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柬之誠懇道:“《詩經》三百篇,用一句話可以概括,那就是“思無邪”。如果真有能讓人長生不老的神仙,那麽秦始皇和漢武帝早就長生不老了;如果佛祖真為人謀利造福,那梁武帝也早就成為千古一帝了。堯舜之所以能夠成為曆代帝王的典範,不過是因為他們努力修治世事罷了。陛下對鄭普思和葉靜這等人尊寵有加,甚至讓他們擔任文教領袖之職,讓天下讀書人怎麽看?微臣以為殊為不智。”
這幾句話絕對是正理。
說實話,李顯的資質在中人以上,也不是不明白鄭普思、葉靜能這等人不靠譜,但是奈何韋後信啊,他也無可奈何。
李顯深吸了一口氣,道:“張愛卿所言甚是,朕這就把鄭普思、葉靜能免去當前職司,發往東京供奉,你以為如何?”
東京就是洛陽,比長安更為繁華。鄭普思、葉靜能雖然權力小了,但更容易享受,想必無論他們還是韋後都能接受。
但是,張柬之不接受啊!
他跪倒在地,接連磕了幾個響頭,道:“微臣這次進諫,並非僅僅是為了鄭普思和葉靜能,主要還是希望陛下改弦更張,將不稱職之人,盡皆斥退。”
“比如呢?”
“比如梁王武三思!”張柬之道:“則天大聖皇帝改唐為周時,將李唐宗室誅殺殆盡;現在多虧上蒼庇佑,陛下又重登帝位,但武氏之人卻沒有受到任何懲處和追究,朝野有識之士無不扼腕歎息。還請陛下削其官爵,減其俸祿,以慰天下人心。”
“姓張的,你少特麽的來這這套!”武三思怒道:“神龍政變時,我也有份兒參加,現在更從單字王降為了雙字王,你還想怎麽樣?”
黃門侍郎宋義插話道:“怎麽樣?現在江山已經姓李,武三思你就應當以侯爵的身份迴到自己家裏去,怎麽還可以擔任相職,幹預朝政呢?你難道不知道呂產、呂祿這二人的結局嗎?”
袁恕己跪倒道:“陛下登基以來,頗有所任非人者,還請改弦更張,斥退諸武及其他幸進之徒!待才德俱全者身居其位,自有人為則天大聖皇後書寫碑文!”
“還請陛下斥退諸武及其他幸進之徒,待才德俱全者身居其位,自有人為則天大聖皇帝書寫碑文!”
……
清流一派紛紛跪倒。
他們這些話還是有道理的,韋後和各公主最近鬧得太不像話。
她們可以用四個字來形榮既蠢又貪。這些貴婦斂財的唯一方式,就是賣官鬻爵。
不論是屠夫酒肆之徒,還是奴婢之流,隻要向這些人送上三百貫錢,就能直接得到由皇帝親筆敕書任命的官位。當然了,多是沒有定額的禦史、拾遺之流。
因為這些人是非經正式程序任命的,所以其任命狀是斜封的,要從側門交付中書省辦理,而且它上麵所書“敕”字是用墨筆,與中書省黃紙朱筆正封的敕命不一樣,所以被稱為“斜封官”。
不到一年,斜封官已經接近萬人。
這麽多人,辦公的地方都擠不下,再加上當時破天荒的有十一位宰相,人們稱禦史、拾遺、宰相,為“三無坐處”。
就這樣,兩百萬貫錢左右的賄賂,就把朝廷搞的烏煙整齊,有識之士無不憤恨。
清流派將這些事和清退諸武合在一起提出,先在道德上占了優勢。
另外,清流派趁著今日提出,也是想和李顯做個交易你聽我們的話,我們就找人給武則天寫碑文。要不然,你找鄭普思、葉靜能寫啊,你找武三思寫啊!
李顯當然不能這麽幹。
碑文是對一個人的蓋棺論定的評價,非常重要。可武則天這輩子該怎麽評價呢?子不言父過,言母過也不行啊,壞話是不能寫了。那光歌功頌德呢?那就毫無公信力了,還是不妥。所以,這是一項很有難度的技術活兒,一般人根本就幹不了。
最關鍵的是,寫碑文這種事,你得找名氣大、聲望好的人來寫才行。要不然,為人子者就不是不孝。李顯身為皇帝,還真丟不起這個人。
但是,除了清流派,哪找名氣大、聲望好的人?從理論上來講,李顯必須向清流派妥協。
不過,話又說迴來了,今日群臣之舉跟逼宮也差不了多少,李顯還真咽不下這口氣。
怎麽辦?
李顯往四下裏望去,突然眼前一亮,既不屬於清流派,又名氣大、聲望好的人,還真有一個,那就是崔耕崔二郎!
他高興地道:“扶陽王,則天大聖皇後的碑文,不如就以你來寫?”
張柬之當然也早就考慮到了這點兒,道:“扶陽王乃是則天大聖皇後的孫女婿,由他來寫,有失公允,於理不合!”
韋後卻對崔耕懷著強大的信心,道:“二郎,你說呢。”
說心裏話,崔耕是真不想管這破事兒。但是,很顯然,雙方的角力點兒又落在自己的身上了。
表麵上看,他是可以表示,自己無能為力,借機和清流表麵關係。
但是,那樣的話,清流的目的,就一定能達到?非也!
崔耕可不信,這麽多人真能鐵板一塊,團結一致。隻要李顯和韋後徐徐圖之,未嚐就沒有變節者,比如說現在名望甚好的禦史大夫蕭至忠,日後就晚節不保,投靠了韋後嘛。今日平白無故惡了李顯,這真是何苦來哉?再者,曆史上,人家李顯是完美解決了這個問題啊!
還有最重要的,保護武家血脈的事不能提,崔耕就必須為武則天彌留之際,非得取得自己承諾的事找個借口。而武則天的碑文,就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
崔耕心思電轉,道:“啟稟陛下,其實這碑文麽……不用微臣寫,則天大聖皇後,已經安排好了。”
“那怎麽可能?啊,不,朕的意思是,我怎麽不知道?”
“陛下還記不記得,則天大聖皇後禪讓的當日,曾經要微臣單獨進入長生殿?您又記不記得,則天大聖皇後將要大行之時,非要微臣出現?”
“朕當然記得。”
崔耕微微一笑,道:“那就妥了。實不相瞞,在長生殿,則天大聖皇後曾經順嘴提了一句她大行之後的碑文問題。至於在大安宮麽,微臣猜想,則天大聖皇後當時已經不能說話了,卻還沒來得及交代清楚碑文,才把微臣找來,加以托付。”
非常合情合理!
李顯道:“那則天大聖皇後,到底對自己的碑文是怎麽安排的呢?”
這幾句話絕對是正理。
說實話,李顯的資質在中人以上,也不是不明白鄭普思、葉靜能這等人不靠譜,但是奈何韋後信啊,他也無可奈何。
李顯深吸了一口氣,道:“張愛卿所言甚是,朕這就把鄭普思、葉靜能免去當前職司,發往東京供奉,你以為如何?”
東京就是洛陽,比長安更為繁華。鄭普思、葉靜能雖然權力小了,但更容易享受,想必無論他們還是韋後都能接受。
但是,張柬之不接受啊!
他跪倒在地,接連磕了幾個響頭,道:“微臣這次進諫,並非僅僅是為了鄭普思和葉靜能,主要還是希望陛下改弦更張,將不稱職之人,盡皆斥退。”
“比如呢?”
“比如梁王武三思!”張柬之道:“則天大聖皇帝改唐為周時,將李唐宗室誅殺殆盡;現在多虧上蒼庇佑,陛下又重登帝位,但武氏之人卻沒有受到任何懲處和追究,朝野有識之士無不扼腕歎息。還請陛下削其官爵,減其俸祿,以慰天下人心。”
“姓張的,你少特麽的來這這套!”武三思怒道:“神龍政變時,我也有份兒參加,現在更從單字王降為了雙字王,你還想怎麽樣?”
黃門侍郎宋義插話道:“怎麽樣?現在江山已經姓李,武三思你就應當以侯爵的身份迴到自己家裏去,怎麽還可以擔任相職,幹預朝政呢?你難道不知道呂產、呂祿這二人的結局嗎?”
袁恕己跪倒道:“陛下登基以來,頗有所任非人者,還請改弦更張,斥退諸武及其他幸進之徒!待才德俱全者身居其位,自有人為則天大聖皇後書寫碑文!”
“還請陛下斥退諸武及其他幸進之徒,待才德俱全者身居其位,自有人為則天大聖皇帝書寫碑文!”
……
清流一派紛紛跪倒。
他們這些話還是有道理的,韋後和各公主最近鬧得太不像話。
她們可以用四個字來形榮既蠢又貪。這些貴婦斂財的唯一方式,就是賣官鬻爵。
不論是屠夫酒肆之徒,還是奴婢之流,隻要向這些人送上三百貫錢,就能直接得到由皇帝親筆敕書任命的官位。當然了,多是沒有定額的禦史、拾遺之流。
因為這些人是非經正式程序任命的,所以其任命狀是斜封的,要從側門交付中書省辦理,而且它上麵所書“敕”字是用墨筆,與中書省黃紙朱筆正封的敕命不一樣,所以被稱為“斜封官”。
不到一年,斜封官已經接近萬人。
這麽多人,辦公的地方都擠不下,再加上當時破天荒的有十一位宰相,人們稱禦史、拾遺、宰相,為“三無坐處”。
就這樣,兩百萬貫錢左右的賄賂,就把朝廷搞的烏煙整齊,有識之士無不憤恨。
清流派將這些事和清退諸武合在一起提出,先在道德上占了優勢。
另外,清流派趁著今日提出,也是想和李顯做個交易你聽我們的話,我們就找人給武則天寫碑文。要不然,你找鄭普思、葉靜能寫啊,你找武三思寫啊!
李顯當然不能這麽幹。
碑文是對一個人的蓋棺論定的評價,非常重要。可武則天這輩子該怎麽評價呢?子不言父過,言母過也不行啊,壞話是不能寫了。那光歌功頌德呢?那就毫無公信力了,還是不妥。所以,這是一項很有難度的技術活兒,一般人根本就幹不了。
最關鍵的是,寫碑文這種事,你得找名氣大、聲望好的人來寫才行。要不然,為人子者就不是不孝。李顯身為皇帝,還真丟不起這個人。
但是,除了清流派,哪找名氣大、聲望好的人?從理論上來講,李顯必須向清流派妥協。
不過,話又說迴來了,今日群臣之舉跟逼宮也差不了多少,李顯還真咽不下這口氣。
怎麽辦?
李顯往四下裏望去,突然眼前一亮,既不屬於清流派,又名氣大、聲望好的人,還真有一個,那就是崔耕崔二郎!
他高興地道:“扶陽王,則天大聖皇後的碑文,不如就以你來寫?”
張柬之當然也早就考慮到了這點兒,道:“扶陽王乃是則天大聖皇後的孫女婿,由他來寫,有失公允,於理不合!”
韋後卻對崔耕懷著強大的信心,道:“二郎,你說呢。”
說心裏話,崔耕是真不想管這破事兒。但是,很顯然,雙方的角力點兒又落在自己的身上了。
表麵上看,他是可以表示,自己無能為力,借機和清流表麵關係。
但是,那樣的話,清流的目的,就一定能達到?非也!
崔耕可不信,這麽多人真能鐵板一塊,團結一致。隻要李顯和韋後徐徐圖之,未嚐就沒有變節者,比如說現在名望甚好的禦史大夫蕭至忠,日後就晚節不保,投靠了韋後嘛。今日平白無故惡了李顯,這真是何苦來哉?再者,曆史上,人家李顯是完美解決了這個問題啊!
還有最重要的,保護武家血脈的事不能提,崔耕就必須為武則天彌留之際,非得取得自己承諾的事找個借口。而武則天的碑文,就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
崔耕心思電轉,道:“啟稟陛下,其實這碑文麽……不用微臣寫,則天大聖皇後,已經安排好了。”
“那怎麽可能?啊,不,朕的意思是,我怎麽不知道?”
“陛下還記不記得,則天大聖皇後禪讓的當日,曾經要微臣單獨進入長生殿?您又記不記得,則天大聖皇後將要大行之時,非要微臣出現?”
“朕當然記得。”
崔耕微微一笑,道:“那就妥了。實不相瞞,在長生殿,則天大聖皇後曾經順嘴提了一句她大行之後的碑文問題。至於在大安宮麽,微臣猜想,則天大聖皇後當時已經不能說話了,卻還沒來得及交代清楚碑文,才把微臣找來,加以托付。”
非常合情合理!
李顯道:“那則天大聖皇後,到底對自己的碑文是怎麽安排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