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王守仁出路有二:舉人可以出任從九品的府學一把手,即府學教授,可以進入國子監學習,學習期間,每月兩石白米,邊學習邊到各衙門實習;再就是繼續考進士,或者熬監生年限,出任小京官或州縣的知州、知縣、屬官。
如依父親王九的路子,補個實缺入仕途,卻是簡單得很。
王九問自己兒子王守仁想法如何。
王守仁想通了,但距下次科舉還有三年的時間,他還想再等三年,再次會考。於是他不假思索地告訴父親,他還要再考一次!
王九笑笑地答應了他。
王守仁再次迴到杭州府,待三年之後再進行會試。。
公主朱菁自喪父之痛慢慢地走出來,她暫時不願離開京城。王九自然無不可。
一刻都不得閑的兒子陳耀與皇太子朱瞻基成了形影不離的好友,這卻是王九所未想到的。
王九更未想到的卻是洪熙帝朱高熾,在自己兒子王守仁離開京城迴到杭州後,不足三個月便猝死在案牘勞形的桌前……
去年剛送走了永樂帝朱棣,今年又送走朱高熾。
王九是手握權柄的朝中重臣,剛緩過一口氣來,自然不免於又疲於奔命。他一邊忙著朱高熾的喪事,又扶持皇太子朱瞻基上位。
朱高熾是位仁君。他即位時間不長,當政時間卻不短。
而當朱高熾終於登上帝位,他便雷厲風行地開始了一係列改革,力圖糾正永樂時期司法的弊病,赦免了建文帝舊臣和永樂時遭連坐流放邊境的官員家屬,並允許他們返迴原處,又平反冤獄,使得許多冤案得以昭雪。
朱高熾認為,很多被判死刑的人可能是捏造的罪名的受害者。由此,他命令內閣會同司法官員務必複查每一個判定有死刑的案件。他還頒布一份詔令,告誡司法當局,所有刑罰都要根據法律判決,且在宣判前要複查對犯人的指控。此外,又明確禁止對犯人濫用肉刑,並盡量避免株連犯人的親屬。
朱高熾對父親耗費巨大的種種計劃很不以為然,連接頒布了幾道詔令,取消皇帝征用木材和金銀等商品的做法,停止寶船下西洋,停止皇家的采辦珠寶等等。
朱高熾還積極選用賢臣,削汰冗官,將可有可無的官員被解職,派監察禦史到全國各地去調查官員的政績,並為官僚機構的任命尋求合適的人選。
朱高熾處處以仁君的標準來要求自己,修明綱紀,愛民如子,不斷下令減免賦稅,對於受災的地區無償給以賑濟,開放山澤,供農民漁獵。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二十九日。朱高熾猝死於宮內欽安殿,終年四十七歲。廟號仁宗,諡號敬天體道純誠至德弘文欽武章聖達孝昭皇帝。
葬於獻陵。值得一提的是,明十三陵中,獻陵的修建是最儉樸的。
再將鏡頭轉迴杭州城。
杭州城的讀書人多,不乏師友、學友、文友。有老師可以指點迷津,少走彎路;有學友可以互相提醒、啟發、監督、諫諍;有文友,可以橫向比較,不至於孤芳自賞、故步自封。
王守仁迴到了餘姚,邊享受家庭之樂,邊讀書會友,切磋學問。他的好朋友倪宗正,正在準備鄉試考試,需要他介紹考場經驗;年齡不大輩分高的謝迪叔叔,也不恥下問,請他這位晚輩指教;他的同學、裁縫家庭出身的張仲春,想把秀才衣冠換成舉人衣冠,當然想與他打成一片。
在北京是老九,迴到杭州場麵成了老大,會試考場受挫的事成了過眼煙雲,王守仁意氣風發起來。
本朝科舉考試的課本是朱熹的書,但對於宋代先賢們,王守仁最欣賞範仲淹。
範仲淹是文武全才,論武曾為西北邊境的大帥,論文曾至朝廷的宰相,文能安邦,武能定國,為王守仁的榜樣。
每天在開始學習枯燥乏味的《四書章句集注》之前,王守仁都要以在竹林裏吟誦一篇《嶽陽樓記》來提神。“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王守仁認為,這是每個有良心的讀書人的追求,更是一個合格官員的本分。
範仲淹小時候家窮,一天三頓靠喝稀粥度日,沒地方讀書,就以寺院為書房,最後成就學問德業,可以說是寺院畢業的。
王守仁深受啟發,現在自家富貴狀元府,錦衣玉食,飽食終日多困倦;嬌妻纏綿,清晨戀床懶翻書。富貴磨人誌,貧賤出偉男。範仲淹在寺院讀書,看來寺院確實是一個清靜地方,寺院裏飲食簡單,不勾人的饞蟲,寺院裏和尚單身,不惹人想家戀家。
最近的寺院是杭州城內龍泉山南坡的龍泉禪寺。王守仁、倪宗正、謝迪、張仲春,四人結伴前往龍泉禪寺接洽。知客僧請示方丈後,表示寺裏非常歡迎讀書人入住。
讀書人講究讀書要有名堂,還想成立一個讀書會,這讀書會還得有個召集人,倪宗正三位推舉王守仁。
王守仁自認不可,他覺得下巴沒有一把白胡子的話,掛不住會長之職。
但蘇杭人傑地靈,恰好有位舉人的父親魏瀚,這老先生自江西省布政使任上致仕家居,有年齡,有政績,有學問,還有一把白胡子,德高望重。由他任會長,正是眾望所歸。
魏瀚出任會長,他為王守仁、謝迪、倪宗正和張仲春的科舉學習,添了許多的實戰訓練課。
魏瀚的講解,不再是府學教授那樣的照本宣科,不再是“四書五經”上的仁義,不再是書本上那些空洞無物的字眼。
欽定版《應考指南》上的那些謝恩表之類的公文寫作,由魏瀚翻出以前當官時的底稿,格式體例,遣詞造句,一五一十,解析明白。
科舉第二場考試時的名詞解釋,比如“收養孤老”“鄉飲酒禮”“聽訟迴避”“鈔法”“夜禁”“祭享”等,魏瀚拿出年輕時的文學才能,編出劇本,自任導演,讓四位學生各任角色,表演課本劇,像官場實習一樣。表演記憶要比背誦記憶更加印象深刻,關鍵是,這些事件的來龍去脈,一些細節,書本上是不會有的,而魏瀚卻多年多次親手操辦過。
科舉第三場的策問,俗稱時務策,比如“用人”“五禮”“水利”“理財”等,由魏瀚結合親身從政經曆,從太祖皇帝立規矩開始一直講到實際操作應用。
活靈活現的故事教學,當然能讓學生記憶深刻。
因為魏瀚的加入,王守仁這一輩的讀書會,三年之間,發揮了其應對科舉考試的作用。
魏瀚很負責,舉辦了兩次考試,公開的評價是學員全部達到了進士水平,私下裏的評價是,個別同學有狀元之才!
如依父親王九的路子,補個實缺入仕途,卻是簡單得很。
王九問自己兒子王守仁想法如何。
王守仁想通了,但距下次科舉還有三年的時間,他還想再等三年,再次會考。於是他不假思索地告訴父親,他還要再考一次!
王九笑笑地答應了他。
王守仁再次迴到杭州府,待三年之後再進行會試。。
公主朱菁自喪父之痛慢慢地走出來,她暫時不願離開京城。王九自然無不可。
一刻都不得閑的兒子陳耀與皇太子朱瞻基成了形影不離的好友,這卻是王九所未想到的。
王九更未想到的卻是洪熙帝朱高熾,在自己兒子王守仁離開京城迴到杭州後,不足三個月便猝死在案牘勞形的桌前……
去年剛送走了永樂帝朱棣,今年又送走朱高熾。
王九是手握權柄的朝中重臣,剛緩過一口氣來,自然不免於又疲於奔命。他一邊忙著朱高熾的喪事,又扶持皇太子朱瞻基上位。
朱高熾是位仁君。他即位時間不長,當政時間卻不短。
而當朱高熾終於登上帝位,他便雷厲風行地開始了一係列改革,力圖糾正永樂時期司法的弊病,赦免了建文帝舊臣和永樂時遭連坐流放邊境的官員家屬,並允許他們返迴原處,又平反冤獄,使得許多冤案得以昭雪。
朱高熾認為,很多被判死刑的人可能是捏造的罪名的受害者。由此,他命令內閣會同司法官員務必複查每一個判定有死刑的案件。他還頒布一份詔令,告誡司法當局,所有刑罰都要根據法律判決,且在宣判前要複查對犯人的指控。此外,又明確禁止對犯人濫用肉刑,並盡量避免株連犯人的親屬。
朱高熾對父親耗費巨大的種種計劃很不以為然,連接頒布了幾道詔令,取消皇帝征用木材和金銀等商品的做法,停止寶船下西洋,停止皇家的采辦珠寶等等。
朱高熾還積極選用賢臣,削汰冗官,將可有可無的官員被解職,派監察禦史到全國各地去調查官員的政績,並為官僚機構的任命尋求合適的人選。
朱高熾處處以仁君的標準來要求自己,修明綱紀,愛民如子,不斷下令減免賦稅,對於受災的地區無償給以賑濟,開放山澤,供農民漁獵。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二十九日。朱高熾猝死於宮內欽安殿,終年四十七歲。廟號仁宗,諡號敬天體道純誠至德弘文欽武章聖達孝昭皇帝。
葬於獻陵。值得一提的是,明十三陵中,獻陵的修建是最儉樸的。
再將鏡頭轉迴杭州城。
杭州城的讀書人多,不乏師友、學友、文友。有老師可以指點迷津,少走彎路;有學友可以互相提醒、啟發、監督、諫諍;有文友,可以橫向比較,不至於孤芳自賞、故步自封。
王守仁迴到了餘姚,邊享受家庭之樂,邊讀書會友,切磋學問。他的好朋友倪宗正,正在準備鄉試考試,需要他介紹考場經驗;年齡不大輩分高的謝迪叔叔,也不恥下問,請他這位晚輩指教;他的同學、裁縫家庭出身的張仲春,想把秀才衣冠換成舉人衣冠,當然想與他打成一片。
在北京是老九,迴到杭州場麵成了老大,會試考場受挫的事成了過眼煙雲,王守仁意氣風發起來。
本朝科舉考試的課本是朱熹的書,但對於宋代先賢們,王守仁最欣賞範仲淹。
範仲淹是文武全才,論武曾為西北邊境的大帥,論文曾至朝廷的宰相,文能安邦,武能定國,為王守仁的榜樣。
每天在開始學習枯燥乏味的《四書章句集注》之前,王守仁都要以在竹林裏吟誦一篇《嶽陽樓記》來提神。“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王守仁認為,這是每個有良心的讀書人的追求,更是一個合格官員的本分。
範仲淹小時候家窮,一天三頓靠喝稀粥度日,沒地方讀書,就以寺院為書房,最後成就學問德業,可以說是寺院畢業的。
王守仁深受啟發,現在自家富貴狀元府,錦衣玉食,飽食終日多困倦;嬌妻纏綿,清晨戀床懶翻書。富貴磨人誌,貧賤出偉男。範仲淹在寺院讀書,看來寺院確實是一個清靜地方,寺院裏飲食簡單,不勾人的饞蟲,寺院裏和尚單身,不惹人想家戀家。
最近的寺院是杭州城內龍泉山南坡的龍泉禪寺。王守仁、倪宗正、謝迪、張仲春,四人結伴前往龍泉禪寺接洽。知客僧請示方丈後,表示寺裏非常歡迎讀書人入住。
讀書人講究讀書要有名堂,還想成立一個讀書會,這讀書會還得有個召集人,倪宗正三位推舉王守仁。
王守仁自認不可,他覺得下巴沒有一把白胡子的話,掛不住會長之職。
但蘇杭人傑地靈,恰好有位舉人的父親魏瀚,這老先生自江西省布政使任上致仕家居,有年齡,有政績,有學問,還有一把白胡子,德高望重。由他任會長,正是眾望所歸。
魏瀚出任會長,他為王守仁、謝迪、倪宗正和張仲春的科舉學習,添了許多的實戰訓練課。
魏瀚的講解,不再是府學教授那樣的照本宣科,不再是“四書五經”上的仁義,不再是書本上那些空洞無物的字眼。
欽定版《應考指南》上的那些謝恩表之類的公文寫作,由魏瀚翻出以前當官時的底稿,格式體例,遣詞造句,一五一十,解析明白。
科舉第二場考試時的名詞解釋,比如“收養孤老”“鄉飲酒禮”“聽訟迴避”“鈔法”“夜禁”“祭享”等,魏瀚拿出年輕時的文學才能,編出劇本,自任導演,讓四位學生各任角色,表演課本劇,像官場實習一樣。表演記憶要比背誦記憶更加印象深刻,關鍵是,這些事件的來龍去脈,一些細節,書本上是不會有的,而魏瀚卻多年多次親手操辦過。
科舉第三場的策問,俗稱時務策,比如“用人”“五禮”“水利”“理財”等,由魏瀚結合親身從政經曆,從太祖皇帝立規矩開始一直講到實際操作應用。
活靈活現的故事教學,當然能讓學生記憶深刻。
因為魏瀚的加入,王守仁這一輩的讀書會,三年之間,發揮了其應對科舉考試的作用。
魏瀚很負責,舉辦了兩次考試,公開的評價是學員全部達到了進士水平,私下裏的評價是,個別同學有狀元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