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民營的管理處木屋裏,穿灰色立領中山裝朱浩看著羅定州儒學學正薑武,前些日子,朱浩要考證學正薑武是不是有真材實料,就叫他寫了一篇關於流民的論述和解決辦法。


    薑武笑了一笑伸手在辦公桌的抽屜裏拿出寫好的信紙給大少爺朱浩過目。朱浩接過信紙,定眼一看,就完全給信紙上的內容吸引住了。


    朱浩知道,自己的文官係統裏麵,劉瞎子具體幹活很好,腦袋活,跟得上自己的思路,但要論筆杆子,學正薑武是第一流的。重身前,朱浩認為,大明的底層書生,尤其是在明末,手無縛雞之力,一介腐儒,真正的朱浩看中的是,學正薑武是“東林餘孽”。


    重身前朱浩最討厭東林dang了,但是經過這兩年在大明的生活,朱浩覺得對東林的書生,印象的改觀了。當然對號稱“小東林”的複社,朱浩又是另一個很差的感光了。


    重身前朱浩又一次看電視,看到《鏘鏘三人行》,隻見王朔破口大罵東林結黨。朱浩迴想起來那是朔爺“知道分子”拿“知識分子”開涮唰了。朱浩覺得朔爺這貌似特立獨行的北京大爺,中了清朝的毒,上了乾隆爺的當。


    學正薑武得好朋友黃宗羲,其父親黃尊素是介紹學正薑武入東林。黃尊素萬曆進士,天啟中官禦史,東林黨人,因彈劾魏忠賢而被削職歸籍,不久下獄,受酷刑而死。崇禎元年(1628年)魏忠賢、崔呈秀等已除,天啟朝冤案獲平反。


    崇禎十五年(1642年),黃宗羲北京科舉落第,黃宗羲重來就把東林扣上朋黨的帽子,耿耿於懷。他認為著無疑問是天啟年,宮裏閹人的陰謀。學正薑武跟他講過,真正可稱得上東林正宗的不過區區十幾人而已。然閹黨開出的黑名單把本不屬於東林一係的人員統統列入,人數達3oo多人。明顯是故意誇大反對派的聲勢,為大搞陷害株連尋找借口。


    朱浩知道,倒是號稱“小東林”的複社,人數規模要大的多。朱浩還知道“複社”的一個重要特點是通過兜售八股文的標準教科書牟利。有點像現21世紀黃牛私底下到處販賣高考標準答案。這與大明的商業傳播係統日益達有關。八股文標準文本的傳播借助印刷術的繁榮,同時借助講會的力量滲透進民間,使得閱讀日益成為一種大眾消費現象。


    朱浩也知道,崇禎年間的複社,在大明科舉上升渠道的爭奪上確有拉幫結派的嫌疑。比如通過所謂“公薦”“轉薦”和“獨薦”的形式滲透進選拔機製。


    “公薦”的意思是,某個人往往會以歲試、科試的成績優秀,或者是以某個官僚親戚或某個複社領門下的名義被公開推薦;“轉薦”則通過中央官僚以公文形式寫推薦狀轉送,還有就是用替換答案的暗中手段推薦特定的個人,名之為“獨薦”。


    用這種手法,複社連科舉合格的名次排列都能預先偵知,由此可知,那些夢想通過科舉渠道當官的人爭先恐後地入社也就毫不奇怪了。


    所以有人寫詩諷刺說:“婁東月旦品時賢,社譜門生有七千;天子徒勞分座主,兩闈名姓已成編。”意思是複社門下七千人。早已決定好考生的等級。鄉試會試由天子派遣座主考評,但在座主確認之前,誰能及格,誰是第一早已被搞定,因為座主和房師可能都是門生和東林黨人。


    複社隨心所欲操控科舉名額人選,形成勢力強大的派閥體係。當然讀書人抱團取暖曆代並不罕見,就如十幾年前的東林,有得人說它是社會良心,國家棟梁,但是有得卻大罵其空談誤國。百無一用,乃亡國謬種。兩種極端評價似乎都有些道理。


    朱浩大少爺給信紙上的內容吸引住了,學正薑武信紙上,開頭就引用的三國的劉備投荊州的故事。說。自從黃巾軍造亂以來,天下人口丁戶銳減,固然有征戰中死於刀兵者,卻不過是十停中的兩停罷了,另外八停還是餓死的居多。亂世多流民,這是顛撲不滅的法則。


    然朱浩在瀧水縣的善舉。並非天下饑民都有這般好福氣,田地被毀的農民要出外趁食,然而如今天下紛亂,又哪裏有這等富庶的地方能夠供饑民們保暖?於是饑民們走一路便餓死一路。


    有識之士,憂心忡忡,大明朝天下大亂,征戰頻仍,四麵都是兵戈,八方均在打仗。原本茂盛豐沃的良田此刻長滿了蒿草,原本富庶一方的豪強如今變成了賤庶。教匪,亂兵過路之時,可不會管你是郡中望族還是庶民百姓,一聲“搶”,萬緡家財轉眼之間便如同白地。富戶猶如此,更何況那些每日操心的除了鋤頭便是耕牛的農民。


    學正薑武信引用的三國的劉備投荊州的故事,說流民拉家帶口,帶著一身的疫病來到咱們這裏,如果沒有官方引到,流民石灰來搶奪當地人的食物,搶奪當地老百姓的田土,甚至威脅當地老百姓的生命。


    對於這些禍亂的根源,如果三國時候的荊州各地守令從來不客氣。如江夏原太守黃祖在任期間下了禁流令,凡是進入江夏境內的流民一律殺頭,直殺得天地變色人人自危,最瘋狂的一段日子裏,夏口城牆上每日均掛滿了流民的人頭,被殺死的流民的屍體被扔進大江,連江水都染得通紅。據說下遊的討虜將軍孫權在柴桑對著暗紅色著腥臭味道的江水出了這樣的感歎:“此禽獸之行也!”


    此處,學正薑武信對三國時代的,夏原太守黃祖在任期間下了禁流令,學正薑武在字裏行間裏麵,是表示很厭惡,那個“禁流令”在學正薑武看來,應該改成“禁止流令”。


    信紙裏寫著這三項法令,就是完全為了讓朱浩控製住瀧水縣和周圍西江流域的法令。


    “禁止流令”的核心內容就是禁止瀧水縣境內一切流民,嚴格執行編成聯社,聯隊製度。如果還有流民偷偷跑掉,逮捕罰做苦役。如有抵抗一律格殺勿論。


    當然“禁止流令”的困難點是如何安排那些流民,不過這和後麵一個法令有關。好在朱浩創造性的明的聯社,聯隊製度。學正薑武把朱浩的聯社,聯隊製度同朱洪武太祖的衛所製,做了比較。一些聯社,聯隊製度方案,引起了學正薑武深深的共鳴和對朱浩的佩服。


    朱浩在信紙上看到,學正薑武出了“禁止流令”之外,還有二道法令,開墾令和保甲令。“禁止流令”是和“開墾令和聯社保甲令”相輔相成的。核心內容就是禁止在瀧水縣境內一切荒廢的行為和嚴格執行聯社保甲製度。


    開墾令就是,瀧水縣荒廢的農田,無論是自耕農還是官宦人家的田地,在五到六月,一個月之後,一律收迴到瀧水縣官府,也就是鐵血會代為管理。鐵血會把流民安置在那一些荒廢的土地上開墾勞作。


    聯社保甲令是關鍵點,以聯社,聯隊分組,嚴格執行聯社保甲製度。聯社製與保甲製並行,分別承擔征收賦役和維持治安的職能。學正薑武確定了,任何一個聯隊,都隻按土地納稅,形成的農業稅的單一征稅標準,以後人丁編審不再受到重視。


    朱浩感慨道,誰說大明無人才,學正薑武寫的就是“攤丁入畝”啊!這可是重大賦役製度啊!。


    朱浩靜靜地看完整了信紙所寫的三個法令。朱浩大喜過望,朱浩知道撿到寶了,學正薑武此人有宰相之才。


    朱浩知道他所麵臨的“開墾令”麵對的又是誰呢?瀧水縣還好說,畢竟瀧水縣屠城了。而其他的地方肯定會有大地主土地多,覺得能在災害年,兼並田地,招收長工耕種!朱浩想到這,皺起了眉頭。


    此時,羅定東安縣知州衙門後堂,“婦人之見!”羅定知州馮寶怒氣衝衝地從夫人屋內跑了出來。


    知州馮寶已經來到了羅定府大半年了,可是他卻有負廣州府同知,封懷俊的厚望,封懷俊可是周閣老的嫡係啊!知州馮寶剛要兼並瀧水縣的無主田地時,就現,瀧水縣的田地已經給人占了,還是個軍漢,隻不過,軍漢的手裏有,如狼似虎的士兵。


    知州馮寶在南口深井營,看到朱浩給他們閱兵,知州馮寶腦袋聰明的很,很會見風使舵。深井營的少帥給他們的警告啊!知州馮寶趕忙送了五十匹騾馬給,深井營的少帥。這個叫朱浩的少帥,年紀輕輕送了五十匹騾馬還不滿足,今天又派人到知州衙門要補給和來辦理瀧水縣無主田地的契約。


    按理說,深井營的直接指揮應該就是知州馮寶,但是朱浩大少爺的每次軍事行動連通報一聲都沒做到,所以知州馮寶也完全成為了一個被忽視的角色。


    (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暴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封他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封他號並收藏暴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