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皇現在最大的危機還不止是日本九州島,而是全麵的。


    一旦有一個地方出現缺口,所有的列強都會來找空檔,華國表現出了一定的實力,也更加讓華國成為眾矢之的,沒有一個列強希望看見華國這樣的國家強大起來。


    其他國家需要華國龐大的經濟基礎條件去激發他們的市場,也需要華國相對於歐洲列強來說更為廉價的商品。


    對於華國目前在華皇建立下的體製,不斷的擴張,是必須要走的路,和英法等列強,並沒有本質的差別,隻是華皇提前將製度進化到了帝國主義的高級階段而已。


    這是這個時代的華國發展需要,也是世界發展需要。


    歐洲從殖民地掠奪了什麽呢?金銀、奢侈品、原材料。


    其中金銀並不是物質財富,而是紙幣未和貴金屬脫鉤之前防止通貨緊縮的流通貨。


    金銀相關的物質財富轉移,發生在歐洲國家內部之間,例如西班牙拿金銀購買了英法的紡織品:英法喪失了物質財富,獲得了良性通貨膨脹。


    在自由競爭的體製裏,良性通貨膨脹刺激了技術革新和產業升級,社會就此更加發達。


    所以在貴金屬本位的世界裏,掠奪金銀間接了刺激了歐美社會發展。


    奢侈品(香料、鑽石、象牙、皮毛等等)和社會發展沒有必然聯係。


    原材料的掠奪確實直接促進了歐洲的發展。


    這裏,“掠奪”定義為以低於“合理價格”的代價獲得物品,例如殖民地工人低於本土工人工資。


    18世紀即使在歐洲,在華皇看來也是很窮的:一個工人努力工作10小時/天不過能吃飽穿暖而已,還有大量童工女工。


    所以低於當時本土水平的工資,是很低的。


    英國在1870年,輸入原材料總價值大約200萬英鎊,這是數字很驚人了,折合白銀大約1500萬兩。


    也就是說,即使在殖民時代的顛峰,直接掠奪的原材料不過占gdp的千分之幾而已。


    如果殖民地的工資提高到英國本土水平,這樣獲得的原材料不能算掠奪了,英國將為此多付出大約gdp百分之零點幾的代價,還不如軍費的零頭的零頭。


    這也是為什麽西方世界在二戰後放任殖民地體係體係瓦解的原因之一,另外的原因當然是社會學的,例如人權意識高漲,因為從經濟地圖上看,繼續占領殖民地微不足道,而且無利可圖。


    所以華皇才會在這個時候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率先將自己放在標榜世界人權的旗手地位。


    歐洲在17-19世紀迅速發展的主要原因如果不是掠奪,那麽是什麽?


    歐洲的發展主要來自於工業革命。也就是從“自然”的懷抱裏盡情開發財富。


    科技樹的發展,會比非洲亞洲南美的窮人們要慷慨富裕得多得多。


    一個瓦特,讓英國的gdp短短時間內翻倍,頂得上全球“掠奪”1000年!


    當然,這個曆史中,華國是最先邁向電氣化的國家!


    這也並不重要,華國邁向了電氣化之後,整個歐洲,還有美國,也都先後進入了電氣時代,這裏沒有多少可以隱藏的技術含量。


    倒是汽車工業,華國發展了,別的國家都還蒙在鼓裏,即便見識過華國汽車的商人,也都沒有意識到,這將是未來推動全世界經濟的東西。


    美國總統怎麽通過掠奪南美致富?


    美國的gdp已經是南美的好幾倍了。你就算把南美搶成零,也僅夠你人吃馬嚼過幾年。


    歐洲領先於東亞、南美的發達程度,比歐美領先的程度還利害。


    要說掠奪世界,沒人比蒙古人從全世界搶得利害。


    當時全世紀最發達最富裕的地方不是西歐,而是阿拉伯和中國,這兩個地方蒙古人都搶了。


    蒙古人發展出發達經濟了嗎?


    掠奪華國,沒人比滿族人搶得利害。八旗發展出發達經濟了嗎?


    曆史上大型國家是否發達,直接動力從來是科學技術的發展。


    掠奪、風和雨順(好運氣)、甚至吃苦耐勞,都是輔助因素。


    所以華皇其實對於掠奪土地,是不感冒的,總不能奪取之後就任由荒蕪啊,而且,奪取一個地方,哪怕是很貧困的地區,要死多少人?


    華皇之所以對日本要不惜一切代價的奪取,是以本傷人,從一開始就存著滅掉日本的心思,對別的地方,就不會這麽狠狠的投入了。


    洋人搞殖民的目的是什麽?


    殺光土著獲取殖民地的資源,發現新的農作物促進人口增長。


    買賣黑奴,強迫勞動。


    強迫附屬國降低關稅,大量傾銷工業品的目的又是什麽?


    洋人通過掠奪殖民地的資源,完成原始積累,催生工業革命。


    工業是要錢的,研究技術的人是要吃飯的,沒有閑錢都餓死了,工業和科技還怎麽發展?


    而且即使是看起來很多國家主權獨立,實際上在經濟上受宗主國影響嚴重,通過貿易的方式進行罷了。


    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國家,可以通過印刷貨幣就殖民全球。


    這是華皇在重生之前,就經曆了的社會,幾乎人人都知道。


    所以,華皇是要把手伸的廣,把權力覆蓋的廣,但並不要求深入,不要求控製到具體的每一個人的頭上,在殖民開端的政策中,華皇就已經提前設計好了!


    華皇之所以能夠讓華國飛速發展,靠的就是對經濟,軍事,和政策的把握,每次都應在準備階段。


    每個列強對於殖民地的態度都是不一樣的。


    西班牙對於拉美殖民地是一味的掠奪,這也和西班牙殖民的時代有關。


    畢竟支持哥倫布去找印度的原因就是撈一筆,再看到印第安人人傻銀多,換成誰都要掠奪一把的。


    西班牙殖民的年代西班牙本國還屬於中世紀,宗教審判官滿地跑,文藝複興的春風也對西班牙影響甚少。


    拉丁美洲諸國沒建立起完善的法律,加上政治不穩定,貪汙腐敗盛行,經濟結構單一(香蕉共和國),導致了它們的百年孤獨,當讓就成了一堆沒存在感的國家了!最富的智利大部分也是靠礦產。


    英國諸殖民地中,除了印度,緬甸等一眾國家天生有嚴重民族矛盾,宗教矛盾,傳統文化盤根錯節之外;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皆為發達國家。


    英國殖民的時代,是啟蒙運動甚至工業革命的時代。


    伏爾泰,盧梭等的學說不說深入人心,也至少是有一點影響的。


    對北美十三州基本采取自治,再加上英國本國法製健全,政治穩定,英國沒有傳統文化的殖民地(澳美加等)自然采取了英國政治來統治或接受英國模式的統治。


    北美澳洲土地肥沃,礦產豐富,英國又帶來了穩定高效政府的雛形,英國對於殖民地工商業的投資等等,造就了一大批發達國家。


    法國的殖民地有越南,柬埔寨,老撾,阿爾及利亞。


    阿爾及利亞相對好過點,越南飽受戰火摧殘,老撾小國寡民地爛,柬埔寨被紅色高棉的摧殘堪比納粹對猶太人的摧殘。


    這些地方發展不起來,和自身還是有很大關係的。


    相比於英國,目前對於華皇和華國構成更大威脅,甚至可以說是最大威脅的,就是法國,因為法國在南亞半島搞事情,直接威脅到了華國本土的安全,隻是華皇現在缺乏資金,工業剛剛起步,需要維持穩定的局勢,要不然早就對法國武力教育了!


    華皇從來沒有將19世紀這個時代的法國看在眼裏,因為現在的華國,已經不是清廷治下的腐朽社會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甲午崛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軒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軒樟並收藏甲午崛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