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皇帝太子的死因
直播開局劇透皇帝死因 作者:孫長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明朝時空
洪武七年十一月
皇宮中熱鬧萬分,觥籌交錯,一派君臣和樂之象。
今日是太子嫡長子朱雄英的滿月宴。
朱元璋高興,多喝了幾杯。
天幕就此出現。
眾人一時有些慌張,知曉天幕沒有惡意,也就放下心來認真聽講。
起先朱元璋還聽的津津有味,沒想到李世民竟是死於丹藥,我老朱可比他強,從不信這些鬼蜮伎倆。
直到明朝這兩個皇帝的事情,眾人心裏有些不是滋味。
“我大明竟有後代沉迷修仙吃丹藥,真是荒唐。”朱元璋直接罵了出來。
太子朱標看著父親麵露怒容,隻得請罪自己沒教導好子孫。
看著寶貝兒子跪在地上,朱元璋有些心疼。太子什麽都好,就是太過仁善,八竿子打不著的事情都要請罪,簡直有些愚善。看來以後還是要加大教育力度。
“這兩人也不知是你的多少代子孫,怎能怪你。”朱元璋開口說道。
朱棣趕緊將跪在地上的大哥扶了起來,諸皇子也都勸太子大哥不必為此自責。
兩位皇帝真正的祖宗朱棣此時還未成婚,正心疼的望著他的大哥朱標。此時的朱元璋還沒定下孩子們的字輩,自是不知他想錯了人。
永樂二年
永樂帝朱棣登基不過一年,朝廷事務千頭萬緒,心情本就不好,又有天幕過來添亂。
剛剛冊立太子,天幕就說太子沒有長壽之相,想到一心爭儲的二兒子,朱棣有些頭疼。這麽一弄,朝廷又要不穩。
新上任的皇太子朱高熾抱著個大肘子啃得正香,太子妃張氏趕緊上前製住了他。想到以後隻能吃些青菜豆腐,再也不能吃到這等美味,他便又啃了一大口。
看著離自己越來越遠的美味,朱高熾隻能在心裏默念,一切都是為了身體健康,一切都是為了大明王朝。
【其實有些皇帝的死到現在還是一個謎團,但史書上寫的也都是病逝。所以我也不知道具體是什麽情況。例如祖龍秦始皇之死,又比如趙宋太祖趙匡胤的燭影斧聲。】
終於聽到自己消息的嬴政一臉懵逼。自己的死是一個謎團?
不過這後世之人稱唿朕為祖龍,看來定是認可朕的功績。
燭影斧聲是什麽?趙匡胤不明白,猜都猜不出來,真是頭疼。
【接下來咱們說一說死於非命的皇帝。
這類皇帝要不就是自身能力不太行,要不就是亡國之君,有的還死的十分荒唐。
死的最搞笑的就是晉孝武帝司馬曜。
司馬曜有一個寵妃,兩人有共同的愛好,那就是喝酒,一天他與妃子又喝得不亦樂乎。不知道司馬曜哪根弦搭錯了,突然醉熏熏地對寵妃說:“你的年紀太大了,不如年輕妃子們好看,我早晚廢掉你,讓別人上位。”
也許當時司馬曜隻是醉中開個玩笑而已,可一向被寵慣了的妃子怎能不害怕,許是酒喝多了,神智不清,她越想越氣,“既然你不仁,就別怪我不義。”
隨即她灌醉了皇帝身邊的侍從,趁皇帝醉倒,招來了自己的心腹宮女,用被子將皇帝送上了西天。】
百姓人都傻了。
這世上竟然還有被妃嬪捂死的皇帝。
當皇帝果然是個危險的活計呀!
【除此之外,唐文宗死於被宦官幽禁;明惠帝死於宗室內鬥;徽欽二帝則直接被敵軍俘虜;隋煬帝死於兵變。】
等等,神女。這兒怎麽說的這麽簡單?
這唐文宗、明惠帝、徽欽二帝、隋煬帝都是誰呀?
在這幾個皇帝之前平行時空的所有人都是滿頭問號。
這才是重點呀!真是氣死個人。
【兩位自盡的皇帝則是宋朝和明朝的最後一位皇帝。他們倆也算是君王死社稷。先不說皇帝當的怎麽樣,就這份氣節,足夠大家敬佩。】
你倒是仔細說說,宋朝和明朝是怎麽滅亡的呀?
朱元璋和趙匡胤氣的不行。
【太子,這個地位第二高的職業,應該是最難做的職業。
太優秀,你的皇父會擔心影響了他的地位。
太平庸,你的皇父又會擔心你不能承擔起天下之責。
總之裏外不是人。】
胤礽深以為然。
他的父親是有些喜怒無常在身上的,有時待你如珠如寶,有時卻隻覺的你處處不堪。
【咱們前麵說過九大王朝總共有七十二位太子。因為秦朝沒有立太子,所以曆史上第一位皇太子是漢惠帝劉盈,最後一位皇太子則是清朝的胤礽。
這之後雍正建立了秘密立儲製度,從此沒有皇太子。】
【七十二位皇太子中有十人被他的皇父廢黜。有六人死於政變。死在父親之前的有十人。成功繼位的有四十三人。最後這三人則是末代皇帝的太子。
仔細一算就會發現,有百分之四十的皇太子都沒能成功繼位。這個概率可比皇帝的高出一倍。】
有人一算還真是,之前死於非命的皇帝約占兩成。而沒能成功繼位的太子有足足四成。
看來這太子是比皇帝難當呀。天幕所言非虛。
曆朝曆代的皇太子都目不轉睛的盯著天幕,隻求那神女唐曉能多講一些,最好把每個人都講一下,不要一筆帶過。
隻有秦朝無所謂。畢竟他們沒有太子。
可是唐曉注定不會講的太仔細。畢竟以後還要騙信仰。
怎麽可能竭澤而漁!
【先說一下被廢黜的皇太子。曆史上最有名的三位太子有兩位都是被廢的,另一位死於政變。
他們有名也是沾了皇帝父親的光。他們的皇帝都算得上一代明君。】
【翻看史書,通常能發現這樣一個規律。那就是皇帝父親越英明神武,功勳卓著。那他的皇太子就越危險。】
這話一出,太子們的心裏都涼了半截。父皇都是英明神武,功勳卓著的。畢竟有誰承認自己荒淫無道呢?
【這被廢的第一個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
怎會是承乾!李世民和長孫皇後不敢相信。
【李承乾絕對算一個投胎小能手。
武德二年,秦王妃長孫氏於太極宮承乾殿生下了秦王李世民的嫡長子李承乾,承乾二字有承繼皇業、總領乾坤之意,期望不可謂不大。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繼位,一個月後,年僅八歲的李承乾被立為皇太子。
接下來這十年過得都十分順利,父子之間的感情也很好。
突然,李世民最愛的長孫皇後去世了,失去了妻子之後,李世民越來越關心皇後生的孩子。
長孫皇後生了三個兒子,除了太子還有李泰和李治,糟糕的是,李泰隻比太子李承乾小一歲。
也許是覺得李泰沒當太子有些愧疚,李世民無比寵愛李泰。他對李泰的寵愛他自己可能覺得沒什麽,畢竟長孫皇後生的孩子他都很愛。但在文武百官和太子眼中卻不是這樣的。
他們會想,皇帝如此寵愛李泰,莫不是有了廢太子的想法。再加上太子李承乾在貞觀十二年患了足疾,有點不良於行,性子愈發古怪。一部分大臣轉投到了李泰門下,想博一個從龍之功。李泰就此和他的大哥李承乾打起了擂台。
太子幹了一些李世民不喜歡的事情。於是李世民搜訪賢德、以輔儲君。先後挑選了十餘位明臣出任東宮輔官。
但是李世民卻忽略了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這樣的教育方式是否適合李承乾?
有時候打壓教育是能把人逼瘋的。
李承乾蓋了個房子,便有人上書批評他過於奢華。隻要不是學習就是不務正業。這種幹什麽事都被勸諫,被指著鼻子說你幹的不對,你這樣下去,大唐將亡。
李承乾開始心理扭曲了。他寵幸了一名男樂人。李世民大怒,命人將這個樂人殺死。李承乾非常傷心,在宮中為自己死去的男寵立碑。讓宮人祭奠。
自此之後,李承乾與他的父皇李世民之間的隔閡更深了。再加上李泰的步步相逼,最終李承乾瘋了,他決定謀反。
他失敗了,畢竟他的父皇可是靠玄武門之變起家。他怎麽可能鬥得過?
最後李世民並沒有殺李承乾。隻是把他廢為庶人,流放黔州。也算保住了一條性命。】
李世民時空
貞觀三年
才十歲的李承乾看著天幕講完了他的一生,還是覺得有些虛幻,仿佛在看別人的故事。
不過仔細一想,也許可能真的會這樣。
青雀總是愛在父母麵前撒嬌賣乖,處處得父母歡心。可我是太子,每天得學習好多東西,再加上我並不愛說出心裏話。即使父母有些偏向青雀,我總是覺得是自己不好的緣故。
宮殿門外,李世民夫婦趕到了太子的宮殿,一見麵,長孫皇後立馬抱住了太子。
即使從天幕的隻言片語中能看出皇後的命數,但想到未來的事,夫妻兩個還是一起過來看望承乾,怕他接受不了。
長孫皇後緊緊地抱著她的大兒子,直到情緒慢慢平複,才放開了手。
李承乾也是戀戀不舍,縱使母親情緒過於激動,將自己抱得太緊,著實有些不太舒服。
自從他當了太子,長孫皇後就沒抱過他了。太子不能行差踏錯,不能有一日失儀。自然不能在後宮膩膩歪歪。
冷靜下來後,父子兩個開始擔憂起了長孫皇後。
“天幕說母後會在兒臣當了十年太子後薨逝,那豈不就是貞觀十年,現如今已經是貞觀三年,母後可有何不舒服?”
李世民也是一臉慌張,他不能接受妻子走的這麽早。趕緊吩咐了宮人去請太醫,心裏在止不住的害怕。
“二郎不必擔憂,還有七年時間,夠臣妾慢慢調養的。”長孫皇後隻能這麽給皇帝寬心。
她的心裏也是止不住地害怕,不是怕死,而是不想離開丈夫和孩子們。
人一旦知道了自己的死期,就隻有兩種態度,一種是瘋狂改命,一種則是認命。
皇後卻想選第三種,那就是先調養身體,要是實在不行,認命也無妨,至少為此努力過。
洪武七年十一月
皇宮中熱鬧萬分,觥籌交錯,一派君臣和樂之象。
今日是太子嫡長子朱雄英的滿月宴。
朱元璋高興,多喝了幾杯。
天幕就此出現。
眾人一時有些慌張,知曉天幕沒有惡意,也就放下心來認真聽講。
起先朱元璋還聽的津津有味,沒想到李世民竟是死於丹藥,我老朱可比他強,從不信這些鬼蜮伎倆。
直到明朝這兩個皇帝的事情,眾人心裏有些不是滋味。
“我大明竟有後代沉迷修仙吃丹藥,真是荒唐。”朱元璋直接罵了出來。
太子朱標看著父親麵露怒容,隻得請罪自己沒教導好子孫。
看著寶貝兒子跪在地上,朱元璋有些心疼。太子什麽都好,就是太過仁善,八竿子打不著的事情都要請罪,簡直有些愚善。看來以後還是要加大教育力度。
“這兩人也不知是你的多少代子孫,怎能怪你。”朱元璋開口說道。
朱棣趕緊將跪在地上的大哥扶了起來,諸皇子也都勸太子大哥不必為此自責。
兩位皇帝真正的祖宗朱棣此時還未成婚,正心疼的望著他的大哥朱標。此時的朱元璋還沒定下孩子們的字輩,自是不知他想錯了人。
永樂二年
永樂帝朱棣登基不過一年,朝廷事務千頭萬緒,心情本就不好,又有天幕過來添亂。
剛剛冊立太子,天幕就說太子沒有長壽之相,想到一心爭儲的二兒子,朱棣有些頭疼。這麽一弄,朝廷又要不穩。
新上任的皇太子朱高熾抱著個大肘子啃得正香,太子妃張氏趕緊上前製住了他。想到以後隻能吃些青菜豆腐,再也不能吃到這等美味,他便又啃了一大口。
看著離自己越來越遠的美味,朱高熾隻能在心裏默念,一切都是為了身體健康,一切都是為了大明王朝。
【其實有些皇帝的死到現在還是一個謎團,但史書上寫的也都是病逝。所以我也不知道具體是什麽情況。例如祖龍秦始皇之死,又比如趙宋太祖趙匡胤的燭影斧聲。】
終於聽到自己消息的嬴政一臉懵逼。自己的死是一個謎團?
不過這後世之人稱唿朕為祖龍,看來定是認可朕的功績。
燭影斧聲是什麽?趙匡胤不明白,猜都猜不出來,真是頭疼。
【接下來咱們說一說死於非命的皇帝。
這類皇帝要不就是自身能力不太行,要不就是亡國之君,有的還死的十分荒唐。
死的最搞笑的就是晉孝武帝司馬曜。
司馬曜有一個寵妃,兩人有共同的愛好,那就是喝酒,一天他與妃子又喝得不亦樂乎。不知道司馬曜哪根弦搭錯了,突然醉熏熏地對寵妃說:“你的年紀太大了,不如年輕妃子們好看,我早晚廢掉你,讓別人上位。”
也許當時司馬曜隻是醉中開個玩笑而已,可一向被寵慣了的妃子怎能不害怕,許是酒喝多了,神智不清,她越想越氣,“既然你不仁,就別怪我不義。”
隨即她灌醉了皇帝身邊的侍從,趁皇帝醉倒,招來了自己的心腹宮女,用被子將皇帝送上了西天。】
百姓人都傻了。
這世上竟然還有被妃嬪捂死的皇帝。
當皇帝果然是個危險的活計呀!
【除此之外,唐文宗死於被宦官幽禁;明惠帝死於宗室內鬥;徽欽二帝則直接被敵軍俘虜;隋煬帝死於兵變。】
等等,神女。這兒怎麽說的這麽簡單?
這唐文宗、明惠帝、徽欽二帝、隋煬帝都是誰呀?
在這幾個皇帝之前平行時空的所有人都是滿頭問號。
這才是重點呀!真是氣死個人。
【兩位自盡的皇帝則是宋朝和明朝的最後一位皇帝。他們倆也算是君王死社稷。先不說皇帝當的怎麽樣,就這份氣節,足夠大家敬佩。】
你倒是仔細說說,宋朝和明朝是怎麽滅亡的呀?
朱元璋和趙匡胤氣的不行。
【太子,這個地位第二高的職業,應該是最難做的職業。
太優秀,你的皇父會擔心影響了他的地位。
太平庸,你的皇父又會擔心你不能承擔起天下之責。
總之裏外不是人。】
胤礽深以為然。
他的父親是有些喜怒無常在身上的,有時待你如珠如寶,有時卻隻覺的你處處不堪。
【咱們前麵說過九大王朝總共有七十二位太子。因為秦朝沒有立太子,所以曆史上第一位皇太子是漢惠帝劉盈,最後一位皇太子則是清朝的胤礽。
這之後雍正建立了秘密立儲製度,從此沒有皇太子。】
【七十二位皇太子中有十人被他的皇父廢黜。有六人死於政變。死在父親之前的有十人。成功繼位的有四十三人。最後這三人則是末代皇帝的太子。
仔細一算就會發現,有百分之四十的皇太子都沒能成功繼位。這個概率可比皇帝的高出一倍。】
有人一算還真是,之前死於非命的皇帝約占兩成。而沒能成功繼位的太子有足足四成。
看來這太子是比皇帝難當呀。天幕所言非虛。
曆朝曆代的皇太子都目不轉睛的盯著天幕,隻求那神女唐曉能多講一些,最好把每個人都講一下,不要一筆帶過。
隻有秦朝無所謂。畢竟他們沒有太子。
可是唐曉注定不會講的太仔細。畢竟以後還要騙信仰。
怎麽可能竭澤而漁!
【先說一下被廢黜的皇太子。曆史上最有名的三位太子有兩位都是被廢的,另一位死於政變。
他們有名也是沾了皇帝父親的光。他們的皇帝都算得上一代明君。】
【翻看史書,通常能發現這樣一個規律。那就是皇帝父親越英明神武,功勳卓著。那他的皇太子就越危險。】
這話一出,太子們的心裏都涼了半截。父皇都是英明神武,功勳卓著的。畢竟有誰承認自己荒淫無道呢?
【這被廢的第一個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
怎會是承乾!李世民和長孫皇後不敢相信。
【李承乾絕對算一個投胎小能手。
武德二年,秦王妃長孫氏於太極宮承乾殿生下了秦王李世民的嫡長子李承乾,承乾二字有承繼皇業、總領乾坤之意,期望不可謂不大。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繼位,一個月後,年僅八歲的李承乾被立為皇太子。
接下來這十年過得都十分順利,父子之間的感情也很好。
突然,李世民最愛的長孫皇後去世了,失去了妻子之後,李世民越來越關心皇後生的孩子。
長孫皇後生了三個兒子,除了太子還有李泰和李治,糟糕的是,李泰隻比太子李承乾小一歲。
也許是覺得李泰沒當太子有些愧疚,李世民無比寵愛李泰。他對李泰的寵愛他自己可能覺得沒什麽,畢竟長孫皇後生的孩子他都很愛。但在文武百官和太子眼中卻不是這樣的。
他們會想,皇帝如此寵愛李泰,莫不是有了廢太子的想法。再加上太子李承乾在貞觀十二年患了足疾,有點不良於行,性子愈發古怪。一部分大臣轉投到了李泰門下,想博一個從龍之功。李泰就此和他的大哥李承乾打起了擂台。
太子幹了一些李世民不喜歡的事情。於是李世民搜訪賢德、以輔儲君。先後挑選了十餘位明臣出任東宮輔官。
但是李世民卻忽略了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這樣的教育方式是否適合李承乾?
有時候打壓教育是能把人逼瘋的。
李承乾蓋了個房子,便有人上書批評他過於奢華。隻要不是學習就是不務正業。這種幹什麽事都被勸諫,被指著鼻子說你幹的不對,你這樣下去,大唐將亡。
李承乾開始心理扭曲了。他寵幸了一名男樂人。李世民大怒,命人將這個樂人殺死。李承乾非常傷心,在宮中為自己死去的男寵立碑。讓宮人祭奠。
自此之後,李承乾與他的父皇李世民之間的隔閡更深了。再加上李泰的步步相逼,最終李承乾瘋了,他決定謀反。
他失敗了,畢竟他的父皇可是靠玄武門之變起家。他怎麽可能鬥得過?
最後李世民並沒有殺李承乾。隻是把他廢為庶人,流放黔州。也算保住了一條性命。】
李世民時空
貞觀三年
才十歲的李承乾看著天幕講完了他的一生,還是覺得有些虛幻,仿佛在看別人的故事。
不過仔細一想,也許可能真的會這樣。
青雀總是愛在父母麵前撒嬌賣乖,處處得父母歡心。可我是太子,每天得學習好多東西,再加上我並不愛說出心裏話。即使父母有些偏向青雀,我總是覺得是自己不好的緣故。
宮殿門外,李世民夫婦趕到了太子的宮殿,一見麵,長孫皇後立馬抱住了太子。
即使從天幕的隻言片語中能看出皇後的命數,但想到未來的事,夫妻兩個還是一起過來看望承乾,怕他接受不了。
長孫皇後緊緊地抱著她的大兒子,直到情緒慢慢平複,才放開了手。
李承乾也是戀戀不舍,縱使母親情緒過於激動,將自己抱得太緊,著實有些不太舒服。
自從他當了太子,長孫皇後就沒抱過他了。太子不能行差踏錯,不能有一日失儀。自然不能在後宮膩膩歪歪。
冷靜下來後,父子兩個開始擔憂起了長孫皇後。
“天幕說母後會在兒臣當了十年太子後薨逝,那豈不就是貞觀十年,現如今已經是貞觀三年,母後可有何不舒服?”
李世民也是一臉慌張,他不能接受妻子走的這麽早。趕緊吩咐了宮人去請太醫,心裏在止不住的害怕。
“二郎不必擔憂,還有七年時間,夠臣妾慢慢調養的。”長孫皇後隻能這麽給皇帝寬心。
她的心裏也是止不住地害怕,不是怕死,而是不想離開丈夫和孩子們。
人一旦知道了自己的死期,就隻有兩種態度,一種是瘋狂改命,一種則是認命。
皇後卻想選第三種,那就是先調養身體,要是實在不行,認命也無妨,至少為此努力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