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的誌向是學聖賢,但又該向誰學?從哪裏學?
蒙學時代,按王守仁的開蒙老師陸恆老的說法,《易經》上講的“大人”,德配天地,光同日月,知道吉兇,不違四季,這樣的人就是聖賢。
大明朝廷讓讀書人學習的《四書章句集注》,書作者朱熹先賢所述:《大學》是學習成就“大人”的學問。
登得高才能看得遠。
學聖賢就要學有名望之人,學大家都承認之人,學皇帝他老人家欽定之人,這人,便是朱熹!
朱熹認為,《大學》是學習成就“大人”的學問;朱熹老師的太老師程頤先生也說過,《大學》是“初學入德之門”。兩位先賢,一位說它是入門學問,一位說它能成就聖賢學問,看樣子,修身入門是它,修身成就還得靠它。前麵有車後麵有轍……
當王守仁想通之後,便決定,亦步亦趨,邯鄲學步,也自《大學》學起!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這些王守仁早已刻入骨子裏。
這是在說修身的最高境界,以及和攀登最高境界的路徑。
王守仁知道,由於經書難懂,先賢們往往作“傳”幫助讀者消化。這《大學》第一段好比是“經”,下麵一定是解釋性的“傳”,攀登“經”義的腳蹬一定在“傳”裏麵。
《大學》第二段,分八步,叫“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於是王守仁決定自“格物致知”開始!
王守仁找到了登山的腳蹬!
格什麽物呢?大千世界,萬事萬物,是隻格一個物呢,還是格萬事萬物?萬事萬物,怎麽格得完呢?人生幾十年,能格多少物?以朱熹老先生為例,他去過韃靼的草原嗎?如果他沒去過,韃靼的草原他就沒格過。
“格物”兩個字,在王守仁眼裏如同一個亂麻團,摸不著頭緒!
王九看著自家兒子王守仁每日神神叨叨,覺得好笑。但他明白,這是年輕人到一定年紀時必定會對世事所困惑,這些需要他自己排解,想通透,所以王九隻是看著,不說話,聽之任之。因為新皇登基,他的事情雖說不多,但也須得在錦衣衛坐著,以防不測。
而迴到家的王九看著自家兒子有時如猴子一般在屋後竹林中上躥下跳,但有時在竹林前傻愣愣地站著發呆,隻覺得好笑!
但王九很清楚,自己身為父親,也隻是個引路人!
王九如今功力漸深,厚積薄發。
王九很清楚,自己是以唐詩為媒,“以詩入道”;但大道殊途,而殊途同歸,因人而異。
自己的兒子王守仁或是“引儒入道”?王九不得而知。
道,隻是意會而不能言傳。
能言傳的“道”,是經驗,不能成其為道!
王九看著自己的兒子,順手將自己的腰牌,兩指一夾,彈向竹林前呆若木頭的王守仁……
王守仁未有轉身,背轉右手,隨手一抓,見一塊黑黢黢的“錦”字腰牌。
“借你暫用,你可以去翰林院找些書看看,或許對你有啟發……”
“多謝父親……”
以王九的腰牌,王守仁搬來翰林院藏經閣最完整的《朱子全書》,檢索《大學》格物的方法。
同時這會試考試,主要以朱子《四書章句集注》為準繩。一摞磚頭、一盒一盒、藍布封麵的《朱子全書》,擺在王守仁麵前,他要搜索格物的方法。
王守仁心裏對此無概念,這樣一來無異於大海撈針。
大海裏撈針,很是費勁。撈了幾天,免不了會泄氣。泄了氣,再鼓氣。三泄兩鼓,一股浮躁之氣開始湧上心頭,於是,王守仁頭昏腦漲,兩眼酸澀。
他揉揉眼睛,望望窗外。
書房窗外,是一簇一簇的南國修竹。
當年,王九為了孝敬喜歡竹子的竹軒翁太祖父王卜鳴,特意找了這座住宅。
性喜暖濕的南國修竹,在寒冷幹燥的北方,冷縮得失去了青春的光澤,綠中泛黃,南國枝杈竹葉的濃密變成了北方的稀拉疏闊,南國的凝脂豐腴成了北方的雀斑枯黃!
王守仁很是感慨,橘生淮南則為橘,竹生北京變枯枝,好在竹子挺拔向上的勁頭兒一如既往。
他散亂的目光和一園營養不良的竹子告了別,繼續到朱先生文字海洋中去撈針。
攤開的一頁頁麵上恰好是有關竹子的六首詩。
看來朱熹先生也喜歡竹子。這也難怪,朱熹先生祖籍徽州府婺源和出生地福建尤溪盛產毛竹。
王守仁也喜歡自己家鄉鬱鬱蔥蔥、翠綠欲滴的竹林。
朱熹的詩:
“我種南窗竹,戢戢已抽萌。
坐獲幽林賞,端居無俗情”。
他坐獲,他端居,他能夠清幽無俗,清幽之心,無俗之情,出塵脫俗,如同南昌鐵柱宮的德一道士那樣仙風道骨,像婁一齋先生那樣鶴發童顏。這兩位出塵脫俗的道士和儒士,確有聖賢的味道。
那便自格竹開始罷。
王守仁似乎找到了“格物”的突破口。
朱熹“坐獲幽林賞”,王守仁也坐著賞;朱熹“端居無俗情”,王守仁也端居無俗情……
王守仁依葫蘆畫瓢。
王守仁曾經疑惑:聖賢能生就嗎?
孔子門下三千弟子七十二門徒,聖人手把手耳提麵命,也沒見出第二個孔子!聖人孔子自學習而來……
王守仁端坐凝思。
一棵棵竹竿修直挺拔,竹竿一節節,人亦如此。
竹竿空心,人應謙虛。
這竹子是從南方移栽過來的,但南方老家竹子是從地下紮根出來的。就如自己祖先,先有父親、祖父……那如果一直往上推,這第一棵竹竿從哪裏生出來的?
自己亦如此,自己的老祖宗,或者說,黃帝的太爺爺的太爺爺從哪裏來的?
王守仁愣神了:人是自何處來?
老家的姚江自縣城南邊的四明山發源,揚子江是從昆侖山發源,但昆侖山又來自何方?
星星、月亮、太陽從哪裏來的?聽人道,地上一個人天上一顆星星,一個人死了,就落一顆星,一個人生了,就生一顆星,落哪裏去了?從哪裏生出來的?如果哪一天,太陽落了,不成了暗無天日了嗎……
一時之時,這王守仁思緒煩亂起來……
fpzw
蒙學時代,按王守仁的開蒙老師陸恆老的說法,《易經》上講的“大人”,德配天地,光同日月,知道吉兇,不違四季,這樣的人就是聖賢。
大明朝廷讓讀書人學習的《四書章句集注》,書作者朱熹先賢所述:《大學》是學習成就“大人”的學問。
登得高才能看得遠。
學聖賢就要學有名望之人,學大家都承認之人,學皇帝他老人家欽定之人,這人,便是朱熹!
朱熹認為,《大學》是學習成就“大人”的學問;朱熹老師的太老師程頤先生也說過,《大學》是“初學入德之門”。兩位先賢,一位說它是入門學問,一位說它能成就聖賢學問,看樣子,修身入門是它,修身成就還得靠它。前麵有車後麵有轍……
當王守仁想通之後,便決定,亦步亦趨,邯鄲學步,也自《大學》學起!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這些王守仁早已刻入骨子裏。
這是在說修身的最高境界,以及和攀登最高境界的路徑。
王守仁知道,由於經書難懂,先賢們往往作“傳”幫助讀者消化。這《大學》第一段好比是“經”,下麵一定是解釋性的“傳”,攀登“經”義的腳蹬一定在“傳”裏麵。
《大學》第二段,分八步,叫“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於是王守仁決定自“格物致知”開始!
王守仁找到了登山的腳蹬!
格什麽物呢?大千世界,萬事萬物,是隻格一個物呢,還是格萬事萬物?萬事萬物,怎麽格得完呢?人生幾十年,能格多少物?以朱熹老先生為例,他去過韃靼的草原嗎?如果他沒去過,韃靼的草原他就沒格過。
“格物”兩個字,在王守仁眼裏如同一個亂麻團,摸不著頭緒!
王九看著自家兒子王守仁每日神神叨叨,覺得好笑。但他明白,這是年輕人到一定年紀時必定會對世事所困惑,這些需要他自己排解,想通透,所以王九隻是看著,不說話,聽之任之。因為新皇登基,他的事情雖說不多,但也須得在錦衣衛坐著,以防不測。
而迴到家的王九看著自家兒子有時如猴子一般在屋後竹林中上躥下跳,但有時在竹林前傻愣愣地站著發呆,隻覺得好笑!
但王九很清楚,自己身為父親,也隻是個引路人!
王九如今功力漸深,厚積薄發。
王九很清楚,自己是以唐詩為媒,“以詩入道”;但大道殊途,而殊途同歸,因人而異。
自己的兒子王守仁或是“引儒入道”?王九不得而知。
道,隻是意會而不能言傳。
能言傳的“道”,是經驗,不能成其為道!
王九看著自己的兒子,順手將自己的腰牌,兩指一夾,彈向竹林前呆若木頭的王守仁……
王守仁未有轉身,背轉右手,隨手一抓,見一塊黑黢黢的“錦”字腰牌。
“借你暫用,你可以去翰林院找些書看看,或許對你有啟發……”
“多謝父親……”
以王九的腰牌,王守仁搬來翰林院藏經閣最完整的《朱子全書》,檢索《大學》格物的方法。
同時這會試考試,主要以朱子《四書章句集注》為準繩。一摞磚頭、一盒一盒、藍布封麵的《朱子全書》,擺在王守仁麵前,他要搜索格物的方法。
王守仁心裏對此無概念,這樣一來無異於大海撈針。
大海裏撈針,很是費勁。撈了幾天,免不了會泄氣。泄了氣,再鼓氣。三泄兩鼓,一股浮躁之氣開始湧上心頭,於是,王守仁頭昏腦漲,兩眼酸澀。
他揉揉眼睛,望望窗外。
書房窗外,是一簇一簇的南國修竹。
當年,王九為了孝敬喜歡竹子的竹軒翁太祖父王卜鳴,特意找了這座住宅。
性喜暖濕的南國修竹,在寒冷幹燥的北方,冷縮得失去了青春的光澤,綠中泛黃,南國枝杈竹葉的濃密變成了北方的稀拉疏闊,南國的凝脂豐腴成了北方的雀斑枯黃!
王守仁很是感慨,橘生淮南則為橘,竹生北京變枯枝,好在竹子挺拔向上的勁頭兒一如既往。
他散亂的目光和一園營養不良的竹子告了別,繼續到朱先生文字海洋中去撈針。
攤開的一頁頁麵上恰好是有關竹子的六首詩。
看來朱熹先生也喜歡竹子。這也難怪,朱熹先生祖籍徽州府婺源和出生地福建尤溪盛產毛竹。
王守仁也喜歡自己家鄉鬱鬱蔥蔥、翠綠欲滴的竹林。
朱熹的詩:
“我種南窗竹,戢戢已抽萌。
坐獲幽林賞,端居無俗情”。
他坐獲,他端居,他能夠清幽無俗,清幽之心,無俗之情,出塵脫俗,如同南昌鐵柱宮的德一道士那樣仙風道骨,像婁一齋先生那樣鶴發童顏。這兩位出塵脫俗的道士和儒士,確有聖賢的味道。
那便自格竹開始罷。
王守仁似乎找到了“格物”的突破口。
朱熹“坐獲幽林賞”,王守仁也坐著賞;朱熹“端居無俗情”,王守仁也端居無俗情……
王守仁依葫蘆畫瓢。
王守仁曾經疑惑:聖賢能生就嗎?
孔子門下三千弟子七十二門徒,聖人手把手耳提麵命,也沒見出第二個孔子!聖人孔子自學習而來……
王守仁端坐凝思。
一棵棵竹竿修直挺拔,竹竿一節節,人亦如此。
竹竿空心,人應謙虛。
這竹子是從南方移栽過來的,但南方老家竹子是從地下紮根出來的。就如自己祖先,先有父親、祖父……那如果一直往上推,這第一棵竹竿從哪裏生出來的?
自己亦如此,自己的老祖宗,或者說,黃帝的太爺爺的太爺爺從哪裏來的?
王守仁愣神了:人是自何處來?
老家的姚江自縣城南邊的四明山發源,揚子江是從昆侖山發源,但昆侖山又來自何方?
星星、月亮、太陽從哪裏來的?聽人道,地上一個人天上一顆星星,一個人死了,就落一顆星,一個人生了,就生一顆星,落哪裏去了?從哪裏生出來的?如果哪一天,太陽落了,不成了暗無天日了嗎……
一時之時,這王守仁思緒煩亂起來……
fpz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