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陸,邾國公別院,宇文溫在書房裏和楊濟議事,他們翻看著一個名單,上麵密密麻麻畫著樹狀圖,是宇文溫想辦法整理出來的名錄,記載的是當世名門的簡要宗譜。
宇文溫和鄭譯走得近,按他的說法是為了“千金買馬骨”,雖然舉了個例子把楊濟說服大半,但這位還是有些不放心,那麽宇文溫便要讓楊濟認清楚現實:
邾國公宇文溫,隻憑著自身,對於人才的吸引力到底能低到何種地步。
他要用事實說話,所以模擬了一個“招聘”,拿出一張名錄讓楊濟看,讓其判斷他若要招攬名錄上的人是否能成功。
所謂舉一反三,為了節約時間,宇文溫直接來個重磅炸彈:這個宗譜,是世家大族崔氏的。
崔氏源出薑姓,齊丁公之子季子居崔邑,以封地為氏,為崔氏始祖,戰國時,季子後裔崔意如任秦國大夫封東萊侯,到了漢朝,崔業襲爵,居於清河東武城,是為清河崔氏始祖。
其弟仲牟,另居於博陵安平,是為博陵崔氏始祖,崔氏兄弟以清河、博陵分房發生在漢初,曆經兩漢、魏晉,已經成為經史傳家的世家大族。
首先是清河崔氏,東漢時分為四大支:崔恪、崔景、崔霸、崔琰這四支,為四大支係。當然還有別的支係,隻是名聲不顯。
這個時代活躍的清河崔氏成員,基本上都是這四支的後代子孫。
永嘉之亂衣冠南渡,清河崔氏雖然有成員南遷,但其主體仍在北方,一些支係家族成員為了維持世家大族的地位,積極入仕,到了北朝,清河崔氏的政治地位全麵抬升。
結果北魏開國元勳崔浩,因為修史得罪皇帝,引發國史之獄,清河崔氏傷亡慘重,但崔氏的根基還在,很快就恢複起來。
到了後來,清河崔氏又分了許多房支,有清河大房、清河小房、清河青州房,以及熒州崔氏、潁川鄢陵房等,還有南渡的一支,是為南祖崔氏。
清河大房始祖崔休,生於北魏早期,有子甗、仲文、叔仁,所以大房又分為三支,成員大多在山東,當然這是地理名詞,不是後世的山東。
既然家族在山東,那麽大房的成員便主要在東魏、齊國仕宦,齊國滅亡後入周,蜀國公尉遲迥於鄴城擁立小皇帝後,繼續在周國為官。
尉遲氏勢大,清河大房的子弟,不去投尉遲氏,投你宇文氏做什麽?更何況宇文溫了。
接著是清河小房,被世人稱之為“煊赫”,在清河各房之中地位最高的一房,成員周滅齊後大多在周國做官,其中亦有個別在山南為官者。
不過那是杞國公宇文亮的屬官,和宇文溫無關,想挖角是不可能的。
其三,清河青州房,成員大多在青州及周邊,未有在山南為官者,換而言之,要挖角很難,隻能看看和西魏、周國(都長安時)有關係的熒州崔氏。
熒州崔氏以崔彥珍、崔景茂、崔彥璋、崔彥穆、崔彥異五兄弟的支係比較顯眼,崔彥珍的女兒崔氏嫁給西魏八柱國之一的獨孤信,其親外孫女即為隋國皇後獨孤伽羅。
換而言之,崔彥珍是楊麗華的曾外祖。
崔彥穆曾任周國安州總管,大象二年中,朝廷討伐安州宇文亮,王誼為行軍元帥,崔彥穆為行軍總管領兵攻打隨州,為宇文明所拒,不過他次年便已亡故。
因為和獨孤伽羅沾親帶故,熒州崔氏一係成員,在隋國混得不錯,如今周國收複失地,這些人大約是要被算賬,屆時能活下幾個未能得知。
熒州崔氏又分有潁川鄢陵房支,曆經大象二年的變亂,要麽在隋國為官,要麽在周國(都鄴城)為官,在周國的自然投尉遲氏,在隋國的保不保得命還兩說,他何德何能去招攬?
至於南祖崔氏,人家在南朝過日子,宇文溫又如何能去挖角?這麽多清河崔氏的成員,他想要招攬的可能性為零。
清河崔氏沒指望,宇文溫示意楊濟開始看博陵崔氏,博陵崔氏當然分了許多房支,如今主要的是安平房、大房、二房、三房。
永嘉之亂後,安平房、大房相對比較默默無聞,成員分布山東各地,那是朝廷(尉遲氏)的地盤,宇文溫根本沒能力去挖角,那麽就繼續看下去。
二房崔經一支,子孫於葛榮之亂時死傷過半,有曾孫崔士謙、崔士約入西魏,崔士約之子為崔弘度、崔弘升等,有一女為丞相尉遲迥的兒媳,也就是說博陵崔氏二房崔經這一支是和尉遲氏聯姻的。
這樣就完了?沒有,崔弘度還有個妹妹,是如今隋國秦王楊俊的王妃,而按著原來的曆史,崔弘升的女兒,會是楊廣太子楊昭的王妃(楊昭時為河南王)。
所謂一門二妃,典出於此,這一房的崔氏,看不上宇文溫,甚至看不上宇文宗室,他們要投也是投有姻親關係的丞相尉遲迥。
二房崔鬱一支,子孫於高歡入洛陽時被屠殺過半,其孫崔宣猷逃入西魏,有子崔仲方,是為隋帝楊堅心腹,擬定了隋國官製,如今保不保得住命還兩說,沒指望。
三房有崔暹一支較為顯赫,其子崔達拏,尚齊國樂安公主,如今為丞相尉遲迥心腹,數次出使山南,和宇文溫算是熟人,挖角什麽的想都別想。
博陵崔氏在北朝的仕宦經曆不算顯赫,即便是到了東魏、齊國,因為高氏依賴的是北鎮勳貴,所以對於山東高門不怎麽感興趣,即用又防。
崔暹在齊國算是受到重用的大官,其子崔達拏尚還是齊國駙馬,結果隻因為公主的一句牢騷話,皇帝立刻殺了崔達拏之母並棄屍漳水。
母親被殺,崔達拏敢怒不敢言,還得和樂安公主“相敬如賓”,所謂“重用”,也重用不到哪裏去。
後來周國平齊,山東士族也沒能在周國有什麽大作為,後來尉遲迥在鄴城另立朝廷,對這些高門望族多有倚重,所以山東士族要投奔的首選,自然是尉遲氏。
相比尉遲氏,宇文宗室集團實力明顯差了許多,這些士族子弟就算要投也是投宇文亮,至於宇文亮集團(宗室集團)的“雙花紅棍”宇文溫,吸引力要更差。
清河崔氏、博陵崔氏,宇文溫想要招攬人才是沒指望了,其他一流、二流的士族希望也不大,至於後起之秀的關隴門閥,是他父親宇文亮的目標,自己同樣沒機會。
“如何,細細分析一遍,有沒有一種心涼的感覺?”
楊濟歎了口氣,宇文溫說的其實他都懂,隻是如此算下來,果真是心都涼了半截。
“既然拉攏不了,那就另辟蹊徑,雖然鄭譯的名聲臭了些,但他可是出身熒陽鄭氏洞林房,如今本公可沒有挑三揀四的資格。”
宇文溫自嘲的說著,這個時代,人才最多的就是各地的士族、豪強、門閥,奈何他想和別人攀關係,人家未必看得上他。
不要說五姓七望,就是一般的豪強地頭蛇,要想拉攏可不是那麽容易的,畢竟就算投宇文亮都比投你宇文溫要實際點。
當年嶽州刺史許法光為何“認慫”,還讓兒子許紹到宇文溫的虎林軍裏瞎折騰?無非是看中宇文亮的招幌。
許紹的同窗好友郝吳伯,為何家裏願意讓他來給宇文溫做佐官?也是看中了宇文亮的招幌,許、郝兩家是官宦世家,自然想讓兒子起家入仕的水準高一些。
宇文溫能有這兩個班底,都是靠了父親宇文亮的臉麵,如今的他雖然事業小有所成,但是要打出自己的名號招攬人才,吸引力幾乎沒有。
“國公,世家望族的子弟,既然不肯來就算了,魏晉以來的門閥政治,就是一顆毒瘤,寒門之中,同樣也是人才濟濟,太祖當年,又是何種出身?”
楊濟毫不氣餒,抖擻精神即是鼓勵宇文溫也是鼓勵他自己,他說的太祖,自然是明太祖朱元璋。
宇文溫見狀點點頭:“說的對,英雄起於草莽,謀士出於江湖,招攬不到世家子第,那就另外想辦法!”
你們高冷,不願意來?無所謂,沒了張屠戶,本公未必就得吃帶毛豬!(未完待續。)
宇文溫和鄭譯走得近,按他的說法是為了“千金買馬骨”,雖然舉了個例子把楊濟說服大半,但這位還是有些不放心,那麽宇文溫便要讓楊濟認清楚現實:
邾國公宇文溫,隻憑著自身,對於人才的吸引力到底能低到何種地步。
他要用事實說話,所以模擬了一個“招聘”,拿出一張名錄讓楊濟看,讓其判斷他若要招攬名錄上的人是否能成功。
所謂舉一反三,為了節約時間,宇文溫直接來個重磅炸彈:這個宗譜,是世家大族崔氏的。
崔氏源出薑姓,齊丁公之子季子居崔邑,以封地為氏,為崔氏始祖,戰國時,季子後裔崔意如任秦國大夫封東萊侯,到了漢朝,崔業襲爵,居於清河東武城,是為清河崔氏始祖。
其弟仲牟,另居於博陵安平,是為博陵崔氏始祖,崔氏兄弟以清河、博陵分房發生在漢初,曆經兩漢、魏晉,已經成為經史傳家的世家大族。
首先是清河崔氏,東漢時分為四大支:崔恪、崔景、崔霸、崔琰這四支,為四大支係。當然還有別的支係,隻是名聲不顯。
這個時代活躍的清河崔氏成員,基本上都是這四支的後代子孫。
永嘉之亂衣冠南渡,清河崔氏雖然有成員南遷,但其主體仍在北方,一些支係家族成員為了維持世家大族的地位,積極入仕,到了北朝,清河崔氏的政治地位全麵抬升。
結果北魏開國元勳崔浩,因為修史得罪皇帝,引發國史之獄,清河崔氏傷亡慘重,但崔氏的根基還在,很快就恢複起來。
到了後來,清河崔氏又分了許多房支,有清河大房、清河小房、清河青州房,以及熒州崔氏、潁川鄢陵房等,還有南渡的一支,是為南祖崔氏。
清河大房始祖崔休,生於北魏早期,有子甗、仲文、叔仁,所以大房又分為三支,成員大多在山東,當然這是地理名詞,不是後世的山東。
既然家族在山東,那麽大房的成員便主要在東魏、齊國仕宦,齊國滅亡後入周,蜀國公尉遲迥於鄴城擁立小皇帝後,繼續在周國為官。
尉遲氏勢大,清河大房的子弟,不去投尉遲氏,投你宇文氏做什麽?更何況宇文溫了。
接著是清河小房,被世人稱之為“煊赫”,在清河各房之中地位最高的一房,成員周滅齊後大多在周國做官,其中亦有個別在山南為官者。
不過那是杞國公宇文亮的屬官,和宇文溫無關,想挖角是不可能的。
其三,清河青州房,成員大多在青州及周邊,未有在山南為官者,換而言之,要挖角很難,隻能看看和西魏、周國(都長安時)有關係的熒州崔氏。
熒州崔氏以崔彥珍、崔景茂、崔彥璋、崔彥穆、崔彥異五兄弟的支係比較顯眼,崔彥珍的女兒崔氏嫁給西魏八柱國之一的獨孤信,其親外孫女即為隋國皇後獨孤伽羅。
換而言之,崔彥珍是楊麗華的曾外祖。
崔彥穆曾任周國安州總管,大象二年中,朝廷討伐安州宇文亮,王誼為行軍元帥,崔彥穆為行軍總管領兵攻打隨州,為宇文明所拒,不過他次年便已亡故。
因為和獨孤伽羅沾親帶故,熒州崔氏一係成員,在隋國混得不錯,如今周國收複失地,這些人大約是要被算賬,屆時能活下幾個未能得知。
熒州崔氏又分有潁川鄢陵房支,曆經大象二年的變亂,要麽在隋國為官,要麽在周國(都鄴城)為官,在周國的自然投尉遲氏,在隋國的保不保得命還兩說,他何德何能去招攬?
至於南祖崔氏,人家在南朝過日子,宇文溫又如何能去挖角?這麽多清河崔氏的成員,他想要招攬的可能性為零。
清河崔氏沒指望,宇文溫示意楊濟開始看博陵崔氏,博陵崔氏當然分了許多房支,如今主要的是安平房、大房、二房、三房。
永嘉之亂後,安平房、大房相對比較默默無聞,成員分布山東各地,那是朝廷(尉遲氏)的地盤,宇文溫根本沒能力去挖角,那麽就繼續看下去。
二房崔經一支,子孫於葛榮之亂時死傷過半,有曾孫崔士謙、崔士約入西魏,崔士約之子為崔弘度、崔弘升等,有一女為丞相尉遲迥的兒媳,也就是說博陵崔氏二房崔經這一支是和尉遲氏聯姻的。
這樣就完了?沒有,崔弘度還有個妹妹,是如今隋國秦王楊俊的王妃,而按著原來的曆史,崔弘升的女兒,會是楊廣太子楊昭的王妃(楊昭時為河南王)。
所謂一門二妃,典出於此,這一房的崔氏,看不上宇文溫,甚至看不上宇文宗室,他們要投也是投有姻親關係的丞相尉遲迥。
二房崔鬱一支,子孫於高歡入洛陽時被屠殺過半,其孫崔宣猷逃入西魏,有子崔仲方,是為隋帝楊堅心腹,擬定了隋國官製,如今保不保得住命還兩說,沒指望。
三房有崔暹一支較為顯赫,其子崔達拏,尚齊國樂安公主,如今為丞相尉遲迥心腹,數次出使山南,和宇文溫算是熟人,挖角什麽的想都別想。
博陵崔氏在北朝的仕宦經曆不算顯赫,即便是到了東魏、齊國,因為高氏依賴的是北鎮勳貴,所以對於山東高門不怎麽感興趣,即用又防。
崔暹在齊國算是受到重用的大官,其子崔達拏尚還是齊國駙馬,結果隻因為公主的一句牢騷話,皇帝立刻殺了崔達拏之母並棄屍漳水。
母親被殺,崔達拏敢怒不敢言,還得和樂安公主“相敬如賓”,所謂“重用”,也重用不到哪裏去。
後來周國平齊,山東士族也沒能在周國有什麽大作為,後來尉遲迥在鄴城另立朝廷,對這些高門望族多有倚重,所以山東士族要投奔的首選,自然是尉遲氏。
相比尉遲氏,宇文宗室集團實力明顯差了許多,這些士族子弟就算要投也是投宇文亮,至於宇文亮集團(宗室集團)的“雙花紅棍”宇文溫,吸引力要更差。
清河崔氏、博陵崔氏,宇文溫想要招攬人才是沒指望了,其他一流、二流的士族希望也不大,至於後起之秀的關隴門閥,是他父親宇文亮的目標,自己同樣沒機會。
“如何,細細分析一遍,有沒有一種心涼的感覺?”
楊濟歎了口氣,宇文溫說的其實他都懂,隻是如此算下來,果真是心都涼了半截。
“既然拉攏不了,那就另辟蹊徑,雖然鄭譯的名聲臭了些,但他可是出身熒陽鄭氏洞林房,如今本公可沒有挑三揀四的資格。”
宇文溫自嘲的說著,這個時代,人才最多的就是各地的士族、豪強、門閥,奈何他想和別人攀關係,人家未必看得上他。
不要說五姓七望,就是一般的豪強地頭蛇,要想拉攏可不是那麽容易的,畢竟就算投宇文亮都比投你宇文溫要實際點。
當年嶽州刺史許法光為何“認慫”,還讓兒子許紹到宇文溫的虎林軍裏瞎折騰?無非是看中宇文亮的招幌。
許紹的同窗好友郝吳伯,為何家裏願意讓他來給宇文溫做佐官?也是看中了宇文亮的招幌,許、郝兩家是官宦世家,自然想讓兒子起家入仕的水準高一些。
宇文溫能有這兩個班底,都是靠了父親宇文亮的臉麵,如今的他雖然事業小有所成,但是要打出自己的名號招攬人才,吸引力幾乎沒有。
“國公,世家望族的子弟,既然不肯來就算了,魏晉以來的門閥政治,就是一顆毒瘤,寒門之中,同樣也是人才濟濟,太祖當年,又是何種出身?”
楊濟毫不氣餒,抖擻精神即是鼓勵宇文溫也是鼓勵他自己,他說的太祖,自然是明太祖朱元璋。
宇文溫見狀點點頭:“說的對,英雄起於草莽,謀士出於江湖,招攬不到世家子第,那就另外想辦法!”
你們高冷,不願意來?無所謂,沒了張屠戶,本公未必就得吃帶毛豬!(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