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重福哭泣道:“母後……母後,她要殺我啊!她說都是我告密,才累得邵王慘死,要拿我給邵王抵償兌命,父皇都快被她說動了。現在我處境艱難,連一份厚禮都備不出來。還請妹夫看來一家人的份兒上,在母後麵前,為我美言幾句吧。”
“這樣啊……”
崔耕稍微一轉念就明白,這事兒還真有可能。
李重福的老婆,就是張昌宗的侄女張英霞。而邵王李崇潤,恰恰是因為說張家的壞話,被張昌宗殺死的。
那麽,告密之人,是否就是張英霞呢?李重福是否參與此事了呢?
可能性都不小。
畢竟,隻要李重潤活著,他就是李顯當然的繼承人。而李顯當時已是太子,武則天死後,他登基坐殿,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實。
通風報信,既討好了張氏兄弟,又能接替李崇潤的位置,可謂一舉兩得。
當然了,這隻是個猜測。也有可能,李重福是冤枉的,韋後純屬自己的兒子死了,遷怒李重福。
在曆史記載中,自從李崇潤死後,韋後就對兩個年長的庶子越來越看不順眼,流放了一個,逼反了一個,隻有北海王李重茂還是個孩子,才幸免於難。
也正是因為李重茂太小,在李顯駕崩之後,鎮不住局麵。李隆基趁機發動政變,將韋後、李裹兒等人全部殺死,李顯這一家,算是絕戶了。
想到這裏,崔耕忽然發現,一個十分嚴峻的事實,擺在自己的麵前要不要徹底改變曆史,阻止李隆基稱帝呢?
這樣幹,弊端當然不少。
以前那都是小打小鬧,基本上不影響自己先知先覺的優勢。若真的大幅度改變了曆史,可就跟其他人完全站在一條起跑線上了。
另外,李隆基可是開創了“開元盛世”的好皇帝,就算他在晚年昏庸,引發了安史之亂。換一個人做皇帝,還未必幹的比他好呢。
當然了,改變曆史的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
首先,自己和李隆基的關係,絕談不上好,甚至多有衝突。
其次,自己娶了李裹兒,李隆基登基之後,能容得下自己掌權?完全不可能。
在曆史上,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兒子薛崇簡交好,薛崇簡甚至為了李隆基,對抗太平公主,參與了李隆基對付太平公主的“先天政變”。
但是,李隆基又是如何報答薛崇簡的呢?表麵上宣布將他“視同皇親”,實際上卻將他貶官出外。最後,薛崇簡在袁州別駕的位置上鬱鬱而終。
薛崇簡尚且如此,何況自己呢?
一時間,崔耕還真是難以決斷。
李重福見崔耕沉吟不語,著急地道:“怎麽?崔相也覺得的確是我害死了邵王?小王可以對天發誓,此事完全和我無關!”
“發誓倒是不用。”崔耕道:“隻是,下官有一事不明,還望王爺不吝賜教。”
“崔相盡管問。”
“聽說,你和牛仙兒情投意合?對她愛若珍寶?”
“確實如此。”
“那你和王妃張英霞的關係怎麽樣?”
李重福歎了口氣,道:“她?她是我的結發之妻,張昌宗的侄女兒。當初,是父皇和母後做主,促成了這樁婚事。我也沒什麽喜歡不喜歡的,湊合著和她過吧。”
“這樣啊……”崔耕慢悠悠地道:“你有沒有想過,要殺妻明誌呢?”
“什麽殺妻明誌?”
“張昌宗和當今天子是不共戴天的仇敵,如今他已經倒台,他的侄女兒卻依舊是你的王妃,這不妥吧?陛下沒立你為太子,這是不是原因之一?皇後有沒有拿這個理由做文章,攻訐於你?現在皇後步步緊逼,難道,你就從未想過,要殺了張英霞,給自己稍解壓力嗎?”
“沒有,絕對沒有!”
李重福忽地站起來了,冷笑道:“難不成,這就是崔相給小王出的主意?嘿嘿,男人不能為自己的女人遮風擋雨也就罷了,還要用她的血換自己的安全。不好意思,這個主意,您想得出來,小王卻做不來。今天算小王白來一趟,告辭!”
言畢,滿臉鐵青,毫不拖泥帶水的轉身就走。
“慢來!”崔耕趕緊把他攔住了,滿臉堆笑道:“王爺莫著急走啊,下官說過,要救你就隻有這一個法子嗎?”
李重福駐足,道:“什麽?你還有別的法子?”
“不僅僅是有別的法子,而且……”
略頓了頓,崔耕麵色一肅,伸出手去,正色道:“恭喜你,譙王千歲,您通過下官的考驗了。我現在終於可以確認,您不會為了榮華富貴殺害自己的親弟弟。事實上,如果你用了剛才我出的那個法子,下官才會袖手旁觀哩。一個生性涼薄之人,根本就不值得下官去相救。”
李重福雖然不知“握手”的禮節,還是會意地伸出手去,道:“這麽說,崔相是同意幫我了?”
“當然。”
“那你準備用什麽法子,解決母後對我的誤會?”
“這個麽……也隻能走一步算一步了。”
崔耕的法子倒是不少,但想起到什麽顯著作用卻算是非常難,包括他之前出的那個“殺妻明誌”的法子。
關鍵在於,韋後懷疑李重福誣陷李重俊,跟疑鄰偷斧的心理作用差不多,無論李重福做什麽,她都會懷疑李重福之所以這麽做,是心中有鬼。
最終,崔耕決定三管齊下。
首先是自己這邊給李裹兒吹枕頭風,讓她幫李重福在李顯和韋後麵前說好話。韋後那的效果暫且不論,李顯對這個女兒寵溺異常,絕不在韋後之下,李重福的這條小命兒算是暫時保住了。
其次,讓李重福上本,請李顯將李重潤的靈柩由洛陽遷到乾陵陪葬,並特恩“號墓為陵”。
“陵”是帝王之墓的專用名稱,算是李重潤能得到的最大的“死後哀榮”了。希望韋後得知此事後,能稍解心中的不平之意吧。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李重福上表,請立李重俊為太子,表明自己絕對無意太子之位。
三招齊出,韋後暫時消停下來,李重福漸漸穩住了陣腳。
崔耕也隻打算幫到這了,畢竟到底是保李重福為帝,還是順其自然,眼睜睜地讓李隆基為帝,他還沒拿定主意。
然而,就在他的注意力牽扯進這場太子之爭的時候,混不覺,背後有敵人向他露出了獠牙……
這一日,承天門外。
咚咚咚~~
青天白日,登聞鼓響徹九重。兩三百衣衫襤褸的百姓,男女老頭皆有,跪倒在地,大聲哭號。
為首一人,看年紀在四十來歲,身材粗壯,皮膚黝黑。
他一邊用力敲著登聞鼓,一邊高聲喊,道:“冤,冤啊!宰相崔耕、安樂公主強奪民田,長安縣不敢管,刑部裝聾作啞,禦史台噤若寒蟬。還望陛下為小民做主,給我們這些小民一條活路啊!”
還有這事兒?
圍觀的官員們麵麵相覷,暗想,崔耕富可敵國,能幹出來這麽沒品的事兒來?恐怕其中大有蹊蹺啊。
但是,看那漢子的所為,又不像做偽。到底孰是孰非,今天……恐怕是有場好戲看了!
“這樣啊……”
崔耕稍微一轉念就明白,這事兒還真有可能。
李重福的老婆,就是張昌宗的侄女張英霞。而邵王李崇潤,恰恰是因為說張家的壞話,被張昌宗殺死的。
那麽,告密之人,是否就是張英霞呢?李重福是否參與此事了呢?
可能性都不小。
畢竟,隻要李重潤活著,他就是李顯當然的繼承人。而李顯當時已是太子,武則天死後,他登基坐殿,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實。
通風報信,既討好了張氏兄弟,又能接替李崇潤的位置,可謂一舉兩得。
當然了,這隻是個猜測。也有可能,李重福是冤枉的,韋後純屬自己的兒子死了,遷怒李重福。
在曆史記載中,自從李崇潤死後,韋後就對兩個年長的庶子越來越看不順眼,流放了一個,逼反了一個,隻有北海王李重茂還是個孩子,才幸免於難。
也正是因為李重茂太小,在李顯駕崩之後,鎮不住局麵。李隆基趁機發動政變,將韋後、李裹兒等人全部殺死,李顯這一家,算是絕戶了。
想到這裏,崔耕忽然發現,一個十分嚴峻的事實,擺在自己的麵前要不要徹底改變曆史,阻止李隆基稱帝呢?
這樣幹,弊端當然不少。
以前那都是小打小鬧,基本上不影響自己先知先覺的優勢。若真的大幅度改變了曆史,可就跟其他人完全站在一條起跑線上了。
另外,李隆基可是開創了“開元盛世”的好皇帝,就算他在晚年昏庸,引發了安史之亂。換一個人做皇帝,還未必幹的比他好呢。
當然了,改變曆史的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
首先,自己和李隆基的關係,絕談不上好,甚至多有衝突。
其次,自己娶了李裹兒,李隆基登基之後,能容得下自己掌權?完全不可能。
在曆史上,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兒子薛崇簡交好,薛崇簡甚至為了李隆基,對抗太平公主,參與了李隆基對付太平公主的“先天政變”。
但是,李隆基又是如何報答薛崇簡的呢?表麵上宣布將他“視同皇親”,實際上卻將他貶官出外。最後,薛崇簡在袁州別駕的位置上鬱鬱而終。
薛崇簡尚且如此,何況自己呢?
一時間,崔耕還真是難以決斷。
李重福見崔耕沉吟不語,著急地道:“怎麽?崔相也覺得的確是我害死了邵王?小王可以對天發誓,此事完全和我無關!”
“發誓倒是不用。”崔耕道:“隻是,下官有一事不明,還望王爺不吝賜教。”
“崔相盡管問。”
“聽說,你和牛仙兒情投意合?對她愛若珍寶?”
“確實如此。”
“那你和王妃張英霞的關係怎麽樣?”
李重福歎了口氣,道:“她?她是我的結發之妻,張昌宗的侄女兒。當初,是父皇和母後做主,促成了這樁婚事。我也沒什麽喜歡不喜歡的,湊合著和她過吧。”
“這樣啊……”崔耕慢悠悠地道:“你有沒有想過,要殺妻明誌呢?”
“什麽殺妻明誌?”
“張昌宗和當今天子是不共戴天的仇敵,如今他已經倒台,他的侄女兒卻依舊是你的王妃,這不妥吧?陛下沒立你為太子,這是不是原因之一?皇後有沒有拿這個理由做文章,攻訐於你?現在皇後步步緊逼,難道,你就從未想過,要殺了張英霞,給自己稍解壓力嗎?”
“沒有,絕對沒有!”
李重福忽地站起來了,冷笑道:“難不成,這就是崔相給小王出的主意?嘿嘿,男人不能為自己的女人遮風擋雨也就罷了,還要用她的血換自己的安全。不好意思,這個主意,您想得出來,小王卻做不來。今天算小王白來一趟,告辭!”
言畢,滿臉鐵青,毫不拖泥帶水的轉身就走。
“慢來!”崔耕趕緊把他攔住了,滿臉堆笑道:“王爺莫著急走啊,下官說過,要救你就隻有這一個法子嗎?”
李重福駐足,道:“什麽?你還有別的法子?”
“不僅僅是有別的法子,而且……”
略頓了頓,崔耕麵色一肅,伸出手去,正色道:“恭喜你,譙王千歲,您通過下官的考驗了。我現在終於可以確認,您不會為了榮華富貴殺害自己的親弟弟。事實上,如果你用了剛才我出的那個法子,下官才會袖手旁觀哩。一個生性涼薄之人,根本就不值得下官去相救。”
李重福雖然不知“握手”的禮節,還是會意地伸出手去,道:“這麽說,崔相是同意幫我了?”
“當然。”
“那你準備用什麽法子,解決母後對我的誤會?”
“這個麽……也隻能走一步算一步了。”
崔耕的法子倒是不少,但想起到什麽顯著作用卻算是非常難,包括他之前出的那個“殺妻明誌”的法子。
關鍵在於,韋後懷疑李重福誣陷李重俊,跟疑鄰偷斧的心理作用差不多,無論李重福做什麽,她都會懷疑李重福之所以這麽做,是心中有鬼。
最終,崔耕決定三管齊下。
首先是自己這邊給李裹兒吹枕頭風,讓她幫李重福在李顯和韋後麵前說好話。韋後那的效果暫且不論,李顯對這個女兒寵溺異常,絕不在韋後之下,李重福的這條小命兒算是暫時保住了。
其次,讓李重福上本,請李顯將李重潤的靈柩由洛陽遷到乾陵陪葬,並特恩“號墓為陵”。
“陵”是帝王之墓的專用名稱,算是李重潤能得到的最大的“死後哀榮”了。希望韋後得知此事後,能稍解心中的不平之意吧。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李重福上表,請立李重俊為太子,表明自己絕對無意太子之位。
三招齊出,韋後暫時消停下來,李重福漸漸穩住了陣腳。
崔耕也隻打算幫到這了,畢竟到底是保李重福為帝,還是順其自然,眼睜睜地讓李隆基為帝,他還沒拿定主意。
然而,就在他的注意力牽扯進這場太子之爭的時候,混不覺,背後有敵人向他露出了獠牙……
這一日,承天門外。
咚咚咚~~
青天白日,登聞鼓響徹九重。兩三百衣衫襤褸的百姓,男女老頭皆有,跪倒在地,大聲哭號。
為首一人,看年紀在四十來歲,身材粗壯,皮膚黝黑。
他一邊用力敲著登聞鼓,一邊高聲喊,道:“冤,冤啊!宰相崔耕、安樂公主強奪民田,長安縣不敢管,刑部裝聾作啞,禦史台噤若寒蟬。還望陛下為小民做主,給我們這些小民一條活路啊!”
還有這事兒?
圍觀的官員們麵麵相覷,暗想,崔耕富可敵國,能幹出來這麽沒品的事兒來?恐怕其中大有蹊蹺啊。
但是,看那漢子的所為,又不像做偽。到底孰是孰非,今天……恐怕是有場好戲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