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陳正南覺得這錢無論是老和尚的也好,左錢的也好,都是不義之財,不是幹淨的。如果是老和尚送的,那就是答謝自己的酬勞;如果是左錢送的,那就是他納下的投名狀。
想到這裏,他心裏便有點不舒服,又有一些點膈應、難受,如飲了盜泉之水,但又覺得給他們送迴去也不方便,隻得留下。
第二天上午,走到酉時,陳正南便到了滁州地界,山路漫漫,雜樹流鶯,紅葉遍野。
這地方陳正南自然是沒來過,但知道這地名,就覺得有些親切——他前世的感覺忽然迴來一點,竟覺得這地方有些熟悉。
這熟悉自然是來自前世,高中課堂裏老師讓他背《醉翁亭記》所留下的記憶。天底下上過初中的人,誰不知道歐陽修的《醉翁亭記》呢?
前世記憶的漣漪激起了陳正南的興趣,心想我反正又無公幹,既然走到這裏,何不去看看天下聞名的醉翁亭呢,
於是便問了路邊的行人醉翁亭之所在,如何走法,最後便往西南方向琅琊山麓走去。
中午,陳正南在路邊隨便用了飯,稍事休息就繼續拍馬而行,進入滁州西南環繞的群山。
那些山雖不高大巍峨,卻綿延不絕,可見歐陽修《醉翁亭記》開篇所言“環滁皆山也”,所言不虛。
這裏不久前也下過雨,秋日雨後,山間彌漫著草木清香。陳正南打馬行走在琅琊山風景裏,欣賞兩側煙嶺丘陵,自有一番高逸澄潤的詩意氤氳於胸。
前方兩側,那些山峰雖不險峻,卻秀蔚洇潤,滿目蒼幽;溪雖不闊,卻清流婉轉,鳥鳴花香。
不久,他又經過一段蜿蜒的琅琊古道,兩旁古木千枝,野草芬芳,隻見幽穀藏碧、秀湖清澈。
行走在崖路之上,陳正南欣賞著近處溝深壑陡,遠處的叢林仿佛青色濃雲一般,綿山幽穀,雲霧繚繞,溪流潺潺。
策馬慢行走在這綠意盎然之中,滿目蒼翠欲滴,陳正南隻覺仿佛置身仙境,塵世的一切皆拋腦後,無影無蹤。
進入琅琊山中,陳正南更覺這山中古意深厚。
琅琊山山間遍布摩崖石刻,那些字跡漫漶的碑刻,其年代居然從漢唐一直延續到今。
路上,陳正南遇見幾位外地的秀才從山中遊玩歸來,便問了他們山中名勝,才知前麵有琅琊古寺,就問了道路,牽馬找了過去,也去看古寺。
這琅琊寺建於唐大曆年間,起初叫寶應寺,有《寶應寺碑》在。不知何時,有人於山罅中疏泉鑿石池,曰“庶子泉”。旁邊有李陽冰的篆銘。
寺中居然還有吳道子畫觀音及須菩提像,陳正南一一看後,直覺稀奇。
牽馬觀景,陳正南先後又看了寺前後的明月池、觀音泉、琅琊溪,見山巔有日觀亭,因為有馬在身邊,便沒有上去。寺後有雪鴻洞、歸元洞諸勝跡,他就牽馬下山,順路也看了。
下山路上,隻見環寺多摩崖書,皆曆代名人、地方官宦、遊者所題,有的已經斑駁難辨。
陳正南畢竟是學木工的出身,修建過祠堂、寺廟,一路遊玩下來,給他印象最深的還是與琅琊寺毗連的無梁殿。
聽一位采藥的當地人介紹,陳正南才知道,這無梁殿原名玉皇閣,是一處道教場所,用灰磚砌成,莊嚴肅穆,古色古香,稱為“江北諸殿之冠”。
無梁殿整個殿宇不用寸木隻釘、無梁、無柱、全部用磚石壘砌而成。
陳正南四處仔細觀看,隻覺磚石、水漬、苔蘚、縫草間,無不昭示著曆經時代的風雨,目之所及,全是人世間的滄桑和厚重。
從無梁殿下來的路上有一片平台,四下裏散落著一些石塊,剛好可供遊人歇腳休息,便有幾名當地的婦人在這裏售賣當地的山貨,也有人做小吃生意。
走到這裏,陳正南隻覺得口渴,也有些累了,便把棗紅馬放到草地上,任他自己尋吃的,他自己走到賣小吃的山姑麵前,見她售賣的是用魚肉和麵粉做的娃娃魚,看著色香味都不錯,便要了一碗,吃來果然爽口。
他又買了幾樣當地的零食,坐在石頭上吃了,拿出水囊喝了幾口水,才牽了棗紅馬走到不遠處的山泉邊,給水囊裝滿了水,讓棗紅馬也喝了一個飽,又休息了一會兒,才向人問了醉翁亭之所在,牽馬走了過去。
在琅琊寺遊玩時,陳正南就聽到幾位秀才說過,這醉翁亭的來曆,居然是為了便於歐陽修遊玩,由一位叫智仙的住持特地為他建的,歐陽修親為作記《醉翁亭記》。
此後,歐陽修常同朋友到亭中遊樂飲酒,“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亭”因此得名。
到了醉翁亭,陳正南不禁稍微有些失望,呈現在他麵前的也隻是一個很普通的亭子而已,心裏便道,所謂天下聞名,
大多不過是因為歐陽修那篇文章而已,單看這建築,不論是大小和規模,並沒有什麽稀奇和過人之處。當下,他將馬拴在遠處的樹下,隻身來到這亭中。
亭子裏已經有五六個人,正在其中休息談話,從他們的談吐之間,可以聽到他們也是外地人,和自己一樣慕名前來賞鑒名人遺落的風物和故事。
走到亭下,陳正南出於職業習慣,便不由得仔細去看這亭的營造特點。
隻見這醉翁亭,用的是中國傳統的歇山式建築,吻獸伏脊,亭角飛起,如鳥展翅。
走到亭子裏,陳正南見這亭內可容納十多人,南北框門設有格花和浮雕花卉,亭內有八幅“八仙過海”浮雕。
沿亭四周有木欄圍護的長椅,陳正南坐下後,隻見亭東的石壁前藤蘿低垂,山花掩映,壁上也有幾處摩崖石刻,
皆為記載醉翁亭的興衰和對該亭的詠歌感歎,其中有南宋人篆書“醉翁亭”三個大字。
亭外的路上,一些當地人紛紛來挑山泉水,絡繹不絕。陳正南又走到亭西麵看,見有一石碑,鐫有蘇軾手書的《醉翁亭記》全文,筆勢雄放。
一位旁觀的秀才道:“人稱“歐文蘇字”,並為二絕,真是妙文好字,果然名不虛傳,今日一睹,實在有幸。”
這時,亭子下麵有一位戴著鬥笠,
腰裏挎著腰刀的黑大漢,張開他滿嘴齙牙的大嘴說:“什麽名不虛傳,不就是一個破屋子嗎?幾個蝦爬的大字,哪裏有什麽稀奇,怎麽看也沒有瞧頭,全是騙人的把戲。”
那秀才聽了這大漢的話,隻迴頭瞥了他一眼,卻也不理他,便和同伴徑直去了。
那黑大漢一時有些無趣,便道:“人間故事都是機緣巧合,那嶽武穆嶽將軍,如果不是秦檜害他,他的名聲會有今天這麽大嗎?
充其量也隻不過和韓世忠一般罷了。就拿這什麽醉翁亭來說,要不是有個叫錢明義的壞人構陷罪名去害這歐陽公,昏君宋仁宗明知他冤枉,還把他貶到這滁州小地方,
又遇到一個喜歡巴結權貴的和尚,專門給他建了這亭子,供他打獵、喝酒,哪來今日這一番名聲,弄得大家都千八百裏路往這裏趕,如命似的想來看稀奇,
結果居然就是這個破房子,和我們家鄉張老爺家花園裏的比,那裏麵隨便一個亭子樓閣都比這氣派,比這精致,隻不過這裏有些鳥鳴聲罷了。”
與他同來的另一名瘦高漢子嘿嘿一笑,道:“天下之事不都是如此嗎,名利恩怨,你爭我奪,勾心鬥角才弄出這些名人逸事來。這人間說白了就是一出大戲,
你方唱罷我登場,你有酒,我有肉,你有戲曲,我有故事,把這人世間硬是弄作了一個大道場。”
陳正南聽了這兩人的一番對話,才知道歐陽修原來是被人陷害貶到此地,細品這兩人的話,覺得倒也有趣。
他想到自己在這琅琊山中,能看的都也看了,也知道了一些從前的故事,便決定下山前往金陵。
他卻不知,這亭中的黑衣大漢,忽然瞧見陳正南腰間的佩劍,紅木配蟒皮金飾的劍鞘,一眼看出不是平常之物。
他是習武的,身上帶的也有兵器,見了好刀劍自然是喜歡。
陳正南正從亭子裏走出來,那戴鬥笠的大漢忽然向他說道:“你這後生,你身上這把劍看來不錯,可否借來一看?”
陳正南轉頭去看他,卻見他兩隻大眼鼓鼓地盯在自己麵上,神情間一副無所謂的樣子,甚是無理,便道:“在下還有路要趕,不便。”說完轉身便走。
可是讓他沒想到的是,他話音剛落,那大漢居然一個箭步跨了上來,伸手便要奪陳正南的劍,口裏說道:“不就是一把鳥劍嗎?要來瞅瞅如何這般小氣。”
陳正南早有防備,右腿微躬,左腿一蹬,身體向後一傾,使出了一個仙姑滑步躲在大漢身後,那大漢用力過猛,撲了空,連忙兩手撐出,才沒有撞上柱子。
想到這裏,他心裏便有點不舒服,又有一些點膈應、難受,如飲了盜泉之水,但又覺得給他們送迴去也不方便,隻得留下。
第二天上午,走到酉時,陳正南便到了滁州地界,山路漫漫,雜樹流鶯,紅葉遍野。
這地方陳正南自然是沒來過,但知道這地名,就覺得有些親切——他前世的感覺忽然迴來一點,竟覺得這地方有些熟悉。
這熟悉自然是來自前世,高中課堂裏老師讓他背《醉翁亭記》所留下的記憶。天底下上過初中的人,誰不知道歐陽修的《醉翁亭記》呢?
前世記憶的漣漪激起了陳正南的興趣,心想我反正又無公幹,既然走到這裏,何不去看看天下聞名的醉翁亭呢,
於是便問了路邊的行人醉翁亭之所在,如何走法,最後便往西南方向琅琊山麓走去。
中午,陳正南在路邊隨便用了飯,稍事休息就繼續拍馬而行,進入滁州西南環繞的群山。
那些山雖不高大巍峨,卻綿延不絕,可見歐陽修《醉翁亭記》開篇所言“環滁皆山也”,所言不虛。
這裏不久前也下過雨,秋日雨後,山間彌漫著草木清香。陳正南打馬行走在琅琊山風景裏,欣賞兩側煙嶺丘陵,自有一番高逸澄潤的詩意氤氳於胸。
前方兩側,那些山峰雖不險峻,卻秀蔚洇潤,滿目蒼幽;溪雖不闊,卻清流婉轉,鳥鳴花香。
不久,他又經過一段蜿蜒的琅琊古道,兩旁古木千枝,野草芬芳,隻見幽穀藏碧、秀湖清澈。
行走在崖路之上,陳正南欣賞著近處溝深壑陡,遠處的叢林仿佛青色濃雲一般,綿山幽穀,雲霧繚繞,溪流潺潺。
策馬慢行走在這綠意盎然之中,滿目蒼翠欲滴,陳正南隻覺仿佛置身仙境,塵世的一切皆拋腦後,無影無蹤。
進入琅琊山中,陳正南更覺這山中古意深厚。
琅琊山山間遍布摩崖石刻,那些字跡漫漶的碑刻,其年代居然從漢唐一直延續到今。
路上,陳正南遇見幾位外地的秀才從山中遊玩歸來,便問了他們山中名勝,才知前麵有琅琊古寺,就問了道路,牽馬找了過去,也去看古寺。
這琅琊寺建於唐大曆年間,起初叫寶應寺,有《寶應寺碑》在。不知何時,有人於山罅中疏泉鑿石池,曰“庶子泉”。旁邊有李陽冰的篆銘。
寺中居然還有吳道子畫觀音及須菩提像,陳正南一一看後,直覺稀奇。
牽馬觀景,陳正南先後又看了寺前後的明月池、觀音泉、琅琊溪,見山巔有日觀亭,因為有馬在身邊,便沒有上去。寺後有雪鴻洞、歸元洞諸勝跡,他就牽馬下山,順路也看了。
下山路上,隻見環寺多摩崖書,皆曆代名人、地方官宦、遊者所題,有的已經斑駁難辨。
陳正南畢竟是學木工的出身,修建過祠堂、寺廟,一路遊玩下來,給他印象最深的還是與琅琊寺毗連的無梁殿。
聽一位采藥的當地人介紹,陳正南才知道,這無梁殿原名玉皇閣,是一處道教場所,用灰磚砌成,莊嚴肅穆,古色古香,稱為“江北諸殿之冠”。
無梁殿整個殿宇不用寸木隻釘、無梁、無柱、全部用磚石壘砌而成。
陳正南四處仔細觀看,隻覺磚石、水漬、苔蘚、縫草間,無不昭示著曆經時代的風雨,目之所及,全是人世間的滄桑和厚重。
從無梁殿下來的路上有一片平台,四下裏散落著一些石塊,剛好可供遊人歇腳休息,便有幾名當地的婦人在這裏售賣當地的山貨,也有人做小吃生意。
走到這裏,陳正南隻覺得口渴,也有些累了,便把棗紅馬放到草地上,任他自己尋吃的,他自己走到賣小吃的山姑麵前,見她售賣的是用魚肉和麵粉做的娃娃魚,看著色香味都不錯,便要了一碗,吃來果然爽口。
他又買了幾樣當地的零食,坐在石頭上吃了,拿出水囊喝了幾口水,才牽了棗紅馬走到不遠處的山泉邊,給水囊裝滿了水,讓棗紅馬也喝了一個飽,又休息了一會兒,才向人問了醉翁亭之所在,牽馬走了過去。
在琅琊寺遊玩時,陳正南就聽到幾位秀才說過,這醉翁亭的來曆,居然是為了便於歐陽修遊玩,由一位叫智仙的住持特地為他建的,歐陽修親為作記《醉翁亭記》。
此後,歐陽修常同朋友到亭中遊樂飲酒,“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亭”因此得名。
到了醉翁亭,陳正南不禁稍微有些失望,呈現在他麵前的也隻是一個很普通的亭子而已,心裏便道,所謂天下聞名,
大多不過是因為歐陽修那篇文章而已,單看這建築,不論是大小和規模,並沒有什麽稀奇和過人之處。當下,他將馬拴在遠處的樹下,隻身來到這亭中。
亭子裏已經有五六個人,正在其中休息談話,從他們的談吐之間,可以聽到他們也是外地人,和自己一樣慕名前來賞鑒名人遺落的風物和故事。
走到亭下,陳正南出於職業習慣,便不由得仔細去看這亭的營造特點。
隻見這醉翁亭,用的是中國傳統的歇山式建築,吻獸伏脊,亭角飛起,如鳥展翅。
走到亭子裏,陳正南見這亭內可容納十多人,南北框門設有格花和浮雕花卉,亭內有八幅“八仙過海”浮雕。
沿亭四周有木欄圍護的長椅,陳正南坐下後,隻見亭東的石壁前藤蘿低垂,山花掩映,壁上也有幾處摩崖石刻,
皆為記載醉翁亭的興衰和對該亭的詠歌感歎,其中有南宋人篆書“醉翁亭”三個大字。
亭外的路上,一些當地人紛紛來挑山泉水,絡繹不絕。陳正南又走到亭西麵看,見有一石碑,鐫有蘇軾手書的《醉翁亭記》全文,筆勢雄放。
一位旁觀的秀才道:“人稱“歐文蘇字”,並為二絕,真是妙文好字,果然名不虛傳,今日一睹,實在有幸。”
這時,亭子下麵有一位戴著鬥笠,
腰裏挎著腰刀的黑大漢,張開他滿嘴齙牙的大嘴說:“什麽名不虛傳,不就是一個破屋子嗎?幾個蝦爬的大字,哪裏有什麽稀奇,怎麽看也沒有瞧頭,全是騙人的把戲。”
那秀才聽了這大漢的話,隻迴頭瞥了他一眼,卻也不理他,便和同伴徑直去了。
那黑大漢一時有些無趣,便道:“人間故事都是機緣巧合,那嶽武穆嶽將軍,如果不是秦檜害他,他的名聲會有今天這麽大嗎?
充其量也隻不過和韓世忠一般罷了。就拿這什麽醉翁亭來說,要不是有個叫錢明義的壞人構陷罪名去害這歐陽公,昏君宋仁宗明知他冤枉,還把他貶到這滁州小地方,
又遇到一個喜歡巴結權貴的和尚,專門給他建了這亭子,供他打獵、喝酒,哪來今日這一番名聲,弄得大家都千八百裏路往這裏趕,如命似的想來看稀奇,
結果居然就是這個破房子,和我們家鄉張老爺家花園裏的比,那裏麵隨便一個亭子樓閣都比這氣派,比這精致,隻不過這裏有些鳥鳴聲罷了。”
與他同來的另一名瘦高漢子嘿嘿一笑,道:“天下之事不都是如此嗎,名利恩怨,你爭我奪,勾心鬥角才弄出這些名人逸事來。這人間說白了就是一出大戲,
你方唱罷我登場,你有酒,我有肉,你有戲曲,我有故事,把這人世間硬是弄作了一個大道場。”
陳正南聽了這兩人的一番對話,才知道歐陽修原來是被人陷害貶到此地,細品這兩人的話,覺得倒也有趣。
他想到自己在這琅琊山中,能看的都也看了,也知道了一些從前的故事,便決定下山前往金陵。
他卻不知,這亭中的黑衣大漢,忽然瞧見陳正南腰間的佩劍,紅木配蟒皮金飾的劍鞘,一眼看出不是平常之物。
他是習武的,身上帶的也有兵器,見了好刀劍自然是喜歡。
陳正南正從亭子裏走出來,那戴鬥笠的大漢忽然向他說道:“你這後生,你身上這把劍看來不錯,可否借來一看?”
陳正南轉頭去看他,卻見他兩隻大眼鼓鼓地盯在自己麵上,神情間一副無所謂的樣子,甚是無理,便道:“在下還有路要趕,不便。”說完轉身便走。
可是讓他沒想到的是,他話音剛落,那大漢居然一個箭步跨了上來,伸手便要奪陳正南的劍,口裏說道:“不就是一把鳥劍嗎?要來瞅瞅如何這般小氣。”
陳正南早有防備,右腿微躬,左腿一蹬,身體向後一傾,使出了一個仙姑滑步躲在大漢身後,那大漢用力過猛,撲了空,連忙兩手撐出,才沒有撞上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