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到瀧州境內,陳行範就派了自己的族弟陳甲和來接。說到底,陳行範雖然絕後了,但瀧州陳氏乃世家大族,族人還多著呢。
行了半日之後,陳甲和往前一指,道:“二位,前麵不遠就是名聞天下的龍龕道場了。反正會盟之事不是什麽急務,不如遊覽一番這天下名勝如何?”
馮仁智推脫道:“好叫陳賢弟得知,某並不信佛,對這龍龕道場並不感興趣。”
“誒,馮兄這麽說就不合適了。咱們起事之事,正需要各路神佛保佑。您就算不信,也不能對佛陀失了禮數不是?過龍龕道場到場而不拜,可是大大的失禮啊!”
“呃……”馮仁智盡管心急如焚,卻還真不好反駁陳甲和的話,看向何遊魯,道:“何老弟,你說呢?”
何遊魯稍微一考慮,道:“行,客隨主便,那咱們就拜拜這龍龕道場的佛陀。”
崔耕混在隊伍中,也明白何遊魯的決定沒錯。
自己一行既然要偷襲陳行範,那就得把一切做的順理成章,波瀾不驚。人家陳甲和既然有這個安排,沒有合適的理由,那就隻得按照人家的安排行事。
然後,大家在陳甲和的安排下,到龍龕道場一行。
龍龕道場名氣雖大,但麵積並不大,也就是一座兩進的院子。最值得遊覽的地方並不在此地,而是龍龕道場正對著的龍龕岩。
龍龕岩位於一座孤峰下,據傳有老龍蛻骨於岩洞中,故名龍龕。岩洞南北走向,卷曲百米,如同巨龍穿山而過,留下的龍身痕跡,絕無人工斧鑿的痕跡,真是巧奪天工,人們稱之為“龍龕脫骨”,這實為嶺南一絕。
龍龕道場建於唐高祖李淵武德四年,由時任瀧州永寧縣令的陳普光與僧人惠積主持建造,距離現在已過百年,香火非常的興旺。
遊覽完龍龕岩後,命僚人部隊在道場外駐紮,馮仁智和何遊魯帶著十幾個親信,和陳甲和一起,住進了龍龕道場。當然了,崔耕也在那堆親信之中。
龍龕道場內雖然沒什麽好看的,卻有一種小吃非常出名,令人大覺不虛此行。
此物名曰惠積糍,相傳某年嶺南道發生了一場大旱災,糧食非常緊缺。因瀧州在當地較為為富裕的地區,春州、新州等周邊地區難民大量湧入瀧州。
時任父母官的陳普光與龍龕道場主持惠積商議決定把龍龕道場設為臨時避難場所,糧食集中供應難民日常需求。
當時在到場廚房內忙碌的,正是日後的禪宗六祖惠能。他不小心把盛滿米漿的大桶弄倒了,雖然及時扶起,木桶內剩下的米漿不到一半。
惠能如實向惠積主持匯報,惠積也沒有責怪他。自己來到廚房,往桶裏加滿了清水,重新攪拌一次,米漿變得很清稀,然後惠積輕輕地往容器內倒入一勺米漿,拿起來左右擺,讓其平鋪在容器周圍,跟著就放入鍋內蒸。
由於這次米漿很清稀,且比較薄,很快就熟透了。惠積師傅把蒸熟透的油味糍直接拿出來,並沒有加第二層,但卻發現這次的油味糍白如雪花、薄如蟬翼、晶瑩剔透。嚐了一下,吃起來鮮香滿口、細膩爽滑、還有一點點韌勁,味道一點也不比原來的油味糍差,簡直就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於是乎,一種新的小吃誕生了,其名惠積糍。
雖然名字是“惠積糍”,但真正發揚廣大,還是靠惠能。惠能創立南禪宗,在全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這惠積糍自然也依托他的名號,響徹了神州大地。
也許是名人效應,馮仁智和何遊魯吃了都讚不絕口,聲稱不虛此行。
崔耕明白,這所謂的惠積糍也就是後世著名的“羅定腸粉”,也好好品嚐了一番。
當天晚上,大家就在這龍龕道場內休息。準備第二天早上,繼續上路。
可陳甲和卻宣稱,為了避免對佛陀不敬之嫌。大家最好還是在道場內停留三日,虔誠禮佛。
停留三日就停留三日吧,崔耕等人為了避免打草驚蛇,也隻得允了。
可是,就在第三日晚上,那陳甲和又來了。,
他麵色有些尷尬,道:“我覺得吧,若是讓佛陀滿意,三日實在短了點兒。要不……大家再待個十天半個月的?”
“什麽亂七八糟的?”
何遊魯勃然大怒,一伸手,就把陳甲和的脖領子給薅住了,道:“你說到龍龕道場來,要不然佛祖挑理,我們依了。你說在此停留三日,要不然不足以表現對佛祖的敬意,我們也依了。現在又說什麽十天半個月的,還是拿佛祖當借口!那佛祖是你家養的,你說什麽就是什麽啊?”
馮仁智也麵色一肅,道:“陳將軍,咱們打開天窗說亮話。你是不是有什麽事兒瞞著我們?若是陳刺史認為我等不配和他會盟,大可直言相告,不必耍這種小手段。”
“不是……我家刺史絕無此意啊!”陳甲和賠笑道:“我家家主是真想與二位會盟,隻是……確實不大方便。”
“怎麽不方便了?”
“這個……這個……不好說啊!”
何遊魯斥道:“不好說?我們還不好聽呢!真有你們陳家的啊……我們明天就走!”
“別……別介啊!”陳甲和額頭上冷汗直冒,無奈道:“我說,我說還不成嗎?”
“快說,快說。”
陳甲和道:“就是翠竹山上淘金的僚人反了,我家刺史正帶著人平亂呢,根本就顧不著見二位。當初我不想說……主……主要是不願意二位小看了我們陳家。”
馮仁智心中一動,道:“僚人反了?為什麽要反?”
不待陳甲和發言,何遊魯已經說話了,道:“這事兒沒啥奇怪的,不管是瀧州還是帶嶺,僚人的人口大量增加,種地早就養不活那麽多人了,必須得淘金。淘金這活兒兒苦啊。肯定是陳家壓榨得太狠了,人家受不了了。”
馮仁智當然知道,何遊魯和陳行範治下盛產生金。隻是沒想到,淘金一事會被陳家弄到官逼民反的程度。
他問道:“那何酋長你,肯定是愛民如子,不會發生造反之事了。”
“呃……那也不一定。”
何遊魯歎了口氣,道:“不挖金子,吃啥?喝啥?我和陳刺史治下,不光是壯男,就是壯婦,甚至少年,都得去挖金子去。這次陳家的僚人部眾造反,無非是他運氣不好罷了。”
說著話,他斜眼一瞥陳甲和,道:“陳家世代禮佛,看來這佛陀也並不怎麽保佑陳家啊。”
陳甲和的臉漲的通紅,道:“話不能這麽說,我們陳家……陳家……”
馮仁智趕緊打圓場,道:“不過是一些僚人作亂,牽扯不到什麽佛祖保佑的身上。何酋長你委實多慮了。”
然而,他心裏想的卻是:沒想到,在陳行範和何遊魯的治下,僚人過得苦不堪言,都要造反了。不是他們不想愛民如子,而是僚人人口滋生到一定程度,要麽改土歸流吸收漢人的經驗和技術,要麽造反擴大僚人的地盤,別無他路。
但就算造反成功了,依現在的形勢發展下去,僚人還是毫無出路。
看來,改土歸流,的確是大勢所趨啊。幸虧我投靠了越王,要不然就算起事,也是逆天而行,必然沒什麽好下場。
待送走了陳甲和,馮仁智看向崔耕道:“越王千歲,陳行範不在瀧州,您看……咱們現在該怎麽辦呢?”
行了半日之後,陳甲和往前一指,道:“二位,前麵不遠就是名聞天下的龍龕道場了。反正會盟之事不是什麽急務,不如遊覽一番這天下名勝如何?”
馮仁智推脫道:“好叫陳賢弟得知,某並不信佛,對這龍龕道場並不感興趣。”
“誒,馮兄這麽說就不合適了。咱們起事之事,正需要各路神佛保佑。您就算不信,也不能對佛陀失了禮數不是?過龍龕道場到場而不拜,可是大大的失禮啊!”
“呃……”馮仁智盡管心急如焚,卻還真不好反駁陳甲和的話,看向何遊魯,道:“何老弟,你說呢?”
何遊魯稍微一考慮,道:“行,客隨主便,那咱們就拜拜這龍龕道場的佛陀。”
崔耕混在隊伍中,也明白何遊魯的決定沒錯。
自己一行既然要偷襲陳行範,那就得把一切做的順理成章,波瀾不驚。人家陳甲和既然有這個安排,沒有合適的理由,那就隻得按照人家的安排行事。
然後,大家在陳甲和的安排下,到龍龕道場一行。
龍龕道場名氣雖大,但麵積並不大,也就是一座兩進的院子。最值得遊覽的地方並不在此地,而是龍龕道場正對著的龍龕岩。
龍龕岩位於一座孤峰下,據傳有老龍蛻骨於岩洞中,故名龍龕。岩洞南北走向,卷曲百米,如同巨龍穿山而過,留下的龍身痕跡,絕無人工斧鑿的痕跡,真是巧奪天工,人們稱之為“龍龕脫骨”,這實為嶺南一絕。
龍龕道場建於唐高祖李淵武德四年,由時任瀧州永寧縣令的陳普光與僧人惠積主持建造,距離現在已過百年,香火非常的興旺。
遊覽完龍龕岩後,命僚人部隊在道場外駐紮,馮仁智和何遊魯帶著十幾個親信,和陳甲和一起,住進了龍龕道場。當然了,崔耕也在那堆親信之中。
龍龕道場內雖然沒什麽好看的,卻有一種小吃非常出名,令人大覺不虛此行。
此物名曰惠積糍,相傳某年嶺南道發生了一場大旱災,糧食非常緊缺。因瀧州在當地較為為富裕的地區,春州、新州等周邊地區難民大量湧入瀧州。
時任父母官的陳普光與龍龕道場主持惠積商議決定把龍龕道場設為臨時避難場所,糧食集中供應難民日常需求。
當時在到場廚房內忙碌的,正是日後的禪宗六祖惠能。他不小心把盛滿米漿的大桶弄倒了,雖然及時扶起,木桶內剩下的米漿不到一半。
惠能如實向惠積主持匯報,惠積也沒有責怪他。自己來到廚房,往桶裏加滿了清水,重新攪拌一次,米漿變得很清稀,然後惠積輕輕地往容器內倒入一勺米漿,拿起來左右擺,讓其平鋪在容器周圍,跟著就放入鍋內蒸。
由於這次米漿很清稀,且比較薄,很快就熟透了。惠積師傅把蒸熟透的油味糍直接拿出來,並沒有加第二層,但卻發現這次的油味糍白如雪花、薄如蟬翼、晶瑩剔透。嚐了一下,吃起來鮮香滿口、細膩爽滑、還有一點點韌勁,味道一點也不比原來的油味糍差,簡直就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於是乎,一種新的小吃誕生了,其名惠積糍。
雖然名字是“惠積糍”,但真正發揚廣大,還是靠惠能。惠能創立南禪宗,在全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這惠積糍自然也依托他的名號,響徹了神州大地。
也許是名人效應,馮仁智和何遊魯吃了都讚不絕口,聲稱不虛此行。
崔耕明白,這所謂的惠積糍也就是後世著名的“羅定腸粉”,也好好品嚐了一番。
當天晚上,大家就在這龍龕道場內休息。準備第二天早上,繼續上路。
可陳甲和卻宣稱,為了避免對佛陀不敬之嫌。大家最好還是在道場內停留三日,虔誠禮佛。
停留三日就停留三日吧,崔耕等人為了避免打草驚蛇,也隻得允了。
可是,就在第三日晚上,那陳甲和又來了。,
他麵色有些尷尬,道:“我覺得吧,若是讓佛陀滿意,三日實在短了點兒。要不……大家再待個十天半個月的?”
“什麽亂七八糟的?”
何遊魯勃然大怒,一伸手,就把陳甲和的脖領子給薅住了,道:“你說到龍龕道場來,要不然佛祖挑理,我們依了。你說在此停留三日,要不然不足以表現對佛祖的敬意,我們也依了。現在又說什麽十天半個月的,還是拿佛祖當借口!那佛祖是你家養的,你說什麽就是什麽啊?”
馮仁智也麵色一肅,道:“陳將軍,咱們打開天窗說亮話。你是不是有什麽事兒瞞著我們?若是陳刺史認為我等不配和他會盟,大可直言相告,不必耍這種小手段。”
“不是……我家刺史絕無此意啊!”陳甲和賠笑道:“我家家主是真想與二位會盟,隻是……確實不大方便。”
“怎麽不方便了?”
“這個……這個……不好說啊!”
何遊魯斥道:“不好說?我們還不好聽呢!真有你們陳家的啊……我們明天就走!”
“別……別介啊!”陳甲和額頭上冷汗直冒,無奈道:“我說,我說還不成嗎?”
“快說,快說。”
陳甲和道:“就是翠竹山上淘金的僚人反了,我家刺史正帶著人平亂呢,根本就顧不著見二位。當初我不想說……主……主要是不願意二位小看了我們陳家。”
馮仁智心中一動,道:“僚人反了?為什麽要反?”
不待陳甲和發言,何遊魯已經說話了,道:“這事兒沒啥奇怪的,不管是瀧州還是帶嶺,僚人的人口大量增加,種地早就養不活那麽多人了,必須得淘金。淘金這活兒兒苦啊。肯定是陳家壓榨得太狠了,人家受不了了。”
馮仁智當然知道,何遊魯和陳行範治下盛產生金。隻是沒想到,淘金一事會被陳家弄到官逼民反的程度。
他問道:“那何酋長你,肯定是愛民如子,不會發生造反之事了。”
“呃……那也不一定。”
何遊魯歎了口氣,道:“不挖金子,吃啥?喝啥?我和陳刺史治下,不光是壯男,就是壯婦,甚至少年,都得去挖金子去。這次陳家的僚人部眾造反,無非是他運氣不好罷了。”
說著話,他斜眼一瞥陳甲和,道:“陳家世代禮佛,看來這佛陀也並不怎麽保佑陳家啊。”
陳甲和的臉漲的通紅,道:“話不能這麽說,我們陳家……陳家……”
馮仁智趕緊打圓場,道:“不過是一些僚人作亂,牽扯不到什麽佛祖保佑的身上。何酋長你委實多慮了。”
然而,他心裏想的卻是:沒想到,在陳行範和何遊魯的治下,僚人過得苦不堪言,都要造反了。不是他們不想愛民如子,而是僚人人口滋生到一定程度,要麽改土歸流吸收漢人的經驗和技術,要麽造反擴大僚人的地盤,別無他路。
但就算造反成功了,依現在的形勢發展下去,僚人還是毫無出路。
看來,改土歸流,的確是大勢所趨啊。幸虧我投靠了越王,要不然就算起事,也是逆天而行,必然沒什麽好下場。
待送走了陳甲和,馮仁智看向崔耕道:“越王千歲,陳行範不在瀧州,您看……咱們現在該怎麽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