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說完了,那自然就到了明朝。


    時間越靠近現代,曆史就越詳細,大家知道的東西就越多。


    明清兩代也就成為了現代學者研究最深入的王朝。】


    這一點大家還是明白的。


    時間久遠的王朝留下的故事自然沒有前朝留下的多。


    【史書這個東西還是要辯證的去看。


    就算有名如史記,記載裏也有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


    這也說明了史學家的嚴謹,他可能一件事,聽說了好幾個版本,該寫哪一種故事?


    幹脆就全寫上了,讓後人分辨。


    所以史書也不可盡信,像是清朝修的明史,與明實錄相比,明顯謬誤太多。】


    就那些蠻子,他們哪懂什麽修史書?


    可不就淨給咱們抹黑了。


    朱元璋憤憤不平道。


    明朝往後的朝代是異族當家,想也知道,他們為了合法化他們的地位,自然會把明朝的皇帝抹黑成昏君。


    【明朝總共十六帝,有十四座帝陵。


    沒有帝陵的兩位皇帝是明惠宗朱允炆和代宗朱祁鈺。


    這兩位皇帝是怎麽失去帝位的?前麵我也講過了。


    明太祖朱元璋時,明朝的首都在南京,朱元璋駕崩之後,他的陵墓自然也修建在了南京。


    朱元璋的明孝陵位於紫金山南麓,陵號曰孝,一方麵是因為馬皇後的諡號為“孝慈”,另外一方麵是取以孝治天下之意。


    我個人覺得以孝治天下這個口號大家還是不要喊了,可以提倡孝,但是以孝治天下就有點兒太過了。】


    老儒生們撇了撇嘴,敢怒不敢言。


    朱元璋早些時候就已經和朱標一起商量改革的事情。


    各種政策都好辦,他們需要統一國民的精神,給大家樹立一個思想標杆,這有點兒難,他們還在思考中。


    【朱棣奉天靖難成功之後,將明朝首都遷到了北京,形成了天子守國門的格局。


    明朝後來的十三位皇帝都葬在了北京,也叫北京明十三陵。


    明朝的帝陵都沒有被盜掘,這得益於清朝對明朝帝陵的保護。


    清朝皇帝為了拉攏漢人,做足了麵子,康熙甚至親自去往了朱元璋的孝陵祭祀。】


    天子守國門。


    這句話說得好。


    朱棣滿意的點了點頭。


    他當初做下遷都的決定時,也有這方麵的因素考量。


    北京很適合做首都,調兵方便,氣候各方麵都很合適,況且還是他的老地盤。


    【大家還記得之前說過現代時期挖了一位皇帝的陵墓嗎?


    這位皇帝就是明朝的,他就是明神宗朱翊鈞,大家也管他叫萬曆。


    明清兩朝的皇帝,各種諡號稱號比較多,反倒是年號比較統一,皇帝執政期間就一個年號,沒有換過,所以大家一般稱唿他們也都是直接稱唿年號。】


    少年朱翊鈞正摸著他的愛貓,聽到這個消息立馬就跳了起來,腦子都是懵的。


    先前他聽說有這麽個倒黴皇帝,還在私底下嘲笑了幾聲。


    結果,唐曉竟然說這個倒黴鬼就是自己。


    他這時候年紀還小,朝政都是張居正把持,他每天就在師傅的監督下好好學習。


    每天最大的盼頭就是下學之後能去看看自己的小貓,摸摸它、抱抱它,一天的煩惱都能消散。


    可自己以後的陵墓被挖這件事,他永久都不能釋懷。


    老朱家的人都不敢置信,他們還以為大明的帝陵全都無恙,結果還是出事了。


    隻是這麽多年都沒事,最後卻栽在了現代,這屬實是太倒黴。


    大家都不免有些同情萬曆。


    【現在的考古都是搶救性發掘,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對朱翊鈞明定陵的發掘可以稱得上是考古的悲劇,也是考古史上最慘痛的教訓。


    1956年,我國剛建國7年,考古方麵的係統還不完善。


    著名學者郭沫若和北京市長等人上書請求挖掘明成祖朱棣的長陵。


    這個請求在文化界引起了巨大地震,各界強烈反對。最終退而求其次,大家都同意了,挖掘明神宗朱翊鈞的定陵。


    這也算是朱翊鈞給祖宗擋了災了。】


    幸好幸好,朱棣拍了拍胸口,幸好挖的不是自己,這個子孫還是有點兒用的。


    隻是怎麽自己變成了明成祖?


    朱棣反應過來之後一下子就炸了,陵墓什麽的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這個稱號問題。


    他登基之後,最先做的就是要為自己的合法性背書。


    以後的廟號他都定好了,隻能是明太宗。


    為了顯示出他是正統的明太宗,他把朱允炆在曆史上直接抹去了。


    洪武一朝一直到了三十五年,然後順順當當的傳給了他明太宗朱棣。


    結果在後世怎麽變成了成祖,完蛋了,他的所有努力化成烏有,一看就是謀朝篡位的小人。


    【這次挖掘工作動用了很多人,也有很多心思不太好的人。


    墓門打開之後,密閉的墓室內進入了空氣,一瞬間,許多古籍、絲織品、衣服等全都氧化變黑,甚至化為灰燼。


    很多有名的織錦因為無知錯誤的保存方式,永久性損壞,再也無法恢複光彩。


    出土了3000多件文物,竟然損毀了2000多件。


    主要損壞的東西就是絲織品,其中還包括萬曆皇帝的龍袍。


    最令人痛心的是皇帝和兩位皇後的屍體,原本他們的屍體是保存完好的,安妥放置起來隻為等待技術分析。


    結果沒幾年就遇到了十年浩劫,這十年是中國慘烈的十年,很多人打著國家的幌子實施報複,實施自己瘋狂的想法。


    憤怒的人群衝進了保存屍首的地方,將皇帝和兩位皇後的屍首挫骨揚灰。


    朱翊鈞的金絲楠木棺槨被隨意丟棄,後來被農民撿迴了家,打成了家具。


    實在是有些慘烈。


    在定陵事件之後,國家也意識到了不應該隨意主動挖掘陵墓,這才出台了相應的法律法規。】


    現在不止明朝的皇帝,所有人都開始同情這位萬曆皇帝了。


    這可真是倒黴鬼呀,挖就挖了,最後還被挫骨揚灰了。


    唐曉先前向他們展示的都是中國現代社會的便利和舒服,他們驚歎於後世的政策,羨慕後世的發展。


    雖說唐曉講的比較模糊,可從這段話他們也能看出來,後世的那些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也是慢慢才變得能更好。


    先前他們也走過彎路,也幹過一些離譜的事情。


    明白了這些,皇帝們心裏更有底氣了,他們不怕失敗,不怕走彎路,怕的是沒有人幹。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直播開局劇透皇帝死因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孫長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孫長安並收藏直播開局劇透皇帝死因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