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沈度作於永樂十二年(1414年)的《瑞應麒麟圖》(今藏台北故宮博物院),描繪了1414年鄭和下西洋時榜葛刺國進貢麒麟時的場景。
但那麒麟高大粗笨,運輸頗為不便,路上遇到許多困難,直至十一月才抵達北京。
此時永樂大帝已常駐被稱為“行在”的北京,自永樂七年(1409年),朱棣在闊別北京七年後迴來視察,住進燕王府,為遷都北京和首次討伐韃靼做準備時,他索性來了個“天子守邊”,長住北京,不迴南京了。這種怪事,也隻有朱棣做得出來。所以麻林國使臣的進獻儀式在北京舉行。
永樂帝朱棣至北京,還有一個重要目的:為自己和皇後敲定百年之後的風水寶地。
年僅四十六歲的徐皇後早在永樂五年(1407年)病逝於南京,出了殯,卻沒有下葬。風水大師廖均卿受命為她和朱棣尋找風水寶地,範圍指定在北京。
廖大師不辱使命,找到北京昌平縣黃土山,發現這裏風水實在太好:山勢崇高正大,雄偉寬宏,群峰猶如萬馬簇擁,又如眾星捧目,雲蒸霞蔚,王氣聚集,完符合天上紫微垣的星象,真是天子下葬升天的好去處。廖大
師更是將這座山的王氣,牽強附會地跟昆侖山扯在一起。
好像皇帝死了,隻要埋在這大山裏,真能夠羽化成仙,飛上天與他的父親朱元璋紫微大帝在天宮相會……
永樂帝朱棣親自考察一番,對廖大師獨到的眼光十分滿意,立即封這座山為天壽山,派武安侯鄭亨祭告天地,立即動工,派武義伯王通督建長陵。
長陵玄宮於永樂十一年(1413年)建成,耗銀約八百萬兩。朱棣派漢王朱高煦千裏迢迢地將徐皇後棺木,自南京拉到長陵安葬,讓她長伴自己左右。可見真正能在朱棣心中占有方寸之地的,也隻有這位女中豪傑----徐皇後。
當然遷都北京,還有幾大難題擺在朱棣的麵前。要確保北京的安,必須徹底擊敗蒙古人。因此,遷都之前,他要發動對蒙古人的大規模戰爭,打垮蒙古人的勢力,消除北邊的威脅;其次,經濟中心在南方,必須硫通京杭大運河,將南方的物資源源不斷地供給北京;最後,需要在原來元代首都的基礎上,大興土木,建設一個氣象萬千、大氣磅礴的新首都!
因為明初建都南京,向北京運糧主要依靠海運,水路不好,任務不重,倒也落得清閑。朱棣要遷都北京,人口急劇膨脹,疏通京杭大運河就勢在必行。想當年隋煬帝開挖大運河,留下千古罵名,而朱棣對此毫不畏懼,認準硫通大運河是澤被後世的偉大事業,鐵了心要大幹百年!
治理京杭大運河,選誰最合適?朱棣選擇一員武將----陳瑄。
陳瑄,安徽合肥縣人,武藝高強,箭法超群,身懷雲中射雁的絕技。他曾經代替父職,修理川都江堰,積累一點水利知識。建文年間,他負責駐守南京長江防線,憑借長江天塹阻檔朱棣大軍南下。可是他偏偏胳膊肘往外
拐,當燕兵攻至浦口,立即率水軍迎降,幫助燕兵渡江,把建文帝逼上死路。
因為陳瑄在渡江戰役中立了大功,被封為平江伯,世襲指揮使。這麽一員武將,去搞海軍最合適。但那朱棣偏偏削去他的軍權,打發他去搞水利。
永樂十三年(1415)十一月十九日,正值初冬時節,隆重的瑞獸進獻儀式在北京正式舉行。
在禦林軍的嚴密護衛下,在北京城內百姓的夾道觀看中,麻林國等西洋各國的使節或乘轎或騎馬,來到奉天門,向親臨的中國永樂皇帝進獻了麒麟(長頸鹿)、天馬(斑馬)、神鹿(非洲獨角羚)等珍禽異獸。
文武群臣齊聲稽首祝賀道:“吾皇聖德廣大,被及遠夷,故有此嘉瑞!”
看著這盛大的喜慶場景,永樂帝龍顏大悅,感慨道:“你們要永遠記住今天這個日子,正是番邦使臣向我朝進獻這樣稀罕的神獸,才使你們有機會大飽眼福,瞻仰祥瑞,這一切都是托父皇的洪福厚德所致啊!”
鄭和陪伴各國使臣目睹了這一盛況,心中充滿國家強盛、萬邦來朝的自豪感。
為了表彰鄭和船隊在第四次下西洋中取得的業績和重要突破,朝廷除了對船隊有功人員給予獎賞外,還賜封鄭和侯爵爵位,對鄭和給予了最高獎賞。
第四次下西洋途中,船隊經曆了前三次海上航行從未遭遇過的風暴襲擊,鄭和依靠廣大船員們對天妃的信仰,同心齊力戰勝了驚濤駭浪。遠洋航海的人們麵對大自然的巨大破壞力,往往迷信有一種超自然的神力能夠駕馭船隻並保佑船員的安,這就是中國的航海女神----天妃娘娘。
迴國後,鄭和將途中遭遇風暴天妃顯靈的經過稟告永樂帝,朱棣很受感動,特賞賜天妃“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的封號。
為紀念這次具有裏程碑意義的遠航,感謝天妃的保佑,鄭和奏請皇上修繕南京龍江天妃宮。
龍江天妃宮始建成於永樂五年(1407),初名“天妃廟”,兩年後更名“天妃宮”,此時天妃宮顯得有些破舊。鄭和原本就主管過宮廷營造,加之得到皇帝的大力支持,第二年春天妃宮維修工程就順利完工。
天妃宮修葺一新,畫師們根據鄭和的描繪還在宮廟迴廊的牆壁上彩繪了許多西洋國家的奇風異景。
鄭和還在天妃宮內豎立了《禦製弘仁普濟天妃宮碑》。碑高一丈有餘,寬四尺有餘,碑頂雕飾四龍探海,底臥石龜,碑文由明成祖撰寫於永樂十四年四月六日,碑文總計六百九十九字。
碑文記述永樂帝朱棣為了使中華文明傳播到海外、教化影響各國,派出以鄭和為首的使團出使海外諸國的曆程。文中還描述了鄭和船隊遠洋航行中遭遇颶風襲擊、天妃顯靈而保佑船隊的驚險事跡,祈望天妃繼續護佑鄭和船隊平安。
曆經數百年風雨,明初南京修建的幾座天妃宮早已不見蹤影,所幸《禦製弘仁普濟天妃宮碑》基本完好地保存下來,成為鄭和下西洋曆史的重要見證!
但那麒麟高大粗笨,運輸頗為不便,路上遇到許多困難,直至十一月才抵達北京。
此時永樂大帝已常駐被稱為“行在”的北京,自永樂七年(1409年),朱棣在闊別北京七年後迴來視察,住進燕王府,為遷都北京和首次討伐韃靼做準備時,他索性來了個“天子守邊”,長住北京,不迴南京了。這種怪事,也隻有朱棣做得出來。所以麻林國使臣的進獻儀式在北京舉行。
永樂帝朱棣至北京,還有一個重要目的:為自己和皇後敲定百年之後的風水寶地。
年僅四十六歲的徐皇後早在永樂五年(1407年)病逝於南京,出了殯,卻沒有下葬。風水大師廖均卿受命為她和朱棣尋找風水寶地,範圍指定在北京。
廖大師不辱使命,找到北京昌平縣黃土山,發現這裏風水實在太好:山勢崇高正大,雄偉寬宏,群峰猶如萬馬簇擁,又如眾星捧目,雲蒸霞蔚,王氣聚集,完符合天上紫微垣的星象,真是天子下葬升天的好去處。廖大
師更是將這座山的王氣,牽強附會地跟昆侖山扯在一起。
好像皇帝死了,隻要埋在這大山裏,真能夠羽化成仙,飛上天與他的父親朱元璋紫微大帝在天宮相會……
永樂帝朱棣親自考察一番,對廖大師獨到的眼光十分滿意,立即封這座山為天壽山,派武安侯鄭亨祭告天地,立即動工,派武義伯王通督建長陵。
長陵玄宮於永樂十一年(1413年)建成,耗銀約八百萬兩。朱棣派漢王朱高煦千裏迢迢地將徐皇後棺木,自南京拉到長陵安葬,讓她長伴自己左右。可見真正能在朱棣心中占有方寸之地的,也隻有這位女中豪傑----徐皇後。
當然遷都北京,還有幾大難題擺在朱棣的麵前。要確保北京的安,必須徹底擊敗蒙古人。因此,遷都之前,他要發動對蒙古人的大規模戰爭,打垮蒙古人的勢力,消除北邊的威脅;其次,經濟中心在南方,必須硫通京杭大運河,將南方的物資源源不斷地供給北京;最後,需要在原來元代首都的基礎上,大興土木,建設一個氣象萬千、大氣磅礴的新首都!
因為明初建都南京,向北京運糧主要依靠海運,水路不好,任務不重,倒也落得清閑。朱棣要遷都北京,人口急劇膨脹,疏通京杭大運河就勢在必行。想當年隋煬帝開挖大運河,留下千古罵名,而朱棣對此毫不畏懼,認準硫通大運河是澤被後世的偉大事業,鐵了心要大幹百年!
治理京杭大運河,選誰最合適?朱棣選擇一員武將----陳瑄。
陳瑄,安徽合肥縣人,武藝高強,箭法超群,身懷雲中射雁的絕技。他曾經代替父職,修理川都江堰,積累一點水利知識。建文年間,他負責駐守南京長江防線,憑借長江天塹阻檔朱棣大軍南下。可是他偏偏胳膊肘往外
拐,當燕兵攻至浦口,立即率水軍迎降,幫助燕兵渡江,把建文帝逼上死路。
因為陳瑄在渡江戰役中立了大功,被封為平江伯,世襲指揮使。這麽一員武將,去搞海軍最合適。但那朱棣偏偏削去他的軍權,打發他去搞水利。
永樂十三年(1415)十一月十九日,正值初冬時節,隆重的瑞獸進獻儀式在北京正式舉行。
在禦林軍的嚴密護衛下,在北京城內百姓的夾道觀看中,麻林國等西洋各國的使節或乘轎或騎馬,來到奉天門,向親臨的中國永樂皇帝進獻了麒麟(長頸鹿)、天馬(斑馬)、神鹿(非洲獨角羚)等珍禽異獸。
文武群臣齊聲稽首祝賀道:“吾皇聖德廣大,被及遠夷,故有此嘉瑞!”
看著這盛大的喜慶場景,永樂帝龍顏大悅,感慨道:“你們要永遠記住今天這個日子,正是番邦使臣向我朝進獻這樣稀罕的神獸,才使你們有機會大飽眼福,瞻仰祥瑞,這一切都是托父皇的洪福厚德所致啊!”
鄭和陪伴各國使臣目睹了這一盛況,心中充滿國家強盛、萬邦來朝的自豪感。
為了表彰鄭和船隊在第四次下西洋中取得的業績和重要突破,朝廷除了對船隊有功人員給予獎賞外,還賜封鄭和侯爵爵位,對鄭和給予了最高獎賞。
第四次下西洋途中,船隊經曆了前三次海上航行從未遭遇過的風暴襲擊,鄭和依靠廣大船員們對天妃的信仰,同心齊力戰勝了驚濤駭浪。遠洋航海的人們麵對大自然的巨大破壞力,往往迷信有一種超自然的神力能夠駕馭船隻並保佑船員的安,這就是中國的航海女神----天妃娘娘。
迴國後,鄭和將途中遭遇風暴天妃顯靈的經過稟告永樂帝,朱棣很受感動,特賞賜天妃“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的封號。
為紀念這次具有裏程碑意義的遠航,感謝天妃的保佑,鄭和奏請皇上修繕南京龍江天妃宮。
龍江天妃宮始建成於永樂五年(1407),初名“天妃廟”,兩年後更名“天妃宮”,此時天妃宮顯得有些破舊。鄭和原本就主管過宮廷營造,加之得到皇帝的大力支持,第二年春天妃宮維修工程就順利完工。
天妃宮修葺一新,畫師們根據鄭和的描繪還在宮廟迴廊的牆壁上彩繪了許多西洋國家的奇風異景。
鄭和還在天妃宮內豎立了《禦製弘仁普濟天妃宮碑》。碑高一丈有餘,寬四尺有餘,碑頂雕飾四龍探海,底臥石龜,碑文由明成祖撰寫於永樂十四年四月六日,碑文總計六百九十九字。
碑文記述永樂帝朱棣為了使中華文明傳播到海外、教化影響各國,派出以鄭和為首的使團出使海外諸國的曆程。文中還描述了鄭和船隊遠洋航行中遭遇颶風襲擊、天妃顯靈而保佑船隊的驚險事跡,祈望天妃繼續護佑鄭和船隊平安。
曆經數百年風雨,明初南京修建的幾座天妃宮早已不見蹤影,所幸《禦製弘仁普濟天妃宮碑》基本完好地保存下來,成為鄭和下西洋曆史的重要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