豔陽高照,長江北岸溳口,一列船隊從江中入溳水逆流而上,宇文溫坐在船艙裏看著剛收到的戰報:朝廷大軍攻破虎牢,洛州總管、秦王楊俊棄守洛陽,西逃陝州,洛州隨後為周國收複。


    中斷多年的黃河浮橋,重新出現在河陽以及孟津之間,大量周軍以及糧草沿著河橋南下,積聚力量準備一鼓作氣攻破陝州。


    另一個消息,關中周軍收複華州州治鄭城以及華陰,兵臨潼關,和朝廷大軍東西夾擊陝州,蒲津河橋已經被燒斷,河東隋軍無法過河西進。


    蜀地、隴右隋軍正在集結,準備奮力一搏,關中又到了關鍵時刻。


    “關中滿地都是軍功,結果我卻在作壁上觀,真是...”


    宇文溫走出船艙,看著溳水兩岸風景發呆,如今已經是豐水期,源於隨州大洪山的溳水水位大漲,正好讓滿載士兵的大船乘風逆水行舟去安陸。


    出征的虎林軍以及府兵大部已返迴西陽,然後輪換的虎林軍將士乘船到溳口同宇文溫匯合,作為“打手”跟著他去鎮場子。


    “郎主,飯做好了。”


    宇文溫聞言轉身走入船艙,張魚從後艙端出來兩根竹筒,每根竹筒有三指粗二尺長,筒身焦黃散發著清香,被剖開的口子裏是煮熟的米飯,其間夾雜著臘腸片,聞上去清香撲鼻,讓人食欲大增。


    “兩根太多了,吃不完浪費。”


    “郎主,這竹筒飯很好吃的,包管吃個精光。”


    “船夫也有份麽?”


    “後麵正在烤,一會人人都有份。”


    宇文溫沒多說什麽,坐在甲板上開始吃起竹筒飯,依稀間又迴到了那個時代,跟著旅遊團走馬觀花看風景,順便吃了一頓竹筒飯。


    穿越時空“重現”人間的竹筒飯,宇文溫可不是因為嘴饞才折騰這東西,他是為了解決後勤問題,速食食品中速食米飯是其一,竹筒飯是其二。


    速食米飯由他親自負責推廣,而竹筒飯則由留守黃州的楊濟負責“試用”,速食米飯的推廣效果不怎麽好,但竹筒飯廣受將士歡迎。


    竹筒飯的出現時間不可考,是南方少數民族根據日常生活需要發明出來的,可作為下地耕作、上山砍柴打獵或者趕集之類攜帶的便飯。


    最大的優勢就是不需要炊具,便於攜帶且操作方便,以此為思路,似乎能改善軍隊的後勤,於是宇文溫率先在捕奴隊...義兵這邊推廣。


    反響很好,因為做竹筒飯不需要炊具,在山地裏作戰的‘義兵’最喜歡這樣解決吃飯問題,竹子在山中到處都是,隻要帶著米,找到山泉水或者溪水,點燃一堆火就能搞定。


    現砍的竹筒,兩頭是竹節,中間用刀挖開一個口,將米到進去約三分之二,再放入適量山泉水,將口子蓋好,讓米泡上一炷香時間左右。


    然後把竹筒放在火上烤,邊烤邊轉動筒身,待得筒身呈焦黃色即可。


    在山裏和各處寨主捉迷藏的義兵,隻需帶著米袋還有些許鹽,是不是獵殺野物作為肉食,靠著竹筒飯就能在山中待上月餘。


    而楊濟在蘄口守備之際,也讓士兵們做竹筒飯,好處自然是不需要炊具,吃起來也不需要碗碟,不足之處就是太浪費薪柴。


    幾十人或幾百人倒無所謂,若是以千人為單位,例如兵力規模五千人的軍營裏,大家分散在營區各處生火烤竹筒的場景太美,讓人不敢想象。


    按照楊濟的總結,烤是不行的,後來改進的辦法就是蒸,可是這樣就得帶上炊具,違背了改善便攜性的初衷,更別說若是要大規模推廣,大軍出征時每日消耗的竹筒就很可觀。


    若是提前準備,運送、存儲這麽多竹筒會加重後勤負擔,如果是在宿營地附近現砍,萬一野生的竹子不夠,或者根本就沒有竹子該怎麽辦?


    所以繼速食米飯之後,宇文溫改良後勤的計劃再次失敗。


    此是其二,接下來還有第三項,那就是水壺。


    宇文溫一邊吃竹筒飯,一邊看著手裏拿著的竹水壺,這竹筒做的水壺是楊濟交給他的,為西陽城工坊裏的試作品,小範圍發給士兵試用,然後收集各種意見。


    水壺自然是用來裝水,這竹水壺是作為士兵的攜行水具“研發”的,目的就是讓士兵能隨時喝到水。


    行軍打仗斷糧數日還能忍,斷水可就忍不了,這是最基本的生理需求,而士兵不光宿營時需要喝水,作戰時也需要喝水。


    雙方大軍對陣,一場仗可以從早上打到下午,列陣的士兵身著鎧甲忍受日曬加上心情緊張,會不停的出汗,口渴難耐卻沒機會迴營或者去河邊、池塘邊喝水,這時候隨身攜帶的水具就很重要。


    即便是熱兵器時代,軍用水壺對於士兵來說也是必不可少,所以宇文溫的“新思維”就是要把水壺製式化,那麽選材成了關鍵。


    這個時代裝水的攜行具,一般是皮水囊或者竹筒,要麽就是葫蘆,無論哪種都有優缺點。


    皮水囊用羊皮或牛皮、豬皮縫製,內膽用膀胱,若是在牛羊成群的草原上製作倒是方便,可在江南地域大規模製作那麽造價降不下來。


    葫蘆小規模使用可以,數千人的軍隊那得要多少葫蘆?基於省錢的目的,宇文溫選擇用竹筒作為士兵的攜行水具,竹水壺堅固不宜損壞,取材方便價格低廉,唯一的問題是用久了會長黴或者滲水。


    而他手上拿著的竹水壺,其內壁就已經嚴重發黴。


    滲水還好說,長黴了還拿來裝水,喝到肚子裏天知道會生出什麽病來,所以長黴的竹筒要麽清洗要麽換掉,而宇文溫的想法是做出耐用的竹水壺,成為“製式裝備”。


    為了解決長黴的問題,采用的方案就是裝內膽,比如玻璃瓶內膽、錫瓶內膽,和竹筒之間的縫隙處填塞木屑作為緩衝。


    科技含量很高,但是這種竹水壺的製作成本也很高,還不如等竹水壺內壁發黴後直接換個新的。


    新思維接二連三失敗,宇文溫有些氣餒,不過他無所謂,如今作壁上觀閑得無聊,正好找事情來做。


    江南竹子多,竹製品可以玩出許多花樣,速食食品和攜行水具,無論如何都要有突破,隻要能增強軍隊的戰鬥力,什麽想法都要嚐試。


    想到這裏,麵前的竹筒已經空蕩蕩,宇文溫意猶未盡的舔舔嘴唇:“張魚,再來一根竹筒飯!”(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逆水行周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米糕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米糕羊並收藏逆水行周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