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真和尚道:“越王還有求到貧僧的地方?到底是什麽事,您盡管說,但凡貧僧能做得到的,絕不推辭。”
崔耕道:“其實這事也簡單,你不是要去扶桑嗎?帶本王一起去。”
“啊?越王您也要去扶桑,為什麽啊?您不是正要跟扶桑開戰嗎?”鑒真和尚麵色驟變。
崔耕道:“其實是這麽迴事,本王……”
然後,他簡答的將自己本欲帥大軍征伐扶桑,卻因為風間正樹擄走了崔芬,不得不另做他圖的事情,介紹了一遍。
鑒真和尚聽完了,沉吟道:“越王千歲,您這個要求真是令貧僧為難啊。我東渡扶桑,是為了傳播佛法,在您的要求下,卻成了傳播殺戮之舉。不好辦啊……”
崔耕道:“本王知道此事,有些強人所難。但請你看在咱們以往交情上,務必幫忙。大不了……大不了我打下扶桑之後,將扶桑建為一佛國,任大師傳法。”
鑒真和尚有些意動,一嘬牙花子,道:“貧僧不是想和越王談條件,隻是這事吧……您能不能跟貧僧交個底,您打下扶桑之後,您準備如何處置扶桑人呢?”
“對啊,如何處置扶桑人呢?”崔耕原來一心想著攻打扶桑報仇,對於戰後之事,還真沒細想過。現在經由鑒真和尚這麽一問,他陷入了沉思中。
打下扶桑之後,總不能把扶桑人都殺了吧?甚至於大量殺傷平民百姓也顯得太過暴虐了,但是,大唐子弟,數千人的血債,又不能不報,這可怎麽辦呢?
他想了一下,道:“這樣吧,當初參與殺戮我大唐子民的扶桑人,本王一個也不放過。策劃此事的扶桑貴人,同樣如此。至於扶桑皇室嘛,我準備令立新軍。”
鑒真和尚道:“越王千歲,您可得想清楚了。這扶桑皇室就是一大家子,這個人當皇帝和那個人當皇帝沒什麽本質區別。您令立新軍,也讓扶桑人感覺不到疼啊。另外,您若是從扶桑皇室外選人,擔任扶桑天皇,與扶桑的傳統不符,恐怖他的皇位也難以坐穩。”
“這到的確是個問題。到底該如何解決呢?”
崔耕凝神細思,忽然心中一動,道:“有了,本王想到了一個人,他既為扶桑皇室,又足夠能讓扶桑皇室感到肉疼。”
“誰?”
“大友皇子。”
“對啊,大友皇子!”鑒真和尚恍然大悟,道:“大友皇子,就在長安城。他與現在的扶桑皇室,仇深似海,您把他立為扶桑新君,定能讓原本的扶桑皇室分外難受啊。”
……
……
幾十年前,扶桑的天智天皇去世,本應大友皇子繼承皇位,但是天智天皇的兄弟大海人皇子,出兵討伐大友皇子,奪得了扶桑皇位。
無奈之下,大友皇子帶著眾親信,來到大唐,圖謀複國。
結果,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友皇子越來越覺得自己複國無望,就來到泉州,準備養老。結果遇到了天殺的武良鞠擄走了他的女兒,殘害致死。
大友皇子,一怒之下,準備殺了武良鞠,為女兒報仇。然後再迴扶桑,奮起一搏。結果,武良鞠是殺了。他自己卻在陰差陽錯下,為崔耕所擒,送往了長安城。
如果崔耕幫他複辟,肯定能讓扶桑皇室非常難受。
當然了,盡管崔耕想得挺好,現在還有一個問題擺在他的麵前。現在的大友皇子,起碼得八十多了,他還能活幾天?以他的身體,還能堅持到,崔耕把扶桑攻下,再把他扶上皇位嗎?
要知道,這大友皇子除了被武良鞠害死的那個女兒之外,沒有任何子嗣啊,崔耕想扶立他的子孫都不成。
最後崔耕決定,還是先看看大友皇子的身體狀況,再做決定。
簡短截說,當天下午,崔耕就帶著人,來到了大友皇子的府邸。一見之下,崔耕就大為失望。眼前的大友皇子,背也駝了,眼也花了,說話都有些不利索了。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的神誌還算清醒。
不過,大友皇子見到崔耕卻是非常高興,道:“聽說越王要派大軍征扶桑了,這是好事啊!是得給那幫亂臣賊子,一個大大的教訓。我還有些手下,人雖不多,但都足夠忠勇,願為越王效犬馬之勞。”
“得了吧。”崔耕身後的淩十三,忍不住插話道:“越王千歲麾下,精兵如雲,猛將如雨,還缺你那幾個手下?再者,你都半截都入土了,還操心這事幹啥?即便我們把扶桑打下來,想抬舉你當扶桑天皇,你也未必能堅持到那個時候啊!”
大友皇子連連搖頭道:“不,不,不,話可不能這樣說,越王千歲手下的精兵猛將再多,但他們不是扶桑人啊。有了我的這些手下幫助,越王才能如虎添翼。至於我這歲數嘛……我當不了天皇,可以讓我兒子當啊。”
噗!
崔耕口中的一口茶湯噴了出來,道:“啥?本王沒聽錯吧?兒子?你什麽時候有兒子了?你不是隻有一個女兒,還被武良鞠害死了嗎?”
大友皇子得意洋洋地道:“越王千歲,隻關心國家大事,對小老兒的私事,就不怎麽了解了。沒錯,我之前的確隻有一個女兒。但是,我被您送往長安城以後,則天大聖皇後,送了我幾個女婢,老夫大發神威,最後還真生了一個兒子出來。真是寶刀不老啊!哈哈!”
大友皇子哈哈,崔耕聽了之後,也真想哈哈。
憑什麽啊?大友皇子之前幾十年都生不出兒子來,到了他這麽大歲數了,到了長安之後,稍微一折騰,就有兒子出生。不用問,瞄準的是大友皇子,但開槍的另有其人啊。
不過,不管怎麽說。隻要大友皇子承認,這人就算正兒八經的扶桑皇室了。
當即,崔耕也不揭破,笑盈盈地道:“大友皇子,晚年喜得麟兒,實在是可喜可賀啊!呃……既然如此,您就把令公子叫出來,和本王見上一麵吧。”
“吾正有此意。”
功夫不大,一個三十來歲的中年人,被帶到了崔耕的麵前。
崔耕道:“其實這事也簡單,你不是要去扶桑嗎?帶本王一起去。”
“啊?越王您也要去扶桑,為什麽啊?您不是正要跟扶桑開戰嗎?”鑒真和尚麵色驟變。
崔耕道:“其實是這麽迴事,本王……”
然後,他簡答的將自己本欲帥大軍征伐扶桑,卻因為風間正樹擄走了崔芬,不得不另做他圖的事情,介紹了一遍。
鑒真和尚聽完了,沉吟道:“越王千歲,您這個要求真是令貧僧為難啊。我東渡扶桑,是為了傳播佛法,在您的要求下,卻成了傳播殺戮之舉。不好辦啊……”
崔耕道:“本王知道此事,有些強人所難。但請你看在咱們以往交情上,務必幫忙。大不了……大不了我打下扶桑之後,將扶桑建為一佛國,任大師傳法。”
鑒真和尚有些意動,一嘬牙花子,道:“貧僧不是想和越王談條件,隻是這事吧……您能不能跟貧僧交個底,您打下扶桑之後,您準備如何處置扶桑人呢?”
“對啊,如何處置扶桑人呢?”崔耕原來一心想著攻打扶桑報仇,對於戰後之事,還真沒細想過。現在經由鑒真和尚這麽一問,他陷入了沉思中。
打下扶桑之後,總不能把扶桑人都殺了吧?甚至於大量殺傷平民百姓也顯得太過暴虐了,但是,大唐子弟,數千人的血債,又不能不報,這可怎麽辦呢?
他想了一下,道:“這樣吧,當初參與殺戮我大唐子民的扶桑人,本王一個也不放過。策劃此事的扶桑貴人,同樣如此。至於扶桑皇室嘛,我準備令立新軍。”
鑒真和尚道:“越王千歲,您可得想清楚了。這扶桑皇室就是一大家子,這個人當皇帝和那個人當皇帝沒什麽本質區別。您令立新軍,也讓扶桑人感覺不到疼啊。另外,您若是從扶桑皇室外選人,擔任扶桑天皇,與扶桑的傳統不符,恐怖他的皇位也難以坐穩。”
“這到的確是個問題。到底該如何解決呢?”
崔耕凝神細思,忽然心中一動,道:“有了,本王想到了一個人,他既為扶桑皇室,又足夠能讓扶桑皇室感到肉疼。”
“誰?”
“大友皇子。”
“對啊,大友皇子!”鑒真和尚恍然大悟,道:“大友皇子,就在長安城。他與現在的扶桑皇室,仇深似海,您把他立為扶桑新君,定能讓原本的扶桑皇室分外難受啊。”
……
……
幾十年前,扶桑的天智天皇去世,本應大友皇子繼承皇位,但是天智天皇的兄弟大海人皇子,出兵討伐大友皇子,奪得了扶桑皇位。
無奈之下,大友皇子帶著眾親信,來到大唐,圖謀複國。
結果,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友皇子越來越覺得自己複國無望,就來到泉州,準備養老。結果遇到了天殺的武良鞠擄走了他的女兒,殘害致死。
大友皇子,一怒之下,準備殺了武良鞠,為女兒報仇。然後再迴扶桑,奮起一搏。結果,武良鞠是殺了。他自己卻在陰差陽錯下,為崔耕所擒,送往了長安城。
如果崔耕幫他複辟,肯定能讓扶桑皇室非常難受。
當然了,盡管崔耕想得挺好,現在還有一個問題擺在他的麵前。現在的大友皇子,起碼得八十多了,他還能活幾天?以他的身體,還能堅持到,崔耕把扶桑攻下,再把他扶上皇位嗎?
要知道,這大友皇子除了被武良鞠害死的那個女兒之外,沒有任何子嗣啊,崔耕想扶立他的子孫都不成。
最後崔耕決定,還是先看看大友皇子的身體狀況,再做決定。
簡短截說,當天下午,崔耕就帶著人,來到了大友皇子的府邸。一見之下,崔耕就大為失望。眼前的大友皇子,背也駝了,眼也花了,說話都有些不利索了。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的神誌還算清醒。
不過,大友皇子見到崔耕卻是非常高興,道:“聽說越王要派大軍征扶桑了,這是好事啊!是得給那幫亂臣賊子,一個大大的教訓。我還有些手下,人雖不多,但都足夠忠勇,願為越王效犬馬之勞。”
“得了吧。”崔耕身後的淩十三,忍不住插話道:“越王千歲麾下,精兵如雲,猛將如雨,還缺你那幾個手下?再者,你都半截都入土了,還操心這事幹啥?即便我們把扶桑打下來,想抬舉你當扶桑天皇,你也未必能堅持到那個時候啊!”
大友皇子連連搖頭道:“不,不,不,話可不能這樣說,越王千歲手下的精兵猛將再多,但他們不是扶桑人啊。有了我的這些手下幫助,越王才能如虎添翼。至於我這歲數嘛……我當不了天皇,可以讓我兒子當啊。”
噗!
崔耕口中的一口茶湯噴了出來,道:“啥?本王沒聽錯吧?兒子?你什麽時候有兒子了?你不是隻有一個女兒,還被武良鞠害死了嗎?”
大友皇子得意洋洋地道:“越王千歲,隻關心國家大事,對小老兒的私事,就不怎麽了解了。沒錯,我之前的確隻有一個女兒。但是,我被您送往長安城以後,則天大聖皇後,送了我幾個女婢,老夫大發神威,最後還真生了一個兒子出來。真是寶刀不老啊!哈哈!”
大友皇子哈哈,崔耕聽了之後,也真想哈哈。
憑什麽啊?大友皇子之前幾十年都生不出兒子來,到了他這麽大歲數了,到了長安之後,稍微一折騰,就有兒子出生。不用問,瞄準的是大友皇子,但開槍的另有其人啊。
不過,不管怎麽說。隻要大友皇子承認,這人就算正兒八經的扶桑皇室了。
當即,崔耕也不揭破,笑盈盈地道:“大友皇子,晚年喜得麟兒,實在是可喜可賀啊!呃……既然如此,您就把令公子叫出來,和本王見上一麵吧。”
“吾正有此意。”
功夫不大,一個三十來歲的中年人,被帶到了崔耕的麵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