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2年的三月初十二,清晨來臨,天色放晴,在普通疍民仍鼾睡未醒之時,上川所的營塞已經開始活動了。廚房升起了炊煙,幾間殘舊的竹棚裏傳來十多歲的少年背誦軍規的聲音,校場上,譚猴子、祖瑪帶著一幫二十多歲快三十多的家丁等在朱浩的督視下操練。
劉瞎子一邊漱著口,一邊凝望,上川所的軍塞運作起來,卻是忙而不亂,一切都井井有條。
劉瞎子離開上川島已經有半個月了,這一個月裏,劉瞎子又在上川島匆匆忙忙的來了兩次,每次都帶來大批工匠和工具。這些工匠都是劉瞎子自鄰近幾個州府招募而來,劉瞎子莫數了一下子,上川島已經有來自大陸的工匠七百一十二名。
雖說天氣已經過了冬天,可上川島氣候仍是寒風凜冽,這些新來的工匠發覺,他們東主給了兩件穿在裏麵的毛線衣,套著一件單衣便可以此過活,都很是歡喜。依著劉瞎子的安排,七百一十二名工匠被分作五組。
每組由五個十幾歲少年家丁為聯隊長,支隊長,再由朱浩後花園裏的軍戶工匠為顧問,支隊長負責記工、鼓舞與協動,具體技術由支隊負責。各支隊間以進度、質量為標準,每日結算發放工錢,因此之故,這些工匠幹起活來都是極賣力。
當然是鐵血會的少年家丁們服眾,最初時,這些工匠們對嘴上沒毛的鐵血會的少年家丁們還頗為不屑,但後來發覺他們除了能寫,能算,能畫,還能親自動手幹活,那不屑立刻變成了欽佩對於這些鬥大字不識一籮筐的工匠們而言,能寫能算的便是極有學問的人,如此有學問的人與他們這些老粗整日混在一起,著實將他們嚇了一跳。
他們也曾私下打探過這些鐵血會的少年家丁們的底細,不過鐵血會的少年家丁們口風都是極緊,劉瞎子與譚猴子都是閉口不語,上川所的軍塞裏麵用的是深井鎮來的軍匠,一幫軍匠牛氣哄哄,其他的鄰近幾個州府招募工匠也不敢多問。
除去這些工匠之外,孟保羅的漁村的男女青壯,如今也都在跟著孟保羅的身後做活,每日除了給他們吃喝外,再給他們些酒、和鹹肉、稻米當然朱浩建立了大明朝的工資製度,到了月底朱浩叫人跟手印,一個一個的發放工資還有獎金。
朱浩發現大明朝的疍民是淳樸的,疍民所幹的活相比,這些報酬幾乎算不得什麽,不僅是孟保羅漁村的一百多號男男女女,上川島的另外四個漁村也有二百餘人前來相助,白天還要會他們漁村,他們隻能吃了晚飯後,晚上朱浩的開發區裏麵有的是賣力氣的活,搬運挖掘。
朱浩交代鐵血會的少年家丁,讓他們注意聯隊中工匠與疍民的關係,鐵血會的少年家丁們控製得極緊,一方麵不允許那些工匠調戲疍民的女子、欺淩和訛詐疍民,另一方麵也注意要工匠注意保持跟疍民距離。
因為鐵血會的少年家丁盯得極緊的緣故,這段時間來,雖然大陸來的工匠與疍民隻發生發生一點點糾紛,很快就被劉瞎子平息了。那些疍民淳樸友善,又貪愛朱浩的衣物飲食,隻要不將他們欺得退無可退,自然不會主動來找麻煩。
“大公子這番規劃,可不是小的氣度,看模樣,大公子是想在此建座城?”劉瞎子一邊走一邊想道。
工業區內,沿著公路工業區北區生產鋼鐵除了開辟更多的平地之外,朱浩還要工匠建在山穀裏,造了三個巨大的專門用來燒磚的窯,因為從廣海衛運來的青磚有限,與普通磚窯不同,這種被朱浩稱為單風道輪窯。
該窯是在多風道窯及幹燥室窯綜合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隻有一條主煙道,設置內外哈風,外哈風通過下支煙道與主風道相連(也可設計為繞窯一周環形外煙道,則成了雙風道,可以無下支煙道,施工更為簡單,但由於行程太長,風力偏弱,且窯外牆熱損失大,一般不采用)。
該類窯結構簡單,建窯成本低,產量大,工序簡單,生產成本低,工匠操作上通過風道對熱傳導進行幹燥後焙燒,那個在山穀裏麵通風麵,對暖風要求大一些否則火行速度和幹燥質量得不到保障。
缺點是其焙燒技術含量較高,窯內火情變化快,焙燒細致度較大,成型硬度,成型水份,內燃摻配精確度的要求相對較高。各個生產環節必須嚴格掌控才能確定質量的穩定。主煙道熱風通過熱風道進入預熱窯室對磚坯進行幹燥,磚坯水份不再通過風機出口,而直接從窯頂火眼排出。
在半年前,朱浩提供的圖紙,鐵血會的少年在深井鎮有過砌小磚窯的經驗。
來到上川島,鐵血會的少年同二三十個請來的老窯工一起,動用了兩百多號勞力,花了六天日時間。那些老窯工對這個窯也是極好奇,不知道這是哪來的方子,故此窯才建成,便迫不及待地準備柴火來開窯,鐵血會的少年們卻從碼頭運了三車煤炭燒了起來。
這些日來時時有人在窯上看著,不停地加煤,到了三月初十二,終於是出窯的日子了。
朱浩是最後一個趕到窯場的,因為這是上川島第一窯磚的緣故,有事沒事的人都聚攏過來。正準備清早打魚疍民不明白發生了什麽事情,隻是見很多工匠圍著便跟來湊熱鬧。
朱浩嗬嗬的搖搖頭,我們的文化基因是這樣的,從古至今,看熱鬧是中國老百姓的愛好。朱浩也不趕他們走,若是磚出來了,他們都是些極好的勞力。
鐵血會的少年用手一直手拿,大明版的巨型溫度計,來到窯頂,把窯頂的風口開了一點點,測算其中熱度,覺得差不多了,鐵血會的溫姓少年下了窯頂,站著窯口旁邊便點頭道:“第一聯隊,第三支隊,第五小隊,到你們開吧!”
這是一窯紅磚,大明紅磚極少,一般是青磚那些老窯工都嘖嘖稱奇,他們都是內行,這些日子又在窯裏摸爬,很輕易便能估算出,這種單風道輪窯比起老式磚窯出磚要多、快,不過所耗的煤也是極大的。
這三口窯第一次出磚便有十七萬餘塊,這些磚還有餘熱,便被裝上板車,拖到開挖的大型溝渠。
然後,鐵血會的少年耐心教導,那些漁村的婦女小孩,很快學會了製造泥磚,但每日造出五萬餘塊泥磚,這些造好的泥磚被放在太陽下爆曬風幹,若是下雨,則用木板蓋上防止淋壞。
三月初十二晚,疍民和大陸來的工匠引起爭端,正如劉瞎子所料想果然,是為了女人。
雖說鐵血會的少年將上島的大陸去的工匠約束得極緊,可是疍民的少女多溫柔,體貼,疍民不但較少重男輕女思想,反而有些重女輕男的傳統。在家庭中,不論對內對外,女主人較之男主人有著更大的權力,諸如家庭經濟的掌管,家中要辦某些較重要的事情,生產勞動的安排、購置物件、兒女婚事以及對外交往等,都得由女主人拍板決定。
重女輕男的思想,還體現在稱唿上:把少女稱為“疍家妹”,把年輕媳婦稱為“疍家仔”。
三月初十二是疍家女很傳統的“打仔”就是女孩要男人了。
大辮子、齊劉海、棉布短衫、吊腳褲,高齒木屐等都體現了少女的質樸,特別是那雙木屐更是很傳神。有到工地上來的疍家女穿木屐走路,發出“咯嘰、咯嘰”走路的聲音,刹是好看,那些雇請來的工匠們仿佛一夜被春風拂醒,一個個心中象是被小貓不停地撓撓一般,總覺得癢得難受。
於是乎便出了問題,夜裏幾乎一夜之間,那些十八歲到三十歲的,在大陸上找不到老婆的工匠全都有了對象。
鐵血會的少年們處置這些事情卻是沒有經驗,朱浩教過他們算學,教過他們識字,畫畫,做實驗。教過他們許多遠超過此時代的經濟與貿易,工商管理市場營銷,勞動與社會保障,係學知識,可偏偏沒教過他們如何處理男人需要女人這一最古老的問題。
“如何遇著這般事情!”譚猴子是不滿地道:“再這般下去,要出人命的!”
“這些大陸來的年輕工匠,連衣食都不得周全,才吃了幾日飽飯,便敢如此!你說這些娘們,折騰啥勁啊!”祖瑪和譚猴子在這種時候也泄了氣,主要還是朱浩講過,我們到上川島來立的住腳,首先要團結疍民和艇民。
所以,祖瑪和譚猴子這一幫人,對待孟保羅他們比大陸來的工匠要給麵子。再加上孟保羅就了譚猴子一命,譚猴子跟孟保羅在朱浩的主持下,結為異姓兄弟。
“說起來也不是大錯,疍家的女孩惹得大陸來的工匠一夜之間拂醒。”劉瞎子要寬厚些,苦笑著為那些工匠辯了一句。
劉瞎子一邊漱著口,一邊凝望,上川所的軍塞運作起來,卻是忙而不亂,一切都井井有條。
劉瞎子離開上川島已經有半個月了,這一個月裏,劉瞎子又在上川島匆匆忙忙的來了兩次,每次都帶來大批工匠和工具。這些工匠都是劉瞎子自鄰近幾個州府招募而來,劉瞎子莫數了一下子,上川島已經有來自大陸的工匠七百一十二名。
雖說天氣已經過了冬天,可上川島氣候仍是寒風凜冽,這些新來的工匠發覺,他們東主給了兩件穿在裏麵的毛線衣,套著一件單衣便可以此過活,都很是歡喜。依著劉瞎子的安排,七百一十二名工匠被分作五組。
每組由五個十幾歲少年家丁為聯隊長,支隊長,再由朱浩後花園裏的軍戶工匠為顧問,支隊長負責記工、鼓舞與協動,具體技術由支隊負責。各支隊間以進度、質量為標準,每日結算發放工錢,因此之故,這些工匠幹起活來都是極賣力。
當然是鐵血會的少年家丁們服眾,最初時,這些工匠們對嘴上沒毛的鐵血會的少年家丁們還頗為不屑,但後來發覺他們除了能寫,能算,能畫,還能親自動手幹活,那不屑立刻變成了欽佩對於這些鬥大字不識一籮筐的工匠們而言,能寫能算的便是極有學問的人,如此有學問的人與他們這些老粗整日混在一起,著實將他們嚇了一跳。
他們也曾私下打探過這些鐵血會的少年家丁們的底細,不過鐵血會的少年家丁們口風都是極緊,劉瞎子與譚猴子都是閉口不語,上川所的軍塞裏麵用的是深井鎮來的軍匠,一幫軍匠牛氣哄哄,其他的鄰近幾個州府招募工匠也不敢多問。
除去這些工匠之外,孟保羅的漁村的男女青壯,如今也都在跟著孟保羅的身後做活,每日除了給他們吃喝外,再給他們些酒、和鹹肉、稻米當然朱浩建立了大明朝的工資製度,到了月底朱浩叫人跟手印,一個一個的發放工資還有獎金。
朱浩發現大明朝的疍民是淳樸的,疍民所幹的活相比,這些報酬幾乎算不得什麽,不僅是孟保羅漁村的一百多號男男女女,上川島的另外四個漁村也有二百餘人前來相助,白天還要會他們漁村,他們隻能吃了晚飯後,晚上朱浩的開發區裏麵有的是賣力氣的活,搬運挖掘。
朱浩交代鐵血會的少年家丁,讓他們注意聯隊中工匠與疍民的關係,鐵血會的少年家丁們控製得極緊,一方麵不允許那些工匠調戲疍民的女子、欺淩和訛詐疍民,另一方麵也注意要工匠注意保持跟疍民距離。
因為鐵血會的少年家丁盯得極緊的緣故,這段時間來,雖然大陸來的工匠與疍民隻發生發生一點點糾紛,很快就被劉瞎子平息了。那些疍民淳樸友善,又貪愛朱浩的衣物飲食,隻要不將他們欺得退無可退,自然不會主動來找麻煩。
“大公子這番規劃,可不是小的氣度,看模樣,大公子是想在此建座城?”劉瞎子一邊走一邊想道。
工業區內,沿著公路工業區北區生產鋼鐵除了開辟更多的平地之外,朱浩還要工匠建在山穀裏,造了三個巨大的專門用來燒磚的窯,因為從廣海衛運來的青磚有限,與普通磚窯不同,這種被朱浩稱為單風道輪窯。
該窯是在多風道窯及幹燥室窯綜合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隻有一條主煙道,設置內外哈風,外哈風通過下支煙道與主風道相連(也可設計為繞窯一周環形外煙道,則成了雙風道,可以無下支煙道,施工更為簡單,但由於行程太長,風力偏弱,且窯外牆熱損失大,一般不采用)。
該類窯結構簡單,建窯成本低,產量大,工序簡單,生產成本低,工匠操作上通過風道對熱傳導進行幹燥後焙燒,那個在山穀裏麵通風麵,對暖風要求大一些否則火行速度和幹燥質量得不到保障。
缺點是其焙燒技術含量較高,窯內火情變化快,焙燒細致度較大,成型硬度,成型水份,內燃摻配精確度的要求相對較高。各個生產環節必須嚴格掌控才能確定質量的穩定。主煙道熱風通過熱風道進入預熱窯室對磚坯進行幹燥,磚坯水份不再通過風機出口,而直接從窯頂火眼排出。
在半年前,朱浩提供的圖紙,鐵血會的少年在深井鎮有過砌小磚窯的經驗。
來到上川島,鐵血會的少年同二三十個請來的老窯工一起,動用了兩百多號勞力,花了六天日時間。那些老窯工對這個窯也是極好奇,不知道這是哪來的方子,故此窯才建成,便迫不及待地準備柴火來開窯,鐵血會的少年們卻從碼頭運了三車煤炭燒了起來。
這些日來時時有人在窯上看著,不停地加煤,到了三月初十二,終於是出窯的日子了。
朱浩是最後一個趕到窯場的,因為這是上川島第一窯磚的緣故,有事沒事的人都聚攏過來。正準備清早打魚疍民不明白發生了什麽事情,隻是見很多工匠圍著便跟來湊熱鬧。
朱浩嗬嗬的搖搖頭,我們的文化基因是這樣的,從古至今,看熱鬧是中國老百姓的愛好。朱浩也不趕他們走,若是磚出來了,他們都是些極好的勞力。
鐵血會的少年用手一直手拿,大明版的巨型溫度計,來到窯頂,把窯頂的風口開了一點點,測算其中熱度,覺得差不多了,鐵血會的溫姓少年下了窯頂,站著窯口旁邊便點頭道:“第一聯隊,第三支隊,第五小隊,到你們開吧!”
這是一窯紅磚,大明紅磚極少,一般是青磚那些老窯工都嘖嘖稱奇,他們都是內行,這些日子又在窯裏摸爬,很輕易便能估算出,這種單風道輪窯比起老式磚窯出磚要多、快,不過所耗的煤也是極大的。
這三口窯第一次出磚便有十七萬餘塊,這些磚還有餘熱,便被裝上板車,拖到開挖的大型溝渠。
然後,鐵血會的少年耐心教導,那些漁村的婦女小孩,很快學會了製造泥磚,但每日造出五萬餘塊泥磚,這些造好的泥磚被放在太陽下爆曬風幹,若是下雨,則用木板蓋上防止淋壞。
三月初十二晚,疍民和大陸來的工匠引起爭端,正如劉瞎子所料想果然,是為了女人。
雖說鐵血會的少年將上島的大陸去的工匠約束得極緊,可是疍民的少女多溫柔,體貼,疍民不但較少重男輕女思想,反而有些重女輕男的傳統。在家庭中,不論對內對外,女主人較之男主人有著更大的權力,諸如家庭經濟的掌管,家中要辦某些較重要的事情,生產勞動的安排、購置物件、兒女婚事以及對外交往等,都得由女主人拍板決定。
重女輕男的思想,還體現在稱唿上:把少女稱為“疍家妹”,把年輕媳婦稱為“疍家仔”。
三月初十二是疍家女很傳統的“打仔”就是女孩要男人了。
大辮子、齊劉海、棉布短衫、吊腳褲,高齒木屐等都體現了少女的質樸,特別是那雙木屐更是很傳神。有到工地上來的疍家女穿木屐走路,發出“咯嘰、咯嘰”走路的聲音,刹是好看,那些雇請來的工匠們仿佛一夜被春風拂醒,一個個心中象是被小貓不停地撓撓一般,總覺得癢得難受。
於是乎便出了問題,夜裏幾乎一夜之間,那些十八歲到三十歲的,在大陸上找不到老婆的工匠全都有了對象。
鐵血會的少年們處置這些事情卻是沒有經驗,朱浩教過他們算學,教過他們識字,畫畫,做實驗。教過他們許多遠超過此時代的經濟與貿易,工商管理市場營銷,勞動與社會保障,係學知識,可偏偏沒教過他們如何處理男人需要女人這一最古老的問題。
“如何遇著這般事情!”譚猴子是不滿地道:“再這般下去,要出人命的!”
“這些大陸來的年輕工匠,連衣食都不得周全,才吃了幾日飽飯,便敢如此!你說這些娘們,折騰啥勁啊!”祖瑪和譚猴子在這種時候也泄了氣,主要還是朱浩講過,我們到上川島來立的住腳,首先要團結疍民和艇民。
所以,祖瑪和譚猴子這一幫人,對待孟保羅他們比大陸來的工匠要給麵子。再加上孟保羅就了譚猴子一命,譚猴子跟孟保羅在朱浩的主持下,結為異姓兄弟。
“說起來也不是大錯,疍家的女孩惹得大陸來的工匠一夜之間拂醒。”劉瞎子要寬厚些,苦笑著為那些工匠辯了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