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陽河大橋竣工後的慶功宴上,葉明注意到一個瘦小的年輕人一直站在角落,欲言又止。他記得這是工匠隊裏負責測量的學徒小李。


    "有事?"葉明端著酒杯走過去。


    小李慌得差點打翻手中的茶碗:"侯、侯爺,小的隻是...在想橋西那段引橋..."


    "引橋怎麽了?"葉明來了興趣。


    "按傳統測法,引橋該有三十步長。"小李鼓起勇氣,"可侯爺教的三角測法算出要三十二步。最後按侯爺的法子建的引橋,果然與主橋完美銜接。小的想不通..."


    葉明笑了。他放下酒杯,從案幾上抓起一把花生米排成直線:"傳統測平地用水平法,但引橋有坡度。就像這——"他傾斜桌麵,花生米紛紛滾落,"斜坡上量長度,必須考慮角度修正。"


    小李眼睛瞪得溜圓。葉明拍拍他肩膀:"明天跟我去新工地,教你些新東西。"


    次日清晨,葉明帶著小李來到城北一片開闊地。這裏將修建一條連接官道的新路,直通正在擴建的碼頭。


    "侯爺,按慣例先用準繩和尺丈量..."隨行的老測量匠開始布置人手。


    "等等。"葉明抬手製止,"今天我們用新工具。"


    他命人抬來幾個木箱。打開第一個,裏麵是一台奇怪的工具:三尺長的木製軌道上裝著一個可滑動的銅管,管中有水泡,兩端有精細刻度。


    "這叫水準儀。"葉明小心地將它架在三腳架上,"比你們用碗水測平精準十倍。"


    老測量匠將信將疑地看著這個怪模怪樣的器具。葉明調整好儀器,讓小李通過銅管觀察遠處的標尺。


    "天爺!"小李突然大叫,"能看清三十丈外的尺子刻度!這、這銅管裏莫非裝了仙法?"


    葉明笑而不答。這簡陋的水準儀不過是在銅管兩端加了凸透鏡片,但對古人而言已是神物。他耐心教導如何讀取刻度、計算高差,工匠們學得如癡如醉。


    第二個木箱裏是更古怪的裝置:一輛小推車上豎著轉盤和標杆,配有銅環和細繩。


    "測距車。"葉明推著車走了百步,"現在不用一步步量,用這個轉盤角度就能算出距離。"


    老測量匠終於忍不住了:"侯爺,祖宗傳下的準繩用了百十年..."


    "老周,你看。"葉明打斷他,指著遠處一棵柳樹,"用準繩量到那棵樹要多久?"


    "至少半個時辰。要拉直繩,還得繞過土丘..."


    葉明架好測距車,轉動銅環,心算片刻:"二百七十三步半。小李,去步測驗證。"


    小李飛奔而去,不久氣喘籲籲跑迴來:"侯爺神了!正好二百七十三步半!"


    老周的下巴差點掉到地上。


    消息像長了腿,午時不到,工地已擠滿看熱鬧的工匠。葉明索性辦起現場教學,演示如何用直角器放線、用測距車算土方量。年輕工匠們眼睛發亮,老匠人則不時搖頭嘀咕"怪力亂神"。


    正當氣氛熱烈時,趙通判陰沉著臉出現了。


    "侯爺好雅興。"老通判掃視著古怪的儀器,"與工匠廝混,玩物喪誌,恐非為官之道。"


    葉明早料到會有這一出。他恭敬地行禮:"趙大人來得正好。下官正想請教,按《工部則例》,官道坡度不得超過多少?"


    "十五分之一。"趙通判不假思索。


    "大人博學。"葉明指向正在測量的路段,"請大人看看這段坡度如何?"


    趙通判眯眼望去,土路平平整整,看不出所以然。葉明遞過一張紙,上麵畫著精細的曲線和數字:"水準儀測得最大坡度十六分之一,完全合規。"


    "這..."老通判一時語塞。


    "再有,"葉明趁熱打鐵,"按《則例》,道路轉彎處需加寬多少?"


    "三、三尺。"


    葉明又展示一組數據:"測距車算出此處轉彎半徑三十步,按計算需加寬三尺二寸。大人以為如何?"


    趙通判胡子直抖,最後甩袖而去:"奇技淫巧!"


    待老通判走遠,工匠們憋著的笑聲終於爆發。小李壯著膽子問:"侯爺,您不怕得罪趙大人?"


    "用數據說話,得罪什麽人?"葉明收起圖紙,"記住,好的工程離不開兩樣東西——"他指了指腦袋,"和這個。"又指了指水準儀。


    三天後,葉明正在衙門審閱工程進度,錢大有急匆匆跑來:"侯爺,出怪事了!這幾天集市上突然多了許多賣竹器的商販,專往工地湊。"


    葉明挑眉:"哦?"


    "更怪的是,"錢大有壓低聲音,"這些'商販'個個眼睛賊亮,老盯著咱們的測量工具看。今早抓到一個,竟是鄰縣劉員外家的匠人頭兒假扮的!"


    葉明哈哈大笑:"我當什麽事。傳令下去,明日未時,在城隍廟前公開演示測量工具,誰愛看誰看。"


    "啊?"錢大有傻了,"侯爺,這可是咱們的獨門秘技啊!"


    "錢主事,"葉明拍拍他肩膀,"技術這東西,藏著掖著反而死得快。大家都用得好,整個安陽府才能建得更好。"


    次日,城隍廟前人頭攢動。不僅本地工匠,還有不少生麵孔擠在前排。葉明不但演示工具用法,還把製作圖紙公開展示。當有人問為何如此大方時,他的迴答讓全場寂靜:


    "安陽府要成為北方明珠,不能隻靠我一個人。在座各位都是建設者,技術共享,才能共創盛世。"


    掌聲雷動。許多外鄉工匠當場跪謝,有人甚至紅了眼眶。誰也沒注意到,圍觀人群中有個錦衣少年悄悄記錄著什麽,隨後匆匆離去。


    測量革命帶來的變化立竿見影。新道路的修建速度提高了一倍,而且坡度平緩、轉彎順暢,車馬行走極為省力。下水道的坡度計算精準,汙水排放前所未有的通暢。連最保守的老匠人也不得不承認,這些"奇技淫巧"確實管用。


    這天傍晚,葉明正在後院改良測距車,小李突然求見。年輕人手裏捧著個木盒,緊張得直結巴:


    "侯、侯爺,小的琢磨了個小玩意,不知..."


    盒子裏是個迷你水準儀,隻有巴掌大,但構造精巧,居然還帶折疊腳架。


    "你自己做的?"葉明驚訝地檢查這個小巧儀器。


    "小的...小的偷師了侯爺的銅管做法,又加了能調平的機關。"小李臉漲得通紅,"想著測量小地方時用著方便..."


    葉明眼前一亮。這個小改良解決了大水準儀在狹窄空間無法使用的難題。他鄭重地拍拍小李肩膀:"好樣的!這才叫活學活用。明天起,你負責培訓新來的測量學徒。"


    小李激動得說不出話,隻是不斷鞠躬。看著他離去的背影,葉明心中感慨:技術革命的種子一旦播下,自然會生根發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打造最強邊關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擋著我發光了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擋著我發光了並收藏打造最強邊關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