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武陵大捷又已經過去數年。整個東北亞地區的和平局麵越來越穩如泰山。周邊地區已經事實上不複存在能夠和膽敢挑戰劉申新朝的軍事力量。
在長期的和平局麵下,整個東亞地區和西域地區的各民族往來貿易,互相遷徙,混雜居住,彼此通婚,出現了文化和人種的大融合。很多民族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民族的界線早已模糊不清,很多年輕的國民,都已經數代混血,麵目特征混同一體,說不清自己到底是哪一族人,從外貌上也無法區分,大家都自認為是新朝的國民,並沒有劃分何宗何族的習慣了。
因為劉申的新朝國號中包含“漢”字,所以,國民大多自稱為漢人,遙遠的外族也多用“漢人”,指代劉申新朝的人民,用“大漢”或者“大後漢(區別於秦漢時期的漢朝)”指代劉申建立的新朝。
伴隨太平的穩固,劉申的新朝開始大規模地建立普遍的社會福利製度。新朝建立了大量的官方免費診所和藥號,由國家提供醫生和藥材,免費為國民以及居住在漢地的外國人提供普遍醫療服務。當時,僅運京一個城市,免費的診所就多達1200多間,免費藥號多達上萬家,遍布所有的坊市社區。這些診所、醫生和藥號都由中央政府設立的“藥事局”進行管理,“藥事局”歸屬戶部統轄。
此外,新朝也開始提供廣泛的社會救濟,在各地指派官員,建立了官方的養老院和濟貧所,收容因為疾病殘疾或者孤獨鰥寡而流離失所,無人奉養的老人、病人、殘疾人和乞丐,為他們提供免費的臨時食宿之所,冬季免費布施冬衣,提供禦寒之所棲身,夏季提供避暑湯茶和清涼的過夜之所。
新朝還廣泛開許社會各富裕階層興辦民間慈善,多有大商賈成立了救濟商會,共同興辦社會福利,惠及當地的老弱病殘和婦女兒童,政府對這些救濟商會一方麵加強管理,嚴格審查,另一方麵獎勵善行,頻作表彰。對於民間慈善的傑出人士,朝廷特予恩惠,可以抬籍,封賜為榮譽貴族。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奮鬥,新朝各族人民真正做到了老有所養、貧有所依,社會行善之風大為昌盛,當時遠來中土經商的西方、南方等國的商旅,初到新朝疆土,都深為當地人的厚道善良和熱情所感動,驚訝於新朝各處的幹淨整潔、彬彬有禮,震驚於民間的路不拾遺,夜不閉戶。
很多周邊的小國、小部族,都深深仰慕新朝的社會福利係統,紛紛派遣官吏前來體驗學習。而新朝也對他們不吝幫助。劉申對有意於廣泛惠及國民的小國、小部族不僅提供經驗模式方麵的支援,而且多有厚禮相贈,幫助他們改善當地民眾的生活。由此,劉申的仁君美譽,聲名遠播四海,成為四海共同景仰的一代仁王聖主,許多小國和小部族,主動對劉申以“父君”敬稱,感恩劉申慈父般的關懷與幫助。
(二)
然而,任何事情都有其兩麵性。
伴隨社會福利事業的欣欣向榮和美名傳揚,有大臣上疏提出,如今四海安定,皇帝是天下萬民萬族愛戴的賢聖共主,眼看著在數十上百年的時間內,都不太可能再有大規模的戰爭發生。在這種情況下,國家每日耗費巨額的金錢,供養著一支沒有什麽實際用途的龐大軍隊,實在是一種巨大的浪費。上疏者懇請劉申慎重考慮,要不要逐步裁撤壓縮國家軍隊,僅保留精銳在軍籍。這樣不僅國家可以有更為豐厚的財力來改善民生,而且可以解放大量的青壯年勞動力,投入到農業生產和製造、流通、貿易領域去,令國力更為強盛。
劉申接受了內閣大臣的建議,將這篇疏奏明發邸報,遍傳中央及各地官吏閱覽,並許可大家圍繞疏奏的內容進行各種附議。一時,這篇裁軍疏奏成為了朝廷熱議的輿論焦點。
圍繞要不要裁軍,裁軍到什麽規模,何時開始,全國文臣武將各抒己見,從各自的角度,向劉申和內閣闡述了其中的利弊。
在熱鬧的朝議之中,主要的意見分為兩派:一派以漢軍將領和利益相關部門為主,力陳漢軍不可裁撤,認為漢軍雖然無有實際的作戰功能,但是漢軍的強盛存在,是國家安定的基石,是必要的國家威懾,這方麵的浪費,不唯必要,而且重要,皇帝絕對不要自毀長城,埋下遠端禍因。這一派朝臣痛陳故大將軍從赤手空拳入峒城覲見,到從500兵馬艱苦起家,創建這支舉世聞名的強大軍隊的艱辛,希望皇帝不要忘記建軍的根本,不要被實用主義的論調所迷惑,一定要堅定地保持國家軍隊的龐大和強悍,這才是天下繁榮太平的根本。
另一派則以中央及地方的財政及各類文臣為主,也包含部分頭腦清醒的漢軍將領。他們認為,一個王朝的興盛,往往剛開始建朝時要依靠強大的軍事力量,然後天下平定之後,王朝能夠延續多久,往往是看王朝的政治是否得到民心的擁戴,這才是國家的根本所在,國家的財力越豐富,越能讓百姓生活得舒心如意,百姓生活舒心如意,自然對朝廷忠誠不二,天下各族也都仰慕景從,恨不能都來投奔在新朝生活。民心所向,就是最根本的太平之策,誰能與天下萬民都熱愛都仰慕的政權匹敵呢。聖人自古都說,仁者無敵,從未說過強者無敵。周朝、唐朝都沒有特別強悍淩厲的國家軍隊,但依然是當時最強盛最安定的國家,是世界仰望的中心,可見強大的國家軍隊,並非太平盛世的絕對必要要素。何況,此次裁軍,並非要將國家軍隊連根拔除,而隻是適當控製規模,也有利於軍隊本身集中財力,提高精銳部分的戰力,對軍隊的發展並無害處。
雙方觀點在邸報和廷議中反複交鋒,各各都有精彩的論述。
在這種熱烈討論的氛圍下,裁軍,成了朝政的第一大熱點。
很多朝臣也看出來了,劉申和內閣既然同意將疏奏明發邸報,讓眾多官員參與評閱,皇帝的心意應該是可以揣測的,劉申心裏,也認為裁軍是當前形勢發展的所需。隻是,他需要更多地聽取利弊方麵的提醒,需要輿論更為一致的堅定支持。
於是,就有一部分中間派無所謂的朝臣,迎合聖心,站到了支持裁軍的立場上。
隨著討論的日益深入,支持裁軍的聲音越來越響亮,終於從聲勢上明顯壓倒了反對派的聲音。裁軍,日漸成為朝野的共識。大家熱議的焦點,也從要不要裁軍,轉移到了裁軍到何種規模,裁軍的具體方案和步驟等等細節問題。
在這場大討論中,有一個人發言甚少,但是憂心如焚,伴隨討論的深入開展和風向轉變,他的沉默越來越醒目,他的臉色也越來越陰暗。
這個人,就是漢軍的最高軍事統帥楊彪。
在楊彪的沉默和陰暗當中,他對劉申的不滿和厭惡,越來越鮮明。
他對劉申放縱這場討論的進行,深懷不滿,認為劉申終於要效法種種過河拆橋的曆史故事,對漢軍上演兔死狗烹的傳統戲碼了。
而自己,身為功高震主的、被劉申委婉敲打過的全國最高軍事長官,大概,也要如韓信一樣,厄運當頭了。
楊彪認為,劉申存著這個心思,已經很久了。他如今這樣的行為,是不可能用言語和辨論勸轉的。劉申的心意已經改變了,任誰也無法改變聖心所向。就算勸得了一時,過上幾年,劉申的這個念頭還會再度萌發,並再度采取行動的。太平歲深月久,忘恩負義的百姓勢利短見,支持裁軍的聲音還會越來越響亮。
所以,徹底解決問題隻有一個辦法,要給國家更換一個更需要倚重軍隊力量壓服各方的新皇帝。這個新皇帝,不可能是現任的朝野認可,與劉申政治見解和施政風格高度相似,一脈相承的皇太子。
這個皇帝,必須是另外的人。
而這個另外的人,也必定要為軍隊的絕大部分將領沒有阻礙地接受。
所以,這個人,隻能是新漢軍創立者陳士釗將軍的獨生女兒,故大將軍珍愛的妹妹,新漢軍心目中的女神,第一筆巨額軍費的捐贈者皇後陳琴兒所生的另外一個兒子,一個更加年幼,更加柔軟的兒子。(未完待續。)手機用戶請瀏覽wap.aiquxs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
武陵大捷又已經過去數年。整個東北亞地區的和平局麵越來越穩如泰山。周邊地區已經事實上不複存在能夠和膽敢挑戰劉申新朝的軍事力量。
在長期的和平局麵下,整個東亞地區和西域地區的各民族往來貿易,互相遷徙,混雜居住,彼此通婚,出現了文化和人種的大融合。很多民族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民族的界線早已模糊不清,很多年輕的國民,都已經數代混血,麵目特征混同一體,說不清自己到底是哪一族人,從外貌上也無法區分,大家都自認為是新朝的國民,並沒有劃分何宗何族的習慣了。
因為劉申的新朝國號中包含“漢”字,所以,國民大多自稱為漢人,遙遠的外族也多用“漢人”,指代劉申新朝的人民,用“大漢”或者“大後漢(區別於秦漢時期的漢朝)”指代劉申建立的新朝。
伴隨太平的穩固,劉申的新朝開始大規模地建立普遍的社會福利製度。新朝建立了大量的官方免費診所和藥號,由國家提供醫生和藥材,免費為國民以及居住在漢地的外國人提供普遍醫療服務。當時,僅運京一個城市,免費的診所就多達1200多間,免費藥號多達上萬家,遍布所有的坊市社區。這些診所、醫生和藥號都由中央政府設立的“藥事局”進行管理,“藥事局”歸屬戶部統轄。
此外,新朝也開始提供廣泛的社會救濟,在各地指派官員,建立了官方的養老院和濟貧所,收容因為疾病殘疾或者孤獨鰥寡而流離失所,無人奉養的老人、病人、殘疾人和乞丐,為他們提供免費的臨時食宿之所,冬季免費布施冬衣,提供禦寒之所棲身,夏季提供避暑湯茶和清涼的過夜之所。
新朝還廣泛開許社會各富裕階層興辦民間慈善,多有大商賈成立了救濟商會,共同興辦社會福利,惠及當地的老弱病殘和婦女兒童,政府對這些救濟商會一方麵加強管理,嚴格審查,另一方麵獎勵善行,頻作表彰。對於民間慈善的傑出人士,朝廷特予恩惠,可以抬籍,封賜為榮譽貴族。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奮鬥,新朝各族人民真正做到了老有所養、貧有所依,社會行善之風大為昌盛,當時遠來中土經商的西方、南方等國的商旅,初到新朝疆土,都深為當地人的厚道善良和熱情所感動,驚訝於新朝各處的幹淨整潔、彬彬有禮,震驚於民間的路不拾遺,夜不閉戶。
很多周邊的小國、小部族,都深深仰慕新朝的社會福利係統,紛紛派遣官吏前來體驗學習。而新朝也對他們不吝幫助。劉申對有意於廣泛惠及國民的小國、小部族不僅提供經驗模式方麵的支援,而且多有厚禮相贈,幫助他們改善當地民眾的生活。由此,劉申的仁君美譽,聲名遠播四海,成為四海共同景仰的一代仁王聖主,許多小國和小部族,主動對劉申以“父君”敬稱,感恩劉申慈父般的關懷與幫助。
(二)
然而,任何事情都有其兩麵性。
伴隨社會福利事業的欣欣向榮和美名傳揚,有大臣上疏提出,如今四海安定,皇帝是天下萬民萬族愛戴的賢聖共主,眼看著在數十上百年的時間內,都不太可能再有大規模的戰爭發生。在這種情況下,國家每日耗費巨額的金錢,供養著一支沒有什麽實際用途的龐大軍隊,實在是一種巨大的浪費。上疏者懇請劉申慎重考慮,要不要逐步裁撤壓縮國家軍隊,僅保留精銳在軍籍。這樣不僅國家可以有更為豐厚的財力來改善民生,而且可以解放大量的青壯年勞動力,投入到農業生產和製造、流通、貿易領域去,令國力更為強盛。
劉申接受了內閣大臣的建議,將這篇疏奏明發邸報,遍傳中央及各地官吏閱覽,並許可大家圍繞疏奏的內容進行各種附議。一時,這篇裁軍疏奏成為了朝廷熱議的輿論焦點。
圍繞要不要裁軍,裁軍到什麽規模,何時開始,全國文臣武將各抒己見,從各自的角度,向劉申和內閣闡述了其中的利弊。
在熱鬧的朝議之中,主要的意見分為兩派:一派以漢軍將領和利益相關部門為主,力陳漢軍不可裁撤,認為漢軍雖然無有實際的作戰功能,但是漢軍的強盛存在,是國家安定的基石,是必要的國家威懾,這方麵的浪費,不唯必要,而且重要,皇帝絕對不要自毀長城,埋下遠端禍因。這一派朝臣痛陳故大將軍從赤手空拳入峒城覲見,到從500兵馬艱苦起家,創建這支舉世聞名的強大軍隊的艱辛,希望皇帝不要忘記建軍的根本,不要被實用主義的論調所迷惑,一定要堅定地保持國家軍隊的龐大和強悍,這才是天下繁榮太平的根本。
另一派則以中央及地方的財政及各類文臣為主,也包含部分頭腦清醒的漢軍將領。他們認為,一個王朝的興盛,往往剛開始建朝時要依靠強大的軍事力量,然後天下平定之後,王朝能夠延續多久,往往是看王朝的政治是否得到民心的擁戴,這才是國家的根本所在,國家的財力越豐富,越能讓百姓生活得舒心如意,百姓生活舒心如意,自然對朝廷忠誠不二,天下各族也都仰慕景從,恨不能都來投奔在新朝生活。民心所向,就是最根本的太平之策,誰能與天下萬民都熱愛都仰慕的政權匹敵呢。聖人自古都說,仁者無敵,從未說過強者無敵。周朝、唐朝都沒有特別強悍淩厲的國家軍隊,但依然是當時最強盛最安定的國家,是世界仰望的中心,可見強大的國家軍隊,並非太平盛世的絕對必要要素。何況,此次裁軍,並非要將國家軍隊連根拔除,而隻是適當控製規模,也有利於軍隊本身集中財力,提高精銳部分的戰力,對軍隊的發展並無害處。
雙方觀點在邸報和廷議中反複交鋒,各各都有精彩的論述。
在這種熱烈討論的氛圍下,裁軍,成了朝政的第一大熱點。
很多朝臣也看出來了,劉申和內閣既然同意將疏奏明發邸報,讓眾多官員參與評閱,皇帝的心意應該是可以揣測的,劉申心裏,也認為裁軍是當前形勢發展的所需。隻是,他需要更多地聽取利弊方麵的提醒,需要輿論更為一致的堅定支持。
於是,就有一部分中間派無所謂的朝臣,迎合聖心,站到了支持裁軍的立場上。
隨著討論的日益深入,支持裁軍的聲音越來越響亮,終於從聲勢上明顯壓倒了反對派的聲音。裁軍,日漸成為朝野的共識。大家熱議的焦點,也從要不要裁軍,轉移到了裁軍到何種規模,裁軍的具體方案和步驟等等細節問題。
在這場大討論中,有一個人發言甚少,但是憂心如焚,伴隨討論的深入開展和風向轉變,他的沉默越來越醒目,他的臉色也越來越陰暗。
這個人,就是漢軍的最高軍事統帥楊彪。
在楊彪的沉默和陰暗當中,他對劉申的不滿和厭惡,越來越鮮明。
他對劉申放縱這場討論的進行,深懷不滿,認為劉申終於要效法種種過河拆橋的曆史故事,對漢軍上演兔死狗烹的傳統戲碼了。
而自己,身為功高震主的、被劉申委婉敲打過的全國最高軍事長官,大概,也要如韓信一樣,厄運當頭了。
楊彪認為,劉申存著這個心思,已經很久了。他如今這樣的行為,是不可能用言語和辨論勸轉的。劉申的心意已經改變了,任誰也無法改變聖心所向。就算勸得了一時,過上幾年,劉申的這個念頭還會再度萌發,並再度采取行動的。太平歲深月久,忘恩負義的百姓勢利短見,支持裁軍的聲音還會越來越響亮。
所以,徹底解決問題隻有一個辦法,要給國家更換一個更需要倚重軍隊力量壓服各方的新皇帝。這個新皇帝,不可能是現任的朝野認可,與劉申政治見解和施政風格高度相似,一脈相承的皇太子。
這個皇帝,必須是另外的人。
而這個另外的人,也必定要為軍隊的絕大部分將領沒有阻礙地接受。
所以,這個人,隻能是新漢軍創立者陳士釗將軍的獨生女兒,故大將軍珍愛的妹妹,新漢軍心目中的女神,第一筆巨額軍費的捐贈者皇後陳琴兒所生的另外一個兒子,一個更加年幼,更加柔軟的兒子。(未完待續。)手機用戶請瀏覽wap.aiquxs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