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陵崔氏在五姓七望中都是數一數二的存在,別人想攀關係都來不及,哪有上趕著認親戚的道理?
在崔耕的認知裏,自己一言既出,崔至少也會惱怒地拂袖而去。
可誰知對方居然不急不惱,反而一臉神秘莫測地衝自己豎起拇指,讚道:“我明白了!大哥,好樣的,你有種!有祖訓對不對?你不認也不打緊,小弟能理解。”
崔耕徹底懵圈了,道:“祖訓?什麽祖訓?”
崔咂嘴一聲,道:“想必是令祖上,也就是當年崔挺老爺子的兒子,還沒出生就被趕出了崔家,難消心頭那口惡氣。故給你們這一支後人留下了祖訓,不準後世子孫認祖歸宗,重返博陵崔氏,對不?”
這什麽亂七八糟的?
崔耕發現被崔的腦洞一開,這事兒越扯越大,再不說實話恐怕難以圓迴來了。
當即,他趕緊解釋道:“停停停!本官跟你說實話吧,這塊美玉並非我的祖傳之物,是有人送與我的。”
“誰送給您的?姓甚名誰?家住哪兒?從哪得到的這塊美玉?花了多少銀子?”
“呃……”崔耕不能暴露崔秀芳,更沒聽崔秀芳祖籍在哪兒,一時啞口了。
“瞧,說不上來了吧?”
崔得意地拍了拍崔耕的肩膀,擠弄了下眼睛,道:“大哥無須解釋,小弟都懂,心照不宣。你嘴上雖不肯相認,但你骨子裏流的就是咱們博陵崔氏的血脈,這點永遠都改變不了!”
說罷,他一拽鄭的袖子,揚長而去。
崔耕望著他們遠去的背影,一時無語,喃喃道:“你懂,你懂個屁啊!”
……
不過自打那天過後,崔就再也沒提過這迴事兒。甚至在十來天後,兩人還主動向崔耕辭行。
這倆活寶突然要走,崔耕還真有點舍不得。臨別之前,他擔心兩貨花光了盤纏,跟家裏沒法交代,甚至還送了每人兩百貫錢的程儀。
崔耕親往碼頭渡口,相送二人離去。
開船在即,崔拍了拍鼓鼓囊囊的背囊,眉開眼笑道:“大哥,出手果然闊綽,不枉你我同族一場!你看來揚州,我們吃你的花你的,臨走臨走還要捎拿你的銀子,仗義啊!你就放心吧,這認祖歸宗的事兒,就包在小弟的身上。”
怎麽又提起這茬了?崔耕趕緊叫停:“等等,本官沒那個意思,跟你博陵崔氏真沒關係啊!”
崔哪管那個,一扭身就快步登船,揮舞著手臂賊笑道:“大哥莫要矜持,也莫要死守祖訓,咱們博陵崔氏好不容易出了你這麽一個人才,認不認祖歸宗,可由不得你!”
……
……
接下來一段日子,崔耕就過得比較平靜了。
來俊臣被貶官,孟神爽死了,呂豔飛投降,江南麗競門雖可勉強維持,但已是昨日黃花,行事異常低調。
淳於良研究出來的氈帽不僅在揚州大受歡迎,還遠銷到了長安、洛陽、晉陽等名城。
甚至遠在泉州的林知祥和張元昌都聽到了揚州氈帽的名聲,對崔耕的遠見欽佩之餘,又和他商量,能否在泉州也開一個氈帽工坊,主打外貿渠道。
崔耕雖然經商的本事不如這兩位老商賈,但他大夢千年見識卓絕,稍微一思想便搖頭否決了兩人的提議。道理很簡單,揚州氈帽雖然有名,但史上卻沒有各地竟相效仿的記載,這裏頭肯定是原因的。
崔耕本來還發愁,該怎麽找一個合適的理由說服這二位,但誰知他隻是略微說了一下自己不讚同此提議,張、林二老就打消了這個念頭,壓根兒就沒問理由。
可見崔耕如今在林知祥和張元昌心目中,已經越來越有分量了。
……
聚豐隆銀號的王有成,在淮南道開展聚豐隆的業務,也進展的非常順利。
這不單單有崔耕的照拂之功,還有崔和鄭還幫著寫了幾封信給各地的族人。博陵崔氏和滎陽鄭氏的潛勢力還是非常驚人的,幾乎王有成走到哪都是一路綠燈。
不過聚豐隆銀號在山西道的進度卻是較為緩慢,雖然曹月嬋沒有書信過來,但崔耕猜測她應該是在山西道那邊遇到了不小的阻滯。
不過王有成卻揚言讓崔耕放心,以曹小娘子的本事,應該能應付得了山西道那攤子事兒。隻待今年拿下這三個道的分號業務,聚豐隆就算是實打實地坐穩了大周第一錢莊這個位置。
……
這期間,還從長安那邊傳來一個好消息,曾與崔耕在淮南道辦過案的肅政台侍禦史侯思止,就是那個曾想染指王瑞月而被崔耕教訓的侯思止,因為“私蓄錦緞”,被現任宰相班子成員中的其中一名宰相李昭德抓住了把柄,責令杖打一百。
與韋湊陰死孟神爽有異曲同工之妙,這位侯大禦史,也是被行刑之人一時手滑打死了。
當初崔耕忽悠侯思止遠離王瑞月,還真點擔心他有一天明白過味兒來,現在算是徹底解決了後患。
同時淳於良家失火一案,業已宣布告破,除了一些麗競門小卒之外,在孟神爽伏誅的情況下,身為麗競門副總管的呂豔飛難逃法網。
崔耕為收攏淳於良之心,索性損公肥私了一把,讓淳於良在縣衙裏親手報了血仇,對外就宣稱是“庾斃”。所謂庾斃,指犯人在監獄中因饑餓而死,後也泛指病死。依照慣例,犯人瘐斃官府是不用負責的。
淳於良如今大仇得報,揚州氈帽又風靡市麵,自然很快便在崔耕的幫助下重振了家業。
他在自己家的宅基地上又重新蓋起了宅邸,準備開始新的生活。
既然開始新的生活,淳於良自然要去接迴自己膝下唯一的獨子,好生培養,將來繼承自己的家業和衣缽。
不過這個時候,卻出幺蛾子了。
原因便是他送去大雲寺避難的兒子,無論淳於良怎麽遊說,智滿和尚怎麽勸說,這孩子就是死活不肯還俗。
甚至驚動了大雲寺的方丈親自勸解,到了最後……反而被這個才六歲的小孩說服了,允許他繼續留在寺中。
非但如此,大雲寺方丈還盛讚這小孩有慧根,日後必成大器。
淳於良盡管心中不以為然,也隻能暫時接受現狀,隻盼著有哪一天孩子能自己迴心轉意。
……
……
時光悠悠,又是三個月過去,崔耕接到了一封信,寫信之人正是當初險些成為他老丈人杆子的盧雄。
一直以來他與盧雄都有書信往來,畢竟盧雄在喪女之後,一直對崔耕都頗為關心,儼然有將他視為義子的趨勢。這老爺子基本上一個月左右就來一封信,大部分是噓寒問暖,沒什麽實質內容。
不過這次,書信中卻提到了一樁案子。
他信中提及,長安城有個倉督叫盧景祚,秩九品。
盧景祚主管的倉庫中有個叫張沈的小吏,告發盧景祚盜賣倉庫裏麵的糧食,並且拿出了一份文書為證。
盧景祚不承認那份文書是自己寫的,說我出身五姓七望,做一個倉督已經夠讓祖宗蒙羞了,怎麽可能幹這種偷雞摸狗的事兒?
大理寺主管中央百官與京師徒刑以上案件,劉幽求為大理正,整好是案子的正管。
五姓七望的官員,紛紛給劉幽求寫信,讓他務必把這個案子斷清白了,不要讓好人蒙冤,一時間劉幽求壓力山大。
非但如此,還有人求到了跟劉幽求關係頗好的盧雄身上,讓他代為說項。
盧雄當然不能勸劉幽求徇私枉法,但在他也隱隱覺得這盧景祚是冤枉的,而那個小吏張沈,則很可能是真正的盜賣糧食的人。
想歸想,猜歸猜,但一切的表麵證供卻都指向了盧景祚。
那文書上的字跡確實是像盧景祚寫的,再加上小吏張沈的指證,堪稱人證物證俱在,該怎麽給盧景祚洗脫清白呢?
盧雄正在犯難之際,腦中就想到了崔耕這個孩子。這家夥被人們稱為“嶺南崔青天”,何不讓他出出主意?
於是,才有了這封信的到來。
看罷盧雄的書信之後,崔耕倒不覺得這是樁無頭疑案。在他看來,這種誣陷人的手段看似高明,然而在史上卻並不鮮見,隨便找個案例一抄就成了。
他當即就寫了迴信,告訴盧雄該如何剖解這樁疑案。
首先,取來小吏張沈以往寫的公文,把其他的字都壓上,隻露出來一個字讓他猜,到底是不是自己寫的,是就寫是,不是就寫否。
接著,再取那份誣陷盧景祚的材料,把其餘的文字都遮蔽掉,還是繼續讓小吏張沈猜,是不是自己寫的。
如果真的不是誣陷,所猜應該八九不離十。如果是誣陷呢,恐怕得對一半錯一半。
這其實是個概率問題,就算張沈一時蒙混過關,猜的次數多了,肯定會露馬腳。
果不其然,書信寄到長安不久,盧雄又有書信迴來,誇讚崔耕果然名不虛傳,這個案子真的破了,還了盧景祚一個清白。
誇讚一番表示自己果然沒有看錯人之後,盧雄又在信裏問及,說現在長安城內在傳崔耕是博陵崔氏的另一支同族後人,已是沸沸揚揚,到底有沒有這麽迴事啊?
崔耕趕緊迴信,說純屬子虛烏有,老爺子不要信這些閑言碎語。
不過這種事情就是越描越黑。
當初崔臨走前那套說詞兒,就是兩頭賭,崔二郎你承認自己是博陵崔氏的人,那好,請認祖歸宗吧。
崔二郎你不承認?對,你是因為有祖訓,不準你承認自己的真實身份。畢竟當初是博陵崔氏,對不住你的祖上嘛,心裏有怨氣不願認祖歸宗,也實屬正常。
至於崔大開腦洞出來的祖訓到底有沒有?如今崔耕家裏就他一根獨苗,也沒人給作證啊。
還有更令人浮想翩翩的是,你清源崔氏都是造酒出身,你崔二郎一個酒販子,短短兩三年就官居六品,主政江都一縣。而且還鬥倒了朝中兇威赫赫,群臣都避讓三分的來俊臣。
說你是寒門子弟,說你沒點家世背景,誰信啊?
眼看著這股風潮越傳越遠,出口轉內銷,又從長安傳迴了揚州,以至於整日沉迷在鶯鶯燕燕的張潛,都特意將崔耕叫過去詢問。
崔耕最後嘴皮子都磨破了,張老頭都是將信將疑,崔耕也隻能徒唿奈何。
好在人們眼見著博陵崔氏和崔耕都沒什麽新動作,這股風潮就逐漸過去了。
……
……
這一日,崔耕正在縣衙閑坐,衙役來報,說是聚豐隆淮南道的大掌櫃王有成求見。
崔耕讓人將他帶進來。
王有成一入內,便慌裏慌張地喊道:“崔縣令,大事不妙!咱聚豐隆遇到天大的麻煩了!”
謔~
崔耕猛然站起,最近小半年舒坦日子過慣了,讓他早已沒了居安思危的警覺性。
此時一聽王有成來報噩耗,心頭不禁湧上一股不祥的預感月嬋在山西道一直進展不順,莫非是她在那邊出了什麽事兒?
在崔耕的認知裏,自己一言既出,崔至少也會惱怒地拂袖而去。
可誰知對方居然不急不惱,反而一臉神秘莫測地衝自己豎起拇指,讚道:“我明白了!大哥,好樣的,你有種!有祖訓對不對?你不認也不打緊,小弟能理解。”
崔耕徹底懵圈了,道:“祖訓?什麽祖訓?”
崔咂嘴一聲,道:“想必是令祖上,也就是當年崔挺老爺子的兒子,還沒出生就被趕出了崔家,難消心頭那口惡氣。故給你們這一支後人留下了祖訓,不準後世子孫認祖歸宗,重返博陵崔氏,對不?”
這什麽亂七八糟的?
崔耕發現被崔的腦洞一開,這事兒越扯越大,再不說實話恐怕難以圓迴來了。
當即,他趕緊解釋道:“停停停!本官跟你說實話吧,這塊美玉並非我的祖傳之物,是有人送與我的。”
“誰送給您的?姓甚名誰?家住哪兒?從哪得到的這塊美玉?花了多少銀子?”
“呃……”崔耕不能暴露崔秀芳,更沒聽崔秀芳祖籍在哪兒,一時啞口了。
“瞧,說不上來了吧?”
崔得意地拍了拍崔耕的肩膀,擠弄了下眼睛,道:“大哥無須解釋,小弟都懂,心照不宣。你嘴上雖不肯相認,但你骨子裏流的就是咱們博陵崔氏的血脈,這點永遠都改變不了!”
說罷,他一拽鄭的袖子,揚長而去。
崔耕望著他們遠去的背影,一時無語,喃喃道:“你懂,你懂個屁啊!”
……
不過自打那天過後,崔就再也沒提過這迴事兒。甚至在十來天後,兩人還主動向崔耕辭行。
這倆活寶突然要走,崔耕還真有點舍不得。臨別之前,他擔心兩貨花光了盤纏,跟家裏沒法交代,甚至還送了每人兩百貫錢的程儀。
崔耕親往碼頭渡口,相送二人離去。
開船在即,崔拍了拍鼓鼓囊囊的背囊,眉開眼笑道:“大哥,出手果然闊綽,不枉你我同族一場!你看來揚州,我們吃你的花你的,臨走臨走還要捎拿你的銀子,仗義啊!你就放心吧,這認祖歸宗的事兒,就包在小弟的身上。”
怎麽又提起這茬了?崔耕趕緊叫停:“等等,本官沒那個意思,跟你博陵崔氏真沒關係啊!”
崔哪管那個,一扭身就快步登船,揮舞著手臂賊笑道:“大哥莫要矜持,也莫要死守祖訓,咱們博陵崔氏好不容易出了你這麽一個人才,認不認祖歸宗,可由不得你!”
……
……
接下來一段日子,崔耕就過得比較平靜了。
來俊臣被貶官,孟神爽死了,呂豔飛投降,江南麗競門雖可勉強維持,但已是昨日黃花,行事異常低調。
淳於良研究出來的氈帽不僅在揚州大受歡迎,還遠銷到了長安、洛陽、晉陽等名城。
甚至遠在泉州的林知祥和張元昌都聽到了揚州氈帽的名聲,對崔耕的遠見欽佩之餘,又和他商量,能否在泉州也開一個氈帽工坊,主打外貿渠道。
崔耕雖然經商的本事不如這兩位老商賈,但他大夢千年見識卓絕,稍微一思想便搖頭否決了兩人的提議。道理很簡單,揚州氈帽雖然有名,但史上卻沒有各地竟相效仿的記載,這裏頭肯定是原因的。
崔耕本來還發愁,該怎麽找一個合適的理由說服這二位,但誰知他隻是略微說了一下自己不讚同此提議,張、林二老就打消了這個念頭,壓根兒就沒問理由。
可見崔耕如今在林知祥和張元昌心目中,已經越來越有分量了。
……
聚豐隆銀號的王有成,在淮南道開展聚豐隆的業務,也進展的非常順利。
這不單單有崔耕的照拂之功,還有崔和鄭還幫著寫了幾封信給各地的族人。博陵崔氏和滎陽鄭氏的潛勢力還是非常驚人的,幾乎王有成走到哪都是一路綠燈。
不過聚豐隆銀號在山西道的進度卻是較為緩慢,雖然曹月嬋沒有書信過來,但崔耕猜測她應該是在山西道那邊遇到了不小的阻滯。
不過王有成卻揚言讓崔耕放心,以曹小娘子的本事,應該能應付得了山西道那攤子事兒。隻待今年拿下這三個道的分號業務,聚豐隆就算是實打實地坐穩了大周第一錢莊這個位置。
……
這期間,還從長安那邊傳來一個好消息,曾與崔耕在淮南道辦過案的肅政台侍禦史侯思止,就是那個曾想染指王瑞月而被崔耕教訓的侯思止,因為“私蓄錦緞”,被現任宰相班子成員中的其中一名宰相李昭德抓住了把柄,責令杖打一百。
與韋湊陰死孟神爽有異曲同工之妙,這位侯大禦史,也是被行刑之人一時手滑打死了。
當初崔耕忽悠侯思止遠離王瑞月,還真點擔心他有一天明白過味兒來,現在算是徹底解決了後患。
同時淳於良家失火一案,業已宣布告破,除了一些麗競門小卒之外,在孟神爽伏誅的情況下,身為麗競門副總管的呂豔飛難逃法網。
崔耕為收攏淳於良之心,索性損公肥私了一把,讓淳於良在縣衙裏親手報了血仇,對外就宣稱是“庾斃”。所謂庾斃,指犯人在監獄中因饑餓而死,後也泛指病死。依照慣例,犯人瘐斃官府是不用負責的。
淳於良如今大仇得報,揚州氈帽又風靡市麵,自然很快便在崔耕的幫助下重振了家業。
他在自己家的宅基地上又重新蓋起了宅邸,準備開始新的生活。
既然開始新的生活,淳於良自然要去接迴自己膝下唯一的獨子,好生培養,將來繼承自己的家業和衣缽。
不過這個時候,卻出幺蛾子了。
原因便是他送去大雲寺避難的兒子,無論淳於良怎麽遊說,智滿和尚怎麽勸說,這孩子就是死活不肯還俗。
甚至驚動了大雲寺的方丈親自勸解,到了最後……反而被這個才六歲的小孩說服了,允許他繼續留在寺中。
非但如此,大雲寺方丈還盛讚這小孩有慧根,日後必成大器。
淳於良盡管心中不以為然,也隻能暫時接受現狀,隻盼著有哪一天孩子能自己迴心轉意。
……
……
時光悠悠,又是三個月過去,崔耕接到了一封信,寫信之人正是當初險些成為他老丈人杆子的盧雄。
一直以來他與盧雄都有書信往來,畢竟盧雄在喪女之後,一直對崔耕都頗為關心,儼然有將他視為義子的趨勢。這老爺子基本上一個月左右就來一封信,大部分是噓寒問暖,沒什麽實質內容。
不過這次,書信中卻提到了一樁案子。
他信中提及,長安城有個倉督叫盧景祚,秩九品。
盧景祚主管的倉庫中有個叫張沈的小吏,告發盧景祚盜賣倉庫裏麵的糧食,並且拿出了一份文書為證。
盧景祚不承認那份文書是自己寫的,說我出身五姓七望,做一個倉督已經夠讓祖宗蒙羞了,怎麽可能幹這種偷雞摸狗的事兒?
大理寺主管中央百官與京師徒刑以上案件,劉幽求為大理正,整好是案子的正管。
五姓七望的官員,紛紛給劉幽求寫信,讓他務必把這個案子斷清白了,不要讓好人蒙冤,一時間劉幽求壓力山大。
非但如此,還有人求到了跟劉幽求關係頗好的盧雄身上,讓他代為說項。
盧雄當然不能勸劉幽求徇私枉法,但在他也隱隱覺得這盧景祚是冤枉的,而那個小吏張沈,則很可能是真正的盜賣糧食的人。
想歸想,猜歸猜,但一切的表麵證供卻都指向了盧景祚。
那文書上的字跡確實是像盧景祚寫的,再加上小吏張沈的指證,堪稱人證物證俱在,該怎麽給盧景祚洗脫清白呢?
盧雄正在犯難之際,腦中就想到了崔耕這個孩子。這家夥被人們稱為“嶺南崔青天”,何不讓他出出主意?
於是,才有了這封信的到來。
看罷盧雄的書信之後,崔耕倒不覺得這是樁無頭疑案。在他看來,這種誣陷人的手段看似高明,然而在史上卻並不鮮見,隨便找個案例一抄就成了。
他當即就寫了迴信,告訴盧雄該如何剖解這樁疑案。
首先,取來小吏張沈以往寫的公文,把其他的字都壓上,隻露出來一個字讓他猜,到底是不是自己寫的,是就寫是,不是就寫否。
接著,再取那份誣陷盧景祚的材料,把其餘的文字都遮蔽掉,還是繼續讓小吏張沈猜,是不是自己寫的。
如果真的不是誣陷,所猜應該八九不離十。如果是誣陷呢,恐怕得對一半錯一半。
這其實是個概率問題,就算張沈一時蒙混過關,猜的次數多了,肯定會露馬腳。
果不其然,書信寄到長安不久,盧雄又有書信迴來,誇讚崔耕果然名不虛傳,這個案子真的破了,還了盧景祚一個清白。
誇讚一番表示自己果然沒有看錯人之後,盧雄又在信裏問及,說現在長安城內在傳崔耕是博陵崔氏的另一支同族後人,已是沸沸揚揚,到底有沒有這麽迴事啊?
崔耕趕緊迴信,說純屬子虛烏有,老爺子不要信這些閑言碎語。
不過這種事情就是越描越黑。
當初崔臨走前那套說詞兒,就是兩頭賭,崔二郎你承認自己是博陵崔氏的人,那好,請認祖歸宗吧。
崔二郎你不承認?對,你是因為有祖訓,不準你承認自己的真實身份。畢竟當初是博陵崔氏,對不住你的祖上嘛,心裏有怨氣不願認祖歸宗,也實屬正常。
至於崔大開腦洞出來的祖訓到底有沒有?如今崔耕家裏就他一根獨苗,也沒人給作證啊。
還有更令人浮想翩翩的是,你清源崔氏都是造酒出身,你崔二郎一個酒販子,短短兩三年就官居六品,主政江都一縣。而且還鬥倒了朝中兇威赫赫,群臣都避讓三分的來俊臣。
說你是寒門子弟,說你沒點家世背景,誰信啊?
眼看著這股風潮越傳越遠,出口轉內銷,又從長安傳迴了揚州,以至於整日沉迷在鶯鶯燕燕的張潛,都特意將崔耕叫過去詢問。
崔耕最後嘴皮子都磨破了,張老頭都是將信將疑,崔耕也隻能徒唿奈何。
好在人們眼見著博陵崔氏和崔耕都沒什麽新動作,這股風潮就逐漸過去了。
……
……
這一日,崔耕正在縣衙閑坐,衙役來報,說是聚豐隆淮南道的大掌櫃王有成求見。
崔耕讓人將他帶進來。
王有成一入內,便慌裏慌張地喊道:“崔縣令,大事不妙!咱聚豐隆遇到天大的麻煩了!”
謔~
崔耕猛然站起,最近小半年舒坦日子過慣了,讓他早已沒了居安思危的警覺性。
此時一聽王有成來報噩耗,心頭不禁湧上一股不祥的預感月嬋在山西道一直進展不順,莫非是她在那邊出了什麽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