有師、保、疑、承作為太子的輔佐。設立四輔以及三公的官職,不一定全都設置,有合適的人選就設置,否則就不設置,寧缺毋濫。
這話的意思是說設置的官職必須委用有才能的人。君子說:太子的道德非常重要,太子的道德養成了,負責教育太子的師保也會被人尊重;負責教育太子的師保受人尊重,百官就會正直;百官正直,就會國家大治。這是指太子有朝一日作為國君而說的。仲尼說:從前周公代替成王處理國事,治理天下,把教育太子的一套規定搬了出來,要求自己的兒子伯禽在陪伴成王時做到,這是為了使得成王養成好的品德。聽人說:做臣子的,如果犧牲自己但卻能為國君帶來好處,這樣的事就值得做。何況僅僅是暫時改變一下身份就能使國君從中得到好處呢?周公自然是樂於這樣做的。
所以,懂得了如何做人的兒子,然後才可以做人的父親;懂得了如何做人的臣子,然後才可以做人們的國君;懂得了如何侍奉他人,然後才能使喚他人。成王年幼,不能即位,把他作為太子來培養也沒有什麽實際意義。所以周公把教育太子的一套規定搬了出來,要求本來不是太子的伯禽遵守,讓伯禽整天和成王在一起,就是想叫成王懂得父子、君臣、長幼的道理。國君和太子的關係,從血緣來講是父親,從尊卑來講是國君,既有作為父親的血親,又有作為君上的尊威,然後才能統治天下、由此可見,培養太子不可以不慎重。
做一件事情而能同時得到3個好的結果,隻有太子一人而已,這是指太子在太學裏不擺架子,不自命不凡,二是按照年齡的大小來和同學們以禮相見的事情而言。所以,太子在太學中按照年齡大小和眾人以禮相見,國人看到後,說:太子是我們未來的國君,卻和我們按照年齡以禮相待,如此謙讓是為了什麽呢?迴答是這樣的:太子有父親在就禮當如此。於是眾人也就懂得父子之道了。這是一個好的結果。
第二個,有人會問:太子是我們未來的國君,卻和我們按年齡以禮相待,如此謙讓是為什麽呢?迴答是這樣的:太子在有國君在的時候就禮當如此。於是眾人也就明白君臣之義了。第三個,還有人會問:太子是我們未來的國君,卻和我們按年齡以禮相待,如此謙讓是為什麽呢?迴答是這樣的:年幼的人應當尊敬年長的人。於是眾人也就明白長幼之間的禮節了。所以說:父親在,太子就是兒子;君在,太子就是臣子,太子具有兒子和臣子的雙重身份,所以他既要尊敬國君,也要熱愛父親。
所以要教育他如何處理好父子關係,如何處理好君臣關係,如何處理好長幼關係。父子、君臣、長幼的關係處理得好,然後國家才可以得到治理。古人有這樣一句話:樂正負責太子的學業精進,太師負責太子的道德培養,造就第二個德業卓絕的領袖,說的就是太子。以上的內容是《周公踐阼》。
庶子的政務是管理國君的族人,用孝悌、睦友、慈愛的倫理教育他們,使他們明白父子關係的含義,長幼之間的禮節。國君的族人朝見國君,如果是在內朝,則麵向東,把被作為首位;朝臣中如果有地位尊貴的人,其中的位置順序也隻是按照年齡輩分排列,由庶子負責安排,即便是貴為上卿,他的位置也要在父兄之後。如果是在外朝,那就要用官爵的高低來排列位置,由司士具體負責。
如果是在宗廟之中,位置的排列和外朝相同,根據爵位的高低和官職的不同,由宗人負責給他們分派差使。但是,祭祀中的登堂分食祭品、向屍獻酒、飲酒,這些事一定要由國君的嫡長子來做。遇到國君的喪事,則按照喪服的精粗排列順序,即便是國君族人的喪事,也要按照這種方式辦理,由孝子領頭,其後按照親疏關係逐個往下排。如果是國君和族人宴飲,就要由異姓的人作賓客,由膳宰代理主人,以便酬醉盡禮。
至於席位的座次,國君對他的父輩兄輩,還要按照輩分年齡來排。合族聚餐的活動,按照族人和國君的親屬關係,每隔一世就遞降一等。族人如果隨軍外出,要守衛在出師時載在齋車中的隨軍神主旁邊。國君如果有出國活動,庶子留守國內,就要派公族中沒有職務的人守衛宮庭,派公族中的嫡子守衛太祖之廟,派各位父輩守衛路寢,派諸子輩守衛親廟,派諸孫輩守衛燕寢。
這話的意思是說設置的官職必須委用有才能的人。君子說:太子的道德非常重要,太子的道德養成了,負責教育太子的師保也會被人尊重;負責教育太子的師保受人尊重,百官就會正直;百官正直,就會國家大治。這是指太子有朝一日作為國君而說的。仲尼說:從前周公代替成王處理國事,治理天下,把教育太子的一套規定搬了出來,要求自己的兒子伯禽在陪伴成王時做到,這是為了使得成王養成好的品德。聽人說:做臣子的,如果犧牲自己但卻能為國君帶來好處,這樣的事就值得做。何況僅僅是暫時改變一下身份就能使國君從中得到好處呢?周公自然是樂於這樣做的。
所以,懂得了如何做人的兒子,然後才可以做人的父親;懂得了如何做人的臣子,然後才可以做人們的國君;懂得了如何侍奉他人,然後才能使喚他人。成王年幼,不能即位,把他作為太子來培養也沒有什麽實際意義。所以周公把教育太子的一套規定搬了出來,要求本來不是太子的伯禽遵守,讓伯禽整天和成王在一起,就是想叫成王懂得父子、君臣、長幼的道理。國君和太子的關係,從血緣來講是父親,從尊卑來講是國君,既有作為父親的血親,又有作為君上的尊威,然後才能統治天下、由此可見,培養太子不可以不慎重。
做一件事情而能同時得到3個好的結果,隻有太子一人而已,這是指太子在太學裏不擺架子,不自命不凡,二是按照年齡的大小來和同學們以禮相見的事情而言。所以,太子在太學中按照年齡大小和眾人以禮相見,國人看到後,說:太子是我們未來的國君,卻和我們按照年齡以禮相待,如此謙讓是為了什麽呢?迴答是這樣的:太子有父親在就禮當如此。於是眾人也就懂得父子之道了。這是一個好的結果。
第二個,有人會問:太子是我們未來的國君,卻和我們按年齡以禮相待,如此謙讓是為什麽呢?迴答是這樣的:太子在有國君在的時候就禮當如此。於是眾人也就明白君臣之義了。第三個,還有人會問:太子是我們未來的國君,卻和我們按年齡以禮相待,如此謙讓是為什麽呢?迴答是這樣的:年幼的人應當尊敬年長的人。於是眾人也就明白長幼之間的禮節了。所以說:父親在,太子就是兒子;君在,太子就是臣子,太子具有兒子和臣子的雙重身份,所以他既要尊敬國君,也要熱愛父親。
所以要教育他如何處理好父子關係,如何處理好君臣關係,如何處理好長幼關係。父子、君臣、長幼的關係處理得好,然後國家才可以得到治理。古人有這樣一句話:樂正負責太子的學業精進,太師負責太子的道德培養,造就第二個德業卓絕的領袖,說的就是太子。以上的內容是《周公踐阼》。
庶子的政務是管理國君的族人,用孝悌、睦友、慈愛的倫理教育他們,使他們明白父子關係的含義,長幼之間的禮節。國君的族人朝見國君,如果是在內朝,則麵向東,把被作為首位;朝臣中如果有地位尊貴的人,其中的位置順序也隻是按照年齡輩分排列,由庶子負責安排,即便是貴為上卿,他的位置也要在父兄之後。如果是在外朝,那就要用官爵的高低來排列位置,由司士具體負責。
如果是在宗廟之中,位置的排列和外朝相同,根據爵位的高低和官職的不同,由宗人負責給他們分派差使。但是,祭祀中的登堂分食祭品、向屍獻酒、飲酒,這些事一定要由國君的嫡長子來做。遇到國君的喪事,則按照喪服的精粗排列順序,即便是國君族人的喪事,也要按照這種方式辦理,由孝子領頭,其後按照親疏關係逐個往下排。如果是國君和族人宴飲,就要由異姓的人作賓客,由膳宰代理主人,以便酬醉盡禮。
至於席位的座次,國君對他的父輩兄輩,還要按照輩分年齡來排。合族聚餐的活動,按照族人和國君的親屬關係,每隔一世就遞降一等。族人如果隨軍外出,要守衛在出師時載在齋車中的隨軍神主旁邊。國君如果有出國活動,庶子留守國內,就要派公族中沒有職務的人守衛宮庭,派公族中的嫡子守衛太祖之廟,派各位父輩守衛路寢,派諸子輩守衛親廟,派諸孫輩守衛燕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