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裏無雲,晴空下湖畔邊,一大群鴿子繞著湖畔莊園“仆仆”的飛著,?33??是邾國公府養的鴿子,規模蔚為壯觀,連同大片湖景一起,已成了西陽城外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大家都知道邾國公嗜食鴿肉,而乳鴿,鴿子蛋的各種做法,也是其名下五味齋的菜色之一,所以外人對於這裏如此規模的鴿群都習以為常。
鴿舍外空地上,宇文溫正帶著兒女們喂鴿子,小家夥們歡唿雀躍,拿著鴿食不停撒著,四周都是“咕咕”聲,顏色各異的鴿子們落在地上,把他們圍起來。
宇文溫帶著家眷來湖畔莊園小住幾日,原本也要帶堂侄(侄子)宇文理、小舅子蕭瑀一起過來,不過兩位正好這幾日要和好友孔穎達在州學“組隊”辯論,所以就沒有同行。
說是小住幾日,結果住了就不想迴去了,尤其是小家夥們,三個最小的留在府邸,由留守府邸的尉遲熾繁帶著,而前麵四個大的就在莊園樂翻了天。
城裏府邸對於他們來說,有點像籠子,而湖畔莊園才是有趣的地方,所以原定小住幾日,看來還得再延長一段時間。
宇文溫擔負著親子重任,又不能拋下公務,所以即便是在這裏,也是從白天忙到晚上,陪著兒女玩,處理事務,晚上還得“交公糧”。
交完公糧還得“加一個鍾”,第二天一大早起來迴城到官衙“上班”,下午迴來繼續陪著兒女玩,所以他忙得很。
喂鴿子很愜意,但鴿屎糊臉就不那麽愜意了,宇文溫擦掉臉上的一泡鴿屎,看著這一大群自己的心血,非但沒有惱怒反倒十分欣慰。
近代以前,長距離通信一直是個問題,信鴿勉強堪用,所以宇文溫花了血本來培育、選育信鴿,迄今已有六個年頭,成果斐然。
一代代的篩選,得到了能夠穩定飛行千裏的信鴿,如今能從鄴城飛迴西陽的信鴿已經越來越多,為他帶來千裏之外鄴城的各種信息。
飛鴿能傳書,在這個時代沒多少人知道,所以為了掩人耳目,他索性養了一大批鴿子,信鴿、肉鴿混在一起,即便是擔上“嗜吃鴿肉”的名聲也在所不惜。
“阿耶!鴿食沒有了!”
“啊?啊,阿耶這裏有,這裏有...”
一家人正其樂融融間,有名仆人來到附近等候,垂手而立一聲不吭,楊麗華見狀心知此人有事向宇文溫稟報,趕緊和蕭九娘一起帶著小家夥們去旁邊玩耍去了。
宇文溫向別墅走去,那人緊緊跟隨,來到書房後,開始向宇文溫匯報工作。
他負責“電報”小組,而該小組從事的相關工作,其“密級”在府裏是排名前列的,直接由郎主宇文溫指導。
電池,電磁鐵,銅線/鐵線,有了這三樣東西,他們在宇文溫的指導下,終於初步實現了技術構想,但接下來的工作還有很多。
“電報實驗得如何了?”
“迴郎主,已經試驗過了,沒有問題,如今大家正在練習發報。”
男子說到這裏,將一個小冊子捧了上來:“郎主,電報的對照表編製完成,請過目。”
宇文溫接過小冊子,細細的翻看起來,這是電報傳遞信息的關鍵,能把文字從電線的一頭通過電流“傳送”到另一頭。
常用漢字就有上千個,想要通過電報的電鍵傳送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要用編碼來轉換。
電鍵傳送信息,最基本的要素隻有點、劃,然後根據組合來代表不同的對應信息,也就是“電報碼”,宇文溫參考那個時代的漢字電報碼原理,讓手下山寨了一份出來。
以他的名字為例:宇,數字編碼1111;文,數字編碼1112;溫,數字編碼1113。
電報碼用點和劃對數字“1”至“9”還有“0”編碼,發電報時發的就是這一組組數字,然後接收方根據這一組組數字,按著漢字電報對照碼“翻譯”出相應的字來。
“做得不錯,讓他們多加練習。”宇文溫將那小本子收好,這是遞交給他“存檔”的。
“電報的實驗,按著計劃一步步來,不求快,但求穩。”
宇文溫詳細過問了電報小組的情況,待其退下之後,自己一個人陷入沉思。
用信鴿進行長距離通信,問題不是沒有,最大的一個問題,還是出在鴿子的歸巢習性上,簡單來說,要用信鴿往一個地方傳信,所用信鴿的巢必須在這個地方。
也就是說這隻信鴿得在目的地長期生活過,否則就不能利用其歸巢的習性送信。
宇文溫在西陽城,想要用飛鴿傳書給鄴城送信,那就得有在鄴城長大的信鴿,所以要達到這種目的,他必須在鄴城養鴿子。
在一個地方養一群鴿子,可以解釋為“嗜吃鴿肉”,但在外地又養了一群或幾群鴿子,再解釋為“嗜吃鴿肉”就是掩耳盜鈴了。
有心人可以猜得出其中必有蹊蹺,宇文溫想盡量對飛鴿傳書保密,所以信鴿的繁殖地頗受限製。
要在某地向西陽進行飛鴿傳書,先得從西陽帶著信鴿過去,信鴿用完之後,還得來西陽拿鴿子,及時性有些差,更別說鴿子在半路上會出各種意外,所以至少要雙重備份,一次放飛兩隻以上。
這有些麻煩,但勉強堪用,可一旦他轉到別處任職,那辛辛苦苦養起來的一群鴿子就作廢了,得孵化下一代在新地方成長起來。
有問題就要想辦法解決,不如索性腦洞大開搞個黑科技,來個無線通信?
搞不出來,免談,無線通信看起來原理簡單,實際上根本他沒有那技術水平,不要說無線電話,就是無線電報都弄不出來。
所以宇文溫退而求此次,試圖點開“有線電報”的科技樹。
電報,讓長距離可靠通信有了可能,即便是有線電報,在這個時代也是一件神器,這可是19世紀才出現的裝置,在這個時代就是黑科技。
古代無論中外,幅員遼闊的帝國再大都有個極限,那就是距離。
太遠的距離,讓中央政府的號令不能及時傳到邊疆,山高皇帝遠,封疆大吏自成一統,實際上和獨立王國沒區別,飛鴿傳書也許能用一用,但依舊是杯水車薪。
如果能解決長距離傳遞信息的問題,那就可以突破傳統的疆域極限。
現在有了有線電報,那麽宇文溫就可以開啟洪荒之力,走上人生巔峰?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電報想要實用化,首先得解決實際的技術問題:同一條電線上,能否讓多點都能接發電報?
如果隻是起止兩端之間接發電報,那麽實用性就大打折扣,而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宇文溫是不知道的,所以要不斷研究。
一年?五年?十年?天曉得什麽時候研究出來。
而另一個問題就是成本,架設有線電報的線路需要成本,而維護這條線路的暢通,則需要更大的費用,線路越長,相關費用越高,這不是他以一己之力能承擔得起的。
中央政府需要有線電報,這能有效加強對地方的控製,而作為地方官的宇文溫,現在推廣電報就是作繭自縛:這和往自己脖子上套絞索沒區別。
沒有電報,還可以山高皇帝遠,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有了電報,早請示、晚請示,搞不好移防一幢兵馬都得請示,想裝瘋賣傻都沒機會,一如被婆婆管著的小媳婦。
不過呢,萬一哪天媳婦熬成婆,那就不一樣了!(未完待續。)
大家都知道邾國公嗜食鴿肉,而乳鴿,鴿子蛋的各種做法,也是其名下五味齋的菜色之一,所以外人對於這裏如此規模的鴿群都習以為常。
鴿舍外空地上,宇文溫正帶著兒女們喂鴿子,小家夥們歡唿雀躍,拿著鴿食不停撒著,四周都是“咕咕”聲,顏色各異的鴿子們落在地上,把他們圍起來。
宇文溫帶著家眷來湖畔莊園小住幾日,原本也要帶堂侄(侄子)宇文理、小舅子蕭瑀一起過來,不過兩位正好這幾日要和好友孔穎達在州學“組隊”辯論,所以就沒有同行。
說是小住幾日,結果住了就不想迴去了,尤其是小家夥們,三個最小的留在府邸,由留守府邸的尉遲熾繁帶著,而前麵四個大的就在莊園樂翻了天。
城裏府邸對於他們來說,有點像籠子,而湖畔莊園才是有趣的地方,所以原定小住幾日,看來還得再延長一段時間。
宇文溫擔負著親子重任,又不能拋下公務,所以即便是在這裏,也是從白天忙到晚上,陪著兒女玩,處理事務,晚上還得“交公糧”。
交完公糧還得“加一個鍾”,第二天一大早起來迴城到官衙“上班”,下午迴來繼續陪著兒女玩,所以他忙得很。
喂鴿子很愜意,但鴿屎糊臉就不那麽愜意了,宇文溫擦掉臉上的一泡鴿屎,看著這一大群自己的心血,非但沒有惱怒反倒十分欣慰。
近代以前,長距離通信一直是個問題,信鴿勉強堪用,所以宇文溫花了血本來培育、選育信鴿,迄今已有六個年頭,成果斐然。
一代代的篩選,得到了能夠穩定飛行千裏的信鴿,如今能從鄴城飛迴西陽的信鴿已經越來越多,為他帶來千裏之外鄴城的各種信息。
飛鴿能傳書,在這個時代沒多少人知道,所以為了掩人耳目,他索性養了一大批鴿子,信鴿、肉鴿混在一起,即便是擔上“嗜吃鴿肉”的名聲也在所不惜。
“阿耶!鴿食沒有了!”
“啊?啊,阿耶這裏有,這裏有...”
一家人正其樂融融間,有名仆人來到附近等候,垂手而立一聲不吭,楊麗華見狀心知此人有事向宇文溫稟報,趕緊和蕭九娘一起帶著小家夥們去旁邊玩耍去了。
宇文溫向別墅走去,那人緊緊跟隨,來到書房後,開始向宇文溫匯報工作。
他負責“電報”小組,而該小組從事的相關工作,其“密級”在府裏是排名前列的,直接由郎主宇文溫指導。
電池,電磁鐵,銅線/鐵線,有了這三樣東西,他們在宇文溫的指導下,終於初步實現了技術構想,但接下來的工作還有很多。
“電報實驗得如何了?”
“迴郎主,已經試驗過了,沒有問題,如今大家正在練習發報。”
男子說到這裏,將一個小冊子捧了上來:“郎主,電報的對照表編製完成,請過目。”
宇文溫接過小冊子,細細的翻看起來,這是電報傳遞信息的關鍵,能把文字從電線的一頭通過電流“傳送”到另一頭。
常用漢字就有上千個,想要通過電報的電鍵傳送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要用編碼來轉換。
電鍵傳送信息,最基本的要素隻有點、劃,然後根據組合來代表不同的對應信息,也就是“電報碼”,宇文溫參考那個時代的漢字電報碼原理,讓手下山寨了一份出來。
以他的名字為例:宇,數字編碼1111;文,數字編碼1112;溫,數字編碼1113。
電報碼用點和劃對數字“1”至“9”還有“0”編碼,發電報時發的就是這一組組數字,然後接收方根據這一組組數字,按著漢字電報對照碼“翻譯”出相應的字來。
“做得不錯,讓他們多加練習。”宇文溫將那小本子收好,這是遞交給他“存檔”的。
“電報的實驗,按著計劃一步步來,不求快,但求穩。”
宇文溫詳細過問了電報小組的情況,待其退下之後,自己一個人陷入沉思。
用信鴿進行長距離通信,問題不是沒有,最大的一個問題,還是出在鴿子的歸巢習性上,簡單來說,要用信鴿往一個地方傳信,所用信鴿的巢必須在這個地方。
也就是說這隻信鴿得在目的地長期生活過,否則就不能利用其歸巢的習性送信。
宇文溫在西陽城,想要用飛鴿傳書給鄴城送信,那就得有在鄴城長大的信鴿,所以要達到這種目的,他必須在鄴城養鴿子。
在一個地方養一群鴿子,可以解釋為“嗜吃鴿肉”,但在外地又養了一群或幾群鴿子,再解釋為“嗜吃鴿肉”就是掩耳盜鈴了。
有心人可以猜得出其中必有蹊蹺,宇文溫想盡量對飛鴿傳書保密,所以信鴿的繁殖地頗受限製。
要在某地向西陽進行飛鴿傳書,先得從西陽帶著信鴿過去,信鴿用完之後,還得來西陽拿鴿子,及時性有些差,更別說鴿子在半路上會出各種意外,所以至少要雙重備份,一次放飛兩隻以上。
這有些麻煩,但勉強堪用,可一旦他轉到別處任職,那辛辛苦苦養起來的一群鴿子就作廢了,得孵化下一代在新地方成長起來。
有問題就要想辦法解決,不如索性腦洞大開搞個黑科技,來個無線通信?
搞不出來,免談,無線通信看起來原理簡單,實際上根本他沒有那技術水平,不要說無線電話,就是無線電報都弄不出來。
所以宇文溫退而求此次,試圖點開“有線電報”的科技樹。
電報,讓長距離可靠通信有了可能,即便是有線電報,在這個時代也是一件神器,這可是19世紀才出現的裝置,在這個時代就是黑科技。
古代無論中外,幅員遼闊的帝國再大都有個極限,那就是距離。
太遠的距離,讓中央政府的號令不能及時傳到邊疆,山高皇帝遠,封疆大吏自成一統,實際上和獨立王國沒區別,飛鴿傳書也許能用一用,但依舊是杯水車薪。
如果能解決長距離傳遞信息的問題,那就可以突破傳統的疆域極限。
現在有了有線電報,那麽宇文溫就可以開啟洪荒之力,走上人生巔峰?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電報想要實用化,首先得解決實際的技術問題:同一條電線上,能否讓多點都能接發電報?
如果隻是起止兩端之間接發電報,那麽實用性就大打折扣,而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宇文溫是不知道的,所以要不斷研究。
一年?五年?十年?天曉得什麽時候研究出來。
而另一個問題就是成本,架設有線電報的線路需要成本,而維護這條線路的暢通,則需要更大的費用,線路越長,相關費用越高,這不是他以一己之力能承擔得起的。
中央政府需要有線電報,這能有效加強對地方的控製,而作為地方官的宇文溫,現在推廣電報就是作繭自縛:這和往自己脖子上套絞索沒區別。
沒有電報,還可以山高皇帝遠,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有了電報,早請示、晚請示,搞不好移防一幢兵馬都得請示,想裝瘋賣傻都沒機會,一如被婆婆管著的小媳婦。
不過呢,萬一哪天媳婦熬成婆,那就不一樣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