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牛道:
又叫石牛道,得名源自“石牛糞金、五丁開道”的故事,因說石牛能糞金,故稱為金牛。自古為中原通往西南的孔道。
元朝以來,又通稱蜀棧、南棧,由漢中西行過褒水,經勉縣入山區至金堆鋪交寧強界,經大安、烈金壩折南,過五丁關至寧強縣城,再轉西南,經牢固關、黃壩驛、七盤關入川界而達成都,約600公裏。
金牛道另有一條線路,從劍閣縣烈金壩西行經代家壩、陽平關、廣坪河至金山寺青岩子(界牌)入四川界,去白水(今名沙洲)至昭化而與經寧強縣城之路合。此道較坦緩,是南北朝以前秦蜀主要通道。
陳倉道:
又叫故道、嘉陵道。從陳倉向西南出散關,出穀即至漢中。
從陳倉向西南出散關,沿嘉陵江上遊(故道水)穀道至今鳳縣,折西南沿故道水河穀,經今兩當(漢故道)、徽縣(漢河池)至今略陽(漢嘉陵道)接沮水道抵漢中,或經今略陽境內的陳平道至今寧強大安驛接金牛道入川。
陳倉道上最著名的曆史故事是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大散關:
為周朝散國之關隘,故稱散關。中國關中四關之一。位於寶雞市南郊秦嶺北麓,自古為“川陝咽喉”,兵家必爭之地。
據史料記載,大散關曾發生戰役70餘次。大散關設於西漢(一說散關之名最晚當始於秦代),廢棄於明末。
大散關因重要的戰略地位, 自古以來是關中四大門戶(東有函穀關、南有武關、西有大散關、北有蕭關)之一。不僅如此,因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從古到今,又是文人墨客、達官貴人及普通老百姓遊覽之地。
又叫石牛道,得名源自“石牛糞金、五丁開道”的故事,因說石牛能糞金,故稱為金牛。自古為中原通往西南的孔道。
元朝以來,又通稱蜀棧、南棧,由漢中西行過褒水,經勉縣入山區至金堆鋪交寧強界,經大安、烈金壩折南,過五丁關至寧強縣城,再轉西南,經牢固關、黃壩驛、七盤關入川界而達成都,約600公裏。
金牛道另有一條線路,從劍閣縣烈金壩西行經代家壩、陽平關、廣坪河至金山寺青岩子(界牌)入四川界,去白水(今名沙洲)至昭化而與經寧強縣城之路合。此道較坦緩,是南北朝以前秦蜀主要通道。
陳倉道:
又叫故道、嘉陵道。從陳倉向西南出散關,出穀即至漢中。
從陳倉向西南出散關,沿嘉陵江上遊(故道水)穀道至今鳳縣,折西南沿故道水河穀,經今兩當(漢故道)、徽縣(漢河池)至今略陽(漢嘉陵道)接沮水道抵漢中,或經今略陽境內的陳平道至今寧強大安驛接金牛道入川。
陳倉道上最著名的曆史故事是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大散關:
為周朝散國之關隘,故稱散關。中國關中四關之一。位於寶雞市南郊秦嶺北麓,自古為“川陝咽喉”,兵家必爭之地。
據史料記載,大散關曾發生戰役70餘次。大散關設於西漢(一說散關之名最晚當始於秦代),廢棄於明末。
大散關因重要的戰略地位, 自古以來是關中四大門戶(東有函穀關、南有武關、西有大散關、北有蕭關)之一。不僅如此,因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從古到今,又是文人墨客、達官貴人及普通老百姓遊覽之地。