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正南又往上走了兩層,便看見遠處的山林裏綠意蔥蘢,不知名的鳥兒在樹叢上跳躍飛翔,完全看不到人跡,仿佛整個世界隻剩下這座破廟,和那廟裏的兩個老人,而陳正南是一個旁觀者,冷眼打量著這世界角落的一隅。
從塔上下來之後,陳正南便轉到樓梯下麵,從懷中摸出短刀,撬那塊方磚,才敲了兩下,那方磚便動了。
陳正南一點一點將刀子插了下去,將方磚的一邊翹了起來,慢慢地抬升,便看見一個黑乎乎的洞口呈現在眼前。
陳正南將方磚抱起來,放在旁邊的地上,趴在洞口往裏麵打量,隻見裏麵黑黑的,什麽也看不見。
他忙打開包裹,取出火把和火鐮,將火把點著了,伸到洞裏去。隻見黑乎乎的洞裏,半人深的地方便是石台階,向下延伸轉個方向,通向北邊的黑暗之中。
陳正南將火把放在地麵上,先把包袱扔了下去,兩手撐著洞口跳了下去,站在了下麵台階的最高處。
就在他要往下走的時候,又想到,萬一那老和尚發現他消失不見了,來這裏尋找,看見了這大洞,豈不是麻煩,於是他就站在台階上,伸出頭來,將那塊方磚抱了過來,落在原位置上,放穩。
正要下去,為穩妥起見,陳正南迴頭又用兩手托起那塊方磚再移到旁邊,確何自己能再出去,這才又把那方磚重新落在原位上,從台階上拿起火把向下走去。
那台階向北旋轉之後,路便伸向一條拱頂的密道之內。
行走在密道中,陳正南不由得想,這個密道應該早在朱由崧藏金之前,就已經存在,絕對不會是他為了藏金新建的,因為他並沒有足夠的時間去做這件事情,
也並沒有預計到自己的失敗會那麽快,需要建一個地方用來藏金。
往前走了很長一段路之後,空氣中的味道忽然難聞起來,越走越臭。
陳正南捂著鼻子,正在著急為什麽還沒有到藏金圖上所標記的那個地方,就見前麵忽然猛地一涼,一股涼風撲過來,緊接著他便聞到一股惡臭,他正掩鼻,自己便已經走到了一個方廳之中。
陳正南把手中的火把舉在高處,赫然看見這是有兩間屋子那麽大的一個廳,空地上、靠牆的地方居然躺著十幾具白骨,一下子嚇得他毛骨悚然,
身上不由得一抖,連忙從懷中取出短刀握在手裏,這才知道為什麽這麽臭。
陳正南舉著火把四處打量,卻見那些白骨或坐或躺,並沒有打鬥的痕跡。有些白骨旁邊放了短刀、長劍,有些白骨旁邊還放著個人隨身用的銀袋。
他用腳輕輕地踢了一下,那布袋便如塵土一般化了,露出裏麵的碎銀子來。
陳正南一時之間大惑不解,不知這些人因何而死。他將火把舉得高高的,卻見這些人似乎並不是一夥的,死亡的時間也不一致。
有的人已經白骨化,有的人似乎死的要晚上一些日子,還沒有完全腐爛盡。
在方廳的東北角,陳正南看見那裏用磚塊壘起了十幾個方台,每個磚台上都放著一個箱子,他趕忙走過去,打開一個箱子的箱蓋,
卻發現裏麵是空的,又打開一個,裏麵也是空的。他連著把五六個箱子的箱蓋打開,發現全部都是空無一物。
麵對這些空箱子,滿地的死屍白骨,陳正南不禁有些懵了,這就是自己辛辛苦苦不遠千裏前來尋金的結果,這裏,正是藏金圖標記的地方!
陳正南不由得暗想,畢竟這麽多年了,看來這地方早就被人知道了,金子也早被人運走。
而這些死屍和白骨、這些人顯然也是為找金子而來,卻不知因為什麽原因死在了這裏,陳正南四處搜索一番,毫無所得。
想著,就這麽原地返迴,似乎白來了這一趟。於是,陳正南便又向前進入了密道。
陳正南往前走了不遠,密道便開始轉向向西。
繼續往前走,他隻感覺那密道似乎無窮無盡,似乎永遠走不通盡頭。
陳正南辨別了一下方向,忽然記起來,這方向便是通往玄武湖和皇城的方向,如此說來,這密道莫不是要通到從前的大明皇城?
他高舉火把又往前走了很久,那密道仍然隻在黑暗中延伸,仿佛有無窮無盡的路等待他往前走。
行走在地道之內,陳正南越發感覺自己正走在通往前明皇宮的方向上。
行走間,陳正南突然就想到了朱元璋的孫子建文帝。
熟悉中國曆史的他,自然對中國曆史四大謎案之一的建文帝結局之謎比較熟悉。
《明史》記載:朱棣至城下,李景隆叛,開門納燕兵,都城陷。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或雲,帝由地道出亡,
朱棣帶兵打進首都金陵,他侄子建文帝跑了,但不知從哪裏跑的,跑到了哪裏更是不知。
皇位坐穩之後,朱棣先後命鄭成功、胡濙追查建文帝下落長達十幾年。
陳正南不由得想到:難不成,自己現在身處的這條密道,便是建文帝當初出逃的通道,是以才躲過燕王的北軍搜捕?
陳正越南往前走,這種感覺就越強烈。
在這無盡的黑暗之中,陳正南前世的記憶忽然清晰了一點。
他記得,前世的自己曾在一本雜誌上看過一篇文章,內容大致是胡濙的後代子孫寫的迴憶性文章,其中講道:永樂五年,胡濙受命密訪建文帝,對外以訪張三豐張邋遢為名,直道永樂二十一年才有結果!
終於找到建文帝的那一年,正值朱棣第四次親征阿魯台。
在遠征途中的一天深夜,朱棣“聞濙至,急起召入”。兩人交談了幾個小時,“漏下四鼓乃出,至是疑始釋。”
胡濙在永樂二十一年替朱棣吳決了建文帝的疑問,此後朱棣“疑始釋”,一塊石頭落了地,這才舒眉釋懷,心理上徹底吳脫、放下,此後始得心安。
胡濙終於成功地訪到了建文帝,更因在密訪建文一事上立有大功,先是於永樂十四年由給事中升任禮部左侍郎,後又升任尚書,並成為明宣宗托孤大臣之一!
那麽,胡濙訪道的結果是什麽呢?
說來,胡濙一開始走了很大一段彎路。
最初,所有人都猜出,建文帝經秘道逃出宮城以後,肯定會以出家做和尚的方式謀生,存活。
胡濙的尋訪也是以此為線索,按找“和尚”的思路去找。朱棣為了幫他,還把全國的和尚登記造冊,結果整整找了九年,無功而返。
折騰了九年之後,有高人給胡濙指點,讓他轉變思路,從“尼姑”裏去找建文帝。
結果,真的給他找到了。
胡濙和身穿尼姑裝的建文帝見了麵,通過他的年齡、外形、氣質、書法、隨身寶物和家世經曆,均得到印證,還問清了他的遊曆情況和生活情況,進行了長時間的深談。
建文帝告訴胡濙:第一,我知道朱棣在找我;第二,我已經對治理國家、對帝位徹底死了心;第三,我認識到,我失去帝位,
天下歸於朱棣,這一切都是天命,自己和朱棣都應該順應天命。第四,天下現在被朱棣治理得很好,我很是讚許,也很欣慰,隻願老朱家的天下如此下去才好。
朱棣得知這些情況後,特別是知道朱允炆竟是男扮女裝為尼姑以後,才徹底吳脫,釋懷,不再追究建文帝。
想著這些前朝的往事,陳正南不由又向前走了很遠,就在他正疑惑時,發現,路居然走到盡頭了:前麵,由於上麵拱頂坍塌,路被徹底堵死了。
陳正南迷惑了:這,這就是藏寶的地方?他不由得苦笑了,看來,自己尋寶的夢,就此破滅了。隻身探險的旅程,到此結束了。
陳正南隻得往迴走。
又走了很久,在火把將要熄滅的時候,陳正南取出了第二根火把重新燃上,又走了一會兒,才走到剛才的方廳,看見那些死屍和白骨,看見那些空空的箱子。
在方廳裏又耽擱了片刻,四下裏張望搜索一番後,陳正南從幾具死屍旁搜羅了他們身上留下的碎銀子,又打開了最後兩口他之前沒有打開的空箱子,
不死心地又往裏麵看了幾眼,直到確認那裏麵也是空的,這才蓋上箱蓋,沿來路又鑽進蜜道。
往前走的時候,一個人走在無盡的黑暗之中,四周是死一般的寧靜,毫無生命氣息的寧靜,在這種寧靜中,陳正南忽然自省道:自己原來也是這麽貪婪,連死人留下的幾小包碎銀子也沒有放過。
他這才想到那麽一句話,人往往苦在不自知,又去想,自己難道真的需要那麽多銀子嗎?自己這一生到底需要多少銀子?自己得到了這些銀子又將做什麽呢?
終於,陳正南走到了密道的盡頭,到了那塔的地宮下麵,沿台階而上,陳正南把火把放在靠牆的台階上,兩手去托那塊方磚,
可是讓他意外的是,這一次那方磚卻紋絲不動。陳正南慌了,以為自己剛才沒有在意,沒有用力,趕忙弓下腰,兩隻肩膀用足了力氣去托那方磚,卻發現一如剛才,那方磚紋絲不動。
從塔上下來之後,陳正南便轉到樓梯下麵,從懷中摸出短刀,撬那塊方磚,才敲了兩下,那方磚便動了。
陳正南一點一點將刀子插了下去,將方磚的一邊翹了起來,慢慢地抬升,便看見一個黑乎乎的洞口呈現在眼前。
陳正南將方磚抱起來,放在旁邊的地上,趴在洞口往裏麵打量,隻見裏麵黑黑的,什麽也看不見。
他忙打開包裹,取出火把和火鐮,將火把點著了,伸到洞裏去。隻見黑乎乎的洞裏,半人深的地方便是石台階,向下延伸轉個方向,通向北邊的黑暗之中。
陳正南將火把放在地麵上,先把包袱扔了下去,兩手撐著洞口跳了下去,站在了下麵台階的最高處。
就在他要往下走的時候,又想到,萬一那老和尚發現他消失不見了,來這裏尋找,看見了這大洞,豈不是麻煩,於是他就站在台階上,伸出頭來,將那塊方磚抱了過來,落在原位置上,放穩。
正要下去,為穩妥起見,陳正南迴頭又用兩手托起那塊方磚再移到旁邊,確何自己能再出去,這才又把那方磚重新落在原位上,從台階上拿起火把向下走去。
那台階向北旋轉之後,路便伸向一條拱頂的密道之內。
行走在密道中,陳正南不由得想,這個密道應該早在朱由崧藏金之前,就已經存在,絕對不會是他為了藏金新建的,因為他並沒有足夠的時間去做這件事情,
也並沒有預計到自己的失敗會那麽快,需要建一個地方用來藏金。
往前走了很長一段路之後,空氣中的味道忽然難聞起來,越走越臭。
陳正南捂著鼻子,正在著急為什麽還沒有到藏金圖上所標記的那個地方,就見前麵忽然猛地一涼,一股涼風撲過來,緊接著他便聞到一股惡臭,他正掩鼻,自己便已經走到了一個方廳之中。
陳正南把手中的火把舉在高處,赫然看見這是有兩間屋子那麽大的一個廳,空地上、靠牆的地方居然躺著十幾具白骨,一下子嚇得他毛骨悚然,
身上不由得一抖,連忙從懷中取出短刀握在手裏,這才知道為什麽這麽臭。
陳正南舉著火把四處打量,卻見那些白骨或坐或躺,並沒有打鬥的痕跡。有些白骨旁邊放了短刀、長劍,有些白骨旁邊還放著個人隨身用的銀袋。
他用腳輕輕地踢了一下,那布袋便如塵土一般化了,露出裏麵的碎銀子來。
陳正南一時之間大惑不解,不知這些人因何而死。他將火把舉得高高的,卻見這些人似乎並不是一夥的,死亡的時間也不一致。
有的人已經白骨化,有的人似乎死的要晚上一些日子,還沒有完全腐爛盡。
在方廳的東北角,陳正南看見那裏用磚塊壘起了十幾個方台,每個磚台上都放著一個箱子,他趕忙走過去,打開一個箱子的箱蓋,
卻發現裏麵是空的,又打開一個,裏麵也是空的。他連著把五六個箱子的箱蓋打開,發現全部都是空無一物。
麵對這些空箱子,滿地的死屍白骨,陳正南不禁有些懵了,這就是自己辛辛苦苦不遠千裏前來尋金的結果,這裏,正是藏金圖標記的地方!
陳正南不由得暗想,畢竟這麽多年了,看來這地方早就被人知道了,金子也早被人運走。
而這些死屍和白骨、這些人顯然也是為找金子而來,卻不知因為什麽原因死在了這裏,陳正南四處搜索一番,毫無所得。
想著,就這麽原地返迴,似乎白來了這一趟。於是,陳正南便又向前進入了密道。
陳正南往前走了不遠,密道便開始轉向向西。
繼續往前走,他隻感覺那密道似乎無窮無盡,似乎永遠走不通盡頭。
陳正南辨別了一下方向,忽然記起來,這方向便是通往玄武湖和皇城的方向,如此說來,這密道莫不是要通到從前的大明皇城?
他高舉火把又往前走了很久,那密道仍然隻在黑暗中延伸,仿佛有無窮無盡的路等待他往前走。
行走在地道之內,陳正南越發感覺自己正走在通往前明皇宮的方向上。
行走間,陳正南突然就想到了朱元璋的孫子建文帝。
熟悉中國曆史的他,自然對中國曆史四大謎案之一的建文帝結局之謎比較熟悉。
《明史》記載:朱棣至城下,李景隆叛,開門納燕兵,都城陷。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或雲,帝由地道出亡,
朱棣帶兵打進首都金陵,他侄子建文帝跑了,但不知從哪裏跑的,跑到了哪裏更是不知。
皇位坐穩之後,朱棣先後命鄭成功、胡濙追查建文帝下落長達十幾年。
陳正南不由得想到:難不成,自己現在身處的這條密道,便是建文帝當初出逃的通道,是以才躲過燕王的北軍搜捕?
陳正越南往前走,這種感覺就越強烈。
在這無盡的黑暗之中,陳正南前世的記憶忽然清晰了一點。
他記得,前世的自己曾在一本雜誌上看過一篇文章,內容大致是胡濙的後代子孫寫的迴憶性文章,其中講道:永樂五年,胡濙受命密訪建文帝,對外以訪張三豐張邋遢為名,直道永樂二十一年才有結果!
終於找到建文帝的那一年,正值朱棣第四次親征阿魯台。
在遠征途中的一天深夜,朱棣“聞濙至,急起召入”。兩人交談了幾個小時,“漏下四鼓乃出,至是疑始釋。”
胡濙在永樂二十一年替朱棣吳決了建文帝的疑問,此後朱棣“疑始釋”,一塊石頭落了地,這才舒眉釋懷,心理上徹底吳脫、放下,此後始得心安。
胡濙終於成功地訪到了建文帝,更因在密訪建文一事上立有大功,先是於永樂十四年由給事中升任禮部左侍郎,後又升任尚書,並成為明宣宗托孤大臣之一!
那麽,胡濙訪道的結果是什麽呢?
說來,胡濙一開始走了很大一段彎路。
最初,所有人都猜出,建文帝經秘道逃出宮城以後,肯定會以出家做和尚的方式謀生,存活。
胡濙的尋訪也是以此為線索,按找“和尚”的思路去找。朱棣為了幫他,還把全國的和尚登記造冊,結果整整找了九年,無功而返。
折騰了九年之後,有高人給胡濙指點,讓他轉變思路,從“尼姑”裏去找建文帝。
結果,真的給他找到了。
胡濙和身穿尼姑裝的建文帝見了麵,通過他的年齡、外形、氣質、書法、隨身寶物和家世經曆,均得到印證,還問清了他的遊曆情況和生活情況,進行了長時間的深談。
建文帝告訴胡濙:第一,我知道朱棣在找我;第二,我已經對治理國家、對帝位徹底死了心;第三,我認識到,我失去帝位,
天下歸於朱棣,這一切都是天命,自己和朱棣都應該順應天命。第四,天下現在被朱棣治理得很好,我很是讚許,也很欣慰,隻願老朱家的天下如此下去才好。
朱棣得知這些情況後,特別是知道朱允炆竟是男扮女裝為尼姑以後,才徹底吳脫,釋懷,不再追究建文帝。
想著這些前朝的往事,陳正南不由又向前走了很遠,就在他正疑惑時,發現,路居然走到盡頭了:前麵,由於上麵拱頂坍塌,路被徹底堵死了。
陳正南迷惑了:這,這就是藏寶的地方?他不由得苦笑了,看來,自己尋寶的夢,就此破滅了。隻身探險的旅程,到此結束了。
陳正南隻得往迴走。
又走了很久,在火把將要熄滅的時候,陳正南取出了第二根火把重新燃上,又走了一會兒,才走到剛才的方廳,看見那些死屍和白骨,看見那些空空的箱子。
在方廳裏又耽擱了片刻,四下裏張望搜索一番後,陳正南從幾具死屍旁搜羅了他們身上留下的碎銀子,又打開了最後兩口他之前沒有打開的空箱子,
不死心地又往裏麵看了幾眼,直到確認那裏麵也是空的,這才蓋上箱蓋,沿來路又鑽進蜜道。
往前走的時候,一個人走在無盡的黑暗之中,四周是死一般的寧靜,毫無生命氣息的寧靜,在這種寧靜中,陳正南忽然自省道:自己原來也是這麽貪婪,連死人留下的幾小包碎銀子也沒有放過。
他這才想到那麽一句話,人往往苦在不自知,又去想,自己難道真的需要那麽多銀子嗎?自己這一生到底需要多少銀子?自己得到了這些銀子又將做什麽呢?
終於,陳正南走到了密道的盡頭,到了那塔的地宮下麵,沿台階而上,陳正南把火把放在靠牆的台階上,兩手去托那塊方磚,
可是讓他意外的是,這一次那方磚卻紋絲不動。陳正南慌了,以為自己剛才沒有在意,沒有用力,趕忙弓下腰,兩隻肩膀用足了力氣去托那方磚,卻發現一如剛才,那方磚紋絲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