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東城東,東湖,水軍營寨內鼓聲陣陣,駛出的大量戰船依據鼓聲指揮在列陣,中軍樓船之上,開府將軍來護兒正在發號施令。
在他身後,黃州總管宇文溫正饒有趣味的看著四周戰艦聚集,今日水軍操練,他特地來巡視,是為了解水軍情況,也是為了激勵士氣。
說實話,他對這個時代的戰船不是很看得上眼:風帆戰艦的極致,是一級風帆戰列艦。
三層炮甲板、搭載火炮超過一百門,數十噸火藥以及一百多噸炮彈,船員八九百人,續航能力至少半年,一艘船就是一個堡壘。
浩瀚的大海上,雙方艦隊相互抵近炮擊,雷鳴聲中硝煙彌漫,唿嘯而過的實心彈、鏈彈、葡萄彈,激起無數血霧和木屑。
好吧,現在沒有火炮,水戰利器是拍杆,威力也是不錯的,發拍一旦命中,小一些的船也會被攔腰打成兩截。
沒有火炮的時代,水戰一樣血腥,除了大船發拍和火攻之外,水戰的主要模式就是接舷戰,雙方士兵肉搏。
戰船化作火團,火光之中人影晃動,敵我雙方持刀互砍,鮮血染紅水麵,浮屍滿江順流而下。
宇文溫浮想聯翩,被鼓聲震迴現實,他看著湖麵上的船隊,心裏頗為高興:建功立業,就靠你們了!
在長江流域作戰,沒有水軍是不行的,黃州總管府作為周國對陳作戰第一線,首先要解決陳國水軍主力,才有施展拳腳的空間。
他既然舍得燒錢練兵,那麽自然不會厚此薄彼,水軍將士的待遇不錯,而戰具同樣十分精良。
“精良”二字,不是嘴皮子說出來的,而是實實在在落實到位的,陸戰武備看戰馬和鎧甲、刀矛和弓箭等各類戰具,水戰看的就是戰船。
無論是水軍還是海軍,要想打勝仗那麽就少不了作戰船隻的作用,所以水軍裝備精良與否,就看戰船。
這個時代的水軍,根據作戰需要的不同,分為幾類船型,雖然沒有大航海時代的風帆戰艦那麽大的威力,但擺開陣形也很宏偉。
第一種船型是樓船,顧名思義是船上有樓,一般是三層,列女牆戰格,樹旗幟,開弩窗矛穴,置拋車壘石鐵汁,狀如城壘。
三國末年,晉龍驤將軍王濬伐吳,造大船,周長二百步,上置飛簷閣道,可奔車馳馬,可見樓船的身形有多大。
但是缺點不是沒有,首先是調頭不便,而這種船的重心偏高,加上每一層船艙上都有士兵,更是導致頭重腳輕,所以需要沉重的石頭或者鐵錠壓艙。
即便如此,在江上行駛之際,如果忽遇強勁的橫風,此時的樓船也不是人力能控製的。
現代的長江上,仍然有遊輪於強風之中傾覆的悲劇發生,古代的樓船,更是無法擺脫這種危險。
即便如此,水軍之中不能沒有樓船,因為就是需要這樣威風的戰艦鼓舞士氣,以張形勢。
第二種船型是戰船,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大艦,船舷上設中牆,半身牆下開掣棹孔,舷五尺,又建棚與女牆齊棚上,又建女牆重列戰格,船的前後左右樹牙旗、幡幟、金鼓。
憑借巨大的船身,可以直接撞沉小船,也可以憑借拍杆發拍殺敵,還可以撞入敵陣,船上的士兵與敵軍展開接舷戰,是為強艦衝擊。
這種船不拘泥於一種造型,名稱也很威風,什麽“青龍”“金翅”等不一而足,當然大型車船也是其中一種。
前兩種是大型主力艦,威力巨大但船速慢,所以還需要第三種船隻作為協助:蒙衝、鬥艦。
蒙衝、鬥艦,以皮革蒙覆其背,兩相開掣棹孔,前後左右開弩窗矛穴,敵人無法輕易接近,矢石不能擊破,他們的速度和戰鬥力都很均衡。
或者充當先鋒,拖著火船接近敵軍船隊後縱火放船,或者攔截對方的火船,亦或是與對方的快船廝殺,避免其騷擾己方船隊。
這種船的速度較快,又能承擔多種戰術任務,所以是水軍的常用戰船。
又有走舸,亦如戰船,舷上安重牆。船員大部分是棹夫,通常選精銳充當,走舸速度比蒙衝、鬥艦還快,往返如飛,乘人不備偷雞摸狗縱火,或者為己方船陣補漏救急。
第四種是小艇,是船隊中速度最快的船,通常用來傳令或者充任斥候,作戰時前出船隊作為哨探。
得益於新旺的林業、冶鐵業,黃州總管府不缺木材、鐵釘,甚至連用來擋火箭的生牛皮,都有價格低廉的生豬皮替代。
加上各種水力木工作坊的加工能力,水軍作戰所需的各種類型船隻,宇文溫已經為黃州水軍攢了許多,沒有偷工減料,沒有虛報船隻數量。
有了戰船,還得有精銳的水軍士兵,所以此時在東湖操練的便是輪訓之水兵,當然其中大半是新兵。
周軍已攻入蜀地,隋國沒幾天好活了,接下來的平陳之役,宇文溫就要靠手裏強大的水軍突破天塹。
從古至今,長江都擔得上天塹之名,沒有強大的水軍就別想拿下江麵控製權,過江的軍隊遲早要斷糧投降。
周國在長江南岸隻有鄂州一個立腳點,想要再進一步,水軍的規模就不能小,為了日後打勝仗,所以黃州總管府的水軍常年勤奮操練。
操練的水域也有講究,在大湖裏操練比較方便,尤其練習排列各類陣型,需要在水流平緩的水域進行演練,待得將士們熟悉後,再到大江之上實操。
雖然水軍成軍多年,但出於多方考慮,水軍日常操練都在湖泊中進行,平日裏打漁也容易,順便解決夥食問題。
東湖南側臨近長江,陸地距離很近,當年周、陳兩國水軍於崢嶸洲大戰時,陸上行舟處的地段已經開鑿水渠,可以讓各類船隻往返東湖和長江。
即便是身形巨大的樓船,同樣能從水渠進出,當然為了避免擁堵,水渠分東西兩條,都是夠寬夠深。
東湖出長江的兩條水渠,都有江中沙洲——伍洲做屏蔽,而伍洲戍亦有水軍營寨,是為江防要地。
故而東湖-伍洲水寨,是黃州水軍的重要據點,承擔著新兵的操練職責,連帶著配套造船場,隨時可以增援長江上、下遊兩個方向的友軍。
上遊,陳國的巴、湘水軍一旦順流而下進犯周國鄂州夏口,那麽停泊在黃州東湖-伍洲的船隊可以往上遊增援,與駐紮鸚鵡洲的鄂州水軍協同作戰。
下遊,陳國江州水軍若進犯蘄口,那麽黃州的這些水軍船隊可以順流而下,會同駐泊西塞山的水軍戰船,和陳國水軍決戰。
正是因為這樣的布局,黃州總管府的水軍主力分三個地方駐泊、訓練:鄂州夏口鸚鵡洲,黃州巴東郡東湖-伍洲,鄂州西塞山對岸策湖。
鸚鵡洲為長江之中的沙洲,水軍在此駐紮、操練,是為了能隨時出戰,避免上遊陳國水軍偷襲時,水軍還在某個湖裏操練,一時間出不來。
西塞山自古為江防要地,位於長江南岸,而其北岸的大湖,據說當年三國時江東小霸王孫策於此操練水軍,故而得名策湖。
蘄口在其下遊,而陳國江州更是在其下遊將近兩百裏外,陳國水軍想進抵西塞山水域得逆流而上,其耗時之長足夠策湖裏的周國水軍戰船入長江備戰。
有這三個要地扼守長江中遊江麵,宇文溫覺得江防“一切盡在掌握之中”,又看看眼前規模龐大的船隊,他更是誌得意滿。
那句話怎麽說來著?穩如狗!
宇文溫拿著千裏鏡四處張望,轉到南側伍洲水域時定住了。
在千裏鏡的視野裏,他在江麵上看見了三艘船,那是離家出遠門的遊子,長途跋涉之後終於迴來了。
在他身後,黃州總管宇文溫正饒有趣味的看著四周戰艦聚集,今日水軍操練,他特地來巡視,是為了解水軍情況,也是為了激勵士氣。
說實話,他對這個時代的戰船不是很看得上眼:風帆戰艦的極致,是一級風帆戰列艦。
三層炮甲板、搭載火炮超過一百門,數十噸火藥以及一百多噸炮彈,船員八九百人,續航能力至少半年,一艘船就是一個堡壘。
浩瀚的大海上,雙方艦隊相互抵近炮擊,雷鳴聲中硝煙彌漫,唿嘯而過的實心彈、鏈彈、葡萄彈,激起無數血霧和木屑。
好吧,現在沒有火炮,水戰利器是拍杆,威力也是不錯的,發拍一旦命中,小一些的船也會被攔腰打成兩截。
沒有火炮的時代,水戰一樣血腥,除了大船發拍和火攻之外,水戰的主要模式就是接舷戰,雙方士兵肉搏。
戰船化作火團,火光之中人影晃動,敵我雙方持刀互砍,鮮血染紅水麵,浮屍滿江順流而下。
宇文溫浮想聯翩,被鼓聲震迴現實,他看著湖麵上的船隊,心裏頗為高興:建功立業,就靠你們了!
在長江流域作戰,沒有水軍是不行的,黃州總管府作為周國對陳作戰第一線,首先要解決陳國水軍主力,才有施展拳腳的空間。
他既然舍得燒錢練兵,那麽自然不會厚此薄彼,水軍將士的待遇不錯,而戰具同樣十分精良。
“精良”二字,不是嘴皮子說出來的,而是實實在在落實到位的,陸戰武備看戰馬和鎧甲、刀矛和弓箭等各類戰具,水戰看的就是戰船。
無論是水軍還是海軍,要想打勝仗那麽就少不了作戰船隻的作用,所以水軍裝備精良與否,就看戰船。
這個時代的水軍,根據作戰需要的不同,分為幾類船型,雖然沒有大航海時代的風帆戰艦那麽大的威力,但擺開陣形也很宏偉。
第一種船型是樓船,顧名思義是船上有樓,一般是三層,列女牆戰格,樹旗幟,開弩窗矛穴,置拋車壘石鐵汁,狀如城壘。
三國末年,晉龍驤將軍王濬伐吳,造大船,周長二百步,上置飛簷閣道,可奔車馳馬,可見樓船的身形有多大。
但是缺點不是沒有,首先是調頭不便,而這種船的重心偏高,加上每一層船艙上都有士兵,更是導致頭重腳輕,所以需要沉重的石頭或者鐵錠壓艙。
即便如此,在江上行駛之際,如果忽遇強勁的橫風,此時的樓船也不是人力能控製的。
現代的長江上,仍然有遊輪於強風之中傾覆的悲劇發生,古代的樓船,更是無法擺脫這種危險。
即便如此,水軍之中不能沒有樓船,因為就是需要這樣威風的戰艦鼓舞士氣,以張形勢。
第二種船型是戰船,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大艦,船舷上設中牆,半身牆下開掣棹孔,舷五尺,又建棚與女牆齊棚上,又建女牆重列戰格,船的前後左右樹牙旗、幡幟、金鼓。
憑借巨大的船身,可以直接撞沉小船,也可以憑借拍杆發拍殺敵,還可以撞入敵陣,船上的士兵與敵軍展開接舷戰,是為強艦衝擊。
這種船不拘泥於一種造型,名稱也很威風,什麽“青龍”“金翅”等不一而足,當然大型車船也是其中一種。
前兩種是大型主力艦,威力巨大但船速慢,所以還需要第三種船隻作為協助:蒙衝、鬥艦。
蒙衝、鬥艦,以皮革蒙覆其背,兩相開掣棹孔,前後左右開弩窗矛穴,敵人無法輕易接近,矢石不能擊破,他們的速度和戰鬥力都很均衡。
或者充當先鋒,拖著火船接近敵軍船隊後縱火放船,或者攔截對方的火船,亦或是與對方的快船廝殺,避免其騷擾己方船隊。
這種船的速度較快,又能承擔多種戰術任務,所以是水軍的常用戰船。
又有走舸,亦如戰船,舷上安重牆。船員大部分是棹夫,通常選精銳充當,走舸速度比蒙衝、鬥艦還快,往返如飛,乘人不備偷雞摸狗縱火,或者為己方船陣補漏救急。
第四種是小艇,是船隊中速度最快的船,通常用來傳令或者充任斥候,作戰時前出船隊作為哨探。
得益於新旺的林業、冶鐵業,黃州總管府不缺木材、鐵釘,甚至連用來擋火箭的生牛皮,都有價格低廉的生豬皮替代。
加上各種水力木工作坊的加工能力,水軍作戰所需的各種類型船隻,宇文溫已經為黃州水軍攢了許多,沒有偷工減料,沒有虛報船隻數量。
有了戰船,還得有精銳的水軍士兵,所以此時在東湖操練的便是輪訓之水兵,當然其中大半是新兵。
周軍已攻入蜀地,隋國沒幾天好活了,接下來的平陳之役,宇文溫就要靠手裏強大的水軍突破天塹。
從古至今,長江都擔得上天塹之名,沒有強大的水軍就別想拿下江麵控製權,過江的軍隊遲早要斷糧投降。
周國在長江南岸隻有鄂州一個立腳點,想要再進一步,水軍的規模就不能小,為了日後打勝仗,所以黃州總管府的水軍常年勤奮操練。
操練的水域也有講究,在大湖裏操練比較方便,尤其練習排列各類陣型,需要在水流平緩的水域進行演練,待得將士們熟悉後,再到大江之上實操。
雖然水軍成軍多年,但出於多方考慮,水軍日常操練都在湖泊中進行,平日裏打漁也容易,順便解決夥食問題。
東湖南側臨近長江,陸地距離很近,當年周、陳兩國水軍於崢嶸洲大戰時,陸上行舟處的地段已經開鑿水渠,可以讓各類船隻往返東湖和長江。
即便是身形巨大的樓船,同樣能從水渠進出,當然為了避免擁堵,水渠分東西兩條,都是夠寬夠深。
東湖出長江的兩條水渠,都有江中沙洲——伍洲做屏蔽,而伍洲戍亦有水軍營寨,是為江防要地。
故而東湖-伍洲水寨,是黃州水軍的重要據點,承擔著新兵的操練職責,連帶著配套造船場,隨時可以增援長江上、下遊兩個方向的友軍。
上遊,陳國的巴、湘水軍一旦順流而下進犯周國鄂州夏口,那麽停泊在黃州東湖-伍洲的船隊可以往上遊增援,與駐紮鸚鵡洲的鄂州水軍協同作戰。
下遊,陳國江州水軍若進犯蘄口,那麽黃州的這些水軍船隊可以順流而下,會同駐泊西塞山的水軍戰船,和陳國水軍決戰。
正是因為這樣的布局,黃州總管府的水軍主力分三個地方駐泊、訓練:鄂州夏口鸚鵡洲,黃州巴東郡東湖-伍洲,鄂州西塞山對岸策湖。
鸚鵡洲為長江之中的沙洲,水軍在此駐紮、操練,是為了能隨時出戰,避免上遊陳國水軍偷襲時,水軍還在某個湖裏操練,一時間出不來。
西塞山自古為江防要地,位於長江南岸,而其北岸的大湖,據說當年三國時江東小霸王孫策於此操練水軍,故而得名策湖。
蘄口在其下遊,而陳國江州更是在其下遊將近兩百裏外,陳國水軍想進抵西塞山水域得逆流而上,其耗時之長足夠策湖裏的周國水軍戰船入長江備戰。
有這三個要地扼守長江中遊江麵,宇文溫覺得江防“一切盡在掌握之中”,又看看眼前規模龐大的船隊,他更是誌得意滿。
那句話怎麽說來著?穩如狗!
宇文溫拿著千裏鏡四處張望,轉到南側伍洲水域時定住了。
在千裏鏡的視野裏,他在江麵上看見了三艘船,那是離家出遠門的遊子,長途跋涉之後終於迴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