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正仁氣道:“那你還想怎樣?”
“我要踏平他們大遼。”方子晨說:“我要將一切敢來犯的敵人,全部消滅。”
路正仁猛然抬起頭:“······你說什麽?”
方子晨又重複了一遍:“我要踏平他們大遼。”
路正仁手都抖了:“你不是開玩笑?你知道你在說什麽嗎?”
方子晨輕輕點頭,麵上神色認真,完全沒有往日吊兒郎當之色:“我知道我在說什麽,不止大遼,大涼,北契,我也不會放過,我也定是要把他們全打下來。”
“你知道這樣會有什麽後果嗎?”路正仁看他神色堅決,激動的問:“打了,你想讓百姓再民不聊生?”
當初周老將軍還在的時候,也曾想把周邊小國全給打下來,不是為了開疆辟土,而是打了,大夏才能安安穩穩,可連年征戰,賦稅、兵役就得嚴重了,老百姓哪裏受得住啊!
這方子晨自是曉得,真想把三國攻下來,放以前沒個幾年甚至十幾年的,絕對不可能,但如今不一樣了。
趁熱打鐵,如此趁著幾國還沒有把炸藥捉摸出來,他必須先把他們攻下來。
這會兒他們痛了,不敵了,在重壓下不得不退,可這幾國先頭退的還少嗎?
以前給周老將軍打怕了,也退了,投降了,可後來呢?——後來他們不斷的騷擾邊境,弄得西北這邊連年戰亂不斷,對大夏的野心也一直蓬勃,從未消退。
隻要大遼還存在,大涼還存在,以後就一定還有仗要打。
他們還會對大夏進行無止盡的殺戮、破壞、一踏上大夏的領土,他們也一定會毀掉一切。
當年六國紛爭不斷,可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六國一統,萬事永昌。
無休止的戰亂停歇了。
相比於春秋戰國長達五百五十多年的戰亂來說,秦始皇統一六國時雖是死了不少人,可也給天下無數的百姓帶來了長期的安定與和平。
十年統一戰爭帶來的殘酷與長達五百五十多年帶來的戰亂相比,究竟哪一個對老百姓的生存和傷害更深呢?
也許,沒有秦始皇,戰亂還將會是永無止盡,百姓也依舊要遭受戰火的侵擾。
秦始皇統一六國是功在千秋的偉業,雖是苦了當時的百姓!但總體上是利遠遠大於弊!
如今若是‘放虎歸山’,大涼、北契狗改不了吃屎,一旦好了傷疤忘了疼,沒個幾年鐵定又要打過來,到時又將是民不聊生。
他們要是真記打,要真是怕,當年周老將軍都打到他們門口了,他們如今為何還敢再犯。
大唐群賢入長安,萬國來朝,有盛唐之音。
大夏也未必不可。
路正仁隻想守好西北就行了,不想打:“兵虎符給我。”
方子晨捂著胸口退了兩步:“門都沒有。”
路正仁瞪大了眼:“你······你······”
他怎麽都想不到這兵虎符送出去就肉包子打狗有去無迴了。
當初給的時候,方子晨還死活不肯要,說這不合規矩,他不行,這玩意兒燙手,不敢拿,心腹塞給了他九百兩,方子晨才勉為其難的收下,代行將軍之職,雖心腹說他就是故意的,即使他不開口,方子晨見他受傷了,也一定會問要西北軍的控製權,這般推脫,不過就是想趁機貪點銀子,這人不是貪權暮色之人,可如今······
方子晨道:“我知道你想守,這兵虎符也是你的,可我已經給皇上去信了,不日皇上就要來旨了。”
“你什麽意思?”路正仁問。
“你老了,膽子變小了,該迴京養老了,我跟皇上說了,讓他把兵虎符送給我。”方子晨說。
路正仁都要氣笑了:“你以為皇上是你爹,你問他就給了?”
“哎,你說對了,他雖不是我爹,但他是我兄弟,我跟他哥倆好,問他要個兵虎符,他還能不給嗎?”方子晨倒打一耙:“你是不是暗諷皇上摳門啊?活膩歪了你?不過看在我們相識一場的份上,我幫你保密,不告訴他,你也不用太感謝我,畢竟大家都是自己人。”
路正仁都要氣笑了:“你休要胡說八道,兵虎符還給我。”
看他氣得厲害,方子晨想了想,把兵虎符遞給他:“好吧,給你,不過過兩天,你估計也得差人給我送來,好好跟它道個別吧!”
路正仁:“······”
三國聯軍被趕出大夏,這事兒傳迴京城。
除了迴報戰況,還有方子晨的私信。
皇上,你想不想開疆辟土?
想不想統一四國?
想不想千秋萬載,從此無人敢犯?
夏景宏自是想的。
側臥之榻豈容他人鼾睡,要是大涼等國沒那麽野心勃勃,倒也無妨,可周邊幾國儼然是把大夏當成塊肥肉了,老是是虎視眈眈,夏景宏總怕著大夏守不住。
方子晨來信中講了利與弊。
真打,定是要民不聊生個好幾年,但統一四國,以後便不會再有戰亂了。
不打,也許明年,又或者大後年,大涼琢磨出了炸藥,有一較之力後,估計又要舉軍來犯了,幾國合謀數幾十年,從未放棄侵占我大夏,以後,恐也是如此。
夏景宏坐了一宿,一直在思考這事兒,隔天下朝,喊了左右兩相,又把幾個心腹叫來,他雖是有了決斷,可還是想聽聽大家的意見。
“眾位愛卿對此事怎麽看?”
眾人思慮半響:“皇上,臣等認為方大人所言極是,應戰。”
第二天上朝,此事一出,朝臣具震。
支持戰的終究還是戰了大多數。
如今天時地利,能打自是要打。
不打下來,等著人把炸藥做出來了,再幾國聯合,大夏可就再也沒有東西絕地反擊了。
不能再落到先前那種境地了,要不是有炸藥,這會兒恐怕敵軍已經打進涸洲了。如今‘搶占先機’,得打。
炸藥有多厲害,大家都聽說過了,這是方大人琢磨出來的,據說聯軍都被打得毫無還手之力,如此,真想打下三國,絕不出三年,不算得勞民傷財。
“此次大涼聯合北契,大遼,侵犯我大夏吉洲,傷害無辜百姓合計上萬人,此事絕不能姑息。”夏景宏麵色肅嚴:“朕決定,向大遼四國發布宣戰詔書,讓他們也知道知道,我大夏不是好惹的。”
夏正二十三年。
大夏皇正式下發詔書,
向大遼開戰。
向大涼開戰。
向北契開戰。
向大朝開戰。
舉國嘩然。
大遼派出去十八萬兵力支援聯軍一起攻打大夏,如今一人都沒得能迴來,全折在大夏了。
爾氏鼓撤兵了,卻還被西北軍圍剿一事兒很快傳迴了大遼。
大遼皇怒不可遏,隻覺得西北軍簡直放肆。
“囂張,簡直是囂張。”
眾朝臣則是恐慌不已。
大遼不過彈丸小國,總兵力也不過三十來萬,如今折了一半······
雖是還有兵力,可領軍的將卻都是涼了。
“皇上,那方子晨會不會真的率軍來攻打我大遼?”
這是大臣最在意的點,畢竟方子晨那些話兒已經傳出來了,他說不放走大遼軍一人,結果他們大遼軍真的沒一人能迴來。
整整十八萬軍啊!竟是一個人都沒能迴來。
大遼皇也說不準:“這,應該不會吧!畢竟······”
“報!!”
外頭小兵惶恐的跑進來,大遼皇眼皮一跳,就聽著小兵跪在地上,雙手呈上一長條盒子。
公公接上來,確定無異後呈給了大遼皇,一打開,裏頭儼然是大夏聖旨。
——大夏向大遼宣戰了。
朝臣頓時惶恐不已。
大遼已經折了十多萬兵,三位將軍也已經不在了,大夏要對他們開戰,他們拿什麽來抵擋?那十來萬軍嗎?
要是十來萬軍便能抵擋得住,先頭派去的軍也不會一個都迴不來。
完了,完了。
這下真的是踢到鐵板了。
大遼皇拿著聖旨的手不停的抖。
“可有向北邙宣戰?”
“沒有。”小兵冷汗直冒:“大夏隻向大朝,北契,大涼,還有我們大遼四國宣戰。”
大夏這是‘記恨’上他們了啊!即使他們撤了出來。
大遼皇感覺喉嚨都哽住了,想說什麽又說不出來,心中忽然湧起了一股惶恐之情,覺得當初若是不貪,沒有摻和到這事兒裏就好了。
如今真真是悔之晚矣。
可不管怎麽樣,大遼開始防守了起來。
大涼、北契兩軍原還駐軍在吉洲邊境線上不願離去,可大夏一宣戰,大涼、北契兩國緊急把軍隊召了迴去。
對方有炸藥,如今隻能嚴防死守。
於此同時,聖旨也下達到了吉洲。
第441章
奉皇上聖俞,賜封涸洲知府方子晨為護國將軍,負責開我疆土,揚我國威。
路正仁:“······”
聖旨來,就說了兩件事,一是方子晨升官了,二是皇上感念路將軍年歲已高,又身子不便,不願讓他再操勞了,西北軍之權,全權交由方將軍接管,他從旁輔助。
“我要踏平他們大遼。”方子晨說:“我要將一切敢來犯的敵人,全部消滅。”
路正仁猛然抬起頭:“······你說什麽?”
方子晨又重複了一遍:“我要踏平他們大遼。”
路正仁手都抖了:“你不是開玩笑?你知道你在說什麽嗎?”
方子晨輕輕點頭,麵上神色認真,完全沒有往日吊兒郎當之色:“我知道我在說什麽,不止大遼,大涼,北契,我也不會放過,我也定是要把他們全打下來。”
“你知道這樣會有什麽後果嗎?”路正仁看他神色堅決,激動的問:“打了,你想讓百姓再民不聊生?”
當初周老將軍還在的時候,也曾想把周邊小國全給打下來,不是為了開疆辟土,而是打了,大夏才能安安穩穩,可連年征戰,賦稅、兵役就得嚴重了,老百姓哪裏受得住啊!
這方子晨自是曉得,真想把三國攻下來,放以前沒個幾年甚至十幾年的,絕對不可能,但如今不一樣了。
趁熱打鐵,如此趁著幾國還沒有把炸藥捉摸出來,他必須先把他們攻下來。
這會兒他們痛了,不敵了,在重壓下不得不退,可這幾國先頭退的還少嗎?
以前給周老將軍打怕了,也退了,投降了,可後來呢?——後來他們不斷的騷擾邊境,弄得西北這邊連年戰亂不斷,對大夏的野心也一直蓬勃,從未消退。
隻要大遼還存在,大涼還存在,以後就一定還有仗要打。
他們還會對大夏進行無止盡的殺戮、破壞、一踏上大夏的領土,他們也一定會毀掉一切。
當年六國紛爭不斷,可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六國一統,萬事永昌。
無休止的戰亂停歇了。
相比於春秋戰國長達五百五十多年的戰亂來說,秦始皇統一六國時雖是死了不少人,可也給天下無數的百姓帶來了長期的安定與和平。
十年統一戰爭帶來的殘酷與長達五百五十多年帶來的戰亂相比,究竟哪一個對老百姓的生存和傷害更深呢?
也許,沒有秦始皇,戰亂還將會是永無止盡,百姓也依舊要遭受戰火的侵擾。
秦始皇統一六國是功在千秋的偉業,雖是苦了當時的百姓!但總體上是利遠遠大於弊!
如今若是‘放虎歸山’,大涼、北契狗改不了吃屎,一旦好了傷疤忘了疼,沒個幾年鐵定又要打過來,到時又將是民不聊生。
他們要是真記打,要真是怕,當年周老將軍都打到他們門口了,他們如今為何還敢再犯。
大唐群賢入長安,萬國來朝,有盛唐之音。
大夏也未必不可。
路正仁隻想守好西北就行了,不想打:“兵虎符給我。”
方子晨捂著胸口退了兩步:“門都沒有。”
路正仁瞪大了眼:“你······你······”
他怎麽都想不到這兵虎符送出去就肉包子打狗有去無迴了。
當初給的時候,方子晨還死活不肯要,說這不合規矩,他不行,這玩意兒燙手,不敢拿,心腹塞給了他九百兩,方子晨才勉為其難的收下,代行將軍之職,雖心腹說他就是故意的,即使他不開口,方子晨見他受傷了,也一定會問要西北軍的控製權,這般推脫,不過就是想趁機貪點銀子,這人不是貪權暮色之人,可如今······
方子晨道:“我知道你想守,這兵虎符也是你的,可我已經給皇上去信了,不日皇上就要來旨了。”
“你什麽意思?”路正仁問。
“你老了,膽子變小了,該迴京養老了,我跟皇上說了,讓他把兵虎符送給我。”方子晨說。
路正仁都要氣笑了:“你以為皇上是你爹,你問他就給了?”
“哎,你說對了,他雖不是我爹,但他是我兄弟,我跟他哥倆好,問他要個兵虎符,他還能不給嗎?”方子晨倒打一耙:“你是不是暗諷皇上摳門啊?活膩歪了你?不過看在我們相識一場的份上,我幫你保密,不告訴他,你也不用太感謝我,畢竟大家都是自己人。”
路正仁都要氣笑了:“你休要胡說八道,兵虎符還給我。”
看他氣得厲害,方子晨想了想,把兵虎符遞給他:“好吧,給你,不過過兩天,你估計也得差人給我送來,好好跟它道個別吧!”
路正仁:“······”
三國聯軍被趕出大夏,這事兒傳迴京城。
除了迴報戰況,還有方子晨的私信。
皇上,你想不想開疆辟土?
想不想統一四國?
想不想千秋萬載,從此無人敢犯?
夏景宏自是想的。
側臥之榻豈容他人鼾睡,要是大涼等國沒那麽野心勃勃,倒也無妨,可周邊幾國儼然是把大夏當成塊肥肉了,老是是虎視眈眈,夏景宏總怕著大夏守不住。
方子晨來信中講了利與弊。
真打,定是要民不聊生個好幾年,但統一四國,以後便不會再有戰亂了。
不打,也許明年,又或者大後年,大涼琢磨出了炸藥,有一較之力後,估計又要舉軍來犯了,幾國合謀數幾十年,從未放棄侵占我大夏,以後,恐也是如此。
夏景宏坐了一宿,一直在思考這事兒,隔天下朝,喊了左右兩相,又把幾個心腹叫來,他雖是有了決斷,可還是想聽聽大家的意見。
“眾位愛卿對此事怎麽看?”
眾人思慮半響:“皇上,臣等認為方大人所言極是,應戰。”
第二天上朝,此事一出,朝臣具震。
支持戰的終究還是戰了大多數。
如今天時地利,能打自是要打。
不打下來,等著人把炸藥做出來了,再幾國聯合,大夏可就再也沒有東西絕地反擊了。
不能再落到先前那種境地了,要不是有炸藥,這會兒恐怕敵軍已經打進涸洲了。如今‘搶占先機’,得打。
炸藥有多厲害,大家都聽說過了,這是方大人琢磨出來的,據說聯軍都被打得毫無還手之力,如此,真想打下三國,絕不出三年,不算得勞民傷財。
“此次大涼聯合北契,大遼,侵犯我大夏吉洲,傷害無辜百姓合計上萬人,此事絕不能姑息。”夏景宏麵色肅嚴:“朕決定,向大遼四國發布宣戰詔書,讓他們也知道知道,我大夏不是好惹的。”
夏正二十三年。
大夏皇正式下發詔書,
向大遼開戰。
向大涼開戰。
向北契開戰。
向大朝開戰。
舉國嘩然。
大遼派出去十八萬兵力支援聯軍一起攻打大夏,如今一人都沒得能迴來,全折在大夏了。
爾氏鼓撤兵了,卻還被西北軍圍剿一事兒很快傳迴了大遼。
大遼皇怒不可遏,隻覺得西北軍簡直放肆。
“囂張,簡直是囂張。”
眾朝臣則是恐慌不已。
大遼不過彈丸小國,總兵力也不過三十來萬,如今折了一半······
雖是還有兵力,可領軍的將卻都是涼了。
“皇上,那方子晨會不會真的率軍來攻打我大遼?”
這是大臣最在意的點,畢竟方子晨那些話兒已經傳出來了,他說不放走大遼軍一人,結果他們大遼軍真的沒一人能迴來。
整整十八萬軍啊!竟是一個人都沒能迴來。
大遼皇也說不準:“這,應該不會吧!畢竟······”
“報!!”
外頭小兵惶恐的跑進來,大遼皇眼皮一跳,就聽著小兵跪在地上,雙手呈上一長條盒子。
公公接上來,確定無異後呈給了大遼皇,一打開,裏頭儼然是大夏聖旨。
——大夏向大遼宣戰了。
朝臣頓時惶恐不已。
大遼已經折了十多萬兵,三位將軍也已經不在了,大夏要對他們開戰,他們拿什麽來抵擋?那十來萬軍嗎?
要是十來萬軍便能抵擋得住,先頭派去的軍也不會一個都迴不來。
完了,完了。
這下真的是踢到鐵板了。
大遼皇拿著聖旨的手不停的抖。
“可有向北邙宣戰?”
“沒有。”小兵冷汗直冒:“大夏隻向大朝,北契,大涼,還有我們大遼四國宣戰。”
大夏這是‘記恨’上他們了啊!即使他們撤了出來。
大遼皇感覺喉嚨都哽住了,想說什麽又說不出來,心中忽然湧起了一股惶恐之情,覺得當初若是不貪,沒有摻和到這事兒裏就好了。
如今真真是悔之晚矣。
可不管怎麽樣,大遼開始防守了起來。
大涼、北契兩軍原還駐軍在吉洲邊境線上不願離去,可大夏一宣戰,大涼、北契兩國緊急把軍隊召了迴去。
對方有炸藥,如今隻能嚴防死守。
於此同時,聖旨也下達到了吉洲。
第441章
奉皇上聖俞,賜封涸洲知府方子晨為護國將軍,負責開我疆土,揚我國威。
路正仁:“······”
聖旨來,就說了兩件事,一是方子晨升官了,二是皇上感念路將軍年歲已高,又身子不便,不願讓他再操勞了,西北軍之權,全權交由方將軍接管,他從旁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